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志辉
仝志辉
仝志辉,1970年9月生于河南焦作,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社会转型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 农村合作制研究、农民政治行为研究、农村政治研究
人物生平
教育背景
1989.9—1993.7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法学学士
1996.9—1999.7中共中央党校,法学硕士
1999.9—2002.7中共中央党校,法学博士
工作经历
2016—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2013年起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社会转型与治理研究中心
副主任
2005.9—2006.7,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讲师
2002.12-2005.4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
2002.08-2002.12,中国-欧盟村务管理培训项目国际专家组研究/培训专家
1996.7—2005.9,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航空学院,助教,讲师
访问学者
2012年2月-2013年2月,加州伯克利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6年2月-2006年3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访问学者
学术兼职
中国非营利评论》(中文刊、英文刊)创刊执行主编,目前任副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管理世界》、《社会发展研究》等刊物匿审专家
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理事、北京“农合之家”综合农协研究组成员、瑞安农村合作协会高级顾问、
“乡村中国读书会”(人大校内活跃的读书社团,连续两年学校“十佳社团”)创始人和辅导老师
学术获奖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名奖(政治学类)(2004年)
中共中央党校优秀博士论文奖(2003年)
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学士论文指导老师(2009年)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1990-2002)论文奖(2005年)
中国农村妇女研究奖调研报告一等奖(2005年)
科研成果
在研课题
持续型农民维权行动的生成机制:寨村案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2013年度项目“案例开发项目”
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经济,北京农合之家项目
供销社改革与农民综合合作体系,自设项目
东亚、欧洲国家农民综合合作体系的比较研究,自设项目
曾主持课题
1、东坪地方社会变迁(1949-2010):水利、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变迁史研究,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明德青年学者计划”项目
2、工分制与人民公社体制运行:基于集体经济和公共事业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度决策咨询及预研委托项目
3、农民政治认知与农村社会冲突的相关性研究,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4、“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构筑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2008年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5、“我国农村基层灌溉管理体制变迁研究”,2007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青年项目
6、乡镇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构建,2003年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
发表主要论著
1、个人专著《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个人专著《乡村关系视野中的村庄选举》,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个人论文集《村委会选举和村庄政治》,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2月版
4、第一作者专著,《农村民间组织和中国农村发展》,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5、第三作者教材,《中国公共管理案例(第一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获“2006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
6、第二作者专著,《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第二作者专著,《创新纪检监察体制,遏制“一把手”腐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版本,聂辉华,仝志辉著
论文成果综述:在期刊、学术集刊和学术书籍中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代表性论文被CSSCI收录,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部分论文被SSCIS收录论文、CSSCI收录论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库、Google学术搜索等多次引用,在相关研究学者中具有较大影响。
代表性论文
1、权利诉求中的实用道义意识——从理解农民选举上访信开始,4万字。
中国乡村研究》第10辑(2013年12月)(英文版在RuralChina发表)
2、部门、资本下乡与中国小农户经济的组织化道路——兼对专业合作社道路提出质疑,
《开放时代》2009年第4期,仝志辉、温铁军
3、转型抗争:从社会转型的视角理解近阶段中国农民抗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王瑜、仝志辉(通讯作者)
4、“选择性回应”:网络条件下的政策参与——基于留言版型网络问政的个案研究
公共行政评论》2013年第3期,张华、仝志辉(通讯作者)、刘俊卿
5、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农吃小农”逻辑的形成与延续,
中国合作经济》2010年第4期,仝志辉、楼栋
6、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元发展格局的理论解释——基于间接定价理论模型和相关案例的分析,《开放时代》2010年第12期,楼栋、仝志辉
7、部门分立体制"下的涉农部门合作空间--以R市农村合作协会为例,
中国乡村研究》第六辑,2008年12月
8、村民自治30年,
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12期
9、农村政治体制改革30年的回顾与前瞻,
《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6期
10、乡镇改革的“非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改变”,
中国农村观察》2008年第3期
11、派性的性质和农村组织建设的资源,
《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4期
12、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部门化”,
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
13、农民国家观念形成机制的求解—以江西游村为个案,
中国乡村研究》第四辑,2006年7月
14、新农村建设中的“管理民主”和村民自治的完善之路,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3期
15、农民用水户协会与农村发展,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3期
16、乡村政治研究诸问题——兼答应星对\u003c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u003e的批评,
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17、政治体制“形式化改革”的生成逻辑——湖北晓镇“海推直选”个案研究》,
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6期
18、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兼论选举后村级权力的合法性,
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仝志辉、贺雪峰
19、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贺雪峰、仝志辉,
20、农民选举参与中的精英动员,
《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21、村民自治与中国农村社会稳定,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2、《村民自治的研究格局》,
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3期
23、村落的二重化权力空间与权力的空间控制技术,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5期
24、《十八大以来反腐情况》,聂辉华、仝志辉,《改革内参》,2014年8月22日(总第1036期);
25、《关于反腐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聂辉华、仝志辉,《改革内参》,2014年8月22日(总第1036期);
26、《限制权力是基础》,聂辉华、仝志辉,《改革内参》,2014年8月22日(总第1036期);
27、《强化监督是关键》,聂辉华、仝志辉,《改革内参》,2014年8月22日(总第1036期);
28、《提高激励是保障》,聂辉华、仝志辉,《改革内参》,2014年8月22日(总第1036期)。
历年论文
1、构建服务农户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仝志辉中国合作经济2015-01-20
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象选择与构建策略仝志辉;侯宏伟改革2015-01-15
3、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民主议事方法仝志辉农村工作通讯2015-05-27期刊
4、要继承生态农业传统仝志辉中国老区建设2015-07-01期刊
5、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的比较分析(上)仝志辉;陈淑龙农村工作通讯2015-07-31期刊
6、关于反腐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聂辉华;仝志辉领导文萃2015-11-08期刊
7、农村可持续发展要寓于农村社区重建之中仝志辉中国非营利评论2015-07-31期刊
8、生态农业传统继承与中国粮食安全仝志辉中国乡村发现2015-04-30期刊
9、治理“一把手”腐败,核心在限权聂辉华;仝志辉国家治理2014-09-28
10、“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的目标和路径仝志辉中国国情国力2014-02-15
1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的肢解和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可能仝志辉;楼栋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04-20
12、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和地方综合农协立法仝志辉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4-15期刊
13、根治“一把手”腐败扎牢制度篱聂辉华;仝志辉法治与社会2014-12-05
14、“一号文件”中的农金新意仝志辉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中国城乡金融报2014-01-24
15、限权是遏制“一把手”腐败的基础聂辉华仝志辉学习时报2014-08-25报纸
16、集权与分层管理下的博弈:集体行动的博弈模型研究郭圣莉;仝志辉江苏社会科学2013-10-15
17、农村精英对合作社非线性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北京郊区四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案例分析杨龙;仝志辉;李萌探索2013-12-15
18、“选择性回应”:网络条件下的政策参与——基于留言版型网络问政的个案研究张华;仝志辉;刘俊卿公共行政评论2013-06-15
19、征地留地制度改革与包容性城镇化仝志辉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3-08-10
20、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增长之忧:急剧扩张致质量不足仝志辉农产品市场周刊2013-09-12
21、金融服务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空间广阔仝志辉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中国城乡金融报2013-03-20
22、急剧扩张运营堪忧仝志辉农资导报2013-09-27
23、从参与到选举:扭曲的村民自治仝志辉理论参考2012-07-01
24、转型抗争:从社会转型的视角理解近阶段中国农民抗争王瑜;仝志辉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5
25、高层出面与乌坎转机:抗争政治中的高层政府行为初探仝志辉中国非营利评论2012-12-31
26、以政治认知研究推动新农村建设仝志辉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0-12
27、如何更好理解和执行“土地出让金”政策仝志辉中国水利报2011-12-15
28、“最难搞”的小岗村是如何搞定的——沈浩“扁平化管理”的启示仝志辉同舟共进2010-02-01
29、贫困村村庄公益还需投入仝志辉中国报道2010-03-01
30、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农吃小农”逻辑的形成与延续仝志辉;楼栋中国合作经济2010-04-20
31、关于村委会的立法争论仝志辉南风窗2010-10-05
32、从参与到选举:扭曲的村民自治仝志辉文化纵横2010-08-01
33、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元发展格局的理论解释——基于间接定价理论模型和相关案例的分析楼栋;仝志辉开放时代2010-12-10
34、村民自治:本质是一种直接民主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仝志辉 北京大学博士田飞龙南方周末2010-10-14
35、新时期的群众路线亟须制度支持仝志辉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家村发展学院副教授中国改革报2010-01-18报纸
36、提升农民组织能力对接农田水利投资增长仝志辉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中国水利报2010-03-11报纸
37、村民自治权力架构亟需准确配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仝志辉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田飞龙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硕士生陈彦艾镭人民代表报2010-09-28报纸
38、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小农困境仝志辉中国老区建设2009-02-01
39、深化农村改革的关键不是土地流转而是发展农民合作仝志辉中国合作经济2009-04-15
40、资本和部门下乡与小农户经济的组织化道路——兼对专业合作社道路提出质疑仝志辉;温铁军开放时代2009-04-10
41、城乡链接与农民合作何慧丽;古学斌;仝志辉;刘老石;贺雪峰;田力为;潘毅;毛刚强;吴重庆市;文佳筠;RichardSanders;LucaColombo;AdaCavazzani;陈雪;何海狮;黄小莉开放时代2009-09-10
42、农村政治体制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前瞻仝志辉科学社会主义2008-12-20
43、中国乡村研究三十年庄孔韶赵旭东;贺雪峰;仝志辉;卢晖临林聚任;冯小双;吴重庆;文军潘守永;刘翠霞开放时代2008-11-10
44、树立全局思维,推进党建和农村合作体系的结合仝志辉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05-06
45、草畜双承包制度下牧民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与合作经济组织的减贫效应——哈日高毕嘎查调查仝志辉北方经济2008-05-01
46、村民自治三十年仝志辉经济研究参考2008-06-11
47、社会资本与社会组织运转——以甘东用水协会为例陈雷;仝志辉公共管理学报2008-07-20
48、乡镇政府改革的“非帕雷托改变”——基于A镇权力结构的分析仝志辉;蔡莹娟中国农村观察2008-05-30
49、30年农村改革、“大农吃小农”和国家的角色仝志辉湖湘三农论坛2008-10-31
50、村民自治三十年仝志辉学习时报2008-04-07
51、农村合作体系构建的综合农协道路仝志辉学习时报2008-04-14
52、30年农村改革、“大农吃小农”和国家的角色仝志辉湖湘三农论坛2008-10-31
53、“公民社会”话语侵扰下农村民间组织研究定位的困境——以《关系与信任:中国乡村民间组织实证研究》为例仝志辉中国非营利评论2007-12-15
54、、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部门化”亟待破解仝志辉红旗文稿2007-08-25
55、论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部门化”仝志辉山东省社会科学2007-07-05
56、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部门化”及其改革仝志辉理论视野2007-08-15
57、派性的性质与农村组织重建的资源——湖村、路村、岭村三村比较仝志辉中国农村观察2007-07-30
58、“后选举时代”怎样促成真正的村民自治仝志辉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9-15
59、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育不良的根子在哪里仝志辉中国乡村发现2007-09-15
60、数字化企业物资管理系统的可视化研究仝志辉东北林业大学2007-04-01
61、统筹城乡发展是新农村的根本之道仝志辉科学导报2007-01-10
62、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育不良的根子在哪里仝志辉中国乡村发现2007-09-15
63、“公民社会”话语侵扰下农村民间组织研究定位的困境——以《关系与信任:中国乡村民间组织实证研究》为例仝志辉中国非营利评论2007-12-15
64、新农村建设中管理民主与村民自治的完善之路仝志辉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05-06
65、“后选举时代”的乡村政治和乡村政治研究仝志辉学习与实践2006-05-20
66、农民用水户协会与农村发展仝志辉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07-25
67、乡村政治研究诸问题——对应星批评的回应和进一步思考仝志辉社会学研究2005-05-20
68、老窑头村选举的信号仝志辉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03-01
69、富一方农民的啤酒原料协会王正明、仝志辉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04-01
70、村民选举权利救济与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建设仝志辉江苏社会科学2004-07-20
71、四个民主,哪个重要仝志辉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08-01
72、跨村公益谁来做仝志辉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10-01
73、一个保障农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文件仝志辉中国社会报2004-07-22
74、选举后的村级民主化治理仝志辉学习时报2004-08-30
75、错误观念阻碍妇女竞选村官仝志辉乡镇论坛2003-05-05
76、政治体制“形式化改革”的生成逻辑——湖北晓镇“海推直选”个案研究仝志辉战略与管理2003-12-05
77、新乡土中国研究随笔(之二)仝志辉博览群书2003-10-15
78、新乡土中国研究随笔(之四)仝志辉博览群书2003-12-15
79、知识还是谋划读《公民授权与代议民主——人民代表直接选举制度比较》仝志辉博览群书2003-06-15
80、新乡土中国研究随笔(之一)仝志辉博览群书2003-09-15
81、新乡土中国研究随笔(之三)仝志辉博览群书2003-11-15
82、农民选举参与中的精英动员仝志辉社会学研究2002-01-20
83、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兼论选举后村级权力的合法性仝志辉;贺雪峰中国社会科学2002-01-10
84、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贺雪峰;仝志辉中国社会科学2002-05-10
85、二重化村落空间仝志辉开放时代2002-02-28
86、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稳定仝志辉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03-05
87、向超大规模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基层治理模式转换——百年乡村政治史背景中的农村基层民主仝志辉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30
88、精英系仝志辉浙江学刊2002-02-27
89、村治研究的共识与策略徐勇;吴毅贺雪峰;仝志辉;董磊明浙江学刊2002-02-27
90、农村社会观察(五则)徐勇;吴毅;孙龙;仝志辉;肖立辉浙江学刊2002-04-27
91、村庄选举研究:眺望转型期乡土中国的窗口——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问题综述贺雪峰;吴毅;仝志辉江海学刊2001-02-28
92、精英动员与竞争性选举仝志辉开放时代2001-09-23
93、农民负担沉重的制度根源与改革之道仝志辉青海社会科学2001-05-30
94、恳谈会:干部与群众平等对话仝志辉;刘治安乡镇论坛2001-02-15
95、村民自治强化了家族矛盾吗?仝志辉乡镇论坛2001-08-15
96、企业家人力资源的开发重点兰喜阳;仝志辉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01-20
97、农村社会稳定与乡村制度改革仝志辉领导决策信息2001-01-17
98、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完善仝志辉中国国情国力2001-09-07
99、村民自治的研究格局仝志辉政治学研究2000-09-30
100、民主如何进入乡村社会贺雪峰;仝志辉社会科学研究2000-03-28
101、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实践的全面展示——《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评介仝志辉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08-10
102、依法治村的成功实践——对许昌市建立《村民自治章程》的调查仝志辉法学杂志1999-01-15
103、经济贫困地区的村级治理──陕西省黄村、硬村调查仝志辉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04-15
10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村民政治民主权利仝志辉攀登1999-04-15
105、试论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李向成;仝志辉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6-04-15期刊
106、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政治稳定仝志辉社会主义研究1993-10-28
英文论文
“Non-ParetoChange”inChina’sTop-DownReform:EvolutionofPowerStructureinTownshipGovernance
EastAsianDemocracyandPoliticalChangesinChina:AnewGooseFlying?Konrad-Adenauer-Stiftung,Singapore,2008年10月
THECHINANONPROFITREVIEW
TheShiftingDefinitionofRuralCivicOrganizationalStudiesamidsttheInterferenceof"CivilSociety":TheExampleofGuanxiandTrust:EmpiricalStudiesofChina,,2009年1期
RuralChina
PracticalMoralConsiousnessinRightsClaims:PetitionLettersonChineseVillageElections,2014年11期
THECHINANONPROFITREVIEW
ADefinition,Classification,andReportonRuralCivilOrganizationsinChina,,2010年2期
其他情况
人才培养
2010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优秀奖”,2010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学士论文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科研,注重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指导的1名学生目前攻读读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1名学生攻读清华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参与指导的两名本院博士生获得“吴玉章奖学金”。
国际学术交流经历
1、邀请耶鲁大学政治学教授JamesScott(《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作者)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教授KevinO'Brien(美国的中国研究学界研究中国政治和农村政治的权威、“依法抗争”提出者)访问学院,做学术报告,与师生交流。
2、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访问学者期间,同该校各院系中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了解国外中国研究最新进展。已访问学者身份组织该校6位中国研究教授和13位各国访问学者召开一天的“在伯克利做中国研究”学术座谈会,中国研究中心在本人结束访问的证明中专门感谢我的这一贡献。
3、参加在罗马、伦敦、台北市、东京等地举办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报告论文,提升了有关研究主题在国际学术界受关注的程度,推进了有关问题的交流。
公共服务
任学院农村发展教研室副主任,协助教研室主任安排每学期课程、安排答辩和其它教研室日常工作。参与修订历年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方案。首次开设并多次承担《农村发展研究主文献》、《可持续发展研究主文献》、《农村政治学》、《农村政治研究经典著作选读》、《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农村民间组织研究》、《村民自治与乡村治理》等课程。协助黄宗智教授制定学院可持续发展专业第一份博士生培养方案。两次修订博士生必修课《农村发展研究主文献》教材。
2014年2月起,兼任学校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秘书,组织国发院研究员撰写专题报告,组织专题政策讨论会,向媒体传播研究员政策研究成果,为国发院的制度化和初期发展贡献力量。2015年9月起,兼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社会转型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瑞安市农村综合协会担任高级顾问,帮助该会完善章程,建立内部会员分类分级制度,提供业务发展建议。参与北京农合之家研究组活动,积极进行中、日、韩综合农协比较、中国合作化史、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跨学科合作研究,帮助农合之家完善对农民合作社的培训课程体系。为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和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的合作社培训的教材建设作为顾问。为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的山东新型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撰写教材和承担培训任务。
部分访谈观点:
关于土地流转
30年前,农村改革从小岗村开始,“包产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令小岗村“一年越过温饱线”,但也“20年没过富裕坎”,30年后的今天,小岗村又在进行着一场自发的土地经营变革。全村60%的土地实现了向粮食、葡萄、蘑菇、花卉等种植大户流转、集中,土地对农民生活的保障功能正日益减弱,非农收入已成为小岗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站在改革开放30年的节点上,如何看待小岗村新一轮的土地流转,中国农村目前现行的联产承包制度为什么要坚持,又有什么需要完善的地方?仝志辉:30年前的包产到户,克服了人民公社时候的一些弊端,又在人民公社时代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单家独户干,在技术服务,市场信息,以及怎样和市场实现一个最终的链接上还存在很大困难。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发展,所以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土地流转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发生是一个必然现象。小岗村60%土地实现流转,主要有两个方式,一个是农户之间自发自愿的流转,这个是一直在发生的。到后期通过政府行政手段和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协商,现在也在进行流转,比如说小岗村集中建葡萄园,双孢菇的基地,还有养猪的基地,这些都是由集体向农户出面租土地,也实现流转。
土地流转功能
土地流转的功能是很大的,一定程度上实现规模经营,节约生产成本,相对原来的单户小农来说,还建立了市场价格优势。但是我们要看到,土地流转的基础仍然是家庭承包制。
和讯网:所以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要坚持。
仝志辉:对,没有明确的农村土地使用权,这样一个流转过程不可避免就是对农村利益的剥夺。第二个,土地流转不应该被误读为私有化的先声。这个意思就是说,流转后的土地收益,原来农户还有机会享受,不是说实现了所有权的转移。这个也要明确,这恰恰是当前争论的热点。
和讯网:从你本人长期的农村调研来看,现在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如何?
仝志辉:土地流转一直在发生,但是政策层面确实没有大的促进,尤其是全国统一的政策。虽然基层这些都在发生,各种土地流转的自主创新形式都有。但是如果现在中央层面上有新的,统一的表达的话,我想对各地的实践会产生推动。因为土地流转不完全依照一个经济逻辑,它还有一个行政体制内部的推动和政绩的追求问题。
和讯网:你认为土地流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什么方式更为可行一些?
仝志辉:这牵涉到我们怎么看待中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应该一直坚持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中国现状
中国人多地少,农民多、地少,要使每户都有基本的生存保障,社会福利的保障,就必须均分土地,而且要以户为单位来承包经营,这是基础。
第二个,均分土地以后,农户自己不能解决和市场对接问题,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经营的层面。现在中国农村发展要解决的问题仍然是在统和分的结合,在现在应该有新的方式和办法。
在三农问题研究的90年代后期,说农民的组织化,现在可以更加明确的说是农民的合作化,或者叫农户经济的合作化,这是中国农村发展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觉得合作化可以把我们现在讨论的土地流转,现代农业,农村城镇化,这些问题可以串起来,使它得到解决。我们应该追求制度创新的主线,应该是农户经济的合作化。
管理体制转变
和讯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前,胡锦涛专门去小岗村考察,当场表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此话怎么理解?是不是代表着政策将主导农村生产模式从小农经济到规模化农业的转变?而农民对土地将会有更多财产处置权?仝志辉:我觉得这个政策走向还是集成了过去三十年改革的成功经验,一个是要确定双营经营体制是农村政策的基石,不能突破这个,这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方向。怎么更好的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促进统一经营层次这方面的多种探索,促进统分的有机结合上要有更好的制度设计,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我觉得应该从这个角度理解。
第二个,城乡统筹发展要有更加切实的政策。要求政府在城乡各方利益的协调上有相关制度设计,确保城乡统筹政策能够真正推行。
和讯网:土地流转的完善,进而将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体到现有的村镇基层管理模式,是否也要做相应调整?
仝志辉:现在组织模式的调整,撤乡并镇,合并村庄,很大程度上还是从节约行政成本,减轻农民负担这个角度设计的。以后如果土地的调整要成为将来农村经济体制调整比较中心的内容,就意味着这种组织体制的设计要更加依赖经济组织方式的调整来设计。
其实现在已经有一些跨越乡域,村域,包括跨越县域的一些合作经济组织,这些组织将来他如果内在和土地制度的改革结合起来,其实也意味着农民在社会管理上,你属于某个村某个镇,但是你在经济利益实现上,你是属于一个合作经济组织的,属于一个农村合作协会,属于一个农民合作社,这个合作社不一定按照现有村镇的形式来隶属。
和讯网:就是说整个的出发点会变,会从行政角度转到经济社会层面。
仝志辉:或者说行政层面,要以经济社会层面的考虑为基础,两种考虑要叠加在一起,来构筑治理的组织体系。
打破部门利益
和讯网:有专家曾说,中国每四户农户,只要保留一个种地就可,其他三户都应该进城务工。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推进,必然造成大量的农民进城,9号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农村改革确定为会议主要内容,城乡统筹发展也将是焦点之一,而城乡统筹改革难点在于现行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如何保障进城农民享受相应的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也将反作用于土地流转的推进程度,目前来看,单靠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并不能完全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我国城镇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还将长期存在,与之相应的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政策的差异也将长期存在。在此前提下,中央和地方应如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仝志辉:具体的我没有研究。我觉得户籍改革中央要出精神、出方向,地方要出具体政策。中央要以地方为主,因为中国的区域差异特别大,政策的后果很大程度上由地方来承担,或者是地方来支付制度变革的成本,要试点各个区域不同的模式,不要全求一律。首先地方要主导,哪一类部门主导呢?我觉得这个要多部门协调,要打破部门利益。
表现在你这个政策不能是单方推进,别人不配合就变成形式了。比如说公安部门推动的户籍改革,就业、教育上对农民工、对城市移民的权利没保障的话,没有意义。你就业、教育这方面改了,相应的社会管理方面,比如说居委会选举、业委会选举之类的,这些基础设施组织上的政策参与如果不能保障也没有用。
和讯网:也会有不安定的因素。
仝志辉:对,所以要使这种户籍制度改革以及相关问题影响的层面相互配合,要有一个多部门协调的机制。这方面也不应对部门的合作效果有过多的期待,其实还要尊重更加基层一些的制度创新,在户籍改革中也应该吸取。
保障农民利益
和讯网:耕地间的土地流转似乎问题不大,大家关注的在农村建设用地,如果“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将农村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统筹管理,平等视之,一方面会大大加速农村的城市化进城,但另一方面,会不会带来新一轮的房地产开发热?进而造成对农村建设用地的侵占?土地流转的权力应该在农民手中,这点大家都有共识,但如何防范在具体操作中,村集体、地方政府可能出现的越权行为?
仝志辉:这个涉及到政治权利、公民权利的问题。我觉得现有征地制度必须改革,更多的要约束政府权利,在确定什么地该征,地价怎么确定,这些方面要有更大范围的参与。这个参与不仅是农民的,也包括市民的。当然非农建设用地一个是房地产,还有一些公共用地。房地产这一块的问题更多,公共用地上,你不能以公共用地的名义侵害农民的利益,主要在耕地补偿这一块。另外,什么是公共用地?现在很多地方政府自己定义,这种公共用地的定义一方面不能够代表多数市民的愿望。第二,还侵害了后代的利益。这个对公共利益要进行严格的界定,这个必须经过一个民主程序来确定。包括你征了以后你怎么建,建什么用途,都需要民主的政治程序来决定。
和讯网:这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如果说这个政策将快速推进的话,相关配套制度跟不上,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弊端。
仝志辉:对,如果我们要一种集中的决策模式,很容易带来不能适应各地情况,而且鱼龙混杂,各种势力从中攫取自己的利益。但是一些明显有利的措施,比如说城市建设用地增加,要复垦耕地,或者对你农村建设用地进行约束等等,这种其实是中央管地方的办法,是上级约束下级,这个有短期的正面效果。为了确保耕地不断被侵占的恶性发展的趋势,短期内是有效的,就是必须坚持。而不能在坚持这些制度的时候还有一些讨价还价,这样就可能使最后的局面不可收拾,耕地减少的速度过快,将来想弥补都来不及。所以要有一些短期应急的政策坚决执行,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谋划长远的政策。
和讯网:从重庆的城乡统筹综合配套试验改革试点来看,重庆政府分别在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金融制度、行政体制等层面做了相关综合配套推进,您如何看待重庆的试点改革经验?如果在全国范围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还应该有哪些相应的政策法律支持?
仝志辉:我觉得他们触及到了城乡统筹配套改革的各个层面,从单个改革来说肯定也是有一些新的思路和办法。但是这个效果应该落实到哪呢?不能说把农村拉进来以后城市发展更快了、GDP增长更快了,这个不能作为城乡统筹改革最重要的成果。同时要看农村的发展是不是得到了促进,而且关键是说农民的长远利益有没有得到保障。因为城乡统筹发展绝对不意味着消灭农村,也不意味着消灭农民,一个健全的城乡关系肯定是要有农业、农村在,就是说城乡之间的良性关系有没有建立,这个良性关系目前是农民弱势、农村衰败、农业有危机的情况下,就是需要看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上、促进农民福利全面实现上、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上政策有没有真正见到效果。
既要从统筹的角度考虑,同时也要从农村内在的组织制度建立上考虑。比如说你现在通过土地换社保,把农民转成非农民了,但是他长远就业前景不明朗,或者说他根本就不适合进行非农就业,他只能成为一个城市低收入者,这样的统筹是不成功的。所以我觉得探索的核心还是要在农村地区有一个更多的服务于多数农民,而且内在有增长潜力的制度,就是说有增加收入潜力的制度,这个制度其实就是综合农协的制度,以兼业小农为主的由国家介入的提供多种服务的农民合作体系,这个应该成为农村改革的一个目标。
利益汇集机制
和讯网:我注意到,你以前也提到农村合作体系需要有类似日韩台综合农协一样的组织形式,但为什么这种组织多年在中国一直在试验,却发展缓慢?
仝志辉:这与我们对综合农协的理解不到位有关,它应该是一个半官方的组织,需要国家支持,另外,它的身份又不能完全是一个行政体制,它要具有某种官方赋予的权威权力,它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团体、特殊法人,应该是具有某种公权力的组织。但是在这方面我们的认识一直不到位,是非此即彼的思维。第二,是国家各部门的利益阻碍这个组织的出现,其实各地有很多试点在县级、市级都组织过这个,就是看到单个的专业合作社是发展不大的,不可能有覆盖面更大的效果,就是建立综合农协。
贫困村庄公益
在许多贫困村,种粮只能解决温饱,村民无力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用于增收的养殖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2010年提案建议:1、国家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整村推进的力度,不求村庄数量,只求实际扶贫效果,切实加大资金额度。例如,北方粮食主产区的一个平原村庄,应该保证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资金200万元以上,以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2、加强农民非农就业技能培训,确保农民工就业机会和工资足额发放。
综合合作体系
所谓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统筹国内外发展,说到底,都依赖于农村的发展。而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仝志辉教授的讲述,从政策构想和具体途径上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清晰地图谱,也许对社会发展启迪和借鉴。
部门利益
地方政治有种种乱象,其中各个政府部门利益的彰显与骄横即是这种乱象的组成部分。部门利益加剧了地方政治的困局。从部门利益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凸现地方政治的问题,并可能借此发现整个中国政治的问题。地方政府由各个部门组成,部门作为政府的分支机构,执行一部分政府职能,同级地方政府是各部门的上级,同时部门还有自己的纵向管理系统。本来这种关系是有法制规范,顺畅有节的。但是,在地方政治场域中,我们却看到了种种不正常现象,部门“绑架”地方政府,甚至与地方政府合谋侵犯公众利益,也常见部门之间各求其利,对各自公共职能推诿漠视,甚至在相互争夺地盘和控制权中造成公众利益的进一步受损。谈及部门营利的发展,不能不回到改革之初。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中国的改革走了一条放权让利的道路,对于政府的各个部门,中央和综合管理部门也尽量将权力下放,以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增大社会财富和活力。
拿涉农部门来说,党委系统的农办、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农业局、农机部门、农技推广部门、农村供销社、农村信用社、粮食部门等,在改革之后各自职权划分越来越独立和具体,独立和具体化的职能带来了独立的资源、独立的作为空间。为了进一步获取资源、扩张权力,各部门展开对行政资源和服务对象的争夺。部门利益张扬也与中国政治注重言说有关。政权必用理论论证其合法性,因为政体存续必须有理由,这是政治通则;也需用主导性政策或曰“路线”来引导各级政府行为。因为中国政府层级多,管理幅度和人口巨大,各种行政事务复杂,更加需要理论的深入和路线的正确。
地方政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民怨问题。上访量居高不下,即使是近年来中央政策屡屡释放善意的三农领域。很多反映的问题是代表公权力的政府部门对公民利益的直接伤害。但为什么不能得到直接解决,甚至越上访利益侵害越严重,直至问题积重难返,上访人更是在长期上访中穷困潦倒。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部门行为导向以自身利益为先的情况下,公民权利受侵害很多就是部门利益扩张的结果,而公民反映的问题一旦被追究,则要揭开部门行为政治正确的遮羞布,丧失自我营造的话语保护伞,因此,部门必先全力打压。而信访很多时候又要返回地方部门处理,上访无异于使上访人和部门侵害者的利益对立变得尖锐和深入。
所获荣誉
2020年5月14日,入选第三届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教育背景
工作经历
访问学者
学术兼职
学术获奖
科研成果
在研课题
曾主持课题
发表主要论著
代表性论文
历年论文
英文论文
其他情况
关于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功能
中国现状
管理体制转变
打破部门利益
保障农民利益
利益汇集机制
贫困村庄公益
综合合作体系
部门利益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