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
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格非,男,原名刘勇,1964年8月出生于中国江苏丹徒区,198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0年,格非开始文学创作,是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曾与余华苏童并称为“先锋文学三驾马车”。1981年,格非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格非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江南三部曲》《望春风》,中短篇小说《迷舟》《相遇》《隐身衣》,专著《文学的邀约》《雪隐鹭鸶》等等。1997年,格非攻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生。2000年,格非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并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2017年,格非作为发起者和负责人,在清华大学设立了“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
2014年8月,格非的小说《隐身衣》在获得老舍文学奖后再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中篇小说奖。2015年8月,格非的作品《江南三部曲》(指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21年,格非凭借长篇小说《人面桃花》英文版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翻译文学奖。
人物经历
格非,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学者。生于1964年,江苏丹徒人。19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是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格非于1986年发表处女作《追忆乌先生》,1987年发表成名作《迷舟》,从此以“叙述空缺”而闻名于“先锋作家”之中。而1988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更是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是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必提的作品。2001年调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现为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主席团成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教学、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代表作有《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隐身衣》和《望春风》等,其作品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并被翻译成近20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他的学术专著《小说叙事学》《文学的邀约》《雪隐鹭——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等多次再版,在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其教学工作已逾30年,多次受到学校嘉奖。2015年以其“江南三部曲”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17年,格非作为发起者和负责人,在清华大学设立了“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致力于国际文学交流、国内作家工作坊以及校园文学创作指导等工作。开设文学名作与写作训练小说叙事研究课程。
职业生涯
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格非在给自己作的小传里曾写道:“小说写作是我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给我带来了一个独来独往的自由空间,并给我从现实及记忆中获得的某种难以言传的经验提供了还原的可能。……在写作中,岁月的流逝使我安宁。”足可见格非一直是今“纯文学”的追求者,文学写作并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在于它构成精神超度的乌托邦。
人物评价
格非是个有学者风度的小说家。他喜欢在小说结构上做文章,像营造迷宫一样建构他的小说,以此获得一种智力的乐趣。他的作品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趣味,优雅、精致而纯粹,还有一种难得的矜持。他小说的诗性,更多的是来源于创造本身,而非社会人生。借鉴和引进在他那里似乎是一种责任,或者说是一种命定的选择。博尔赫斯、普鲁斯特等西方大师在不同方面给了他不同程度的影响。
格非始终坚持用规范、纯正的语言写作,立足于语词本身的信息量,以繁复、深、多层面的叙述保证了意义的储留,同时赋予文字以特殊的魅力。他的文字确切而细腻,丰满而华美,这使他的作品宜于翻译,信息的损耗可以降到最低限度。格非在文字的运用方式上汲取了西方文学的营养,他的这种文本意义上的实验是必要的,其影响将会是深远的。也许正是基于语言的特点,格非的叙述风格自有特色。在他的小说中常发现:当情节停止或趋于停止的时刻,叙述却在延宕不休,于是语言呈现悬浮状态。对于读者而言,一种阅读的期待由此增强或者减弱了。这也是格非的作品常常不为一般读者所接受的重要原因。这使我想到新小说的某些写法。格非叙述上的特定意义恰在其叙述方式中,那就是让读者重视瞬间性的感受和思悟;它表明了一种独特的观念:瞬间即是永恒,永恒即是瞬间。
中短篇似乎是格非最拿手的,那些在文学圈子里引起较大反响的作品差不多都出自中短篇,如《褐色鸟群》《大年》《迷舟》《青黄》等。但我认为格非叙述上的秘密是在长篇中体现的。他的几部长篇中,我最喜欢的是《边缘》。这部作品是他语言风度的训练,有一种唯美倾向。先于它的《敌人》则是结构上的实验。在第三部长篇《欲望的旗帜》中,作者的目光转向了现实,他以前所未有的兴趣,描写了自己最为熟悉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此后,他就更多地写类似的现实题材。这一转向,似乎从侧面表明了他前期写作中特别显著的实验性质。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职业生涯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