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草蜥(
学名:Takydromus stejnegeri),俗名台北草蜥、史丹吉氏草蜥、蛇舅母、狗母索,是
蜥蜴科草蜥属的
爬行纲,属于Lacertidae家族。这是台湾的特有物种。其生存的海拔上限为10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台北。
从外观来看蓬莱草蜥的体型极为修长,因为蓬莱草蜥的尾巴有维持平衡和缠绕的功用,因此不会出现像
铅山壁虎、
壁虎科科的蜥蜴容易自断尾巴的现象。蓬莱草蜥的幼蜥头部和背部的体色皆呈
褐色,随着个体年龄的成长,其体侧会开始出现黄色或者是黄绿色的体色。而蓬莱草蜥有一个可以从外部观察到的明显特征,就是在体侧和体背会有一条延伸的细线,一直由眼睛外部一直延伸到尾巴基部,其腹部呈白色。头体长为50~60毫米,尾细长约为头体长的3倍。体背起棱大鳞8行,中央2列于体背中段消失;腹鳞8纵行,体侧鳞片极小,呈颗粒状。嘴部凸出。大多数的个体其腹面有一对
鼠蹊孔。
蓬莱草蜥广泛分布在台湾本岛,特别是屏东县
枫港溪以北的西部地区以及东北部的
宜兰县,海拔不超过1000米的地区。在
离岛的澎湖的主要组成岛屿中,也可以发现蓬莱草蜥个体的踪迹。此外,蓬莱草蜥比较偏好低海拔的草生地区,因此在高海拔的山区是很难看到它们的踪影的。
蓬莱草蜥以
卵生方式繁殖,雌
四脚蛇会将卵产在友遮蔽覆盖物的地方,像是
禾本科杂草堆或者是落叶堆,以确保后代的安全。可在植物基部、石块下等较潮湿的环境产二到六颗软卵。
蓬莱草蜥是日行性蜥蜴,白天常在草地旁边的石块、木条、马路旁晒太阳。在野外,蓬莱草蜥在日间有阳光的时候喜欢在草丛、灌丛或是在
禾本科上穿梭活动,到夜间时,则会停在禾本科植物的叶片上,以细长的尾巴缠绕住叶片休息。多栖息于平原草地、空地和灌丛。性情羞怯,行动敏捷,以昆虫为食。
蓬莱草蜥已被列入
中原地区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