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corpus luteum)为生育期女性排卵后,
卵泡及其周围组织发生一系列变化后形成的具有内分泌功能的
腺体。生育期女性自然周期中,
促黄体生成素 (LH)峰诱导卵母
细胞分裂成熟,卵泡壁的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向内侵入,被
结缔组织的卵泡外膜包围,形成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腺体,即为黄体。
排卵后黄体形成是
黄体期的主要特征。黄体主要承担
卵巢的内分泌功能,是排卵后雌、孕激素的主要来源,正常的黄体功能确保了
妊娠维持。
黄体相关的疾病有黄体功能不全(LPD)、黄体萎缩不全、卵巢黄体囊肿破裂等。
结构与发育
黄体期
月经是
女性生殖系统周期性变化的重要标志,月经周期的调节主要涉及下丘脑、
垂体和卵巢,三者之间相互调节、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完整而协调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称为“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A)”。腺垂体分泌的直接与生殖有关的激素有促性腺激素和催乳素。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 (lutealizing hormone,LH),均为糖蛋白激素,共同促进泡发育及成熟、促进排卵并形成黄体。
黄体期为排卵日至月经来潮的期间,一般为14天。排卵后黄体形成并逐渐发育成熟,排卵后第 7~8日,黄体开始萎缩,雌孕激素分泌减少,子官内膜失去性激素支持,发生剥脱而月经来潮,
卵巢中又有新的
卵泡发育,开始新的周期。
黄体形成
生育期女性自然周期中,
促黄体生成素 (LH)峰诱导卵母
细胞分裂成熟,卵巢每个月有一个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壁塌陷,卵泡壁的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向内侵入,被
结缔组织的卵泡外膜包围,形成具有内分泌功能的
腺体,即为“黄体(corpus luteum)”。
黄体结构
人类的黄体由甾体合成细胞 (卵泡膜细胞和颗粒细胞) 和非甾体合成细胞 (内皮细胞、免疫和
纤维细胞) 组成,可以视为一个暂时性的内分泌腺体,在排卵后分泌大量的孕酮、雌激素和雄激素,是女性甾体激素的主要生产地。其中,孕的分泌状态决定了月经周期模式、
子宫内膜容受性和早期妊娠维持。
颗粒黄体
细胞及
卵泡膜黄体细胞都含有胡萝卜素,该色素含量多少决定黄体颜色的深浅。排卵后7~8日(相当于月经周期第22日左右)黄体体积和功能达到高峰,直径1~2cm,外观黄色。
黄体退化
若排出的卵子
受精卵,黄体则逐渐增大,转变为“妊娠黄体”,继续分泌激素以支持早期妊娠,至妊娠3个月末才退化,此后胎盘形成并分泌体激素维持妊娠。
若卵子未受精,黄体在排卵后9~10日开始退化,黄体功能只维持14日。黄体逐渐退化萎缩变小,最终成为白色的“白体(corpus albicans)”。黄体衰退后月经来潮,卵巢中又有新的
卵泡发育,开始下一轮的周期。
生理功能
黄体对内膜容受性建立和
妊娠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其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合成甾体激素,主要承担卵巢的内分泌功能,是排卵后雌、孕激素的主要来源。雌激素、孕激素均为甾体激素,属
类固醇激素,是胆固醇在卵泡膜
细胞和颗粒细胞中经过多种
羟化酶及
芳香化酶的作用下合成的。
卵泡黄素化
在
促黄体生成素 (LH)排卵峰的作用下,卵泡颗粒细胞和膜细胞形态、分子表型以及内分泌特点发生改变,并开始黄素化,分别形成颗粒黄体细胞及卵泡膜黄体细胞。
合成类固醇激素
黄体由甾体合成细胞/类固醇生成细胞(膜黄体细胞,颗粒黄体细胞))和非甾体合成细胞/非类固醇生成细胞(内皮细胞、
免疫细胞和成
纤维细胞等)组成,在类固醇的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颗粒黄体
细胞发展为大黄体细胞,具有更强的激素合成能力,是成为孕激素的主要来源。
(2)膜黄体细胞位于黄体外周,发展成小黄体细胞,主要合成雄激素,经黄体颗粒细胞芳香化作用后,形成雌激素。
合成黄体孕激素
孕激素对于
妊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妊娠开始到妊娠维持都是必不可少的,是保证早期妊娠能够维持的唯一必须的激素。黄体细胞获取胆固醇
前体后合成孕激素,可
负反馈调节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抑制FSH和LH的分泌,使妊娠期间无排卵发生。除了内分泌效应外,孕激素还具有免疫效应,可直接参与调解母胎界面微环境,促进母胎耐受。
黄体所合成分泌的孕激素可与
子宫内膜中的孕激素受体结合,使子宫内膜从增生期向分泌期转化,为受精卵着床和发育做准备。
妊娠之后,孕激素还可通过与钙离子结合,使
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功能被抑制,从而使子宫处于静息状态,降低流产的发生。
合成黄体雌激素
黄体期,膜黄体
细胞在LH的作用下产生雄激素,在FSH作用下经颗粒黄体细胞芳香化形成雌激素。雌激素在妊娠早期可促进子宫增大,同时也是孕激素发挥效应的基础,分泌不足可能导致早期妊娠丢失或
不孕症的发生 。
合成蛋白激素
除了甾体激素外,黄体还合成和释放大量的蛋白激素,包括松弛素、
催产素和抑制素等。
相关疾病
黄体功能不全
概述
黄体功能不全 (luteal phase deficiency,LPD),是指黄体产生的孕酮水平低或持续时间短,不足以维持
子宫内膜适当的分泌功能,因而影响
胚胎的
着床和进一步发育。LPD也被定义为子宫内膜成熟延迟,受检的子宫内膜成熟时间比正常标准延迟至少2天。黄体功能不全会导致正常妊娠难以维持,可能导致不孕、流产等问题。
由于诊断标准各异,LPD估计发生率的范围很广,为3.5%~60%,在不孕和反复流产妇女中的发生率为5%~10%,LPD更多发生在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原因不明的不孕患者中。
临床表现
黄体功能不全 (LPD)临床可表现为
月经周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有时月经周期虽在正常范围内,但如果连续进行超声监测,可发现患者确实有
黄体期缩短,只是由于
卵泡期延长使得月经周期未发生变化。LPD容易使患者
子宫内膜与胚胎发育不同步,造成不孕或早期流产。
治疗
黄体功能不全(LPD)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如下治疗方式:
1.异常黄体功能可能由其他疾病导致(如
下丘脑,甲状腺功能紊乱,高 PRL血症),应当检查并治疗这些疾病。
2.LPD患者有排卵,仅是
排卵障碍较轻微的形式,一般不需要过度治疗,可用治疗不排卵
不孕症同样的治疗方法。具体可采用:使用雌激素促进
卵泡发育和排卵、黄体功能刺激疗法(肌内注射
绒促性素)、黄体功能补充疗法(肌内注射
黄体酮)、口服避孕药(尤其适用于有避孕需求的患者)。
黄体萎缩不全
概述
黄体萎缩不全是由于“下丘脑-
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紊乱,或溶黄体机制失常引起,从而内膜持续受孕激素影响,造成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正常月经第3~4日时,分泌期
子宫内膜已全部脱落。但在黄体萎缩不全时,月经第5~6日仍能见到呈分泌反应的子宫内膜。
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临床表现为经期延长,
异常子宫出血,且出血量多。可在月经第5~7日做刮宫病理检查作为确诊依据。
治疗
1.孕激素:口服甲羟孕酮,使黄体及时萎缩,内膜及时完整脱落。
2.
绒促性素: 肌肉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有促进黄体功能的作用。
3.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 抑制排卵,控制周期。
黄体囊肿破裂
概述
黄体囊肿( corpus luteum cyst):多发生于
生育年龄的妇女,
妊娠妇女有形成黄体囊肿的倾向。正常和
妊娠期黄体直径小于2cm,若黄体直径达2~3cm称囊状黄体;直径大于3cm称黄体囊肿。当囊状黄体或黄体囊肿退变时,其直径在2~3cm,称囊状白体;直径大于3cm称白体囊肿。
卵巢黄体囊肿破裂(rupture of ovarian corpus luteum cyst):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
卵巢破裂疾病。黄体囊肿在外力作用或其他因素影响下可引起囊肿破裂、出血,甚至引起
急腹症。
1.自体破裂:在
卵巢黄体血管化时期,容易破裂,一般先在内部出血,使囊内压增加,继而引起破裂出血。原有基础性疾病如血液病者,凝血机制异常也可引发黄体破裂。
2.外力作用:外伤、
交配、妇检、卵巢受直接或间接外力作用、盆腔炎症等其他因素均可导致黄体囊肿破裂。
临床表现
常发生于育龄期妇女。一般在
黄体期,常有性交、外伤等诱因,突然出现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大小便频繁感;重者可出现
口干、
心悸病、头晕等休克症状。亦有少数患者无明显原因,腹痛发生于月经中期。
治疗
1.保守治疗:适用于出血少者,主要措施是卧床休息和应用止血药物。
2.手术治疗:适用于出血多者,若合并休克,应在积极纠正休克的同时手术治疗,首选腹腔镜手术。
黄体支持
概述
“黄体支持”是指在可能引起黄体功能不足情况时,需要在特定的阶段给予必要的药物以改善黄体功能。黄体支持与孕激素补充治疗主要用于黄体功能不全(LPD)或孕激素缺乏引起的月经相关疾病、生殖领域及绝经相关激素补充的治疗。
适应证
月经相关疾病
1.
异常子宫出血 (AUB):是指与正常月经的周期频率、规律性、
月经周期长度、经期出血量任何一项不符的、源自子宫腔的异常出血。黄体功能异常引起的AUB分为黄体功能不足和
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两类,治疗上可通过排卵后刺激黄体功能或补充孕激素给予黄体支持。
2.闭经:根据既往有无月经来潮,分为原发性闭经和
继发性闭经两类,表现为无月经或月经停止。根据情况可进行黄体支持治疗。
3.
高催乳素血症(HPL):对高催乳素血症患者特别是
妊娠合并高催乳素血症,在应用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促进催乳素抑制激素释放的同时,可配合使用黄体支持。
4.
甲状腺功能异常:此类患者多数纠正甲状腺功能后常可恢复排卵,不能恢复者可给予促排卵治疗,必要时配合使用黄体支持。
5.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病变部位及范围以及有无生育要求加以选择,由于EMS可能影响
卵巢功能,使部分患者黄体功能不良,内膜与胚胎发育不同步,因此必要时可以进行促排卵及黄体支持治疗。
6.
多囊卵巢综合症巢综合征(PCOS) :治疗应当以调整月经周期、促进排卵联合黄体支持。
7.经前期综合征经前期综合征(PMS):目前专家认为PMS可能与黄体后期雌、孕激素撤退有关,补充雌、孕激素减少性激素周期性波动,可有效缓解症状。
生殖领域
1.
不孕症与LPD:黄体功能不全(LPD)可导致内源性孕酮不足,造成不孕和流产。根据美国生殖委员会有关LPD 最新的共识,虽然黄体功能不全可能与不孕相关,但不孕症是否需要进行黄体支持治疗尚需进一步研究。
2.保胎相关治疗:
先兆流产、复发性流产(RSA)、先兆
早产,可以合理进行黄体支持治疗。
3.辅助生殖技术中的黄体支持: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后的患者存在黄体功能不足,可根据情况采取黄体支持。
绝经相关
1.绝经过渡期孕激素的补充治疗:适合以周期性补充孕激素为主的激素补充疗法。
2.绝经期孕激素的补充治疗:绝经后为预防绝经后退行性病变,采取雌孕激素连续联合治疗可以使
子宫内膜增生和内膜癌的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低。
禁忌证
黄体支持和孕激素补充禁忌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或疑似发生动、静脉血栓的患者,有
静脉炎、
脑血管病等既往病史患者应慎用;
2.
乳腺恶性肿瘤或生殖器激素依赖性肿瘤有明确孕激素治疗禁忌证患者;
3.自身免疫性疾病;
4.肝肾功能损害;
使用药物
黄体酮:是公认的
黄体期中最重要的激素,用于黄体支持能显著提高
胚胎着床率、临床
妊娠率及活产率。黄体酮的给药途径有口服、肌注和
阴道用药,多数研究认为,肌注黄体酮比阴道和口服黄体酮可得到更好的黄体支持效果。
HCG(hCG):是由胚胎滋养层
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可以刺激黄体颗粒细胞按比例分泌雌孕激素,因此hCG可增强黄体功能。但使用 hCG的缺点是会增加患者
卵巢综合症(OHSS)的风险,此风险是使用孕激素的两倍。
雌激素:在
黄体期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研究发现雌激素可诱导一些特殊蛋白和
生长因子的合成,如雌孕激素受体。但是在黄体支持是否需要就雌激素的补充、时机和人群等还有较大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 :是一类人工合成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可促进
垂体LH释放,诱导排卵并维持黄体功能。但由于长期使用GnRH-a会产生降调节,对垂体功能产生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