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于2012年10月20日正式成立,学院包括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外文系以及国学研究院、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等多个系所中心。
历史沿革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创建于1911年。1923年起筹办大学部。1925年建立国学研究院,导师有
王国维、
梁启超、
陈寅恪、
赵元任,讲师
李济等,主任为
吴宓。在开学日,吴宓阐述国学院宗旨,说:“惟兹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而研究之道,尤注重正确精密之方法(即时人所谓科学方法),并取材于欧美学者研究东方语言及中国文化之成绩,此又本校研究院之异于国内之研究国学者。”王国维所开《
古史新证》、梁启超《历史研究法》、陈寅恪《西人之东方学之目录学》和赵元任的《现代语言学》、《方言学》等课程均显示出借鉴西方现代科学方法重新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当时曾在国学院就读的有
王力、
吴其昌、
刘盼遂、
姜亮夫等,清华国学院于1928年终结,时间很短,但为现代中国培养了一批善于用新思想治理国学的优秀人才,在我国学术史和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清华大学的大学部于1925年开始招收新生,1926年分设国文、西洋文学、历史、哲学、
经济学、
政治学、教育心理学和
社会学系等系,1928年组成文学院。在教学方针上,与当时其他大学不同之点即多数系强调“中西兼重”原则,希望培养博通中外文史知识的通才。如中文系比较“注重新旧文学贯通与中外文学的结合”;外文系提出要培养“汇通东西之精神思想”的“博雅之士”;历史系则提出“中外历史兼重”;哲学系强调东
西方哲学的相互阐释;社会学系也主张学生应有广博的基础知识。为此,各系都十分重视外国语文的教学,例如中文系必修的外文课程约占全部必修课总额的五分之一(
联合国大会以后有所削弱)。而学习外国语言及文化之目的则在于学习“西洋的方法”来“整理国故”,或创立新学派。与这种教学方针相适应,教师的学术研究也表现出现代释古学的种种特色:如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强调兼取“京派与海派之长”追求宏观上的开阔与微观上的谨严,代表作是《
诗言志辨》。
闻一多以立论上的大胆与考证上的绵密见长,对上古神话研究及诗经、楚辞的研究既富于历史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其它如
杨树达的汉字研究,
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
许维遹的管子、尚书研究和
浦江清、
余冠英的研究都显示出开阔与谨严相结合的特色。外文系的突出实绩是开拓了
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的先河。
吴宓的《中西诗之比较》、
艾弗·理查兹的《文学批评》、《
比较文学》课程都对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特别是吴宓的《文学与人生》,在中西文化的“相互阐释”方面有突破性贡献。该系所培养的学生如
吴达元、
赵萝蕤、季羡林、
李赋宁等均为比较文学界之中坚,特别是
钱锺书,以其《
谈艺录》和《
管锥编》将现代释古学提到了新的高度。哲学系强调
横切面的哲学问题的研究,强调论证、
逻辑和概念分析,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所缺的,其中
金岳霖的《逻辑》、《
论道》和
冯友兰的《
贞元六书》、《
中国哲学史》影响较大;历史学系在继承国学院传统倡导“新史学”的目标下,
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编》和《随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张荫麟的上古史研究、
雷海宗的通史研究、吴晗的明史研究都在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研究者的见解和观点尽管有所不同,但都注意对某一历史现象找出它所以如此的时代和社会的原因。概括地说,
清华大学文学院继承和发展国学院时期的优良学风,在运用近代科学思想和方法阐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既能做到视野开阔,又不大而空;既立论谨严,又不拘泥细节,力求对中国历史、文化现象做出既符合当时情况又富于时代色彩的解释。在文学院执教的著名学者有:
闻一多、
朱自清、
俞平伯、
杨树达、
刘文典、
王力、
陈梦家、
浦江清、
王瑶(中文系);
吴宓、
王文显、
叶公超、翟孟生、温德、瑞恰兹、燕卜、
钱锺书(外文系);
陈寅恪(历史与中文系双聘)、
雷海宗、
刘崇鋐、
蒋廷黻、
张荫麟、吴晗、
周一良(历史系);
冯友兰、
金岳霖、
贺麟、
张岱年、
沈有鼎(哲学系);
陈达、
潘光旦、费孝通(
社会学系)等,现当代的著名学者、作家、艺术家如钱钟书、
杨绛、季羡林、
赵萝蕤、王瑶、
林庚、
季镇淮、费孝通、
曹禺、
何兆武、
李学勤、
傅璇琮、
何炳棣、
端木蕻良、
吴达元、
吴组缃等曾就读于文学院。
清华大学文科师生有着优良的爱国、进步的革命传统。早在
五四运动时,
闻一多曾贴出
岳飞的《满江红》,以号召清华学子外抗强权,内除国贼;1926年“
三·一八惨案”抗议
日本侵略者炮轰
大沽口事件中英勇牺牲的
韦杰三烈士系中文系学生;震撼全国的“一二·九”运动中的领导人与骨干蒋南翔、姚依林等均系文学院学生。在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和
解放战争时期的学生运动中,清华文科师生都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和平民主发挥了先锋作用与桥梁作用,有些同志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反动派的手枪,宁肯倒下,不肯屈服;
朱自清一身重病,
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显示了
中原地区知识分子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闻一多、朱自清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榜样,也是我校文科师生的光荣和骄傲。
1952-1978年,伴随国家院系调整,
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科大学,文科各系分别并入其他院校及学术研究机构。
虽然清华大学的文科从建制上一度中断,但前辈学者开创的优良学风和深厚人文底蕴仍然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历久而弥新。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先后恢复和建立了外语系、社会科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育研究所、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室和艺术教育中心,在此基础上1993年12月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过复建以来的建设和发展,学院涵盖文学、
历史学、哲学、法学、
经济学和
管理学等全部文科学科门类,学科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体现学校文科发展水平尤其是基础文科实力的重要机构。
2012年7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撤销,成立人文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2012年10月20日正式成立,学院包括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外文系以及国学研究院、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等多个系所中心。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25年成立的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文学院,国学四大导师
王国维、
梁启超、
陈寅恪、
赵元任等一批学术名家先后汇聚清华园。1952年院系调整,文、法学院被调出清华。1978年后,清华重建文科,并于1993年组建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2年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撤销,分别成立人文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院。
据2020年8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下设5个教学系,开设4个本科专业。
学生状况
在读本科生1100余人,其中留学生约700人;
硕士生约210人、博士生约230人,其中留学生约100余人;
在站博士后20余人;
每年在对外汉语中心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外国学生有1000余人。
师资队伍
据2023年12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共有教师143人,其中教授75人、副教授46人、助理教授(讲师)22人。此外,还有
金岳霖讲席教授、
贺麟讲席教授各4人。
学科体系
据2020年8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6个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国家重点学科:专门史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0年8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实验区1个;2个教学实验室;有国家级精品课5门,北京市级精品课6门,
清华大学精品课10门。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实验区: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教学实验室:外语教学实验室、文科信息中心实验室
机构设置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现有4系1中心20余个研究机构,学院承担着《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核心刊物的编辑出版任务。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创建于1926年。至1952年,先后执教于中文系的著名学者有
陈寅恪、
赵元任、
杨树达、
闻一多、
朱自清、
刘文典、
俞平伯、
浦江清、
王瑶、
王力、
吕叔湘等,倡导和建立了包括戏曲
历史学、文学人类学、诗史互证之学在内的一系列新的学科方向,被公认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祥地。
1952年院系调整,中文系停办,师生分别转入
北京大学等兄弟院校或其他学术单位。
1985年中文系复建,重视师资队伍、学科发展和学术建设。有教师24名,其中教授15名,副教授7名,有博士学位者15名,22名教师有国外长期学习、任教或合作研究的经历,是一支高水平、有活力、国际化的师资队伍。2006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07年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下设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
汉语言文字学共6个博士及硕士学位授予点,“语言学研究中心”、“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跨语际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书法与文化研修中心”、“
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学术研究中心。承担多项国家、部委重要研究项目,出版和发表多种高水平学术著作,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中文系重视人才培养,秉持“中西融合,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综合创新”的学术
范式,本科生注重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中西融合优势的人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致力于培养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中文系积极开展留学生人才培养,留学生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对中国语言文学及中国文化有较系统完整的了解,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的理解、研究中国语言文学及文化的能力。同时,每年接收来自各国多所高校的交换生。
中文系重视开展学术交流,每年都有多位教授出国讲学、访学,亦有多位国内知名学者和海外名校教授应邀来系从事各种学术活动。
现任系主任刘石教授,副主任张美兰教授、刘颖副教授,党支部书记王中忱教授。
历史系研究所
历史学是
清华大学历史最悠久、成就最辉煌的学科之一,1911年建校初期就开设有中国史、西洋史等课程,1926年正式成立历史系。著名学者
王国维、
梁启超、
陈寅恪等都先后在历史系执教,并形成了中西交融、古今贯通的学术传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史学人才。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
清华大学历史系并入
北京大学等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
人文科学概论。1985年,清华大学成立思想文化研究所,主要从事
中原地区古代思想文化史研究;1993年,历史系恢复建制;2001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并入
清华大学,艺术
历史学科也成为清华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历史系与思想文化研究所合并,成立了新的历史系。清华历史学科依托清华大学良好的学术环境,已经形成了以历史系为中心,多学科密切合作,名家汇集,梯队合理,优势集中,特色明显,图书资料积累量大,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的学术格局。
历史系下设有
古代史、中国近
现代史、
世界史、思想文化史等教研室,以及礼学研究中心等专门研究机构。2008年,历史系还与化学系、图书馆等单位合作,成立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从事
清华简等出土文献的保护整理与研究工作。2011年,以该中心为主建立的“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获批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历史系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0余人,另有兼职教授多人;专任教授中有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历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历史教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级学会会长、副会长等。历史系可以招收中国史、
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各相关领域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外国留学生,并设有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博士后流动站。
现任系主任刘北成教授,副主任刘国忠教授、彭刚教授,党支部书记张勇教授。
外国语言文学系
清华大学外文系始建于1926年,初名西洋文学系,后改为外国语文学系;在建系早期的名师中,有首任系主任
王文显,他早年负英伦,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和文学研究,所著英文剧作在国内外上演均获得热烈反响;有开中国比较文学之先河的
吴宓,“新批评”理论的大师瑞恰兹等,当时半数教授均为外籍教员。
在名师的引领下,清华外文系陆续培养出
曹禺、
李健吾、
张骏祥等戏剧大师,享有“戏剧家的摇篮”之美誉;此外,文化昆仑钱书、,
穆旦(穆旦)、杨、
赵萝蕤、
田德望、
曹葆华、
李赋宁、
王佐良、
许国璋、
英若诚、
许渊冲、
宗璞、
资中筠、
胡壮麟等都是
清华大学外文系的骄傲。
1952年院系调整,外国语文学系并入
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现
北京外国语大学)和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为培养外语师资和外事翻译,清华大学曾分别于1965年、1970年和1974年招收英语、
日语和
德语专业本科生。
1983年复建外语系。现设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日语语言文学等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英语、日语和英语双学位三个本科专业。面向全校开设英、日、德、俄、法等语种的公共外语课程。20余年来,外语系在学科发展、学术研究、教学改革和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对外合作交流、教学辅助基本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发展和长足进步。在两次(2004年和2008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我系均名列第五,2008年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北京市重点学科评审中被评为重点学科,2008年英语专业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
2010年
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更名为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简称清华大学外文系。曾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多项,国家精品课两门。在读各类学生804人;其中,国际留学生411人。培养出
邓亚萍、
李昕晢、
焦三牛这样备受瞩目的优秀人才。
1983年复系以来,在学校的领导与支持下,外文系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引进工作,先后引进多名学术带头人。同时,我系又鼓励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攻读博士学位。通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使我系的教师队伍结构和水平整体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外文系承担了全校的公共外语教学课程以及部分文化素质选修课程等大量的教学任务,在
清华大学的教育教学和学科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外文系现为清华大学38个教学科研实体二级单位之一,下设英语专业本科生教研室、英语专业研究生教研室、日语专业教研室、大学英语基础课教研室、大学英语选修课教研室、大学英语研究生教研室、
德语教研室、
俄语教研室、
法语教研室等9个实体教学科研单位以及
比较文学与
文化研究中心、欧美文学研究中心、外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语言与心理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大学外语学习环境研究中心、大学外语测试研究中心、大学英语写作研究中心等9个虚体研究机构。
在学术研究方面,外文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系教师主持承担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达40余项,其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多项,国家精品课两门。自2001年以来,全系教师每年平均在国内外出版学术专著5部以上,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篇以上,覆盖了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学理论与
比较文学、翻译研究、
文化研究、影视传媒研究等学科领域;在国外权威刊物发表的英文论文中,有50余篇被SSCI和A\u0026HCI收录,在全国同领域中名列前茅;统计数据表明,我系教授在国内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的影响力连续保持在全国同领域中的前列。
为推进学术研究走向国际前沿,本系不断扩大同国内外大学的联系和学术交流,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讲学,并聘请他们担任兼职教授。外文系每年还派遣教师出国进修、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我系还是国内外一些重要学术团体的总部或办公地,如: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秘书处,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后现代研究中心,
中国修辞学会文体学研究会、北京市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会等。此外,我系有多位教授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国际学术团体或学术机构担任编委、顾问或学会负责人。本系先后与
耶鲁大学、
哈佛大学、
牛津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合作举办文学批评、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等方面的高层次学术研讨会。
前辈大师确立的贯通中西的学术传统,是一条奔流的文脉,将一直在
清华大学外文系流传。
现任系主任刘世生教授,副系主任吕中舌教授、何红梅教授、张为民教授。系总支书记张文霞教授。
哲学系
清华大学哲学系始建于1926年,是中国大学最早建立的哲学系之一。著名哲学家
金岳霖、
冯友兰、
张申府、
邓以蛰、
贺麟、
沈有鼎、
林宰平、
潘怀素、
张岱年、
任华、
周辅成等先后任教于此,形成富有原创思想风格的“清华学派”。1952年院校调整以后,清华大学哲学系并入
北京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2000年5月,
清华大学哲学系正式复建。
哲学系2003年开始招收哲学专业本科生;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在
卡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
伦理学、
逻辑学、美学、
宗教学、政治哲学等学科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人员。
从复建伊始,经过多年人才引进,哲学系外籍了一批哲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和国外著名大学的博士归国人员,形成了一支高学术水平、高影响力的科研与教学队伍。任职教师有二十余人,其中教授16人(含外籍教授1人,学部委员1人),副教授5人;哲学系还延聘了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兼职教授。他们在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文化哲学与文化批评、马克思文献研究、政治哲学等重要专业领域代表着国内领先水平。
通过组织实施“三一学术工程”(“清华哲学研究系列”、“清华哲学教材系列”、“清华哲学翻译系列”、《
清华哲学年鉴》),
并集中力量在
伦理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等方面寻求优先突破,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多个专业领域取得了具有海内外学术影响的标志性成果,逐渐形成了一个在精、专、深基础上重视会通与原创的学术团队。哲学系今后的建设重点是,在巩固与扩大原有学科专业的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养护原创思想,努力使
清华大学哲学系成为一个酝酿新思想、传播新思想的思想策源地。
现任系主任卢风教授,副主任黄裕生教授、
刘奋荣教授,系党支部书记邹广文教授。
对外汉语
清华大学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心成立于1988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一批前东欧国家外交官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汉语,揭开了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序幕。美丽壮观的清华园不仅是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亦是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源地。
配合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作为学校开放式校园和推进国际化的重要窗口,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心多年来积极致力于国际汉语推广,在稳步扩大教学规模、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努力进行学术研究、逐渐完善管理机制等方面进展顺利,成就斐然。每年在中心学习的各国语言进修生、普通进修生、交换生等各类学生千余人,开设有初级、中级、高级汉语和中国文化必修课与选修课程,课程体系较为完备,并注意引导留学生将学习汉语和体认中国结合起来,鼓励留学生打下扎实的汉语基础后攻读学位继续深造。
中心已与美国、
日本、
韩国、
英国等国多所大学合作开办短期汉语学位课程并派遣中方教师前往任教。此外,中心还承担了与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合作开办商务孔子学院,以及面向港澳地区推广普通话的教学任务。中心还为
清华大学外国留学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开设了学术级汉语学分必修课。
2010年中心与清华大学中文系合作申获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现任主任孙明君教授,副主任丁夏教授、董士伟副教授、刘冬副教授。
培训中心
人文学院培训中心依托学院完善的学科体系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每年面向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举办企业管理、公共管理、国学等研修班。中心的培训宗旨是通过教师系统性地讲解,及时把经济、社会、科技等理论前沿和研究成果介绍给参训学员,把学员们头脑中原本不成体系的知识点串起来,使政策制订者和执行者做到境界高、眼界宽、理念新,从而不仅在制订政策时能更多地考虑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并且制订出的政策也能够更具科学性、长效性。
我们的培训特色是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一方面提升学员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引导广大干部有意识地亲近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从而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院通过培训工作这个平台,把我院的学生工作、科研工作与之有机地结合起来,与
大庆市、
通辽市、
漯河市等地方政府成立了“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加强了学校与地方的合作,更加凸显了大学的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科研成就
2016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3项本科教学项目获2016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
学术交流
据2020年8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开展中国国内外学术合作和交流活动,与北美、
欧洲、
亚洲等许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有广泛的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近年来组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00余次;为适应社会需求,学院设有培训部,进行学历、非学历等继续教育培训;每年学院受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委托,在校内外举办数十期
研究生课程班、高级研讨班、各类培训班,受教育人数在1000人以上。
文化传统
精神文化
学术范式:“古今贯通、中西融会、文理渗透、综合创新”
教学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