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典(1889年12月—1958年7月15日),字叔雅,原名文聪,祖籍
怀宁县,安徽合肥人。
刘文典自幼熟读经书,学习外语。1905年进入安徽公学,得
刘师培和陈独秀教导。次年加入
中国同盟会。1908年东渡
日本求学,随后拜入
章太炎门下,研习中国古典文学;同时学习外国语言文学。1912年回国,担任《
民立报》编辑和英文翻译,用“刘天民”、“天民”等笔名发表文章。1914年,刘文典因
二次革命失败,再次前往日本,担任中华革命党秘书处秘书,并开始接触政治类文章,文笔由此开始变得犀利。1916年回国,开始在《
新青年》发表文章,成为新青年群体中首批重要作者之一。1917年,刘文典任职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立志从事学术研究,潜心教育及创作。1927年,刘文典代行
安徽大学校长职权,为保护学生,与
蒋介石据理力争,遭到关押,经各方人士保被释放。1929年回到
北京大学任教,随后兼任
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因战争离开
北平市,前往
云南省,在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为了补贴家用,于1943年4月1日,前往
普洱市的磨黑中学任教,因此被西南联大解聘。同年8月,应
云南大学校长
熊庆来邀请,前往云南大学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刘文典被评一级教授、全国政协委员。1957年,被打为“中右”派,白天挨批斗,晚上写交代材料,无暇创作。1958年7月,刘文典因病在云南昆明逝世。
刘文典终生从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是校勘学大师和研究
庄子的专家,为中国文献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先后讲授过“文选学”、“校勘学”、“先秦诸子研究”、“大唐西域记研究”、“庄子”、“淮南子研究”、“文赋”、“中国化的外国语”等课程,他的学生遍及全国,在研究和传播中国古代
文化遗产,培育人才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
淮南鸿烈集解》《
庄子补正》《
三余札记》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文典,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原名文聪,字叔雅,安徽合肥人。父亲刘南,以经商为业。刘南共育有六子二女,刘文典是刘南的填房妻子所生,家中排行第三。刘文典自幼在私塾读书,学习经书、
文言文,十二三岁时,跟随当地美国医院的院士学习英文,之后又逐渐习得德、日、意等外语。
1906年,刘文典十六岁,考中芜湖安徽公学,著名文学家陈独秀、
刘师培皆在此任教,刘文典接触到了更为丰富的近代科学知识以及中国古典文学,这年他还加入了同盟会,接收了当时的民主革命思想,多次参与爱国演说活动。
献力革命
1909年,刘文典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就读,他在日本也积极参与各种中国的爱国组织。还在此结识了
章太炎,于次年拜在其门下,学习并研究《
庄子》《
说文解字》等
文言文。1912年,刘文典回到中国,担任《民立报》的编辑和翻译,以笔名在《民立报》发表了一些宣传民主、倡言共和、反对
袁世凯的文章,为民主革命事业献力。
1913年,袁世凯派人暗杀
中国国民党理事长
宋教仁,刘文典被错认,同时在家中遇刺,手臂中弹受伤,所幸伤势不重,静养后痊愈。他随即加入到
孙中山所领导的“
二次革命”中,讨伐袁世凯的不义行径,并在革命中担任“运伤员”出力。之后,袁世凯被任命为国民党第一任大总统,“二次革命”宣告失败。作为革命者的刘文典遭到袁世凯的通缉,他只能带家人躲进英租界,之后东渡
日本。同年9月10日,刘文典抵达日本,他化名“刘平子”、“刘天民”开始四处流亡。次年,刘文典加入孙中山在日本组建的中华革命党,成了该党秘书处秘书,开始接触政治类文章,他的文笔也由此开始变得犀利。
弃政从文
1916年,刘文典跟随
孙中山回到
上海市,重新投入民主革命的斗争,但面对当时中国军阀混战、百业凋零的现实,刘文典决议离开政治活动,立志从事学术研究。同年11月,刘文典开始在陈独秀所创办的《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旨在介绍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和进步潮流,成为新青年群体中首批重要作者之一。
1917年,陈独秀出任
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经其引荐,刘文典在北京大学担任预科教授,并兼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教员,刘文典在北大开设有十门课程,他治学勤奋刻苦,讲授认真。两年后,“
五四运动”爆发,刘文典虽已远离政界,但陈独秀被捕时,他仍为其积极奔走,终使其出狱。初进北大,他深感学术根基不够深厚,决议著书立说,自成名家。1922年3月21日,北大成立《国学季刊》,由
胡适担任主编,刘文典亦参与到编辑工作中。其发刊宣言中关于“整理国故”的思考,让刘文典将“古籍校勘”定为自己的治学方向。他将重点放在诸子著作中,并集中精力,先从《
淮南子》入手,他将全文背诵得烂熟,同时广泛收集资料,夜以继日的研究。校勘古书,首先就碰到音韵、文字、训话以及版本、目录等等困难,刘文典都以自身的毅力和才能,攻克了一个个难关,掌握了各种知识和学问。经过数年辛劳和胡适的帮助,刘文典第一部研究专著《
淮南鸿烈集解》于1923年出版,胡适本是
文言文倡导者,但也为此书特作文言文版序。此书吸取众家之所长,旁征博引,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刘文典的学术声誉也随之大振。此外,他还积极从事外国学术名著的翻译,先后翻译出版了
日本丘浅次郎的《进化与人生》《进化论讲话》和
德国赫克尔的《
生命之不可思议》,同时担任《
新青年》编辑部的英文编辑和翻译。
1926年,安徽准备筹建
安徽大学,刘文典受到邀请前往主持安徽大学的建校事宜,并为筹措教育经费四方奔走。安徽大学成立后,刘文典被推举为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筹备主任,并代行校长之职,意图将其设置为
综合性大学。1928年,安徽大学与隔壁女校产生矛盾,爆发学潮,刘文典为保护学生,与
南京国民政府主席
蒋介石据理力争,惹其不快,遭到关押。此事在教育界引起极大震动,学生们举行游行示威,高喊“保障人权”、“释放刘文典”的口号,各地进步人士也来电来函以示声援。最终,经过
北京大学校长
蔡元培、
胡适、教育部长
蒋梦麟等人的联名援救,刘文典终于在被关七天后得到释放。此事发生后,省内外人士皆敬佩刘文典不畏豪强、疾恶如仇的气概。刘文典虽被释放,却蒋介石被勒令离开安徽,他便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次年,
清华大学聘请刘文典为国文系教授,刘文典遂身兼两校。这期间,他除却主持教务、从事教学外,继续进行古籍校勘工作,陆续撰写了《
庄子补正》《
三余札记》等著作,并陆续在之后出版。刘文典还把教学和研究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他校《淮南子》,开的课程便是《
淮南子研究》;他教《
文选学》,其《三余札记》中的《读文选杂记》,既是他的研究成果,也是教学内容。他常说,教书不能只讲别人研究的成果,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他还开过《校学》《
先秦诸子研究》《
庄子研究》等等课,都是他已有研究的学问。
西南联大任教
1937年,
北平市沦陷,刘文典没能及时离开,
日本侵略者通过
周作人等人,劝说他去伪
北京大学任教,均被他拒绝。日军便有意为难,两次前去搜查刘文典住宅,将刘文典精心收藏的书籍翻落一地。但刘文典仍一语不发,不说
日语与其争辩。他表示值此国难之际,他以“发夷声为耻”。刘文典告诫自己:“国家民族是大节,马虎不得,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他十分痛恨出任伪职的人,他本与其四弟刘管廷共居一处,在刘管廷出任日本伪政府后,便将其赶出家门,从此不再来往。
之后,
清华大学的师生到达
昆明市,刘文典舍不下教学事业,便于1938年春,在好友
叶企孙的帮助离开
北平市,经
天津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
安南,最终在1938年5月22日到达云南蒙自。随后在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主讲《
庄子》《文选》等课程。刘文典离开北平不久后,他的妻子张秋华携子刘平章,以及刘文典的四大箱藏书也离开北平,因考虑到藏书携带不便,便留在了香港,结果在日军侵港时全部丢失,成为刘文典的遗憾。但他心态乐观,常对学生说:“我的书籍都丢了,资料也没有了,只好把脑子里的东西教给你们了。”
刘文典到
昆明市后,由于居住的地方屡遭轰炸,接连更换过几次住址,最终在一处远离轰炸的
官渡区租房定居。刘文典在西南联大除教学任务、学术研究外,他还为《云南日报》《
中央日报》,撰写了一二十篇剖析日本民族性和政治野心的文章,如《天地间最可怕的东西——不知道》《日本统一世界思想之由来》等文,深刻地剖析了日本人的民族性行为,以此呼吁民众意识到日本在思想方面的威胁;他将日本皇道派的领袖
荒木贞夫所著《告全日本国民书》翻译为中文,希望中国民众通过了解日本,洞悉日本的意向和野心,从而不被其迷惑。
刘文典教学虽总能说出真知灼见,但其上课较为散漫,心情愉悦时则大讲特讲;若是心情不佳,便取消下节课。一次上课时,刘文典讲解不到半小时,便提前收拾教具,表示课程改在过两天的晚上七点钟。到了那天夜晚,皓月当空,原来刘文典要讲的是月赋,他的学生称其为一个讨人喜欢的异类。1940年到1942年间,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兴“红学”,刘文典与另一位国学教授
吴宓齐名为“公认的红学专家”。刘文典讲解红学,采取寓言似的讲解模式,受到众多学生喜爱,因慕名而来的人太多,经常换到小广场中才能容下众多听众。
解聘风波
抗日战争期间,物资匮乏,教员薪资不能按时发放,刘文典一家生活清苦,靠变卖妻子首饰和家中财物才能勉强度日。由于
云南省盛产烟土,家家户户都会抽上几口,而刘文典因眼见民国动荡,心情苦闷,染上了吸食
罂粟的习惯,他常拿着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边抽边上课;又因喜食云南的火腿肉片,被戏称“二云居士”。后来,刘文典的烟瘾越来越大,家中经济逐渐无法支撑。1942年底,
普洱市盐商张希孟请刘文典为其母撰写墓志铭,承诺免费供给刘文典鸦片数年,刘文典遂前往磨黑。抵达后,刘文典偶尔给磨黑中学的学生讲学,有时同
张希孟及当地其他盐商交流学问;两三个月后又前往普洱,在当地进行演讲。但此举引起清华中文系主任
闻一多的不满,闻一多行事认真,对刘文典平素放浪形骸的作风本就不满。刘文典擅自离校,给本就师资不足的中文系也增添了麻烦,闻一多便力主解聘刘文典。
1943年5月,联大在未与闻一多沟通的情况下发出刘文典的聘书,闻一多得知后立即写信给刘文典,表示即使聘书已经发出,也要收回。刘文典收到信件后未放在心上,他认为自己是因为道路艰险,才没能及时返校。后来在朋友来信中得知解聘事宜有更进一步的趋势,便于7月向
清华大学校长、联大常委会主席
梅贻琦写了长信,诉说事情经过。他表示这次撰写墓志铭得到了丰厚的报酬,以后便能安心教学,为学术尽力;待雨季一过,便赶回上课,还表示下半年愿意多教两小时。但梅贻琦对刘文典此行也颇为不满,回信表示刘文典的离开给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课业增添了困难,而磨黑往来不易,便调整了下学期计划,方便刘文典行事。就这样,刘文典最终被清华解聘。
投身研学
但不久后,
云南大学校长
熊庆来以高薪聘请刘文典任职文史系教授,1943年11月29日,刘文典正式到达云南大学,教有《杜诗研究》《温李诗》《文选学》《文赋研究》等课程。他每次上课都要先走几公里路再辗转两趟火车,再步行一段路程,才能到达上课地点。除上课外,刘文典多与好友胡道文、
吴宓、孙乐斋交流学问。之后,熊庆来专门为刘文典在云南大学的枇杷园建造了三间房子,还任命其为文史研究室主任导师。刘文典在云南大学讲课时,课堂都挤满了来听课的学生,其中还有理工科,以及外校的学生。而诸多日后举国闻名的学者大师,如
任继愈、
季羡林、
张恒寿和
张文勋等人,都出自刘文典的培养,被誉为“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走向了一个新的台阶”的张文勋教授,也是刘文典一手栽培。
1944年,抗战胜利前夕,刘文典颇具前瞻性地写下《日本败后我们该怎样对他》一文,文章主张一不向日本索要赔款,二不要求日本割地,但一定要将台湾、琉球岛屿归还中国。但没有得到国民党的重视。抗战胜利后,大多教授都回到北京,刘文典成为留在
云南省的两位古典文学专家之一。刘文典除了教书,偶尔也为别人写墓志铭、寿序,1947年,熊庆来受托请刘文典为蒋介石六十大寿作寿序,刘文典应下。此外,刘文典还沉迷滇戏,常与钱穆、罗庸一起欣赏滇戏。1949年7月11日,刘文典在云南大学泽清堂展开名为《
关于鲁迅》的演讲,在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中,刘文典列举鲁迅的“十八大罪状”,引起了轩然大波。他的言论引来了社会舆论的一边倒,反对其不当言行的文章多达27篇,众多媒体和学生尽数支持
鲁迅,而批评刘文典为狂徒。
1949年末,昆明解放前夕,与刘文典一向交好的
胡适计划将刘文典送往美国,并为他联系好具体去所,还为他们一家三口办好了美国入境手续,但刘文典谢绝了,他表示:“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离开祖国? ”昆明解放后,刘文典被评为一级教授。他毅然戒断了十多年的
罂粟烟瘾,精神焕发地投身到教学、科研与各项社会活动中,刘文典的生活和工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决心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云南大学校长
李广田为了提供教学科研的条件,专为他开辟了杜甫研究室,配备了助手,并请他专给中青年教师讲课,培养师资。之后,校领导为了让他集中精力从事学术研究,没有给他排课。他表示,教授怎能不教书?不教书就是失职。直到校领导同意他一边教学,一边进行学术研究才作罢。他在云南大学先后讲授“杜诗研究”、“温李诗”、“文选学”、“文赋研究”、“历代韵文选”以及
顾炎武、
夏完淳评价等课程,并着手撰写《
杜甫年谱》《王子安集校注》以及规模较大的《群书校补》,前两种已经完成,手稿却已丢失;唯有《杜甫年谱序》原稿尚存。
晚年逝世
1956年,根据刘文典的表现,他被吸收为
九三学社成员,晋升为
云南省文科中唯一一位全国一级教授,并被推选为全国政协第一、二届委员。他先后两次到北京出席全国政协会议,还受到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在向毛主席敬酒时表态,要在中国文学上超过
英国。在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表达了自己热爱
社会主义祖国,并为之贡献余生的真情实感。回到云南后,他将此愿景向全系做了传达,还表示要对《
文心雕龙》进行研究。
1957年,
云南大学展开“反右运动”,因刘文典给
蒋介石写寿序、与
胡适交好等事宜,他被校党委内定为了“中右”。此后,校党委多次联合展开批判会,对刘文典展开猛烈批判,他白天挨批斗,晚上还要写交代材料,身体被折磨的越来越虚弱。在1958年5月2日的批判大会,刘文典进行了深刻反省,承认自己生活作风败坏、教学观点庸俗、不热爱
社会主义教育等问题,校党委这才停止了对他的批斗。
1958年7月15日下午2点,刘文典病逝,享年69岁。次年,家人根据其生前遗愿,将其骨灰归葬祖籍地安徽省
怀宁县总铺高家山。
主要作品
《淮南鸿烈集解》
刘文典初入
北京大学时,将
秦汉诸子作为校勘研究的主攻方向,其中又以《
淮南子》为起始研究的对象。《淮南子》是
西汉刘安召集众多门客所著的一本文集,表面求仙问道,实则讽刺时政。但此书因年代久远,流失甚多,刘文典认为《淮南子》集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遂下定决心,采集历代考注,编出《淮南鸿烈集解》一书。此书以
庄逵吉校本为底本,全面而系统地吸收了
王念孙、孙治镶、
俞樾等二十多家的观点,并引用了《
太平御览》《
初学记》《
艺文类聚》《
说文解字》等书作为佐证,体例上基本效仿
王先谦集解
荀子之法,对《
淮南子》各篇疑难字词、典章名物、思想奥义等加以阐发注释。此书出版后,当时的学术界掀起了研究《淮南子》的风潮,涌现众多相关研究的优秀作品,使学术界对《淮南子》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庄子补正》
《庄子补正》是刘文典从1923年动意,花费十五年,直到1938年才编纂完成的作品。此书是一部对《
庄子》进行考释的著作,刘文典在前人考证的基础上,利用文章学、校勘学、版本学诸方面知识,辨析《庄子》收录文章之真伪。《庄子补正》全书收列《庄子》内、外、杂篇全部原文和
郭象注、成英及
陆德明《
经典释文》之《庄子音义》,校以历代之庄子重要版本,并广泛征引著名学者
王念孙、
王引之、卢文貂奚桐、俞越、
郭庆藩、
章太炎、
刘师培、马叙伦等人的校勘成果,将其补正之文分系于各篇相关内容之下。书中除了比较各种不同版本的《庄子》以及字词疏证外,还大量引用《
列子》《
说文解字》《
吕氏春秋》《
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书中与《庄子》相关的内容,来为自己的考订加以论证。
《说苑斠补》
《
说苑》是
西汉刘向所撰,用以发挥儒家学说的一部典籍。刘文典所著《说苑补》,是以清
卢文弨著《
群书拾补》中关于《说苑》的见解为主,兼采众家,折衷己意而成。斠补之称,意在补正前任校勘之得失,刘文典在书中对前人的校语反复推验求证;又搜罗《说苑》的多种不同版本来校勘;他在此书中广博征引,来考定正误,光他所引用的典籍便有七十余种;其精妙处便在于不仅从用韵、句式等行文方法,及文义等多方面来斟酌字句,还擅长用训的方法推理对错。
出版图书
刘文典生平著作现收录于《刘文典全集》中,其第一册为《
淮南鸿烈集解》;第二册为《
庄子补正》;第三册为《说苑斠补》、《〈大唐西域记〉简端记》《三馀札记》《群书校补》《宣南杂志》《学稼轩随笔》;第四册是他的四部译作,有《进化与人生》《
生命之不可思议》《进化论讲话》《告全日本国民书》;第五册则是他的诗文、书信、译文辑存,以及附录。每类基本按写作时间先后编排,写作时间不明确的则排列于后。
此外,刘文典还撰写了《宣南杂志》及一些单篇文章和译作,先后致力于《论衡》《文选》《
庾子山集》《
史通》《慈恩法师传》等书的校勘和研究,但多已不存。
人物思想
学术思想
刘文典的学术思想继承了皖派朴学的考据理论,即主张考据,注重资料的整理和证据的收集。他认为在学术上一定要重视实证研究,尽可能地收集资料,在大量资料地基础上,再运用科学的方法作为指导,他时常强调读书一定要“不求甚解”,否则就会“一字之微,征及万卷”。他重视版本,在校书时,必会比较各种版本的异同,再定对错。他注意从书的意旨、内容写法的分析,从文意、文法、字词的比较中去判定是非优劣。他还表示使用记忆引用资料是大忌,一定要求证原文,同时要广泛吸收前人和今人的校勘考证成果。此外,在校勘时,他还会引用外国版本资料和学术观点。
刘文典受到
章太炎等浙东学派的影响,还侧重经世致用,即从研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入手,针对国家的需求,从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突出特点就是从考据古代典籍着手,从中阐发自己的观点用于
社会改革。刘文典主张中西学术互相沟通,需要具有综观世界各系文明的眼光,理解近代科学的方法、性质、价值,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合作。他为此开设了许多新课程,并翻译了不少外国著作,以求中西兼容。他还认为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可以推动本领域学科的发展,他经常鼓励学生研究前人的成果,要敢于质疑前人的结论,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育思想
刘文典进入
北京大学教书后,决心以教育救国。他重视文学教育,认为一个人只有深刻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才能产生爱国心理;而不能产生伟大文学的国家,也不能立足于世界。他鼓励学生多学习外国文学,正确认识中国文学在世界的地位,从而创作出中国人需要的文学作品;他反对过分偏重旧文学的研究和做无用的旧式文章。他主张研究国学,只有熟悉东西方文字才能够在国学研究上有所突破。
刘文典还突破了常规的教学方式,他讲课往往没有固定的地方和固定的模式,力求在新的模式下带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中去。他还主张“融通文理”,即文理协调发展,文理相互沟通。建设
安徽大学时,他的构想便是将其建设为安徽省乃至全国真正意义上的的
综合性大学。刘文典在具体教学中,注重给学生传授治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并且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独到的见解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从多方面受到教益。
人物影响
刘文典成就最巨、影响最大的是古籍校勘学,在学术实践中,他既继承了皖派朴学的考据理论;又受到浙东学派的影响,侧重经世致用;在研究老庄思想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他以经世致用为原则,立足于实事求是,而寻求方法上的创新,他对古典文献学版本的认识,对古典文献学考证的理解都有独特的见解,为中国文献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翻译学作用的认识也有深刻的理解。他的学术思想对我国现代学术研究仍然有启迪作用,对当今学术界浮躁化、庸俗化趋势具有劝诫的意义。
刘文典一生都在教书育人,其研究的领域涉及到教育、翻译、文学、史学和哲学等各方面。作为教育家,他秉承经世致用,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他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成就,最直接的表现为培养人才,即他的文献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启发作用。他多次强调文献校勘容不得马虎,版本对校勘学的作用;并告诫学生,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为现实服务的,经世致用的学术对社会才有意义。这些聆听过刘文典课程的
清华大学学生,大多成为知名大家,其中包括清华学派的
王力、
刘节等人,以及
云南省地方学派如
任继愈、季羡林、
张恒寿和
张文勋等人,这些文献大家在
语文学领域的贡献,进一步奠定刘文典在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人物关系
回忆及评价
回忆
近代作家
周作人著《北大感旧录·刘叔雅》中回忆刘文典:叔雅人甚有趣,面目黑,盖昔日曾嗜
鸦片,又性喜肉食。及后
北京大学迁移
昆明市,人称之谓‘二云居士’,盖言云腿与云土皆名物,适投其所好也。好吸纸烟,常口衔一支,虽在说话也粘着嘴边,不识其何以能如此,唯进教堂以前始弃之。性滑稽,善谈笑,唯语不择言。
近代国学大师
钱穆在《
师友杂忆》中回忆:有一年,余适与同车,其人有版本癖,在车中常手夹一书阅览,其书必属好版本。而又一手持
雪茄,烟屑随吸随长,车行摇动,手中烟屑能不坠。
近代哲学家、散文家
张中行著《
负暄琐话》形容刘文典:他偏于消瘦,面黑,一点没有出头露角的神气。上课坐着,讲书,眼很少睁大,总像是沉思,自言自语。
刘文典的学生文中子著《刘文典:“半个教授”》回忆:他的
旗袍特别长,扫地而行。像辛亥革命以前中国妇女所穿的裙子一样,不准看到脚,走路不能踩到裙边,只得轻轻慢移莲步。他偶尔也穿皮鞋,既破且脏,从不擦油。
清华大学门生著《教授印象记·刘文典》:记得那日国文班快要上课的时候,喜洋洋坐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七号教室里,满心想亲近这位渴慕多年的学术界名流的风采。可是铃声响后,走进来的却是一位憔悴得可怕的人物。看啊!四角式的平头罩上寸把长的黑发,消瘦的脸孔安着一对没有精神的眼睛,两颧高耸,双颊深入;长头高兮如望平空之孤鹤;肌肤黄瘦兮似辟谷之老衲;中等的身材羸瘠得虽尚不至于骨子在身里边打架,但背上两块高耸着的肩骨却大有接触的可能。状貌如此,声音呢?天啊!不听时尤可,一听时真叫我连打了几个冷噤。既尖锐兮又无力,初如饥鼠兮终类寒猿……”
刘文典的学生傅来苏曾回忆刘文典的上课情形,道:开宗明义,讲清课题后,即不再翻阅书本,也没有讲稿或教案之类,即兴抒发,或作文字的训话,或作意境的描绘。有时作哲理上的探讨,有时作情感上的抒发,引经据典,汪洋恣肆,忽如大江之决堤,忽如神龙见首不见尾。口渴了,端起小茶壶呷上两口,润润嗓子,讲累了,点燃一支烟,猛吸几口,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兴浓时,会击节而歌,无所顾忌。兴之所至,说文论诗,出口成章,左右逢源,挥洒自如,又是几乎到了忘我的境界。
评价
刘文典获释后,去看望老师
章太炎,章氏对他不畏强暴、疾恶如仇的气节,表示赞赏和敬佩,特作了一幅对联亲笔书写赠送于他:养生未羡
嵇康,疾恶真推祢
正平。
刘文典的次子刘平章在《我的父亲刘文典》一文中表示:我的父亲是一位深爱自己国家的人,很有民族气节。
中国香港著名学者陈万雄,在其著作中曾对民国知识分子的革命追求有一段评述:作为
辛亥革命运动的革命党人的五四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指导者,个别人物如
蔡元培、陈独秀、刘叔雅(即刘文典)、
潘赞化等在辛亥革命中,在革命力量的组织、革命行动的推动上有较大的贡献。但总的来说,这批人都是倾向学问钻研、学有专精的知识分子。在革命工作上又是较长于思想言论的鼓吹,教育文化的推广方面。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在《
淮南鸿烈集解》的序中写道:叔雅治此书,最精严有法。叔雅《集解》之作,岂非今日治国学之先务哉?后来,胡适在其著作《中国思想史长编》中再度赞扬了这本书的学术地位:近年刘文典的《准南鸿烈集解》收罗
清代学者的校著最完备,为最方便实用的本子。
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
陈寅恪为《
庄子补正》作序时,叹道:“先生之作,可谓天下之至慎矣!”“将一匡当世之学风”,之后他又多次肯定刘文典在庄子研究方面的成就。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钱理群评价:刘文典的“狂”是真的。所谓“狂”无非是把自己这门学科看成“天下第一”,把自己在学科中的地位看得很重:我不在,这门学科就没了!便有人评价他是:真名士自狂。
云南大学教授
张文勋评价刘文典:学贯中西,识鉴古今,诗文兼擅校补群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如先生者,诚学界之翘楚也。··.···先生之学不于以隅,哲学文化,文学艺术,音韵文字,俱广泛涉猎,并力主中西沟通,古今融汇。于国学则博通经史,于西学则谙熟唯物唯心之论,精通生物进化之学,文史哲兼解融通。先生治学之道,当为后世所师法。
现代学者韩笑著《刘文典评传》评价:刘文典的一生,跌宕起伏,万分精彩,他批过鲁迅、骂过沈从文、斗过蒋中正······他不是古板的老学究,他是鲜活的,灵动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性的逍遥墨客。
人物轶事
顶撞蒋介石
1928年,刘文典担任安徽大学校长时,学校发生学生风潮,蒋介石让他交出在学生风潮中闹事的共产党员名单,并严惩罢课学生。刘文典为了护住学生,当面顶撞蒋介石,说:“我不知道谁是共产党。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
两人说到激烈处,互相拍桌大骂,一个骂“你是学阀”,一个骂“你是新军阀”。蒋介石恼羞成怒,当场打了刘文典两记耳光,并给他定了个“治学不严”的罪名,把他关进了监狱。
对沈不满
沈从文第一次站上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课堂时,便因学生较多,在课堂怔了近十分钟,本该一个小时的课程,也只进行了十分钟。且他的学历仅有小学。后来,西南联大打算将沈从文转为正教授,月薪360元。刘文典对此不满,称:“在西南联大,
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钱,沈从文该拿4块钱。可我不会给他4毛钱!如果沈从文都是教授,那我是什么?我不成了太上教授?”
在
昆明市时,西南联大的师生经常遭遇日军轰炸,就在众人逃跑时。刘文典看见人群中逃跑的
沈从文,不禁怒从心生,对其厉声喝道:“陈先生(寅恪)跑是为了保护国粹,我跑是为了保护《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留下一代的希望。可是该死的,你什么用都没有,跑什么跑啊!”沈从文了解他的性子,不愿与其相争,便掉头离开了。
高见甚是
国学大师
吴宓常找刘文典润色修饰文章,两人志同道合,相交甚笃。吴宓还常去听刘文典的课,在一群青春少年中唯有吴宓须发皆白,十分瞩目。刘文典讲到得意之处,便将闭上的双眼改为微睁,扫向每次都坐在最后一排的吴宓,问道:“雨僧兄以为如何?”每到这时,吴宓必照例起身,头不住地点着,非常恭敬地答道:“高见甚是,高见甚是。”此番情景,每每惹得全场学生暗笑不已。
观世音菩萨
一次刘文典上课时,学生请教如何将文章写得精妙绝伦,刘文典仅说了五个字:“观世音菩萨”。这个答案让学生们迷惑不解,甚至哭笑不得,难道教授信佛?刘文典不疾不徐答道:“观,乃观察生活;世,为明白世故人情;音,意为写文章要讲究音韵;菩萨,则是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此解释诙谐中带有真意,学生们既满意又佩服。
半个教授
刘文典虽狂傲,却对
陈寅恪敬重有加。曾公开承认他的学问不及陈寅恪之万一,多次对学生表示,他对陈氏的人格、学问,不是十分敬佩,是十二万分的敬佩。还对人宣称: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只有三个教授:陈寅恪、
冯友兰,他和
唐兰算半个。
解读红楼梦
刘文典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红学家,一次,刘文典开讲《
红楼梦》,由于听讲者众多,教室无法容纳,只能改在小广场中开讲。刘文典先是一板一眼地念出开场白:“只、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听客们都在等着他随后的讲解,他旋即写下四个字一一“萝汀花滁”,表示今天只讲这四字便足够。
然后开始了他带有几分“索隐派”风格的讲述,说:“早在
贾元春省亲大观园时,书中就写她看到了一幅题字,笑道:‘花滁'二字便好,何必蓼汀?花滁反切为薛,蓼汀反切为林,可见当时元春已然属意
薛宝钗了。”
为鼠绘像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刘文典的学生
李埏向他借了一本《唐三藏法师传》,李埏翻阅时,在书页中看到了一张看上去憨态可掬,用毛笔画成的
家鼠画像。李埏不解其意,向刘文典求解。
刘文典听后忍俊不禁,他表示,自己以前住在乡下,晚上看书时需要点
香油灯,香油会滴落在灯盘上。一天夜里,他正在看书,突然有只老鼠明目张胆的爬到灯盘上偷吃香油。刘文典本想取东西将其打死。转念一想:老鼠是在为了生计奔走,我读书也是为了生计,也算是同类了,何必自相残杀呢?随后拿起毛笔描出了一张老鼠画像,夹于书中。
吹牛本钱
刘文典的得意门生、联大青年教师陶光,因教务繁忙,许久没能前去看望刘文典。一日,陶光腾出时间,特去拜见。甫一见面,陶光便被刘文典连声痛骂:“懒虫”、“没出息”、“把老师的话当耳边风”。陶光心想,他一向尊重老师,他是学生,又不是奴隶,怎能被如此痛骂。正欲反击,却见刘文典一拍桌子,高声喊道:“我就靠你成为名家,好作为吹牛的本钱。你怎么不理解我的苦心呢?你忍心叫我绝望吗!”话到后面,他愤怒的脸忽然变成可怜的脸。
陶光听此很受感动,老师竟将他视作“吹牛的本钱”,遂转怒为笑,即扶老师坐下,,为他倒上一杯茶,承认是他太粗心,也说明备新课任务重,以致许久没能前来问候等语。师生情谊从此更深,后来,刘文典还特请
陶光为自己的著作题签。
一个半
刘文典曾扬言:“世界上谁了解
庄子?了解庄子的人只有一个半,一个是庄子,半个是我。”
我是国宝
刘先生被人誉为“国宝”,脾气却很大。有一次,日本飞机轰炸
昆明市,刘文典去躲防空洞,却见年轻力壮的早已躲进去,大为恼怒,喊道:“我是国宝,你们算什么,你们也来躲?......”。
看戏趣事
刘文典有一大雅好是看滇戏,带他进入滇戏的是他的学生、著名古典文学学者陶光。当时陶光看中了一位才貌双全的滇戏女艺人,常拉着刘去看滇戏。结果,刘渐渐迷上了滇戏,此后常携夫人出入剧场,由此结交了不少唱滇戏的朋友,并多次邀请耐梅、
碧金玉、
栗成之等名艺人,在他的寓所切磋滇剧艺术。他常在一些报刊上撰文介绍滇剧及滇剧的名角,还曾为滇剧名角
张子谦赋诗祝寿。
刘文典看戏前还一定要坐车前去,当时云大只有一辆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留下的美式吉普车,是敞门式的,冬天漏风,非常寒冷,但驾驶员们都不敢阻拦,还得把车停在街上,在风雨中等他,怕他随时出来。古老的美式吉普车常有抛锚出现故障的时候,有一次吉普车坏了,不能前去,刘文典便让同校的老师王建勋用摩托车载他去看戏。一次,连摩托车也坏了,刘文典便要求王建勋骑自行车载他。王建勋没办法,只能用自行车把刘文典推到戏院,路途虽然不远,但爬的都是陡坡,王建勋累的大汗淋漓,却也无可奈何。
刘文典看戏看得入迷时,会不自觉地移到舞台上,自己拖条凳子,坐到演员的面前,哼着调子、打着拍子、摇头晃脑,全然忘了自己身处何处。台下众人从刚开始的不接受,到后面也就接受了。
相关作品
后世纪念
刘文典纪念室
刘文典纪念室始建于2008年,位于
安徽大学图书馆(文典阁)东侧苑广场的中央,其间矗立着刘文典的铜像,基座的正面镌刻着“刘文典教授”五个大字。纪念室分为前言、印象刘文典、热血青春、
北京大学十年、主政安大、誉响
清华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风云、云大岁月、情系桑梓和大事年表十个篇章。其中根据刘文典的各类文物档案,及手稿、信件等组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