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The Pacific Ocean)是世界第一大洋。位于
亚洲、
大洋洲、
北美洲、
南美洲和
南极洲之间。北以
白令海峡与
北冰洋为界,南抵南极洲,与
大西洋和
印度洋连成环绕
南极大陆的水域。
东南以南美洲南端合恩角(西经69°55′)至
南极半岛(西经61°12′)间连线同大西洋分界,西南从
马六甲海峡北端沿
苏门答腊岛、爪哇岛、
小巽他群岛南岸到新
几内亚岛南岸的布季。
概况
总体
太平洋的轮廓北从白令海峡到南极大陆北缘罗斯冰障,南北跨越
纬度135度,南北最大长度1.59万千米。东从南美的
巴拿马共和国到
亚洲的马来半岛,东西跨越经度180度,东西最大宽度1.99万千米。面积达1.79亿平方千米,占世界大洋面积的49.4%和
地球表面积的1/3以上,比地球陆地面积的总和还大1/5,堪称世界第一大洋。
太平洋的平均深度(包括边缘海在内)为4000米左右,比世界海洋的平均深度还深300多米。太平洋中水深超过3000米的洋底面积占85.7%,水深超过5000米的洋底面积占50%以上,世界大洋中水深超过6000米的
海沟共33个,太平洋中就有26个,其中水深在 1万米以上的深海沟全部在太平洋中。
面积
南北长约15 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19 900千米,面积17 968万平方千米。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9.8%,占
地球总面积的35%。
太平洋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和岛屿、
珊瑚礁最多的海洋。
范围
太平洋西南以
塔斯马尼亚州东南角至
南极洲大陆的
经线与
印度洋分界,东南以通过
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的经线与
大西洋分界,北经
白令海峡与
北冰洋连接,东经
巴拿马运河和
麦哲伦海峡、
德雷克海峡沟通大 西洋,西经
马六甲海峡和
巽他海峡通印度洋,总轮廊近似圆形。
太平洋海盆可划为三个区。
西经150°以东为东太平洋海盆,自东而西有太平洋中央海盆、马里亚纳海盆和
菲律宾海盆;即
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水下界线。
太
深度
平均深度为4 028米,最大深度为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 034米,是目前已知世界海洋的最深点。
地理分区 太平洋通常以南、
北回归线为界,分南、中、北太平洋,或以
赤道为界分南、北太平洋,也有以东经160°为界,分东、西太平洋的。北太平洋:北回归线以北海域,地处
北亚热带和北温带,主要属海有
东海、
黄海、日本海、
鄂霍次克海和
白令海。中太平洋: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处热带,主要属海有
南海、
爪哇海、
珊瑚海、
苏禄海、
西里伯斯海、
班达海等。南太平洋:
南回归线以南海域,地处南亚热带和南温带,主要属海有塔斯曼海、
别林斯高晋海、
罗斯海和
阿蒙森海。
水温
太平洋表层水温的特点主要受大洋洋面上气温的影响。水温分布表现出沿
纬度延伸和随纬度升高而逐渐降低的基本规律。最高温出现在
赤道地区,特别是西部,平均水温为 27~29℃。南北纬 10~ 20°之间水温为 25~26℃;到南北纬40~50°之间,水温降为5~10℃。
南极大陆边缘水温为0℃左右。水温等值线基本呈纬度地带性分布,在
南半球大洋中更为明显。然而由于大洋东西两侧洋流性质的差异以及季风和沿岸
上升流等影响,使低纬度
太平洋西部水温高于东部约4~8℃;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西部水温低于东部8~12℃。夏季最热月(8月) ,北太平洋表层水温都在0℃以上,最高水温出现在接近
中美洲的水域,达29℃或更高,
赤道附近为26~28℃ ;最低温在
千岛群岛附近为0~2℃。水温的 0℃
等温线分别位于北纬 55°和南纬66~67°的大洋中。太平洋处于低纬度的面积比其他大洋大,因而水温也比较高,年均水温高于 25℃ 的面积占太平洋总面积的35% ,高于 20℃的面积占53%。
太平洋表层水温年平均为19.37℃ ,高于其他大洋平均水温1.7℃ ,是世界大洋中最暖的大洋。又由于南
北半球陆地面积的不同以及大洋南北两端水域开阔程度和与两极冷水交换数量的差异,南、北太平洋水温也不
相等,北太平洋表层水温高于南太平洋1~2℃。
咸度
大洋海水盐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洋面的大气
降水量和洋面蒸发量的对比数量。降水量多于蒸发量,海水得以淡化,盐度降低,反之盐度增大。太平洋
赤道地区是多
雨带,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大于蒸发量,因而海水盐度不太高,一般34~34.5;
亚热带地区是干燥带,降水量少于蒸发量,盐度最高在35.5以上;
温带降水量又多于蒸发量,盐度减小在34以下;
寒带蒸发量减小以及受融冰影响,暖季盐度一般在30左右。
太平洋的由来
太平洋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20年代,它是由大航海家
斐迪南·麦哲伦及其船队首先叫开的。1519年9月20日,
航海家麦哲伦率领270名水手组成的探险队从
西班牙启航,西渡
大西洋,他们顶着惊涛骇浪,吃尽了苦头,到达了
南美洲的南端,进入了一个海峡。这个后来以麦哲伦命名的海峡更为险恶,到处是狂风巨浪和险礁暗滩。又经过38天的艰苦奋战,船队终于到达了
麦哲伦海峡的西端,然而此时船队仅剩下三条船了,队员也损失了一半。
又经过3个月的艰苦航行,船队从南美越过关岛,来到
菲律宾群岛。这段航程再也没有遇到一次风浪,海面十分平静,原来船队已经进入
赤道无风带。饱受了先前滔天巨浪之苦的船员高兴地说:“这真是一个
太平洋啊!”从此,人们把美洲、
亚洲、
大洋洲之间的这片大洋称为“太平洋”。
太平洋的形成
月球分出说
太平洋的形成太平洋是当代地球上最大的构造单元,与
大西洋、
印度洋和
北冰洋相比,它有着许多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演化史,如环太平洋的地震
火山带、广泛发育的岛弧--
海沟系、大洋两岸地质构造历史的显著差异……这就使许多人相信,太平洋可能有着它与众不同的成因。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提出过许多关于太平洋成因的假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世纪中叶,
乔治·达尔文(1879年)提出的“月球分出说”。
乔治·达尔文认为,
地球的早期处在半熔融状态,其自转速度比快得多,同时在
太阳引力作用下会发生
潮汐。如果潮汐的振动周期与地球的固有振动周期相同,便会发生
共振现象,使振幅越来越大,最终有可能引起局部破裂,使部分物体飞离地球,成为月球,而留下的凹坑遂发展成为
太平洋。由于月球的密度(3.341克/立方厘米)与地球浅部物质的密度(包括
地幔的顶部橄榄岩层在内的
岩石圈的平均密度为3.2-3.3克/立方厘米)近似,而且人们也确实观测到,地球的自转速度有愈早愈快的现象,这就使
乔治·达尔文的“月球分出说”获得了许多人的支持。然而,一些研究者指出,要使
地球上的物体飞出去,地球的自转速度应快于4.43弧度/小时,亦即一昼夜的时间不得大于1小时25分。难道地球早期有过如此快的旋转速度吗?这显然很难令人相信。再者,如果月球确是从地球飞出去的,月球的运行轨道应在地球的
赤道面上,而事实却非如此。还有,月球岩石大多具有古老得多的年龄值(40亿-45.5亿年),而地球上已找到的最古老岩石仅38亿年,这显然也与飞出说相矛盾。终于,人们摒弃了这种观点。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由于
天体地质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
地球的近邻——月球、
火星、
金星、
水星等均广泛发育有
石陨石撞击坑,有的规模相当巨大。这不能不使人们想到,地球也有可能遭受到同样的撞击作用。
流星撞击说
1955年,
法国人狄摩契尔最先提出,
太平洋可能是由前阿尔卑斯期的流星撞击而成的。并且他认为这颗流星可能原是地球的
卫星,直径几乎为月球的两倍。可惜没能提出足够的证据。众所周知,月球上没有活跃的构造活动,陨石撞击作用是月壳演化的主要动力。月海是月球早期小天体猛烈轰击形成的近于圆形的
洼地,其底部由稍后喷溢的暗色月海
玄武岩所充填。最大的月海——
风暴洋月海面积达500万平方公里。将太平洋与月海相对比,可以看到如下共同特征:
1.月海在月球上的分布是均匀的,集中在
月球正面的
北半球;
太平洋也偏隅于
地球一方,这反映了早期撞击作用的
随机性。
2.月海具有圆形的外廓,并比月陆平均低2-3公里;太平洋也大致呈圆形,比大陆平均低3-4公里。
3.地球的大陆由年代较老、密度较小的硅铝质岩石构成,而海洋则由年代较轻、密度较大的玄武质岩石组成,月球也是这样,月海也由年龄较小的
玄武岩组成。
4.地球上的
地壳厚度较大,介于30-50公里,洋壳较薄,一般为5-15公里;月球也有类似的情况,月陆壳一般厚40-60公里,月海壳则一般小于20公里。
5.重力测量证明,月海具有明显的正异常;
太平洋的情况比较复杂,但比周围大陆具有较高的重力值。
6.月海周围有山链环绕,而太平洋周围也有山链。
7.在太平洋底发现有边缘和中央海岭,而在一些较大的月海中也同样可见有堤形的隆起。分布于月海中央和边缘。
8.太平洋东部具有以岛弧、边缘海组成的,从洋壳过渡为陆壳的
过渡区,在一些月海边缘也可见有所谓“类月海”的过渡区。当然,与月海相比,太平洋也有一些月海所没有的其他特征。如构造
岩浆活动,反映海底扩张的海底磁性条带,还有在
太平洋周围的山链上可见明显的多旋迥褶皱构造和花岗岩浆活动,而月球上没有。
诸如此类的差别,专家以为乃系
地球具有比月球大得多的质量和体积的缘故。综上所述,太平洋是在地球早期形成的巨大撞击盆地。但在漫长的地史时期中,它经历了多次的改造。
国家地区
太平洋地区有30多个独立国家,具体如下:
西半球部分
东半球部分
太平洋岛屿
经济资源
克雷特那亚(Kraternaya)湾
东亚
黄河黑龙江、黄河、
长江、
珠江和湄公河均经属海注入
太平洋。西经150o以东的洋底较西部平缓。在太平洋
热带会聚区分别在南北纬35o至40o之间,距
赤道越远海水下沉的深度越大,最重要的会聚区在南纬55度至60度之间。
经济特点
环太平洋地区在自然和经济方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经济发展上有世界上排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国家或地区
美国、
日本;
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
新加坡自1980年代开始成为创造发展奇迹的“四小龙”,至今极具发展活力;日本、韩国和美国西海岸为重要的技术策源地;
俄罗斯远东地区、
加拿大和
澳大利亚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印度、
墨西哥和巴西正快速走上工业化发展之路;中国和印度具有丰富的
人力资源;美国、
智利和
新西兰有生产力水平极高的农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具有发达的畜牧业。经济学家们预测,未来世界的经济中心由传统的
欧洲、北美东部转向
环太平洋地区。
海洋资源
太平洋生长的动、植物,无论是浮游植物或
海底植物以及鱼类和其它动物都比其它大洋丰富。
渔业 太平洋浅海
渔场面积约占世界各大洋浅海渔场总面积的1/2,海洋渔获量占世界渔获量一半以上,
秘鲁、
日本、中国舟山群岛、
美国及
加拿大西北沿海都是世界著名渔场。盛产、鳕、鲑、鲭、鳟、鲣、沙丁、金枪、比目等鱼类。此外海兽(海豹、
海象、海熊、
海獭、鲸等)捕猎和捕蟹业也占重要地位。矿物资源 近海
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煤很丰富,深海盆地有丰富的猛
结核病矿层(所含锰、、钴、铜四种矿物的金属储量比陆地上多几十倍至千倍),此外海底砂
锡矿、
金红石、锆、钛、铁及
铂砂矿储量也很丰富。
太平洋海域广阔,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已经开发和利用的主要是水产资源和矿产资源。太平洋中的动植物种类繁多,有近10万种,主要生活在大洋表层,尤其是边缘带,存在于2000米以下水域中的动植物只占总数的4%~5% ,在5000米以下水域中生活的动植物只有800种,6000米以下水域中仅有500种,7000米深处有200种,到1万米深处只剩下20多种了。同时海洋中生物的种类随
纬度的升高而减小,但每一种动植物的分布密度则是高纬度区大于低纬度区,在高纬地区多优势种。在大洋表层大量繁殖着浮游
藻类和
浮游动物。近海的
海底植物,在
温带有鹿角藻类和昆希科藻类(主要是海带),在
热带有
褐藻、
绿藻门及多种细藻。海岸带分布有
红树林。众多水藻为近海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饲料,繁殖多种
软体动物门、软体虫类、
甲壳亚门和棘皮动物,以及
珊瑚虫等,并出产大量鱼蟹。在岛屿和滨海带是海鸟的
栖息地。大洋中有不少兽类,如鲸、海豹、
海豚、
海熊、
海狗、
海獭等。
太平洋的
渔业生产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居世界各大洋之首。1980年的产量为3545万吨,占世界总渔获量(6457.6万吨)的一半以上。主要
渔场有两个:一是
西北太平洋渔场;另一个是东南太平洋渔场。西北太平洋渔场包括
白令海一部分、
鄂霍次克海、日本海、
黄海、
东海和
台湾海峡。渔场的
大陆架面积达219万平方千米,海水较浅,阳光可透入底层,众多河流带来大量
无机盐类,以及寒暖流带来冷性和暖性
浮游生物,为浮游生物滋养和鱼类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成为世界主要渔场之一。1980年渔产量为1878万吨,居世界主要渔区中第一位,其中
北海道渔场主要产鲱、鲑、鳟等鱼类。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以捕海兽为主,其中捕鲸为多。堪察加半岛沿海是世界最大的捕蟹场。中国沿海
舟山群岛一带以捕大黄鱼、
小黄鱼、
短带鱼、
鲳鱼、
海鳗、乌贼为主。东南太平洋渔场包括
秘鲁、
智利、
厄瓜多尔渔场,这里
大陆架狭窄,只有16万平方千米,但由于有强盛的
秘鲁寒流流经和沿海
上升流等环境条件,
无机盐类也相当丰富并适宜
浮游生物繁殖,鱼类十分丰富,成为重要渔场。其中秘鲁海域以产
鳀鱼为主,秘鲁蚬隙喽?睾J⒉?褂悖?ê产量500~1000万吨。
交通运输
航运太平洋在国际交通上具有重要意义。有许多条联系
亚洲、
大洋洲、
北美洲和
南美洲的重要海、空航线经过太平洋;东部的
巴拿马运河和西南部的
马六甲海峡,分别是通往
大西洋和
印度洋的捷径和世界主要航道。海运航线主要有东亚-北美
西海岸新区航线、东亚-
加勒比海、北美东海岸航线,东亚-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沿海航线,东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航线,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东、西海岸航线等。太平洋沿岸有众多的港口。纵贯太平洋的180°
经线为"
国际日期变更线",船只由西向东越过此线,日期减去一天;反之,日期便加上一天。海底电缆
太平洋第一条海底电缆是1902年由
英国敷设的。
通讯设施
太平洋第一条海底电缆是1902年由英国铺设的,1905年
美国在太平洋也敷设了海底电缆。
加拿大至
澳大利亚,美国至
菲律宾、
日本及
印度尼西亚,
香港特别行政区至菲律宾与
越南,
南美洲沿海各国之间都有海底电缆。太平洋上空开始利用人造通讯卫星进行联系。
地理相关
国家
太平洋地区共有18 个国家,这些国家虽小,但却资源丰富,战略位置显赫。远东经济评论曾刊登过一篇文章,称中国与美国未来的竞争将是在
太平洋地区。因此,太平洋国家备受
发达国家青睐,享有比其它地区都高的人均外援,官方援助资金每年在15亿美元以上,约80%来自双边渠道。
澳大利亚、
美国、
日本和
新西兰是最大的双边赠款国,澳大利亚以
巴布亚新几内亚、
所罗门群岛和
瓦努阿图为援助重点;美国的官方援助基本上集中在北太平洋国家:
帕劳、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和
马绍尔群岛;日本援助涉及的国家较多,重点是农业、森林、
渔业、基础设施,包括医院、学校和供水设施;新西兰的传统援助国家为
斐济、
汤加和
萨摩亚。
泛太平洋包括的国家有; 中国朝鲜
韩国 日本
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东帝汶 文莱 新加坡 越南
柬埔寨泰国俄罗斯 澳大利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 所罗门群岛
新西兰帕劳 瑙鲁 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基里巴斯瓦努阿图图瓦卢斐济群岛萨摩亚 汤加
加拿大 美国 墨西哥 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 巴拿马共和国哥伦比亚
委内瑞拉厄瓜多尔 秘鲁
智利 地区有 关岛威克岛豪兰岛贝克岛托克劳瓦利斯和富图纳纽埃法属波利尼西亚英属皮特凯恩美属萨摩亚。
岛屿
太平洋约有岛屿一万多个,总面积44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岛屿总面积的45%。
大陆岛主要分布在西部,如
日本群岛、
加里曼丹岛、
新几内亚岛、
马来群岛等;中部有很多星散般的海洋岛屿(火山岛、
珊瑚岛)。大部分岛屿分布在大洋中、西部海域,其中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是太平洋中最大的岛屿,其面积仅次于格陵兰岛,是世界第二大岛。
其中三大岛屿:
三大群岛的自然条件和民族构成不同。美拉尼西亚群岛位于180°
经线以西,
赤道和
南回归线之间,西面与新几内亚岛相邻,东到
斐济,从西北向东南延伸5000多公里,陆地面积约9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居 民以
美拉尼西亚人为主,其外形特征是身材较矮,但很壮实,头发卷曲,皮肤呈黑色。由于这个原因,该群岛有“黑人群岛”之称。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系希腊文,“小岛群岛”的意思。其绝大部分岛屿位于赤道以北,东经130°~180°之间。组成该群岛的岛屿一般都很小,共有2500多个,其中只有100多个有人居住。陆地面积3540平方公里,人口约27.5万。主要居民是密克 罗尼西亚人,其外形特点是身材中等,头发黑色,呈波浪形或直线形。
波利尼西亚,也是希腊文,意思是“多岛群岛”,大致分布于180°
经线以东,南纬28°和北纬47°之间。陆地面积约31万平方公里,人口438万。居民主要是波利尼西亚人,其外形特点是身材高大,肤色浅,头发黑而直,与
美拉尼西亚人明显不同。
海底地形
太平洋是古老的大洋。现代的太平洋是中生代早期古
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的产物。在长期洋底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相互作用和海底扩张运动等复杂地质构造活动中形成了现代洋底地形。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边缘带、大洋中脊和
海底山脉、大洋海盆3大巨型构造地形单元。
可分为中部深水区域、边缘浅水区域和
大陆架三大部分。大致2 000米以下的深海盆地约占总面积的87%,200~2 000米之间的边缘部分约占7.4%,200米以内的大陆架约占5.6%。北半部有巨大海盆,西部有多条岛孤,岛弧外侧有深海沟。北部和西部边缘海有宽阔的大陆架,中部深水域水深多超过5 000米。
夏威夷群岛和
莱恩群岛将中部深水区分隔成
东北地区太平洋海盆、西南太平洋海盆、西北太平洋海盆和中太平洋海盆。海底有大量的火山锥。边缘浅水域水深多在5 000米以上,海盆面积较小。
太平洋中脊(也称海隆)是洋底突出的地形结构,位置偏于大洋东部。南始于南纬60°的
南极洲印度洋海岭,向东至西经130°附近转向北,大致平行于美洲海岸向北延伸,直到
阿拉斯加湾,长约1.5万千米,宽2000~4000千米,面积约占太平洋总面积的11%。大洋中脊的中央裂谷不太发育,高度比较低,一般2~3千米,在大洋南部比较高,愈向北愈低,到阿留申海盆几乎与海盆相近,潜没于北美大陆之下。大洋中脊被一系列大致东西向的
断裂带所切割,相邻两带间距离约900~2200千米,断裂带东西绵延2000千米以上,宽约一、二百千米,在地貌上表现为狭窄的槽沟。自北向南断裂带有:门多西诺断裂带(北纬40°40′)、默里断裂带(北纬38°)、莫洛凯断裂带(北纬26°左右)、克利珀顿断裂带(北纬11°30′)、加拉帕戈斯断裂带(
赤道附近)、伊斯特断裂带(南纬27°左右)等。太平洋中脊是世界大洋中脊的组成部分,它的南端与
南极洲印度洋海隆相连接。
太平洋底的中部还分布着一系列呈西北 - 东南走向的
海底山脉,是太平洋底最雄伟的地形之一。它北起
堪察加半岛,经皇帝海山、
夏威夷群岛、
莱恩群岛,向南直抵
土阿莫土群岛,绵延1万多千米,是
太平洋板块受力作用,在
玄武岩基底上发生断裂,引发大量玄武岩沿断裂喷发而形成的火山群。这些海底山脉与大洋中脊不同,多由无地震活动的
海底火山构成,也有少数是
活火山如
马里亚纳群岛群岛北部的海底山脉,还有少数是由一些
珊瑚岛沉没在大洋深处形成。它们具有比较平坦的顶峰,称海底平顶山。一些高耸的海底山突出海面成为岛屿,如夏威夷群岛、莱恩群岛等。
通过海山地形与
富钴结壳资源量的
分形研究表明,海山地形与钴结壳资源量间呈多重分形分布。海山
坡度与资源量分形呈三段式,引起海山坡度与资源量分段分形的原因是不同类型结壳分布叠加的结果。水深—资源量分形呈三到四段式,引起水深—资源量复杂分形的原因可能与海山基底洋壳有关,海山基底洋壳年龄老于165 M a的海山呈四段式分布,而小于165 M a的海山呈三段式分布。
火山与地震
全球约85%的
活火山和约80%的地震集中在
太平洋地区。太平洋东岸的美洲
科迪勒拉山系和太平洋西缘的花彩状群岛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活火山多达370多座,有“太平洋火圈”或 "The Ring of Fire" 之称,地震频繁。
气候
太平洋有很大一部分处在
热带和
亚热带地区,故热带和副热带气候占优势,它的气候分布、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于水面洋流及邻近大陆上空的
大气环流影响而产生的。气温随纬度增高而递减。南、北太平洋最冷月平均气温从回归线向
极地为20 ~16℃,中太平洋常年保持在25℃左右。
太平洋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 000~2 000毫米,多雨区可达3 000~5 000毫米,而降水最少的地区不足100毫米。北纬40°以北、南纬40°以南常有
海雾。水面气温平均为19.1℃,
赤道附近最高达29℃。在靠近
极圈的海面有结冰现象。太平洋上的吼啸狂风和波涛汹涌很是著名。在寒暖流交接的过渡地带和西风带内,多狂风和波涛,太平洋北部以冬季为多,南部以夏季为多,尤以南、北纬40°附近为甚。中部较平静,终年利于航行。
洋流
太平洋洋流大致以北纬5-10°为界,分成南北两大环流:北部环流
顺时针方向运行,由北赤道暖流、
黑潮、北太平洋暖流、
加利福尼亚寒流组成;南部环流反时针方向运行,由南赤道暖流、东
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
秘鲁寒流组成。两大环流之间为
赤道逆流,由西向东运行,流速每小时2千米。
太阳辐射和
大气环流是决定
太平洋上气候的主导因素。此外,
亚洲大陆和洋流也是影响因素。太平洋大气环流由纬向分布的两个高压带和三个低压带控制。
南北纬30°~35°之间 为强大而稳定的
副热带高气压带带,高压中心偏于大洋东部。在高压控制区
气流以下沉为主,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形成太平洋面的干燥带和空中水汽的主要供应带,还是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的最大地带。从副热带高压带下沉并流向
赤道低压带的气流称
信风带。信风带风向稳定、风力较大,是地球上最著名的行星风带,是低纬度大洋表层洋流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动力。从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流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称西风带。西风带也是大洋上的行星风带,冬季强烈,狂风出现频率达25%~35%,成为中纬度大洋表层海水从西向东流动的动力,尤其
南半球西风带,由于南太平洋与
印度洋相连,加宽了海域以及南极冷源的影响,使西风带成为风向稳定、风力强大的风带,加之
极锋带气旋活动频繁,常有18米/秒以上的大风,形成咆哮西风带,给南太平洋中高纬度洋流以及
航运造成很大影响。
北纬60°附近 为副极地低压带,位于
阿留申群岛一带,又称
阿留申低压。冬季低深,夏季较弱。它吸引周围空气作逆时针方向旋转,进而吹动周围大洋表层水体形成逆时针方向环流系统。南极低压伸展到南极附近。
太平洋上各气压带和风带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一样,在一年中有位置的南北移动和强度的增大、减小变化,这种变化又会影响到太平洋中的洋流、水温和盐度的相应变化。在太平洋西部的
热带和
亚热带、
温带地区,由于
亚洲大陆与太平洋间的热力差异和
行星风系的季节移动,形成了世界上特有的季风区。每年夏季海洋上
暖湿气流流向陆地,冬季时来自陆地的干冷气流又吹向海洋,这种地区性的
季风环流扰乱了大洋中气候的纬向分布,并对太平洋西部的洋流、水温、降水、蒸发、盐度以及海洋生物都产生明显影响。
南、北
太平洋 各形成一个以南、北
副热带高气压带为中心的、规模巨大的反气旋型环流系统,它是由稳定的盛行风带引起和在地转偏向力、大陆轮廓、岛屿分布作用下形成的。北太平洋环流是由北赤道暖流、
日本暖流(黑潮)、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组成。南太平洋环流是由南赤道暖流、东
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和
秘鲁寒流组成。在两个环流系统之间是自西向东流的
赤道逆流。在北太平洋的北纬45°以北,有以
阿留申低压为中心,由阿拉斯加暖流、千岛寒流(亲潮)和北太平洋暖流构成的气旋型环流系统。在南太平洋的南纬40°以
南海域,固无大陆阻挡,形成了环绕南极大陆的南极绕极环流(西风漂流),再南则是
极地东风作用下形成的极地东风漂流。北
太平洋的日本暖流(黑潮)是太平洋中最强大的洋流,是仅次于
墨西哥暖流的世界第二大暖流,它是由北赤道暖流在吕宋岛以东转变而成,具有流速强、流量大(相当于世界各河流总流量的20倍)、流幅狭窄、延伸深、高温、高盐的特色。因为
水色深蓝,远看似黑色,因而得名黑潮。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又称北太平洋暖流,是组成低纬和高纬洋流环流系统的重要成员。南太平洋的西风漂流是南极绕极流的表层部分,而到南纬35°~65°,则从海面扩展到海底,成为宽阔、深厚而强劲的风生漂流。它向东流,一支穿过
德雷克海峡,一支自南纬45°开始转向北流成为
秘鲁寒流。秘鲁寒流沿
南美洲西岸北流直抵
赤道附近的科隆群岛(
加拉帕戈斯群岛𫛭),全长4600千米,是世界行程最长、最强大的一支寒流,它在
智利海岸附近宽度为180千米,而到秘鲁海岸宽度变为450千米,流速不大,一昼夜约7.7千米。水温15~17℃ ,比邻近海域水温低7~10℃。同时在盛行的东南
信风作用下产生
离岸流,使深约100多米的
中间层冷水补偿而升到海面,
上升流把大量
硝酸盐类和
磷酸盐类营养物质带到海面,利于
浮游生物繁殖。但是,当东太平洋中自赤道海域南流的埃尔尼诺暖流沿
厄瓜多尔海岸南下,一直延伸到南纬5°甚至12°时,与
秘鲁寒流海水相混,引起寒流水温增高,抑制了冷水上泛,引起沿岸的冷水性生物、包括浮游生物到鱼类因不适应而大量死亡,随之食鱼的鸟类也相继死亡,给
渔业生产带来灾难。这一海水温度增暖现象称为埃尔尼诺现象,已经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
潮汐
多为不规则半日潮,
潮差一般为2-5米。太平太平洋海盆可画为三个区。1.东区︰美洲科迪勒拉(
并行山脉)山系从北部
阿拉斯加州起,南有秘鲁-
智利海沟。南有东加海沟、克马德克(Kermadec)海沟等。从中美地峡经科科斯(Cocos)海岭至
加拉帕戈斯群岛𫛭一线以南是秘鲁-智利海盆和东南太平洋海盆。自
太平洋风光欣赏(18张)东而西有太平洋中央海盆、马里亚纳海盆和
菲律宾海盆;在
新西兰与东
澳大利亚之间为塔斯曼(Tasman)海盆,向南为麦加利(Macquarie)海岭,即太平洋与
印度洋之间的水下界线。
太平洋岛屿众多,主要分布於西部和中部海域,按性质分为
大陆岛和
海洋岛两大类。大陆岛一般在地质构造上与大陆有联系,如
日本群岛、
台湾岛、
菲律宾群岛、
印度尼西亚群岛以及世界第二大岛新几内亚岛等。海洋岛分为火山岛和
珊瑚岛。
太平洋中部偏西广大海域,自西向东有三大群岛︰
美拉尼西亚、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和玻里尼西亚。其中美拉尼西亚群岛多为大陆岛,波利尼西亚群岛的
夏威夷群岛是著名的火山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几乎都是
珊瑚岛。太平洋由于面积广阔,水体均匀,气候有利于
行星风系的形成,特别是南太平洋更为突出。北太平洋情况不同,东西两岸差异悬殊,以
俄罗斯东海岸的严冬和
加拿大的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和的冬季对比最为鲜明。
信风带位于东太平洋南北纬30°~40°之间的
副热带高气压带中心和
赤道无风带之间。中纬度地区、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辐合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两个风带气温、湿度相差悬殊,极地东风带锋 面甚为猛烈,冬季尤为突出。西太平洋(北纬5°~25°)
菲律宾以东、
南海和东海洋面上,夏秋之间,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产生超低压中心,形成猛烈的热带风暴,即台风。夏季
亚洲大陆为低气压,北
太平洋气流向大陆运动,冬季情况完全相反,形成广大的季风气候区。北太平洋的海水温度比南太平洋高,这是因为南太平洋水域更广阔,并受南极地区冰山及冷水团的影响。
信风带的海水含盐度比
赤道地带低。赤道附近含盐度小於34;最北部海域含盐度最低,小于32。太平洋的洋流在
信风影响下自东向西运动,形成南、北赤道暖流。南、北赤道暖流之间的中轴线上产生相反的赤道逆流,从
菲律宾东岸流向
厄瓜多尔西岸。北赤道暖流在菲律宾附近转北流向日本东面,为著名的
黑潮;北赤道暖流的支流经
对马海峡进入
日本海,称对马暖流。黑潮在东经160°附近转向东流,称北太平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向东运动,到北美洲西海岸转向南流,称
加利福尼亚寒流。这样形成北
太平洋环流。此外,白令海海流向南流,称为
堪察加边疆区寒流,又称亲潮,流向日本
本州岛东面,在北纬36°附近与黑潮相遇。南赤道暖流抵
所罗门群岛之后,向南流成为东澳暖流,折向东卷入西风漂流,至
南美洲西面、南纬45°附近分为两支,一支向东经
德雷克海峡进入
大西洋;另一支折向北流,即秘鲁寒流。这样形成南太平洋环流。太平洋资源丰富。西太平洋的
日本海、
鄂霍次克海是重要的渔场,出产鲱鱼、鱈鱼、
鲔鱼、蟹等。北美西海岸的
哥伦比亚河以出产
三文鱼著名。海底有大量的锰结核,海水可提取
海盐、溴、镁等。大陆棚是世界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如
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海域、
黄海、
东海以及
印度尼西亚、
澳大利亚东南部等海区。西
太平洋沿岸很早就是具有高度文化的地区。但是欧洲人直到16世纪才开始对这一大洋进行探察。他们寻求所谓“南方之地”——澳大利亚,从而进入太平洋岛屿。1513年,
西班牙占领者
瓦斯科·努涅斯·德·巴尔沃亚(Vasco Nunez de Balboa)在
巴拿马地峡的达里恩(Darien)山顶看到浩瀚的太平洋。之后,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横渡太平洋。17世纪时,
荷兰航海家塔斯曼(Abel Tasman)发现塔斯马尼亚岛、
新西兰和斐济。18世纪时,
英国航海家科克、法国航海家布干维尔(Louis-Antoine de Bougainville)等在
太平洋航行考察。19世纪时,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Charles Darwin)於1831~1836年乘“比格尔号”(Beagle)环球航行,他在太平洋地区进行考察,在
自然科学方面作出伟大的贡献。太平洋南起南极地区,北到
北极,西至
亚洲和澳洲,东界南、
北美洲。约占
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其面积,不包括邻近属海,约为一亿六千五百二十五万平方公里。是第二大洋
大西洋面积的2倍,水容量的2倍以上。面积超过包括
南极洲在内的地球陆地面积的总和。平均 深度(不包括属海)4187.8米。西经150°以东的洋底较西部平缓。西
太平洋水下600米以上的海脊在有些地方形成群岛。自西北太平洋的阿留申海脊向南延伸到
千岛群岛、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雅浦和
帕劳;自帕劳向东延伸至
俾斯麦号战列舰、所罗门群岛和
罗克·圣克鲁斯;最后由
萨摩亚群岛向南至汤加、克马德克、查塔姆和麦夸里。由于北部陆地与海洋的比例高于南部,以及南极洲陆地
冰盖的影响,北太平洋的水温高于南太平洋。
赤道附近无风带和变风带海水的含盐量低于
信风带。对太平洋垂直海流影响最大的是
南极大陆周围生成的冷水。
极地周围密度大的海水下沉,然后向北蔓延构成
太平洋大部分底层。深层冷水在西太平洋以比较鲜明的洋流自
南极洲附近向
北流市往
日本。该深海主流的支流以携冷水流向东然后在两半球均流向极地。
温盐环流受邻近洋流会聚区表层海水下沉的影响。在太平洋
热带会聚区分别在南北纬35°至40°之间,距赤道越远海水下沉的深度越大,最重要的会聚区在南纬55°至60°之间。
太平洋洋盆
太平洋洋盆可划为三个区。
1.东区︰美洲
科迪勒拉山系从北部
阿拉斯加州起,向南直抵
大火地岛,除了最北、最南段
峡湾海岸的岛群以及深入大陆的
加利福尼亚湾之外,海岸平直,大陆棚狭窄,重要海沟北有阿卡普尔科海沟,南有秘鲁 智利海沟。
2.西区︰
亚洲部分结构复杂,海岸曲折,大陆东缘有突出的半岛,岸外有一系列岛弧,形成众多的边缘海。从北向南有
白令海、
鄂霍次克海、日本海、
黄海、东海和南海。岛群外缘有一系列
海沟,北有堪察加海沟、千岛海沟、日本海沟,南有东加海沟、克马德克海沟等。其中
马里亚纳海沟位于北纬11 °20,东经142°11.5;,即于
菲律宾东北、
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
太平洋底,亚洲大陆和
澳大利亚之间,北起硫黄列岛、西南至
雅浦岛附近。全长2550千米,为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大水深在
斐查兹海渊,为11,034米,是
地球的最深点。这条海沟的形成据估计已有6000万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沟的一部分。
3.太平洋中部是面积宽广的海盆,是
地壳构造最稳定的地区,海水深度一般在4,570公尺(15,000尺)左右。西经150°以东为东太平洋海盆,从中美地峡经科科斯海岭至
加拉帕戈斯群岛𫛭一线以南是秘鲁-智利海盆和东南太平洋海盆。再向南越过东南
太平洋海隆即为太平洋-
南极洲海盆。这一海盆与西经150°之间的地区为太平洋-南极洲海岭。西经150°~180°,自东而西有太平洋中央海盆、马里亚纳海盆和
菲律宾海盆;在
新西兰与东
澳大利亚之间为塔斯曼海盆,向南为麦加利海岭,即太平洋与
印度洋之间的水下界线。
一系列
海底山脉把太平洋盆地分割成 4 个次一级的深海盆地,以皇帝一夏威夷山脉(海岭)为界,以东是东北太平洋海盆,水深4000~6000米,最大深度7168米;以西为西北
太平洋海盆,平均深度5700米,最大深度6224米。中太平洋海底山脉、
莱恩群岛和
马绍尔群岛之间为中太平洋海盆,水深一般5000~5500米,最大水深6370米。中太平洋海盆以南,
南极洲太平洋海岭以北为西南太平洋海盆,水深4500~6000米,最大水深8581米。太平洋洋底广阔、平坦的深海盆地上的
沉积物有褐
黏土、生源沉积物、浊流沉积物、火山沉积物等,其中以生源沉积物和褐粘土分布最广,几乎占据了整个大洋盆地。
重要战役
区域组织
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 APEC)成立之初是一个区域性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逐渐演变为
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也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它在推动区域贸易投资
自由化,加强成员间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亚太经合组织诞生于全球
美苏冷战结束的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形势日趋缓和,
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渐成为潮流。同时,
亚洲地区在
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也明显上升。在此背景下,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提议召开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相互间经济合作问题。
1989年11月,
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
新西兰、
加拿大及当时的东盟六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这一组织正式成立。1991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
韩国首都汉城(现称
首尔特别市)举行,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立了这一组织的宗旨和目标,即“为本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保持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促进成员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
中国的加入
1991年11月,中国以
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
香港特别行政区(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以地区
世界经济体名义正式加入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截至2010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成员:
澳大利亚、
文莱、
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
印度尼西亚、日本、
韩国、
马来西亚、
墨西哥、
新西兰、
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
菲律宾、
俄罗斯、
新加坡、中国台北、
泰国、
美国和
越南。其中,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美国等12个成员是于1989年11月APEC成立时加入的;1991年11月,中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加入;1993年11月,墨西哥、巴布亚新几内亚加入;1994年智利加入;1998年11月,秘鲁、俄罗斯、越南加入。东盟秘书处、
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和
太平洋岛国论坛为该组织观察员,可参加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部长级及其以下各层次的会议和活动。APEC接纳新成员需全部成员的协商一致。1997年
温哥华领导人会议宣布APEC进入十年巩固期,暂不接纳新成员。
亚太经合组织采取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合作原则,所作决定必须经各成员一致同意认可。会议文件不具法律约束力,但各成员在政治上和道义上有责任尽力予以实施。亚太经合组织于1993年初在
新加坡设立秘书处,为各级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亚太经合组织的组织机构包括领导人
非正式会议、部长级会议、高官会、委员会和专题
工作组等。其中,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最高级别的会议。
亚太经合组织总人口达27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40.5%。根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APEC成员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3%,贸易总量约占
国际贸易总量的43%。这一组织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成立以来,亚太经合组织在推动区域和全球范围的贸易投资
自由化和便利化、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
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
环太平洋大学联盟
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简称APRU,是由
环太平洋地区各国的顶级
研究型大学组成的
高校联盟。该联盟成立于1997年。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是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官方顾问机构,在科学、技术和人文资源三方面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提供咨询和顾问,协助其创建由环太平洋国家组成的共同体。联盟将战略框架定位于在亚太地区构建高等教育与研究,培养全球领袖并且合作解决亚太地区的困难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