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创刊于1934年,1998年光盘版发行、网络版先后发行,2002年、2003年,两次被授予中国“百种杰出
学术期刊”称号。
据2016年10月
中国知网显示,《地理学报》出版文献量5113篇、总下载量3250020、总被引量179730、复合影响因子4.708、综合影响因子3.378;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的论文。
历史沿革
办刊初期
1934年9月,《地理学报》在南京创刊,由
中国地理学会出版委员会主持编辑。编辑部设在南京原
中央大学地理系,由南京钟山书局出版。
1936年,《地理学报》与欧美各国交换达60余份。
1937年,因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地理学报》编辑部自南京迁至
重庆市,由重庆钟山书局出版,改为年刊。
1946年,《地理学报》编辑部迁回南京原中央大学地理系,由中正书局印行。
1947年1月,恢复为季刊。
建国以后
1953年1月,《地理学报》编辑部由南京迁至北京。
1954年,改由科学出版社印行。
1959年2月,改为双月刊,由各地
重点大学地理系及中国科学院各地理研究机构轮流负责编辑。
1960年下半年,受全国自然灾害影响,停刊整顿。
1961年第四季度,《地理学报》复刊,编辑部设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1962年,《地理学报》恢复为季刊。
1966年6月,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停刊。
1978年2月,
中国科学院批准《地理学报》复刊,7月正式复刊。
改革开放
1989年,每期页码增至128页。
1992年,改为双月刊,每期96页。
1994年,每年出一期增刊。
1996年,增加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为联合主办单位。
1998年6月,《地理学报》光盘版发行;10月,《地理学报》网络版发行。
1999年1月,第1期开始刊登中国以外英文来稿,编辑部电子信箱正式开通并开始接受电子邮件投稿,开始采用计算机绘图实现图文混排;6月,《地理学报》第2个网站建立;11月,《地理学报》分类总目录(电子版)绘制完成。
2000年1月,第1期开始采用铜纸版印刷,开始配有彩色插图,每期96页增为128页;8月,《地理学报》参加了第29届国际地理学大会的展览。
2001年1月,原《地理学报》英文版改版,每期128页,为季刊,由英国Maney Publishing出版公司代理发行;8月,《地理学报》参加了北京第20届国际制图大会的大会展览;9月,作为双期刊奖被列为中国期刊方阵。
2002年8月,《地理学报》中英文版独立的中英文网站开通。
2003年1月,每期128页增加为160页。
2004年8月,《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参加了第30届国际地理学大会的大会展览。
办刊条件
资源平台
• 研究支撑平台
截至2016年4月,《地理学报》的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拥有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院重点实验室、资源利用与环境修复所重点实验室、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等7个实验室(中心);拥有禹城综合实验站、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禹城站、
拉萨站、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3个
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野外站。
• 办刊支撑资源
据2016年10月《地理学报》的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图书馆官网显示,研究所图书馆馆藏外文现刊100余种,中文刊350种、报纸15种,中外文地理与资源专业过刊29600册,中文图书44400余册;外文图书41700余册,古籍文献17000余册,新版地方志1500余册,内部资料70000余册,地形图24000幅,专业图5600套,航空照片500000张,电子全文文献库10个;拥有历年的国家级、各省级综合型统计年鉴(年报);1980年-1999年国家级、省部级各有关专业(土壤、森林、气候、水利、能源、旅游、钢铁、煤炭、石油天然气、水产、人口、环境、海洋、城市、地质矿产等)的统计数据(年鉴等);1949年-1999年国家级、各省级农村社会
经济统计基础数据;1949年-1999年全国20余个省的县(市)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基础数据;以及1981年-1998年的全国各站点的气象月报与气象年报。
栏目方向
《地理学报》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
地理科学论文。
据2016年10月
中国知网显示,《地理学报》曾开办过学术信息、气候变化、书评、土地利用、生态与环境、学术活动、旅游地理、水文、区域发展、城市地理、地貌与
第四纪、城市研究、自然地理、地貌、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城乡发展、区域与产业发展、城市与区域发展、综合信息、区域产业发展、产业与区域发展、地表过程、产业发展、城市与人口、交通地理、气候环境变化、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全国首届青年人文地理沙龙专栏、环境研究、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地理学家、西部地理环境、书评与报道、人口与城市、城市与交通地理、城市与区域经济、人地关系、环境变化、农业地理、水文水资源等202个栏目。
人员编制
据2016年10月《地理学报》官网显示,《地理学报》编委会有主编1名、副主编6名、编委30人、国际编委4人、编辑部主任1名、编辑部副主任1名、编辑4名。
副主编:
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
葛全胜、
蔡运龙、宋长青、何书金
编委:
陈发虎、
陈永勤、
崔鹏(中国科学院院士)、
杜德斌、
樊杰、
方红亮、
金凤君、
李秀彬、
梁怡、
刘兴土(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林、
鹿化煜、
罗毅、
闾国年、
朴世龙、秦伯强、
秦大河(中国科学院院士)、
邵明安、
沈彦俊、
史培军、
宋进喜、
唐川、
王劲峰、徐明、
薛德升、
杨胜天、
杨兆萍、
姚檀栋(中国科学院院士)、
于强、张锂
国际编委:Fulong WU(吴缚龙)、Godfrey J. R. LINGE(令执)、Mei-Po KWAN (关美宝)、Yehua Dennis WEI (
魏也华)
编辑部主任:何书金
编辑部副主任:赵
编辑:姚鲁烽、于信芳、高岷、李义
办刊成果
收录情况
据2016年10月
中国知网显示,《地理学报》被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2013)、Pж(AJ)文摘杂志(2014)、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含扩展版)、
北京大学《
核心期刊目录》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等收录。
研究开发
据2016年10月中国知网显示,《地理学报》出版文献量5113篇。
《地理学报》创刊80年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刊文比重分别波动在45%~75%、10%~40%之间,综合类论文波动在0~20%之间,地理信息类刊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显著上升,但占比一直在15%以下。
创刊至1949年,刊文最为突出的是气候、地貌、区域研究、人口等,该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有
竺可桢的《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和《华北干旱之前因后果》、
胡焕庸的《中国人口之分布》和《中国之农业区划》、
陈宗器的《罗布淖尔和罗布荒原》等。
1950-1966年,刊文重点体现在农业地理、自然区划、地貌、
冰川研究等方面, 代表作有竺可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
黄秉维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初步草案》、任美鄂的《中国自然区划问题》、罗来兴的《划分晋西、陕北、陇东黄土区域沟间地与沟谷的地貌类型》、
陈吉余等的《
长江三角洲的地貌发育》、施雅风的《中国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等。
改革开放以来的20世纪80年代,《地理学报》刊文的最大特点是人文地理的快速发展,
许学强、周一
星等带动着城市地理异军突起,
陆大道提出的区域“点轴开发”战略成为经典理论。
20世纪90年代,全球环境变化的核心内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成为全球研究热点,
傅伯杰、
李秀彬、
史培军等随着这一国际导向走在前列的地理学家的成果成为顶级高被引论文。另外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在这一时段开始升温,刊文明显上升。21世纪初以来,,LUCC研究继续占据主导地位,有关“碳”研究受到重视。
影响因子
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3版》,2012年《地理学报》中文版复合影响因子为3.958,在该学科17个地理期刊中排名第1位。
据2016年10月
中国知网显示,《地理学报》总下载量3250020、总被引量179730、复合影响因子4.708、综合影响因子3.378。
荣誉表彰
1992年9月,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
一等奖、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优秀
学术期刊一等奖。
1992年12月,获国家科委、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评选的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编辑质量奖、期刊效益奖、办刊条件奖。
1994年,获
中国地理学会“全国优秀地理期刊奖”。
1996年5月,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一等奖。
1997年,获国家科委、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评选的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三等奖。
1999年12月,获中国地理学会“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期刊”奖。
2000年12月,获
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
一等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CAJ-CD》执行
优秀奖。
2002年、2003年,两次被授予中国“百种杰出
学术期刊”称号。
2004年5月,《地理学报》英文版获
中国地理学会授予的“全国优秀地理期刊”称号。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地理学报》的标识为地理拼音首字母的艺术图案,上面托着地球仪,表示地理学科的办刊特色。
办刊宗旨
鼓励学术创新、促进学术交流、追求学术品位、传递学术思想;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期刊领导
历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