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放吾(1899年5月26日—1994年6月29日),原名刘继枢,号不羁,湖南桂阳人,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
中国远征军指挥官,曾指挥部队取得缅甸仁安羌大捷。
刘放吾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
家庭教育,怀有爱国报国之志。1929年,黄埔军校毕业后,他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教导队特务连排长、连长,总司令部特务连连长等职,多次参加对日作战。1932年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浏河之战中,率部成功阻止日军登陆。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与日军
第十二师团激战,并英勇负伤。1941年底,刘放吾任第113团
上校团长,随部队南下缅甸驰援驻缅英军,并在4月17日到19日,指挥所部经过苦战,取得
仁安羌大捷,并因此获六等
云麾勋章,
记大功两次。此役是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甸作战期间所取得的第一场也是唯一的一场胜利,也是中国近代首次以团级兵力主动进攻并击溃优势敌军的战例。
仁安羌大捷后,刘放吾的战功没有人提起,战后他的境遇也陷入低潮,一家几口人仅靠他微薄的军队俸禄维持,同时受
孙立人所谓“兵谏”案影响,作为孙立人的老部下,他也受到了冷遇、排挤和打击。直到1946年,他才荣获陆海空甲种一等奖章,不过也只拿到《奖章执照》。1952年,他一度靠卖煤球维持生计、养家糊口,并于1954年1月退役。1963年8月,冒充刘放吾的骗子林彦章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被抓,“冒牌将军案”引出
仁安羌大捷真相。随后面对媒体,他反应平淡,也没有以此向台湾当局或者港英当局提出过要求。后来,刘放吾转做液化煤气生意,其经济状况得以改善,并于1977年移居
洛杉矶。1992年,刘放吾受到
英国前首相
玛格丽特·撒切尔的专门致谢,
美国时任总统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英国国防大臣,
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洛杉矶议会议长等也都纷纷来函致意。1994年6月29日,刘放吾病逝于美国洛杉矶,享年95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放吾,原名刘继枢,号不羁,1899年5月26日生于湖南
桂阳县五美乡(今
仁义镇)
下源村双岭村。他祖辈世代以耕读勤俭传家,其父秉持《
朱子家训》和
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尤其侧重诚信与服从。刘放吾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家庭教育,从小养成谦逊、踏实、坚韧的性格,怀有爱国报国之志。年轻时的刘放吾,心忧天下,果断从戎。1926年从桂阳蓝嘉联合中学(今
桂阳县第一中学)毕业后,他因气愤军阀横行,与一位堂兄弟辗转来到
广州市,并考入
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参加了革命军。在黄埔期间,他通读各种政治、军事思想理论,其中《
曾胡治兵语录》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战火淬炼
1929年5月,刘放吾从黄埔军校毕业,随后陆续担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教导队特务连排长、连长,总司令部特务连连长等职,多次参加对日作战。 1932年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刘放吾率领所部连队负责浏河地区的江防,会同
冯庸义勇军担任守备的任务。为阻止日军登陆,刘放吾指挥部队在江湾、庙行一线与日军正面交战,经过艰苦激战予日军以沉重打击,成功掩护第5军司令部安全撤离,他的临场作战经验得到初步磨砺。在参加
庐山军官训练团学习后,刘放吾先后担任税警总团步四团上尉连长、
教导队少校队长等职,参加过“八·一三”淞沪会战和
武汉会战。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中,所属税警四团与日军
第十二师团激战,成功夺回友军失去的阵地,被久留米师团称为在华遭遇的最有战斗力的部队。此战中,刘放吾英勇负伤。伤愈以后,刘放吾加入财政部缉私总队(不久恢复税警总团称谓),晋升为第2营营长。
一战成名
1941年底,因日军入侵缅甸,在驻缅英军迫切要求驰援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将税警总团三个团改编成66军新38师,送往缅甸作战,刘放吾任第113团
上校团长。1942年4月,英驻缅甸军步兵第一师及装甲第七旅被日军阻绝于
仁安羌,水源断绝,后有追兵,陷于绝境。新38师师长
孙立人奉上级指示命113团星夜驰援。4月16日,刘放吾赶到目的地布防。战事很快全部展开。18日凌晨,113团向平墙河北岸的日军采取两翼包围态势,开始攻击。日军腹背受敌,仍恃其精良配备,负隅顽抗。刘放吾率部除施以两面夹击外,并向敌正面反复冲杀。直到午后四时,敌军伤亡惨重,终于放弃阵地,纷纷涉水逃窜。
4月19日凌晨,刘放吾指挥全团趁黑渡过滨河,扑向日军阵地,两军开始短兵相接,本占兵力优势的日军被战斗力十足的中国军队打懵了头。从早上8点到午后1点,两军在滨河南岸制高点501高地展开数次拉锯,反复冲杀,战斗趋于白热化。刘放吾指挥全团官兵反复冲杀,不断打退日军疯狂的反扑,血战至午后1时,中国军队终于攻下日军设在滨河南岸的第二道封锁线,占领控制整个战场的501战略高地,再于午后3时攻入最后一道封锁线敦贡村,英军主力得以突围而出。战至黄昏,日军被彻底击溃,纷纷溃逃至仁安羌镇区南部等待
师团主力增援。此役毙伤日军官兵1200余人,113团也伤亡官兵500余名,其中战死202人,第三营营长张琦壮烈牺牲。
深藏功名
仁安羌大捷后,刘放吾来不及休整,便率113团赶往卡萨,掩护其他部队撤退。当部队在九死一生后到达
印度,他的战功没有人提起,战后的境遇还一度陷入低潮。1943年7月,他在给
孙立人的信中哭诉,一家几口人一年只靠微薄军队俸禄维持,加上
通货膨胀,全家人生活无以为继。他虽曾数次向军方求助,竟无雪中送炭之人。抗战胜利后,他的生活过得仍然艰难。1946年3月,刘放吾陆大毕业后,升为
上校大队长,随后又陆续担任过少将副司令、少将副旅长、新编7军高参等职。到台湾后,刘放吾又在台陆军训练司令部高参、军官大队少将大队长、学生总队少将总队长等任上履职。不过受孙立人所谓“兵谏”案影响,作为孙立人的老部下,他也受到了冷遇、排挤和打击,除了一纸发黄的奖章执照,连一枚应得的奖章也没得到。1952年,刘放吾一度靠卖煤球维持生计、养家糊口,并于1954年1月退役。
1963年8月,冒充刘放吾的骗子林彦章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被抓,“冒牌将军案”引出
仁安羌大捷真相。10月,台湾《征信新闻报》以“光荣战史从头说,真假将军揭谜底”为题,刊出了刘放吾的报道。面对媒体,他只说,这一仗打得过瘾,解救盟军只是尽到军人职责。即便生活困窘,功绩再现,他也没有以此向台湾当局或者港英当局提出过要求。随后,刘放吾在别人帮助下,转做液化煤气生意。随着孩子们的慢慢成长,其经济状况不断得以改善。1977年,刘放吾移居
美国洛杉矶。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50周年的时候,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向刘放吾致信说:“很高兴获悉在二次大战中您领导中国远征军113团的英雄事迹,感谢您解救500名美国人和数千英军。”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1992年4月,还专程来到美国
芝加哥会见时年93岁的刘放吾,感谢他当年解救了大批英军。美国加州州长皮特·威尔逊则致信刘放吾:“您证明自己是出类拔萃的英雄。”面对如此种种殊荣,刘放吾反应平淡,并未提及自己半个世纪来承受的
莫大冤屈。
逝世
1994年6月29日,刘放吾病逝于
洛杉矶,享年95岁。
个人生活
性格
刘放吾“生性木讷、沉默寡言”,作战时勇往直前,功显时不忘团队,继承了
湘军浑然一体的团队精神。他始终把战友看成自己的兄弟,在台湾时,每逢
清明节,他总会在遥祭祖先后,还独自一个人提着祭品,到附近山上去烧香烧钱纸,为久别的战友祈福,之后总会沉默好几天。
家庭
重大事件
仁安羌大捷
英军被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
亚洲战场气焰嚣张、势如破竹。1940年9月侵入
越南,截断
滇越铁路,堵死中国经越南海防与国外的交通路线。1941年底更进一步向
美国挑战,
偷袭珍珠港,并先后攻占关岛、汶莱、
香港特别行政区,1942年初又先后攻占
菲律宾首都
马尼拉及
马来西亚首都
吉隆坡,并控制
新加坡、爪哇。1942年2月,日本陆军4个
师团突进缅甸——
英国在印支半岛上最后一块殖民地。3月上旬,日军占领缅甸首都仰光后,分兵三路北犯,盟军亦分三路迎敌。中国远征军第5及第6军分别担任正面及
左派作战,英军则以
右派伊洛瓦底江沿线为主要
守备区。
4月14日,右翼英缅军一师放弃马格威北撤改守
仁安羌,日军33师团三个联队约13000余众,其中213荒木联队沿英军退却方向一路追击,215原田联队沿伊洛瓦底江溯江而上,214作间联队配备
特种兵穿插迂回,迅速占领仁安羌油田区附近,断绝英军归路,在4月16日夜间至17日凌晨,将英缅军一师包围于仁安羌油田东北、平墙河以南地区。另一部兵力渡过平墙河,在北岸也建立封锁线,并将英军与前哨部队的弹药、医药及粮食等补给线隔断,且采取双线封锁,令英军无法接近水源。马格威弃守,影响第5军防线,司令长官
罗卓英为掩护
国民党第五军侧背,并应缅甸战区总司令亚历山大将军请求,于14日下午5时命新38师师长
孙立人将军,派一团兵力开赴巧克柏当增援英军。
战斗打响
第113团团长刘放吾在接到命令后,立刻率部于16日午后4时赶到目的地布防。18日清晨,刘放吾将113团下属3个营分别部署,第1营由营长
杨振汉率领从公路
左派,第2营由营长鲁廷甲率领沿公路右翼发起进攻,第3营由营长张琦率领居中随时支援,以倒三角
阵形沿公路两侧开始攻击日军滨河北岸第一道封锁线。
战事很快全部展开。113团面对的是战斗力很强、配备也很精良的日军第三十三师团,他们不但有战车和
大炮,还有一队飞机。18日凌晨,113团在协同作战的英军战车及配属炮兵掩护下,向平墙河北岸的日军采取两翼包围态势,开始攻击。这样一来,敌军包围了英军,中国军队包围了日军,日军腹背受敌,势至不利,但仍恃其精良配备,负隅顽抗,同时以
巨炮及飞机向113团阵地猛烈轰射。刘放吾率部除施以两面夹击外,并向敌正面反复冲杀。直到午后四时,敌军伤亡惨重,终于放弃阵地,纷纷涉水逃窜。当天晚上,113团一方面占领各要点,彻夜固守,以防敌人反攻,一方面派小部队向当面之敌作扰乱攻击。
短兵相接
19日凌晨,刘放吾指挥全团趁黑渡过滨河,扑向日军阵地,此时的战斗较之18日更为激烈,113团士兵与日军短兵相接,凭借平常精良的训练与日军展开厮杀,将生死置之度外。日军多年来与中国军队作战几乎都是采取进攻态势,充满骄兵心态,日军第33师团自
仙台市编成离开
日本后,从中国内地、东南亚一路横扫过来没有打过败仗,从来没遇到敢这样主动向他们发起进攻且战斗力十足的中国军队,本占兵力优势的日军尽被打懵了头。
但日军毕竟训练有素,其指挥官迅速调集兵力增援,拼命将113团阻截在滨河南岸距离最后一道封锁线敦贡村约1英里阵地,使得113团对南岸阵地的争夺难度超过预期。从早上8点到午后1点,两军顶着超过40
摄氏度的高温酷热对滨河南岸制高点501高地展开数次拉锯,每次阵地丢失,日军即以大队飞机和火炮向113团猛烈轰炸和炮击,日军侧面包抄的增援部队在战机
大炮掩护下也全线向阵地反扑,随着战事延展,日军兵力不断投入到南岸501一线,两军继续展开白刃肉搏,在501高地及周边数座小山头间反覆冲杀,战斗趋于白热化。
取得大捷
刘放吾指挥全团官兵反复冲杀,不断打退日军疯狂的反扑,血战至午后1时,中国军队终于攻下日军设在滨河南岸的第二道封锁线,占领控制整个战场的501战略高地,再于午后3时攻入最后一道封锁线敦贡村,自此油田区全部为中国军队克复,英军主力得以突围而出。战至黄昏,日军被彻底击溃,纷纷溃逃至仁安羌镇区南部等待
师团主力增援。英军大部突围后,日军33师团主力部队陆续赶至集中到
仁安羌南部,此时解围战斗已基本结束。经此一役,刘放吾以1个团的兵力抗击日军1万余人,毙敌1200人,而他的团也损失了一半人马。113团不仅救出了英军7000多人,还救出了被日军俘去的美籍记者和传教士500余人。他们获救后情不自禁地高呼“中国军队
皇帝”。
影响
“
仁安羌大捷”是
清代中叶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
中原地区军队在境外第一次挫败
日本军队的辉煌战役,是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甸作战期间所取得的第一场也是唯一的一场胜利,也是中国近代首次以团级兵力主动进攻并击溃优势敌军的战例,在日军横扫东南亚各国军队的大形势下,令英、美军队对中国军人刮目相看,极大地振奋了中国抗日将士的军心。
个人荣誉
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2005年,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中国国防大学将刘放吾将军列入“中国抗日战争六十位著名人物”之一,并编入书中出版。
2007年,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将缅甸仁安羌大捷列入《高中历史教师用书》。
2013年1月13日,刘放吾将军后人在缅甸
仁安羌古战场,筹建完成“仁安羌大捷纪念碑”,为前辈先烈招魂安灵。
2013年2月至4月间,
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
海峡两岸》栏目多次播出仁安羌大捷纪念碑相关专题节目,报导仁安羌大捷纪念碑的建立及刘放吾将军的一生事迹。
2013年3月27-28日,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华人世界」栏目播出反映刘放吾将军事迹的电视节目《仁安羌大捷的故事》上集和下集,4月7日再次播出整集40分钟纪录片《仁安羌大捷的故事》。
2013年,94岁的英国退役陆军上尉费兹派翠克系仁安羌战役唯一仍然在世的老兵。他以亲身经历完成著作《Chinese Save Brits—in Burma(中国军队救了英国人)》,并以此书献给刘放吾将军和他的子女以感谢中国军人当年的救命之恩。该书还原了
仁安羌大捷的真相,彰显了中国军人对抗日战争和世界和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2013年9月3日,
中国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军事纪实」栏目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8周年制作特别节目《魂兮归来》,回顾了刘放吾将军及其113团在缅甸缔造的仁安羌大捷,以及刘放吾将军后人同年7月7日将仁安羌之战202位阵亡前辈先烈灵位迎送至南岳
南岳忠烈祠供奉。
2015年11月,由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家历史》杂志第3期刊登专文《壮哉,仁安羌大捷》对这段光辉的历史有生动与详尽的描述。
2016年4月,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挂出刘放吾将军巨幅挂像,并配有文字说明。
2020年9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将“
仁安羌大捷纪念碑”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轶事
“将军煤球”
1946年刘放吾携家眷前往台湾陆军训练学校任职,负责训兵练兵工作。后由于
孙立人将军涉及所谓“兵谏”案,旧属大都受到牵连,刘放吾也因此受到影响从陆军训练学校离任。由于生活窘迫,他在老部下
杨振汉的帮助下,在
屏东市开起了煤球店,经常往返屏东、凤山之间,由于经济情况不好,买不起摩托车,只好踏单车在两头跑,生活十分困窘,当地百姓还将刘将军制作的煤球戏称为“将军煤球”。
“冒牌将军案”
刘放吾性情敦厚、淡泊名利,即使一度生活困顿,也对扬威异域的
仁安羌大捷闭口不提。加之当年打完
仁安羌一仗后部队忙于转进撤退,记录仁安羌具体作战经过的战史资料相当匮乏。这样就给了一个名叫林彦章的骗子钻空的机会。这个骗子经过精心策划、巧妙包装,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冒充仁安羌战役中解救英军的刘放吾团长,骗取了时任驻香港英军司令菲士廷的信任,到处招摇撞骗,捞取大量钱财,直至1963年8月东窗事发,林彦章在香港被捕。1963年10月18日,《中国时报》前身《征信新闻报》刊出题为“光荣战史从头说,真假将军揭谜底”的报道。记者采访了
仁安羌解围时担任新38师第113团第1营营长杨振汉。
杨振汉向记者详细讲述了他率部在刘放吾团长指挥下解救被困英军的来龙去脉。至此,“真假将军”的谜团终于解开。
人物评价
“您证明自己是出类拔萃的英雄。”(时任
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皮特·威尔逊评)
只有优秀及干练的军人,才能在枪林弹雨中面无惧色,露齿而笑。(时任英缅军第1军司令斯利姆将军评)
文艺作品
影视
2009年3月,由
康洪雷执导的历史战争类电视剧《
我的团长我的团》开播,刘放吾就是其中“炮灰团”团长龙文章原型之一。虽然,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作为艺术作品,围绕主题进行了细节虚构,把人物塑造得性格鲜明,但其历史背景、历史事实却是真实的。
书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