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上皮性肿瘤
最常见的一类卵巢肿瘤
卵巢上皮性肿瘤(epithelial tumor of the ovary)是来源于卵巢表面生发上皮及其下间质的肿瘤,为最常见的一类卵巢肿瘤。其根据组织学和生物学行为特征,可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
卵巢上皮性肿瘤病因不明,发病高危因素有生殖内分泌因素,个体年龄、饮食及体质指数因素,遗传因素等。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一般生长缓慢,病程长,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可无自觉症状,腹水征一般阴性;卵巢上皮性癌生长迅速,病程短,患者常有腹水、腹胀、腹痛,一般情况差,可出现消瘦甚至恶病质卵巢上皮性肿瘤诊断主要根据年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等,需对良、恶性进行评估,最后依靠病理检查确诊和分型。
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及对侧卵巢情况,决定手术范围。卵巢上皮性癌初次治疗原则是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其对化疗敏感,即使已有广泛转移也能取得一定疗效,常用化疗药物有顺铂、卡铂紫杉醇环磷酰胺等,多采用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其中铂类联合紫杉醇为“金标准”一线化疗方案。
卵巢上皮性肿瘤占原发性卵巢肿瘤50%~70%,占卵巢恶性肿瘤85%~90%;其发病率为(9~17)/105,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很少发生在青春期前和婴幼儿。良性肿瘤若保留卵巢,术后可能会复发,但不影响生存。而卵巢癌死亡率高,其预后与分期、组织学分类及分级、病人年龄及治疗方式有关,以分期最重要,期别越早预后越好。其中Ⅰ期卵巢癌如病变局限于包膜内,5年生存率达90%,而Ⅳ期卵巢癌仅为10%。
分类
卵巢上皮性肿瘤根据组织学和生物学行为特征,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卵巢肿瘤组织学分类,卵巢上皮性肿瘤具体分类如下:
病因及高危因素
卵巢上皮性肿瘤病因不明。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了某些特殊因素可能与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发生相关,具体为:
生殖内分泌因素
持续排卵使卵巢表面上皮不断损伤与修复,在修复过程中卵巢表面上皮细胞突变的可能性增加。减少或抑制排卵可减少卵巢上皮由排卵引起的损伤,可能降低卵巢癌发病风险。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卵巢癌危险因素有月经初潮早(\u003c12岁来潮)、绝经晚、未产、不孕症及促排卵药物的应用、更年期及绝经期激素替代医疗(HRT)等;而多次妊娠,哺乳,口服避孕药物有保护作用。
个体因素
遗传因素
5%~10%的卵巢上皮性癌具有遗传倾向,以家族聚集或遗传性的形式发病。绝大多数遗传性卵巢癌与BRCA1(乳腺癌1号基因)突变,小部分与BRCA2(乳腺癌2号基因)基因突变相关,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其他因素
流行病学
卵巢上皮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卵巢肿瘤,占原发性卵巢肿瘤50%~70%,占卵巢恶性肿瘤85%~90%,占卵巢良性肿瘤的50%。卵巢上皮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卵巢癌诊断时的中位年龄约为63岁,浸润型卵巢上皮癌的高发年龄是56~60岁,绝经后妇女患卵巢肿瘤中30%是恶性,绝经前妇女7%是恶性。交界性肿瘤病人的平均年龄大约是46岁。卵巢上皮性肿瘤很少发生在青春期前和婴幼儿。
卵巢上皮性肿瘤发病率为(9~17)/105,中国人群卵巢癌新发病例为52100例/年,死亡达22500例/年。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患者就诊时多为晚期,中国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40%。
病理
浆液性肿瘤
浆液性囊腺瘤
浆液性囊腺瘤占卵巢良性肿瘤25%。多为单侧,囊性,直径\u003e1cm,表面光滑,壁薄,囊内充满淡黄色清亮液体。镜下见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内衬浆液性单层柱状上皮。当肿瘤上皮间质成分占优势时,称为腺纤维瘤。
交界性浆液性肿瘤
交界性浆液性肿瘤双侧多见,多为囊性,直径常\u003e1cm,囊内壁至少局部呈乳头状生长,少许病例可为卵巢表面乳头。镜下见逐级分支的乳头,浆液性上皮复层化,细胞核有异型,核分裂少见。预后良好。但若在镜下见到以细长无分支的乳头为特征的微乳头变异,则预后较差,与低级别浆液性癌相似。
浆液性癌
浆液性癌占卵巢癌的75%。多为双侧,体积常较大,可为囊性、多房、囊实性或实性。实性区切面灰白色,质脆,多有出血、坏死。囊内充满质脆乳头,内液清亮、浑浊或血性液体。根据细胞核分级以及核分裂计数,可分为高级别和低级别浆液性癌两类。高级别癌为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约占卵巢癌的70%。镜下以伴裂隙样空腔的实性生长为主,也可形成乳头、筛孔等结构。细胞核级别高,核分裂象常见(\u003e12个/10HPF),预后极差。低级别浆液性癌约为高级别浆液性癌的5%,以伴间质浸润的乳头状生长为主,细胞核级别低,核分裂象\u003c12个/10HPF(常\u003c5个/10HPF),预后远好于高级别癌。
黏液性肿瘤
黏液性囊腺瘤
黏液性囊腺瘤占卵巢良性肿瘤的20%,占黏液性肿瘤的80%。多为单侧,圆形或卵圆形,体积较大,表面光滑,灰白色。切面常为多房,囊腔内充满胶冻样黏液,囊内很少有乳头生长。镜下见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内衬单层黏液柱状上皮;可见杯状细胞及嗜银细胞
交界性黏液性肿瘤
交界性黏液性肿瘤一般较大,几乎均为单侧,瘤体较大,通常直径\u003e10cm,表面光滑,切面常为多房或海绵状,囊壁增厚,可有细小、质软乳头形成。镜下见胃肠型细胞复层排列,细胞有异型,可形成绒毛状或纤细丝状乳头。
黏液性癌
黏液性癌绝大多数为转移性癌,卵巢原发性黏液癌并不常见,占卵巢癌的3%~4%。瘤体巨大(中位18~22cm),单侧,表面光滑,切面多房或实性,可有出血、坏死。镜下见异型黏液性上皮排列成腺管状或乳头状,出现融合性或毁损性间质浸润。
子宫内膜样肿瘤
良性肿瘤较少见,多为单房,表面光滑,囊壁衬以单层柱状上皮,似正常子宫内膜,间质内可有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交界性肿瘤也很少见。子宫内膜样癌占卵巢癌的10%~15%。肿瘤多为单侧,较大(平均直径为15cm),切面囊性或实性,有乳头生长,囊液多为血性。镜下特点与子宫内膜癌极相似,多为高分化腺癌,常伴鳞状分化。
透明细胞瘤
透明细胞瘤来源于苗勒氏管上皮,良性罕见,交界性者上皮由1~3层多角形靴钉状细胞组成,核有异型性但无间质浸润,常合并透明细胞癌存在。透明细胞癌占卵巢癌5%~11%,病人均为成年妇女,平均年龄48~58岁,10%合并高血钙症。常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25%~50%)。易转移至腹膜后淋巴结,对常规化疗不敏感。呈囊实性,单侧多,较大;镜下瘤细胞质丰富或呈泡状,含丰富糖原,排列成实性片、索状或乳头状;瘤细胞核异型性明显,深染,有特殊的靴钉细胞附于囊内及管状结构。
勃勒纳瘤
勃勒纳瘤由卵巢表面上皮向移行上皮分化而形成,占卵巢肿瘤1.5%~2.5%。多数为良性,单侧,体积小(直径\u003c5cm),表面光滑,质硬,切面灰白色漩涡或编织状。小肿瘤常位于卵巢髓质近卵巢门处,亦有交界性及恶性。
浆黏液性肿瘤
交界性浆黏液性肿瘤是指既有宫颈内膜型的黏液上皮,又有浆液性上皮,任一种细胞均大于10%比例。其具有独特的病理组织学特点:①宽大的乳头;②水肿的乳头间质;③浆液及黏液混合性上皮;④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临床上病人有长期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突然发生血清CA125(糖类抗原125)升高,卵巢手术时往往发现有浆黏液性囊腺瘤或交界性浆黏液性肿瘤,但有的病人只有黏液上皮化生。
浆黏液性癌常既有浆液性癌,又有黏液性癌,也可伴有子宫内膜样癌、透明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成分。
未分化癌
在未分化癌中,小细胞癌最有特征。发病年龄9~43岁,平均24岁,70%病人有高血钙。常为单侧,较大,表面光滑或结节状,切面为实性或囊实性,质软、脆,分叶或结节状,褐色或灰黄色,多数伴有坏死出血。镜检癌细胞为未分化小细胞,圆形或梭形,胞质少,核圆或卵圆有核仁核分裂多见(16~50/10HPFs)。 细胞排列紧密,呈弥散、巢状,片状生长。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90%病人在1年内死亡。
临床表现
卵巢良性肿瘤
一般生长缓慢,病程长,腹水征一般阴性。早期肿瘤较小,多无症状,常在妇科检查时偶然发现。
肿瘤增至中等大时,感腹胀或腹部及肿块,边界清楚。妇科学检查在子宫一侧或双侧触及球形肿块,多为囊性,表面光滑、活动与子宫无粘连。若肿瘤长大充满盆、腹腔即出现压迫症状,如尿频、便秘、气急、心悸病等。腹部膨隆,肿块活动度差,叩诊呈实音,无移动性浊音。
恶性肿瘤(卵巢癌)
早期常无症状,可在妇科检查发现。生长迅速,病程短,主要症状为腹胀、腹部肿块及腹水。症状的轻重决定于:(1)肿瘤的大小、位置、侵犯邻近器官的程度;(2)肿瘤的组织学类型;(3)有无并发症。肿瘤若向周围组织浸润或压迫神经,可引起腹痛、腰痛或下肢疼痛;若压迫盆腔静脉,出现下肢水肿;若为功能性肿瘤,产生相应的雌激素或雄激素过多症状。晚期可表现消瘦、严重贫血等恶病质征象。三合诊检查在阴道后穹窿触及盆腔内硬结节,肿块多为双侧,实性或半实性,表面凹凸不平,不活动,常伴有腹水。有时在腹股沟、腋下或锁骨上可触及肿大淋巴结。
并发症
卵巢肿瘤可发生扭转、破裂、感染和恶变。
是常见的妇科学急腹症,好发于瘤蒂长、中等大、活动度良好、重心偏于一侧的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表现为突发一侧下腹剧痛,常伴恶心、呕吐甚至休克。妇科检查扪及肿物张力大、压痛,以瘤蒂部最明显。蒂扭转一经确诊,应尽快手术治疗。
有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种。自发性破裂多为恶性肿瘤浸润性生长穿破囊壁或肿瘤内自发出血所致;外伤性破裂常因腹部受重击、分娩、性交、妇科检查及穿刺等引起。患者常突发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疑有肿瘤破裂应立即剖腹探查。
较少见,多因肿瘤扭转或破裂后引起,也可来自邻近器官感染灶,或者恶性肿瘤坏死后继发感染。
卵巢良性肿瘤可发生恶变,恶变早期无症状,不易发现。若发现肿瘤生长迅速,尤其双侧性,应考虑恶变。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恶变引起临床高度关注,因此,确诊为卵巢肿瘤者应尽早手术明确性质。
诊断及检查
诊断
多无特异症状,根据年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等诊断,需对良、恶性进行评估,最后依靠病理检查确诊和分型。
临床分期
卵巢上皮性肿瘤分期多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lGO)手术-病理分期。
检查
影像学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查
卵巢上皮性肿瘤相关标记物以CA125最为常用,HE4也受到特别关注,还包括CA153、CA199、CA724、CEA、肿瘤相关的胰蛋白酶抑制物(TATI)、组织多肽抗原(TPA)、人溶血磷脂酸(LPA)等。
病理组织学检查
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卵巢肿瘤的唯一途径,并可区分不同类型及良、恶性,同时指导分期,但由于晚期肿瘤多盆腔粘连,术前多难以获得组织学标本。
细胞学检查
腹水或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有助于良性、恶性的诊断。腹水或腹腔冲洗液找癌细胞对Ⅰ期病人进一步确定分期及选择治疗方法有意义,若有胸水应作细胞学检查确定有无胸腔转移。
腹腔镜检查
可直接观察肿块状况、盆腹腔脏器和腹膜受累情况,并在可疑部位取活检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
鉴别诊断
卵巢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鉴别
卵巢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滤泡囊肿黄体囊肿最常见。多为单侧,直径\u003c5cm,壁薄,暂行观察或口服避孕药,2~3个月内自行消失,若持续存在或长大,应考虑为卵巢肿瘤
为炎性囊性积液,常有不孕或盆腔感染史,两侧附件区条形囊性肿块,边界较清,活动受限。
浆膜下肌瘤或肌瘤囊性变,易与卵巢实体瘤或囊肿混淆。肌瘤常为多发性,与子宫相连,检查时肿瘤随宫体及宫颈移动。超声检查可协助鉴别。
妊娠早期或中期时,子宫增大变软,峡部更软,三合诊时宫体与宫颈似不相连,易将宫体误认为卵巢肿瘤。但妊娠妇女有停经史,作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尿促卵泡素)测定或超声检查即可鉴别。
大量腹水应与巨大卵巢囊肿鉴别,腹水常有肝病、心脏病史,平卧时腹部两侧突出如蛙腹,叩诊腹部中间鼓音,两侧浊音,移动性浊音阳性;超声检查见不规则液性暗区,液平面随体位改变,其间有肠曲光团浮动,无占位性病变。巨大囊肿平卧时腹部中间隆起,叩诊浊音,腹部两侧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边界清楚;超声检查见圆球形液性暗区,边界整齐光滑,液平面不随体位移动。
卵巢癌的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异位症形成的粘连性肿块及直肠子宫陷凹结节与卵巢癌较难鉴别。前者常有进行性经痛、月经多,经前不规则阴道流血等。超声检查、腹腔镜检查是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必要时应剖腹探查确诊。
常合并腹水,盆腹腔内形成粘连性肿块。但多发生于年轻、不孕妇女,伴月经稀少或闭经。多有肺结核史;有消瘦、乏力、低烧盗汗、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妇科学检查肿块位置较高,形状不规则,界限不清,不活动。叩诊时鼓音和浊音分界不清。X线胸片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等可协助诊断,必要瘟疫剖腹探查取材行活体组织检查确诊。
需与腹膜后肿瘤大肠癌乙状结肠癌等鉴别。腹膜后肿瘤固定不动,位置低者使子宫、直肠或输尿管移位。直肠癌和乙状结肠癌多有相应的消化道症状,超声检查、剂灌肠、乙状结肠镜检等有助于鉴别。
与卵巢原发癌不易鉴别。对于双侧性、中等大、肾形、活动的实性肿块,应疑为转移性卵巢肿瘤,有消化道癌、乳癌病史者,更要考虑转移性卵巢肿瘤诊断,若病人有消化道症状应作胃镜检查,此外要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发肿瘤。如未发现原发性肿瘤病灶,应作剖腹探查。
有流产或产褥感染病史,有发热、下腹痛妇科学检查附件区有肿块及组织增厚、压痛、片状块物达盆壁。用抗生素治疗症状缓解,块物缩小。若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块物增大,应考虑为盆腔或卵巢癌可能。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治疗
卵巢良性肿瘤
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及对侧卵巢情况,决定手术范围。年轻、单侧肿瘤行患侧卵巢肿瘤剔除或卵巢切除术,双侧肿瘤应行肿瘤剔除术,绝经后妇女可行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术中应剖检肿瘤,必要时作冰冻切片组织学检查。术中尽可能防止肿瘤破裂,避免瘤细胞种植于腹腔。巨大良性囊性肿瘤可穿刺放液,待体积缩小后取出,但穿刺前须保护穿刺周围组织,以防被囊液污染。放液速度应缓慢,以免腹压骤降发生休克。
卵巢癌
初次治疗原则是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治疗卵巢癌的主要手段。初次手术的彻底性与预后密切相关。早期患者应行全面手术分期,包括:经腹手术应有足够大的腹部正中直切口;腹腔积液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全面探查腹膜和腹腔脏器表面,活检和(或)切除任何可疑病灶;正常腹膜随机盲检;全子宫和双附件切除;结肠下网膜切除;选择性盆腔淋巴结切除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抽样;黏液性肿瘤者应行阑尾切除。
对于年轻、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患者需考虑其生育问题,指征为临床Ⅰ期、所有分级者。手术方式为全面手术分期的基础上行患侧附件切除(适用于ⅠA和ⅠC期者)或双侧附件切除(适用于ⅠB期患者)。术前应充分知情同意。
晚期患者行肿瘤细胞减灭术,也称减瘤术。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切除所有原发灶和转移灶,使残余肿瘤病灶达到最小,必要时可切除部分肠管、膀胱、脾脏等脏器。若最大残余灶直径小于1cm,称满意或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对于经评估无法达到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的ⅢC、Ⅳ期患者,在获得明确的细胞学或组织学诊断后可先行最多3个疗程的新辅助化疗,再行中间型减瘤术,手术后继续化疗。
化学药物治疗
卵巢上皮性癌对化疗敏感,即使已有广泛转移也能取得一定疗效。除经过全面分期手术的ⅠA和ⅠB期、黏液性癌或低级别浆液性癌和子宫内膜样癌不需化疗外,其他患者均需化疗。化疗主要用于:(1)初次手术后辅助化疗,以杀灭残余癌灶、控制复发,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2)新辅助化疗使肿瘤缩小,为达到满意手术创造条件;(3)作为不能耐受手术者主要治疗,但较少应用。
常用化疗药物有顺铂、卡铂紫杉醇环磷酰胺等。多采用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其中铂类联合紫杉醇为“金标准”一线化疗方案。老年患者可用卡铂或紫杉醇单药化疗。卵巢原发性黏液癌患者也可选择氟尿嘧啶+四氢叶酸+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奥沙利铂联合化疗。一般采用静脉化疗,对于初次手术达到满意的患者也可采用静脉腹腔联合化疗。
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作为辅治疗手段,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贝伐单抗(bevacizumba)用于初次化疗的联合用药和维持治疗。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的治疗价值有限。对于复发患者可选用姑息性局部放疗。
交界性肿瘤
交界性肿瘤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对于无生育要求的患者,手术方法基本参照卵巢癌,但临床Ⅰ期的患者经仔细探查后可不行后腹膜淋巴结切除术。交界性肿瘤预后较好,即使有卵巢外肿瘤种植,也可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术后一般不选择辅助性化疗,只有对卵巢外浸润性种植者才考虑化疗。
复发性癌
一经复发,预后很差,选择治疗时应优先考虑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治疗的作用有限,应仔细、全面评估后实施。主要用于:解除并发症;铂敏感复发、孤立复发灶。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药物的选择应根据一线化疗的方案、疗效、毒副反应及肿瘤复发时间综合考虑,可按以下原则选择方案:(1)一线化疗不含铂类者,选择铂类为主的联合化疗;(2)一线化疗为铂类药物,化疗结束至肿瘤复发时间(无铂间隔)>6个月者,可再选择以铂类为主的联合化疗;无铂间隔\u003c6个月或一线化疗未达完全缓解者,应选用二线药物,如吉西他滨、脂质体阿霉素、拓扑替康、依托泊苷等。(3)选择靶向治疗,如聚二磷酸腺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用于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铂敏感复发二线化疗的维持治疗。
预防
卵巢鳞状细胞癌的病因不清,难以预防。但若能积极采取措施对高危人群严密监测随访,早期诊治可改善预后。
预后
良性肿瘤若保留卵巢,术后可能会复发,但不影响生存。
交界性肿瘤是一种低度潜在恶性肿瘤,生长缓慢,转移率低,复发迟,但应警惕部分交界瘤癌变的可能。
恶性肿瘤发展迅速,不易早期诊断,治疗困难,死亡率高。其预后与分期、组织学分类及分级、病人年龄及治疗方式有关。以分期最重要,期别越早预后越好。据文献报道Ⅰ期卵巢癌,病变局限于包膜内,5年生存率达90%。若囊外有赘生物、腹腔冲洗液找到癌细胞降至68%;Ⅲ期卵巢癌5年生存率为30%~40%;Ⅳ期卵巢癌仅为10%。低度恶性肿瘤疗效较恶性程度高者为佳,细胞分化良好者疗效较分化不良者好。对化疗药物敏感者,疗效较好。术后残余癌灶直径\u003c1cm者,化疗效果较明显,预后良好。
历史
18世纪之前,卵巢囊肿被认为是不可治愈疾病。1701年苏格兰的Robert Houston(罗伯特·休斯顿)医生剥除了一个较大的卵巢囊肿;1775年苏格兰的William Hunter(威廉·亨特)针刺抽出了卵巢囊液;1807年Samuel Hartmand’ Escher(塞缪尔·哈特曼舍尔)医生切除了卵巢囊肿。
1809年,美国肯塔基大学附属医院Ephraim McDowell(伊夫莱姆·麦克道尔)医生报道了2例卵巢肿瘤的卵巢切除术;1934年,Meigs(梅格斯)就提出手术切除所有肉眼可见的肿瘤病灶有利于改善卵巢癌患者的预后的理念,即肿瘤细胞减灭术。
1968年,William Munnell(威廉·蒙内尔)医生提出了最大程度减瘤术的概念。随后于1969年,Elclos(埃尔克洛斯)医生通过比较术后有无肿瘤组织残留患者的预后生存,指出最大程度切除病灶有利于患者生存期的改善。1975年,Thomas Griffiths(托马斯·格里菲斯)进一步论证阐述了该理论并推广该术式。
卵巢上皮性肿瘤的手术-病理分期是根据卵巢肿瘤的性状及扩散部位来分期的。国际抗癌联盟(UICC)有传统的TNM分期法,但妇产科医师不擅长此法。1974年,国际妇产科学会(FIGO)对卵巢癌制订了详细的手术病理分期,1986年再次修正,临床医师仍使用这一分期标准。
研究进展
磁共振分子成像技术凭借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序列成像在卵巢上皮性肿瘤诊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功能成像技术,如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峰度成像(DKI)、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及磁共振波谱(MRS)能从微观上分析病变水分子运动异常、血流灌注异常及组织代谢异常,有效反映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每种MRI成像技术均有各自的优势及局限性,正确认识不同技术的优势并有效地将多模态MRI进行整合应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近年来发展的磁共振分子成像技术较传统影像手段具有实时、无创、无辐射,并准确监测肿瘤疗效的优势,对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的早期诊断、靶向治疗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资料
ICD-10 Version:2019.WHO.2024-02-29
卵巢恶性肿瘤手术的演变历程.微信公众平台.2024-02-29
目录
概述
分类
病因及高危因素
生殖内分泌因素
个体因素
遗传因素
其他因素
流行病学
病理
浆液性肿瘤
浆液性囊腺瘤
交界性浆液性肿瘤
浆液性癌
黏液性肿瘤
黏液性囊腺瘤
交界性黏液性肿瘤
黏液性癌
子宫内膜样肿瘤
透明细胞瘤
勃勒纳瘤
浆黏液性肿瘤
未分化癌
临床表现
卵巢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卵巢癌)
并发症
诊断及检查
诊断
临床分期
检查
影像学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查
病理组织学检查
细胞学检查
腹腔镜检查
鉴别诊断
卵巢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鉴别
卵巢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卵巢癌的鉴别诊断
治疗
卵巢良性肿瘤
卵巢癌
手术治疗
化学药物治疗
靶向治疗
放射治疗
交界性肿瘤
复发性癌
预防
预后
历史
研究进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