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前身为畜牧系,1950年4月,由国立
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和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创建畜牧专业,随后成立畜牧系。经学校批准,先后更名为动物生产工程系(1993年9月)、动物科学技术系 (1999年7月 ),2001年3月学校院系调整时成立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学院概况
师资力量
学院具有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水平优良、研究方向稳定且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4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1人,讲师10人,助教2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31人,中青年教师已获博士学位15人,在读博士8人。先后有10多位教师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6位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位教授为
甘肃省优秀专家。现有第六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
金昌市科技功臣”1人,入选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6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人。在全国学术团体任理事以上职务10多人。
专业设置
学院下设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系、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动物生产与管理系和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实验室(含动物生物技术室)、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实验室和动物生产与产品加工实验室。
开设专业
现开设
动物科学、
水产养殖学2个本科专业,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专科专业,以及动物科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型本科(
统招专升本)专业。
研究机构
学院内设2个研究机构:畜牧系统工程研究所、润通规模养猪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学术
学科建设
畜牧学一级学科于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6个二级学科,即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
草业科学、动物生产系统与工程和动物食品营养与工程。畜牧学一级学科为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2个,有
永昌县肉用种羊场、新华种猪场等8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人才培养
多年来,学院已为社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近5000人。学院现有在籍学生1000余人,其中博士生29人、硕士生(含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244人、本专科学生395人、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生300余人。毕业生就业范围遍及北京、
天津市、
河南省、
河北省、
山东省、新疆等省内外多家用人单位;工作岗位涉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合资企业、
民营企业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等。2004年毕业生就业率为73.23%,名列全校第二、农科专业第一;各专业平均供需比为1:2,动物科学专业达1:3。
学术成果
学院教师先后主持完成或正在完成的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或项目1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主编、参编出版了70余部全国统编教材及省级教材、专著和译著。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促进了学术队伍建设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与
美国、
法国、
德国、
荷兰、
澳大利亚、
匈牙利等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互访和学术交流。
奖学金
第一条 为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特设立“
甘肃农业大学丹尼斯克动物营养研究生奖学金”(以下简称奖学金)。第二条 奖学金由丹尼斯克动物营养(DANISCO
动物界 营养)出资设立,资助对象为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毕业班脱产研究生。
第三条 申请奖学金的基本条件:
1、热爱祖国,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2、诚实守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身心健康;
3、学习勤奋刻苦,入学时为推免生或入学考试成绩优秀或在校期间成绩优良;
4、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生活俭朴,集体观念强。
5、研究方向为单胃
动物营养与饲料利用或在校期间参加过
丹尼斯克动物营养在
甘肃农业大学的研究项目。
第四条 奖学金设
一等奖1名、
二等奖2名、
三等奖3名,奖励标准分别为人民币6000元、3000元、2000元。
第五条 奖学金的评定程序:
1、本人申请,填写“甘肃农业大学丹尼斯克动物营养研究生奖学金申请表”,并附上有关材料的复印件和入学以来的学习总结。
2、导师根据研究生入学成绩、课程学习、科研和论文工作等诸方面的情况提出意见。
3、学院组织申报者在全学院研究生中汇报交流自己的成绩和成果,并确定初选人员名单报研究生处。
4、学校审核并将审核结果公示。
第六条 奖学金按年度申请和评审,每年5月开始受理申请,当年6月15日前评审完毕。
第七条 奖学金的评审由
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组织,由丹尼斯克动物营养向获得奖学金的研究生颁发奖金,由甘肃农业大学和丹尼斯克动物营养共同颁发获证书并将有关材料装入本人档案。
第八条 本办法自2010年1月1日开始施行。
重点学科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是甘肃农业大学畜牧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该学科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在国内招收研究生,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被列为
甘肃省重点学科,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被批准为“农业部重点学科”。
该学科点拥有教师22人,教授12人,副教授7人,其它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3人。学科点负责人为博士生导师
吴建平教授,现为中美草地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方主任,
国际银行中国西部草地项目高级顾问,德国牦牛、骆驼基金会常务理事,
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绵、山羊、
奶牛遗传育种、
基因工程、
分子遗传学和动物生产体系等领域的研究。
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动物
遗传学理论与应用;动物繁殖技术;动物育种理论与技术。学科点针对中国西北畜禽资源优势,特别是青藏高原上的畜种优势,积极组织科学研究和开展生产实践探索,在
反刍亚目(
绵羊、山羊、奶牛)遗传、繁育及生产体系、特种动物(
野牦牛、
鬼獒、
野骆驼等)遗传资源保存与利用及猪品种选育和配套系生产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先进,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本学科主要开设了基因工程原理及实验技术、数量与
群体遗传学、现代生物技术与动物育种、动物繁殖原理与技术、专业外语、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Seminar等学位课程,在近五年内,共培养出博士16人,硕士50余人。
完成、承担国内各类科研课题40余个,科研经费年均200万元;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与
加拿大、
德国、
美国、
澳大利亚等国外科研机构正在合作的项目四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在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5篇。主编、参编了《
羊生产学》、《动物繁殖学》,《基因工程与应用》、《动物遗传学》、《中国现代养羊》、《种草养羊技术》、《中国羊百科全书》等教材和专著11部。
该学科已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与教学成果奖近20余项,许多成果已应用于生产实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畜牧学一级学科于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6个二级学科,即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生产系统与工程、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
草业科学、动物食品营养与工程。畜牧学一级学科设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点为农业部和
甘肃省重点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为甘肃省重点学科。学院具有农业推广(牧业)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院为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继续教育基地和甘肃省饲料工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考评基地。
甘肃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学与生产学重点学科是在原动物营养学、饲料科学和动物生产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1961开始招收研究生,于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科授权。本学科1998年被批准列为
甘肃省1998~2001年重点扶持学科。2001年11月接受并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评估;此后,学科点就自身存在的差距,着力克服与改进。2002年被批准为甘肃省重点学科,2006年再次被批准为甘肃省重点学科。本学科在杨诗兴、
彭大惠、张松荫、崔玉溪、
赵有璋、刘孟洲、郝正里等学术大师的带领下,形成了深厚的学术积淀,积累了丰富的培养研究生经验,具有较好的办学基础,从一开始就形成良好的学风和逐步建立了较好的培养模式。
1.研究方向
在稳固原有动物营养生理与产品品质调控(研究
消化道结构与功能、营养与免疫、营养与
性状表达及其调控机制,分析主要经济性状发育、表达和调控的相关网络)、饲草料资源的开发利用(评定饲草料的营养价值,研究饲料营养价值的变异、组合效应、配方技术管理与配合饲料品质
数字技术以及提高饲料利用效率的营养与加工技术)及动物营养(主要研究动物的营养规律与营养需要量,营养与环境的关系)研究方向的基础上,拓展形成了具有
西北特色的现代家禽生产(主要研究家禽生产、管理与环境控制的关键技术及新工艺、新模式,研究禽肉、蛋产品品质的营养调控和遗传控制)
和牛、羊生产系统(以西北地区优势畜种—
绵羊、山羊、
野牦牛等草食动物为研究对象,开展其
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品种选育与良种化技术、草原放牧生产系统、动物
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等领域研究工作,为草食动物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两个新的研究方向。
2.师资队伍
截止2010年,已在学科点内建成职称、学历、学缘、
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有教授5人,兼职教授(研究员)7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博士学位获得者4人,硕士学位获得者14人,在读博士7人,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94.74%。
3.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
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适当扩大招生规模。2006~2010年共招收博士30名,硕士96名,毕业
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76名,博士发表SCI论文8篇,发表其他文章12篇,硕士发表文章51篇。2006~2010年共举办国内学术会议11次,参会人数1605人,共有25人次参加国内各类学术会议15次。
4.科学研究
以草食动物研究为特色和重点,以动物营养生理与产品品质调控为基础研究主攻方向,以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的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领域,着力提高基础研究水平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能力。2006~2010年共申请到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厅局级项目5项,横向经费68万元,科研经费共计1438万元。年平均用于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经费达287.6万元,近5年已获省级奖励2项,厅局级奖励1项,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
三等奖1篇,取得发明专利4项,发表SCI论文9篇,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发表论文17篇,其他论文115篇,鉴定项目7项。
学科点加强与公司之间的科研合作,先后与英国
丹尼斯克、陇原中天、兰州博亚、民勤种羊场和永昌种羊场等多家公司和养殖场进行科研项目合作,承担1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饲用酶制剂和
芳香油饲用效果评价,丹尼斯克动物营养),2010年丹尼斯克动物营养公司在学科点设立“
甘肃农业大学丹尼斯克动物营养研究生奖学金”。
专业培养
一、专业代码:090501
二、培养目标:动物科学专业培养的目标是让学生具备动物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动物生产实践方面的基本训练,熟悉动物生产重要环节,掌握动物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具备从事动物生产、畜牧产品开发和畜牧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成为动物科学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物生产与管理、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
动物营养与饲料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与
动物科学相关的调查、分析、评估、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动物育种、繁殖、生产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3、掌握生物学特别是动物科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相关领域(包括动物遗传育种、繁殖、动物营养、饲料与饲养、动物疾病防治、动物
生产管理以及
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4、具有动物遗传资源调查、种畜评估、畜禽良种选育、繁殖技术、繁育体系、饲养和饲料配合、畜禽场设计、卫生防疫、畜产品开发利用以及组织动物生产等方法与技术;
5、了解动物生产和动物科学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和学科前沿;
6、熟悉动物资源保护、动物生产、畜产品流通、环境保护等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7、掌握
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外国语应用能力。
9、树立终生学习思想,具有较好的自学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10、身心健康。
五、主要课程: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
遗传学、动物育种学、动物繁殖学、动物
营养学、饲料与饲养学、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动物环境卫生学、动物生产学各论、动物医学概论等。
六、修业年限:3-6年
八、相近专业:
兽医学、
水产养殖学、
生物技术(动物方向)
水产养殖学专业
一、专业代码:090701
二、培养目标:水产养殖专业培养具备水产动物增养殖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水产养殖生产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水产养殖生产、科学研究、生产开发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基本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生生物学和水域环境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水产动物增养殖、
渔业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生物学和化学实验教学、水产动物增养殖理论与实践环节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4、掌握鱼类遗传育种、繁殖、营养与饵料、鱼病防治、渔业生产经营管理及
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5、具有淡水鱼类和特种水产动物的繁育、池塘养殖、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捕捞、饵料配合、淡水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以及淡水渔业生产组织等方法与技术;
7、熟悉水产资源保护、
渔业生产与产品流通、环境保护以及渔政管理等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8、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9、树立终生学习思想,具有较好的自学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10、身心健康。
四、主干学科:水产学
五、主要课程:动物生物化学、水产饵料生物学、淡水
生态学、淡水养殖水化学、鱼类遗传育种学、鱼类组织胚胎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池塘养鱼学、特种水产动物养殖学、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学、鱼病学等。
六、修业年限:3 - 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