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鹤林
徐鹤林
徐鹤林,蔬菜育种及栽培专家。主持或参与育成番茄、辣椒、甘蓝、大白菜、西瓜等20多个优良品种及一代杂种,曾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5项,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中国番茄》、《高档特需蔬菜栽培新技术》等专著5本,为中国蔬菜育种及栽培作出了贡献。
个人简历
其父徐紫满,30年代初毕业于台湾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长期在安徽省湖南省等地从事农业技术工作。受父亲影响,徐鹤林青年时期即对农业技术工作产生浓厚兴趣。1949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安徽大学农学院园艺系。1952年院系调整时并入浙江农学院果蔬专业,师从吴耕民李曙轩等教授,学习果树及蔬菜栽培。1953年毕业,分配至杭州园林管理局任技术员,1955年调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园艺系任研究实习员,从事蔬菜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1959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园艺系蔬菜组组长、助理研究员。1981年后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历任副所长、所长和副研究员、研究员。
徐鹤林自1958年起在南京市郊区建立蔬菜基点,总结农民经验,推广先进技术,与菜农交朋友。他深知种菜人的疾苦,因而牢固地树立了为农民服务的思想。这些经历对他以后的科研工作的课题以及工作态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4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蔬菜科研工作,培育出春丰、春雷、春眠、黑丰和苏晨1号等系列甘蓝品种,青丰、青石、夏丰等系列大白菜品种,早抗、露丰等黄瓜品种以及苏蜜1号早熟、优质的西瓜品种,抗病丰产的苏抗番茄系列品种,在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对花色品种要求迫切,他主持高档特需蔬菜引种与栽培课题广泛引进国外名特优蔬菜。他在塑料薄膜推广及茄果类蔬菜抗病育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蔬菜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80年代,徐鹤林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所长期间,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在科研方面,对承担国家攻关、省、部重点课题或为生产服务课题优先扶持。他特别注重人才培养,除培养硕士研究生外,还先后派出十多名科技干部出国进修,回国后成为科研骨干或学科带头人,为该所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他还狠抓科技开发工作,建立科技开发部,以本所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研究良种繁育技术,使所里主要成果很快在全国很多省(直辖市)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研与开发相互促进,使该所成为全国农业科技系统开发“十强”之一,进入农业部“七五”、“八五”综合评估“百强”研究所,并两次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1982~1983年,徐鹤林受农业部派遣,赴美国密执安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蔬菜抗病育种合作研究,其间走访了美国农业部研究中心及多所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与同行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以后他还分别赴日本泰国新西兰进行考察访问,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加强了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徐鹤林多年在南京市郊区蹲点推广科研成果,在实施“菜篮子工程”中作出了贡献。1986年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他“南京市城郊型农业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5年南京市市委、市政府授予他南京市“科技功臣”称号并给予重奖。
工作经历
• 1954年:杭州园林管理局技术员。
• 1955~1958年: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园艺系研究实习员。
• 1959~196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园艺系蔬菜组组长、助理研究员。
• 1970~1978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蔬菜组组长、助理研究员。
• 1979~1983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其中1982~1983年赴美国密执安俄亥俄州立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 1984~1991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所长,1986年晋升研究员。
• 1995年~退休:仍受聘为“八五”国家攻关课题主持人及“九五”国家攻关课题技术指导。
学术成就
辣椒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20世纪50年代,国内外对自花受粉的茄果类蔬菜是否有杂交优势存在争论。为了弄清这一问题,1957年,徐鹤林即开展了番茄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他选用株型、果形、产量、熟性及地理来源等不同的番茄品种进行杂交,配制近百个组合。经对一代杂种与双亲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番茄的杂种优势明显,优良的杂种组合早期产量较双亲增加50%左右,总产量增加30%左右。他还总结了不同类型间番茄品种间一代杂种遗传表现规律,撰写论文,1963年发表在《园艺学报》上。他选出几份最优良番茄一代杂种组合,1964年起在南京市郊区建立基点示范推广,并与当地生产上应用的常规品种进行对比。他配合地方领导办培训班,亲自讲课宣传杂种优势原理及杂交制种技术。这一技术完全为广大菜农所掌握后,番茄的杂优利用即在生产上扎根普及,逐步扩大到上海市杭州市及其周围地区,并带动了全国番茄杂优利用的普及。该成果1983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60年代初,徐鹤林在南京郊区蹲点,发现当地辣椒生产田中个别植株长得又高,果实结得又大。经考察分析,认为这可能是上年辣椒留种田块与附近栽培的甜椒自然杂交所致。他深受启发,认为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辣椒间相互杂交,有明显的杂种优势,随即开展了辣椒杂优利用的研究。他指导农民技术员和其他蹲点的同志,用南京市地方品种黑壳早椒为母本,以当地栽培较多的甜椒——上海茄门为父本进行杂交,由于这两个亲本在株型、果形、熟性及辣味上差异较大,其一代杂种优势突出,许多性状又综合了双亲特点,表现了既早熟又丰产,特别是辣味上成为微辣型,更适合多数市民的口味,因而受到生产者和消费者普遍欢迎,很快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至70年代初已从南京郊区扩大到江苏省各地,后定名为早丰1号。197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委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持召开“全国茄果类蔬菜育种学术会议”,各省(直辖市)50多位代表来南京市郊区参观,听取了应用效果介绍。当看到了番茄、辣椒大面积杂优利用现场以后,深受启发,许多单位还多次派人来参观学习,或引进早丰1号亲本用于制种,以扩大应用。该项成果分别获1985年农业部及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番茄抗病育种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后,病害造成番茄产量大减,在全国范围内相当普遍。作为番茄育种工作者,徐鹤林心急如焚。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首先对番茄发病情况进行大量的田间调察,并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认为病害主要是由于烟草花叶病毒病(tmv)所致,可以通过抗病育种途径来解决。他从大量引进番茄种质资源中发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品资所提供的一份来自美国的番茄品种Manapal Tm2nv(编号201)表现特别,具有抗TMV的基因Tm2,并与具有叶片黄花的基因nv连锁。自1975年起,他以这一材料为亲本,与不同类型的番茄优良品种配制杂交组合数十个。
经田间鉴定,凡以201为亲本的一代杂种,植株叶色深绿,生长快,结果多而大,不但能高抗TMV,而且产量高,商品性好,正反交趋势一致,是一个高抗TMV、优势明显、一般配合力极强的培育抗番茄病毒病(TMV)一代杂种的宝贵抗源材料。在以后的近20年里,徐鹤林除直接利用该抗源育成苏抗1~3号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还将该抗病基因转育到早熟红果类型中,育成矮黄,选育出苏抗4~6号;转育成早熟粉果型亲本黄粉,培育成苏抗7~9号、霞粉等,其中苏抗3号、4号、7号、9号,分别参加了第一轮及第二轮全国区域适应性试验,在全国16个试点五项指标综合评定中,获早熟组及中晚熟组的四个第一名,很快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
他还将该抗病基因与耐贮的nor基因结合,育成亲本双黄,培育出能在室内存放百日不变质的耐贮番茄长龄;转育出早熟、茸毛型亲本黄茸,育成抗TMV而又能避蚜的一代杂种茸丰;转育出长形果长果201及小黄长,培育出加工专用的一代杂种佳抗长红和佳抗矮红等等。
80年代初,他在主持农业部全国番茄抗病育种协作组及承担“六五”、“七五”及“八五”国家攻关课题“番茄多抗性育种及育种技术研究”时,主动将抗病亲本材料提供给各参加单位。徐鹤林培育的红果系列番茄品种1989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粉果系列番茄品种1995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加工系列番茄品种1981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起,徐鹤林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番茄病毒研究
进行番茄抗病毒病育种,必须首先了解毒源情况。70年代,徐鹤林开展番茄抗病育种之初,即对南京市地区番茄病毒病种群tmv株系作了初步调查检测。80年代初,他主持全国番茄抗病育种协作组,进一步组织各参加单位的植保人员对全国各主要地区的番茄病毒病毒源又作了大范围的进一步调查检测。90年代初,他接受农业部及亚洲蔬菜研究和发展中心委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共同承担了“中国番茄主要病毒病的调查鉴定”课题。徐鹤林负责中国南部13个省(直辖市)的番茄病毒调查检测任务。几年间,在番茄病害发生时期,他行程万里,带领科技人员到各地调查采样,对获得的数千份毒样利用应用生物学、血清学技术和电镜观察病毒粒子等手段,明确了tmv巨细胞病毒黄瓜花叶病毒)是危害中国番茄的主要病毒及其分布、发生状况。该研究成果1996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要论著
徐鹤林,沈善铜,袁希汉。棚温对大棚辣椒营养生长和早期产量的影响。中国蔬菜.1981(1):22~25
黄真诒,徐鹤林。番茄一代杂种优势及其表现规律。园艺学报.1963 (2):161~170
徐鹤林,李惠芬。抗烟草花叶病毒病(TMV)一代杂种的选育。江苏农业科学.1980(4):50~55
徐鹤林,李惠芬,龙明生等。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早熟番茄亲本矮黄及其一代杂种的选育。中国蔬菜.1982(4):8~13
徐鹤林,陆春贵。抗病高产番茄一代杂种——苏抗三号。中国蔬菜.1987(1):40
徐鹤林,李惠芬,龙明生等。南京市市郊番茄病毒病毒源的初步鉴定。中国蔬菜,1984,(1)44~48、51
徐鹤林,李惠芬,龙明生等。抗病丰产粉果系列番茄新品种——苏抗七、八、九号的选育。中国蔬菜.1990(1):1~4
徐鹤林。番茄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抗源Tm2nv基因的引进与利用。作物品种资源.1993(增刊):118~120
徐鹤林,杨荣昌,陆春贵等。灰色关联分析在番茄品种区试中的应用。上海蔬菜.1992(4):7~8
徐鹤林。主要蔬菜新品种介绍。南京市: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徐鹤林。最新番茄品种与高效栽培法。北京市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徐鹤林。高档特需蔬菜栽培新技术。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6
1.
徐鹤林,沈善铜,袁希汉。棚温对大棚辣椒营养生长和早期产量的影响。中国蔬菜.1981(1):22~25
2.
黄真诒,徐鹤林。番茄一代杂种优势及其表现规律。园艺学报.1963 (2):161~170
3.
徐鹤林,李惠芬。抗烟草花叶病毒病(tmv)一代杂种的选育。江苏农业科学.1980(4):50~55
4.
徐鹤林,李惠芬,龙明生等。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早熟番茄亲本矮黄及其一代杂种的选育。中国蔬菜.1982(4):8~13
5.
徐鹤林,陆春贵。抗病高产番茄一代杂种——苏抗三号。中国蔬菜.1987(1):40
6.
徐鹤林,李惠芬,龙明生等。南京市市郊番茄病毒病毒源的初步鉴定。中国蔬菜,1984,(1)44~48、51
7.
郑贵彬,徐鹤林,熊助功。中国危害番茄的病毒病种群与烟草花叶病毒tmv)株系分化的初步鉴定。病毒学杂志.1988(1):64~70
8.
徐鹤林,李惠芬,龙明生等。抗病丰产粉果系列番茄新品种——苏抗七、八、九号的选育。中国蔬菜.1990(1):1~4
9.
徐鹤林。番茄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抗源Tm2nv基因的引进与利用。作物品种资源.1993(增刊):118~120
10.
徐鹤林,杨荣昌,陆春贵等。灰色关联分析在番茄品种区试中的应用。上海蔬菜.1992(4):7~8
11.
徐鹤林。主要蔬菜新品种介绍。南京市: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2.
徐鹤林。最新番茄品种与高效栽培法。北京市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13.
徐鹤林。高档特需蔬菜栽培新技术。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6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个人简历
工作经历
学术成就
主要论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