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虎旗为中华民国国军的团队荣誉旗奖励,因蓝缎上绣有白色飞虎,又称“飞虎旗”。此荣誉于民国24年(1935年)6月15日由
国民政府公布《陆海空军奖赏与奖励条例实施细则》时颁行,荣誉的颁授对象不分等级,海陆空三军,凡战时特著之战功者颁给之。由于其获得难度要远远高于
青天白日勋章,且数量稀少,所以被视为特殊战功部队最高荣誉。
历史
荣誉旗,是国民政府陆海空军勋赏方式的一种。早在国民革命军初建时,就由国民党中央党部颁发荣誉旗给在东征战役中立功的党军第1团和第2团(1925年4月2日)。在与
中国工农红军作战时期,国民党中央党部还给在
黎川县作战有功的第6师第18旅颁发荣誉旗(1934年10月10日)。除了中央党部之外,各军、师司令部也会因所属部队立功而颁发各自的荣誉旗,民间团体也会制作其它名目的荣誉旗给部队。如此种种,机构繁杂、名目众多、制式不一,给人一种不正规的感觉。
为了统一制式、加强部队的荣誉感和提高部队的士气,
国民政府于1935年6月15日正式公布《陆海空军勋赏与奖励条例及施行细则》,其中第七条规定,“荣誉旗不分等级,凡部队、舰艇、航空队或要塞,于战时特著忠勇之战功者颁给之”。细则第十二条还规定,“荣誉旗由最高军事长官报请国民政府审核颁发之,国民政府核定后,交由最高军事长官亲授或派员代授之。但功勋特异者,得由国民政府派员亲往战地或所在地颁给之”。此外,第十三条和第十九条还规定,“应将受领日期,在陆军者呈报最高军事机关备案,在海军或空军者,呈由海军部或航空委员会转呈最高军事机关备案”、“部队、舰艇、航空队或要塞改编或解散时,所授荣誉旗,应缴还注销”。这样一来,荣誉旗的颁发,由
国民政府统一授予,终于使它走上了正规化道路。
根据已有照片可以得知,荣誉旗的形制为长方形蓝缎,旗面中央有一个大的白色五角星,中心绣有一站力姿态的黄色老虎(虎头朝向不一)。在五角星的左右两肩,书写有黄色或红色的“荣誉”二字。由于旗面图案有老虎,故又俗称“飞虎旗”。根据查阅相关档案可以得知,荣誉旗从1935年定制到1949年
中国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共有20个单位获颁此旗。此后,台湾军方也只给4个单位颁发了荣誉旗。由此可见,在这支曾经拥有500万庞大规模的军队中,能够获得荣誉旗的单位,简直是凤毛麟角,其获旗难度,要比政府颁发于个人的
青天白日勋章更难。下面,就由笔者根据现存相关档案的记载,来为读者逐一介绍这24个单位的获旗原因及相关历史。
收复五原
荣誉旗的统一颁发制度虽然在1935年就开始实行了。但在之后的5年里,却一直都没有颁发出去。即便是像
台儿庄区或
昆仑关这样的大捷,
国民政府也没有想要颁发荣誉旗的意思。这一情况直到1940年初的
五原战役,才得到了改变。
五原战役是1939年全国
百师大战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第8战区攻势作战,从12月反攻
包头市、1940年1月的五原沦陷,到3月收复五原结束,历时四个月,击毙日军五原特务机关长桑原荒一郎,歼灭绥西警备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是全国各战区冬季攻势中的一个亮点。
在反攻
五原县的战役中,新编第32师奉命进攻一个叫前后补红的
伪蒙古军据点。在一开始的作战中,先头两个营进攻失利,部队损失较重。在此情况下,第95团1营
少校营长赵寿江主动请战,他把部队编为三个
特别行动队,自带第3队攀爬屋顶,运用房串房的方式直插伪蒙军第5师的指挥部。激战中,赵寿江头部中弹阵亡。第3队在此情况下,仍然奋力作战,终将敌指挥部歼灭,打乱了伪蒙军的指挥系统,使新32师在之后的进攻中顺利夺下目标,为收复五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战后,傅作义念其功绩,还将狼山县改名为
晏江县(其中的“江”即为纪念赵寿江之意)。
收复五原对整个中国战场萎靡不振、
连战失利的局面注入了
兴奋剂。为振奋全国军民士气,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
国民政府于1940年5月16日颁发荣誉旗于新编第32师95团第1营,使该营成为第一支获得荣誉旗的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部队原属于
阎锡山晋系的杂牌军。荣誉旗颁发之始,竟是给杂牌军,而且还是给一个营级单位(也是所有24个单位中唯一一个营级单位),这使众多属于
中央军嫡系部队的官兵真正的感受到了羡慕和嫉妒,也为阎锡山和傅作义这些晋系人马挣足了面子。
1948年12月22日,已经改番号为第267师800团第1营的这支部队在怀来
新保安镇被解放军歼灭。
长沙告捷
1941年12月,日军集结重兵第三次进犯长沙,正担负长沙城防的第10军成为了关键。
第10军,属于中央军嫡系部队。然而在
第二次长沙会战中,第10军遭到日军的重创,军长
李玉堂为此被撤了差,此刻正等着移交指挥权给继任军长的他。在危难之际,李玉堂会担负起坚守长沙的重任吗?
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曾经派人请他复出,但李玉堂不买对方的面子。直到
蒋介石亲自给李玉堂通了电话,才使他决定担负起防守长沙的重任。根据曾在第10军服务的蒋鸿熙回忆,这通电话的内容如下:“(蒋):你是
第十军军长李玉堂吗?(李):报告委座,是的!(蒋):你是黄埔一期学生吗?(李):报告校长,是的。(蒋):那好了,那么
长沙市交给你了。”随后电话挂断。蒋介石这几句看似简单的话,却包含着处分的解除和校长的信任,既坚定了
李玉堂的守城决心,也成就了第10军历史中的辉煌时刻。
12月30日,李玉堂重返军部视事,并制订保卫长沙的作战计划,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表示愿与长沙城共存亡。1942年1月1日,日军第3师团集中优势兵力,猛攻长沙,遭到第10军官兵的奋勇抗击。该军所属三个师的师长纷纷离开指挥所亲临前线督战,如第3师师长
周庆祥在天心阁、第190师师长朱岳在兴汉门、预备第10师师长
方先觉在南门分别督战。1月3日,日军又投入
第六师团进攻北门至东门地段,第3师团则缩小战线主攻东门至南门地段,虽然兵力增加一倍,但仍无任何进展。随着外线中国军队相继投入反攻,日军第11军司令部被迫于1月4日夜间下达了撤退命令。
进攻
长沙市的日军被迫后撤,沿途又遭到各路中国军队的阻击以及第10军的追击,日军高级军官多名负伤,中国军队取得了抗战史上闻名中外的
第三次长沙会战。为了嘉奖第10军在长沙的功绩,军事委员会向第10军颁发“泰山军”的荣誉称号,
李玉堂官复原职,还被授予
青天白日勋章。1942年9月8日,
国民政府给第3师、第190师和预备第10师颁发荣誉旗,这使没能率先获得荣誉旗的
中央军,扬眉吐气了一把。
遗憾的是,距第10军获旗仅仅两年之后,这支部队就结束了它的光荣历史。第10军虽然在时任军长
方先觉的指挥下坚守
衡阳市47天,但残部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于8月4日向日军投降了。
长衡会战结束后,第10军和所属三个师虽然予以重建,幸存官兵也各自获得嘉奖(如军长方先觉、师长
周庆祥、
容天硕、
葛先才、饶少伟都被授予
青天白日勋章),但所获得的三面荣誉旗却因为在衡阳的不名誉行为,被注销了。
苦战常德
1943年10月,
常德会战爆发。这次为期一个多月的会战,结果以中国军队获胜告终。参战各部也大都获得勋奖,但有一个被授予荣誉旗的部队却受到了各种非议。这就是在会战期间奉命死守常德的第57师。
第57师隶属于抗日名军——
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战斗序列。第74军长期受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其官兵素质和武器装备皆为全国之最。该军辖有第51师、第57师和第58师,故有“三五部队”之称,曾被日军誉为“支那王牌”。74军的第51师和第58师都拥有纯正的
中央军嫡系血统,唯独57师源自军阀
孙传芳的部队。抗战全面爆发后,57师编入74军,经过几次换血才得以成为中央军。在
上高会战中,第57师因功获颁武功状,还获得了虎贲师的美名(因部队代号“虎贲”),就此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主力部队。
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在会战中的任务是以主力在桃源西北从侧翼包抄日军,为了吸引日军,需留一个师在
常德市坚守,为友军完成合围争取时间,时任第74军军长的
王耀武将这个任务交给了
余程万指挥的第57师。为了加强第57师的守备力量,王耀武还命令军炮兵团团长金定洲亲带一个营进入常德城内归余指挥。
11月18日,日军第68师团和第116师团各一部开始对常德城郊的57师防御阵地发起进攻。以8000多人的一师之力,去阻挡日军两个
师团的主力,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程万指挥所部先是在城郊顽强阻击日军,24日起又退入城内与日军展开逐屋逐巷的争夺,金定洲则以守军炮兵指挥官的身份督率炮兵还击日军。战至12月2日,常德城已经是一片废墟,第57师也几乎伤亡尽,但仍在勉力支撑。
战斗打到这个程度,谁都知道再打下去就是全军覆没。57师已在
常德市孤军坚守了十五天,却迟迟不见友军解围,离守军最近的第3师此时又被日军包围在德山而=无法再前进一步。此时此刻,
余程万发出抗日战争中著名的“最后一电”。12月3日深夜,余程万召集所属4名团长告知突围求援的决定,并留下第169团团长柴意新指挥残部继续在废墟中坚持。一天后,日军占领常德大部,团长柴意新虽然阵亡,但城内仍有小规模武装在继续抵抗。
12月9日夜,余程万带着援军回到常德,并在歼灭日军一个中队后重新掌握了常德的控制权,日军主力则为了避免被中国军队包围而开始撤军。直到此时,在
常德市的残垣断壁中,仍有300余57师官兵在坚守着。
常德一战,第57师守军计阵亡4350人,伤2284人,失踪358人,其中战斗兵几乎伤亡殆尽,等同于丧失战斗力。尽管如此,在日军占领常德大部的情况下,第57师残部仍然顽强抵抗到最后一刻。虽然师长
余程万因擅自突围而一度遭到军事法庭的判决,但整体而言,57师在常德的奋战,为友军包围日军争取了有利时机,最终迫使日军撤退,为会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944年8月3日,
国民政府授予第74军司令部、第57师和第74军炮兵团三个单位荣誉旗。其中
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炮兵团是全部24个获旗单位中唯一一个团级单位。
反攻滇缅
1944年4月,在得到美援的中国驻印军和
中国远征军分别对缅北和滇西发起反攻。在缅北,新编第1军及所属新编第38师、新编第6军及所属新编第22师先后在孟拱河谷、
密支那、
八莫、新维、
腊戍告捷,并重创
日军第18师团,这是日军与中国军队作战以来所遭受的惨重损失之一。
在滇西,日军虽然依托复杂的地形和坚固的工事给强渡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远征军造成了重大伤亡。但中国远征军依靠着坚毅的精神和必死的决心,前仆后继的一个一个攻克日军据点,并将日军第56
师团所属各守备队全部歼灭,同样取得了空前的战果。
其中第71军所属第87师、
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和配属作战的第36师等部在龙陵围攻日军三个多月将日军龙陵守备队全歼;第54军所属第198师在
腾冲市与友军第53军互相配合,经过2个半月的奋战,全歼日军腾冲守备队;第8军所属第103师和荣誉第1师在松山战2个多月,先后发起9次围攻,终将日军松山守备队全部歼灭;此外还有第2军所属第9师收复象达、平戛等战斗,皆使连年陷入苦战的中国军队得以扬眉吐气,一雪前耻。
缅北滇西反攻胜利结束后,
国民政府于1945年6月21日分别授予第54军司令部(军长
阙汉骞)、新编第1军司令部(军长
孙立人)、新编第6军司令部(军长
廖耀湘)、第36师(师长
李志鹏)、第87师(师长熊新民)、
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师长
胡家骥)、第103师(师长
熊绶春)、第198师(师长
刘金奎)、荣誉第1师(师长
汪波)、新编第22师(师长李涛)和新编第38师(师长
李鸿)共计11个单位的荣誉旗。同年9月27日又给第9师(师长
陈克非)颁发荣誉旗。使参加缅北滇西反攻的获旗单位达到12个之多。这是
国民政府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给参加同一战役的
作战部队颁发那么多的荣誉旗。
上述12个单位虽然都是因为同一原因获旗,但它们的结局却各不相同。
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于1948年3月在吉林四平被解放军歼灭;新编第1军司令部、新编第6军司令部、第87师和新编第22师皆于1948年10月在
黑山县被解放军歼灭;新编第38师于1948年10月在
长春市向解放军投诚;第103师和荣誉第1师(当时已改称第42师)于1949年1月在
永城市被解放军歼灭;第9师于1950年1月在四川筠连起义,后改编为解放军第167师499团。9月裁撤;第54军司令部于1954年7月裁撤;第198师于1951年1月改编为第50师,1952年8月改编为第92师,1976年8月改称第292师。1999年10月缩编为第192旅,2005年7月裁撤;第36师于1952年11月改编为第26师,1976年8月改称第226师,其所属部队于2007年1月裁撤,师指挥部降编为关渡地区指挥部,并延续至今。
湘西立功
1945年3月,已呈颓势的日军作垂死挣扎,其第20军集中主力在湘西地区发起攻势作战,希望能一举歼灭位于
雪峰山地区的中国军队及各航空基地。日军发起进攻后,隶属于
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的第51师奉命在龙潭司阻击日军。
师长
周志道接受任务后,决定以进攻来作为防守的最好方式,他命令所属第153团对占据英雄界的日军发起反攻,该团第2营于4月17日冒雨突入日军阵地,营长姜期永奋不顾身率先冲入,经一夜激战夺取了日军阵地。日军随即展开反扑,在之后的20多天里,第153团团长
王梦庚指挥所部与日军往返撕杀,阵地虽然几易其手,但最终仍然守住了英雄界。据师长周志道回忆,营长姜期勇“因苦撑硬拼,心力憔悴,瘦削枯黄,形容顿改,先后判若两人矣”。
5月1日,中国军队展开全线反击,日军坚持至5月12日终于不支后撤,其中有一个中队被第57师151团包围在大小黄沙
东北地区山麓的竹林中。第151团团长
王奎昌为歼灭这股日军,命令所属炮兵不分昼夜地连续实施轰炸,并命令会说日语的军士向日军喊话劝降。日军经过一夜的煎熬,终于在13日凌晨派遣使者向第151团投降。这是在抗战胜利之前,日军为数不多的全建制投降事例之一。
湘西会战结束后,第4方面军总司令部将参战各部的战果上报军政部,经过评比,判定第51师战功最为卓著,于是在11月24日授予该师荣誉旗,为“
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再得一旗。需要指出的是,在
中国国民党各部队中,第74军及所属部队是获得荣誉旗最多的单位,总数达到4个,第51师也是国民党军队在大陆时期的最后一个获旗单位。
1947年5月,已经整编为第74师的这支“三五部队”在山东孟良崮被解放军全部歼灭。
金门挽士气
内战全面爆发之后,国民党部队经过三年的消耗,其主力在三大战役中损失殆尽。
蒋介石被迫率领所属残部退守台湾及周边数个岛屿。1949年10月,解放军以三个团兵力进攻防守
金门县的国民党军队,不想在三天激战中全军覆没。这次战役直接影响到解放军对台湾的威胁,使蒋氏政权得以在台湾立足,它也是
中国国民党军队在三年内战中为数不多的几次胜仗之一。
为了提升士气、稳定民心,台湾当局可谓是花尽心思来宣传“
金门战役”,并于1950年6月8日授予参战的第18师(师长尹俊)、第118师(师长李树兰)和第201师(师长
郑果)三面荣誉旗,此时距第51师获旗已经过去了五年。
在1958年8月到10月的
金门炮战中,郝伯村指挥的第9师在解放军的猛烈炮击下坚守岗位,并组织炮兵实施还击,第9师因此功劳于1959年7月14日被授予荣誉旗。这是第24个获得荣誉旗的单位,此后再无单位获得此旗。
第18师于1954年7月改编为第22师。1955年7月裁撤,所属部队改编为三个预备师,经过历次改编,现仅存后备第903旅;第118师于1952年8月改编为第19师,1976年8月改称第319师,2007年4月裁撤,所属部队改编为金东地区守备队,并延续至今;
第201师于1952年11月改编为第49师,1976年8月改称第249师,1999年4月缩编为第194旅,2006年7月改编为莒光地区指挥部,并延续至今;第9师于1976年8月改称第109师,至2007年1月裁撤。
台湾当局为了保持士气,稳定军心而陆续颁发了四面荣誉旗,使总共获旗单位达到了24个。然而经过大陆的失败和在台时期的历年整编,这24个单位已经全部消失,虽然部分部队仍有延续,但这些曾经的荣誉番号和旗帜,只存在于展览馆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