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庙村位于
洛阳市汝阳县付店镇南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约6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该村总面积约为21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约1312.6亩。火庙村包括18个自然村和10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290户,总计约2850人。
火庙村原名“火神庙”,其名源于明代末期建造的火神庙,该
庙宇因其灵验性而闻名。历史文献显示,早在
唐朝,火庙村所在的区域就已经有
人类活动的痕迹。
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年间,该县令张道超在其著作《伊阳县志》中提到,当时的火庙村人口约为三百人左右。
新中国成立前,火庙村曾被称为石柱村。随着人口的增长,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火庙村正式成为一个独立行政单位。火庙村地处关帝村上方,松门沟村下方,西侧毗邻泰山庙村。
火神庙现仍保存,尽管经历了多次重建和修复,但仍可见其昔日的庄严。2002年,
庙宇进行了重新整修并重塑了神像。火庙村现有八个生产小队,分别为大步湾、河东、
河北省、火庙、豹子沟、北地、南地和东湾。
火庙村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峰连绵不断,最高海拔不超过一千米。主要河流为石柱河,河水清澈,宽度随季节变化。由于山多地少,水资源有限,村民们主要依靠山势开垦农田。火庙村属于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雨较多,冬季干燥。历史上,村庄经常遭受旱灾,导致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此外,还有
东樊各庄香椿狗等山。在20世纪60年代,为了改善饮水和灌溉条件,村民们在村南修建了一个大型水库。2012年,水库进行了翻新工程。近年来,随着自来水设施的普及,村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火庙村村民朴实善良,传统民俗丰富多彩。
春节期间,人们会炸油条、
蒸馍、
煮肉,张贴春联,观看
戏曲表演,以及走访亲友。
清明节前夕,村民们会上坟祭祀祖先,摆放各种供品。二月二是传统的“龙抬头”节日,这一天许多人都会选择理发。
端午节时,当地人会在锅中加入大蒜、艾草和金银花藤一起
水煮鸡蛋。六月六日是核桃成熟的时节,也有回娘家的传统。
中秋节期间,人们会食用
月饼并拜月。
寒衣节是“
亡人节”,当晚家家户户都会在路口焚烧纸钱祭奠先人。十二月初八则是传统的“
腊八节”,当天早晨会喝
腊八粥。此外,当地的婚礼和葬礼仪式也非常注重礼仪,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延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火庙村的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红薯和马铃薯。由于山地气候寒冷,芝麻和棉花在这里生长情况不佳。历史上,火庙村生产的“扁担”和“
鞭杆”非常有名。此外,木耳、香菇、木头也曾是当地的特色产品。现在,核桃、板栗、柿子等果树在当地广泛种植。火庙村还盛产多种中药材,如
山茱萸、
山姜、
丹参、
桔梗、山药和
淫羊藿属等。
火庙村的教育事业始于民国时期,当时只有少数地主家庭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更多的人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火庙村设有小学,称为后学,自解放后便开始运营,历经多次兴废。河东和大步湾也曾设立小学,但现在均已停办。火庙村的小学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扩建,新建了一栋三层的教学楼。学校还曾拥有一些独特的景观,如深井、
柏树、
蔷薇三姐妹和老柳树,但这些景观现已不复存在。
火庙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但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木耳和香菇的种植曾是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进入21世纪后,由于政府加强了生态保护,村民转向外出务工。火庙村的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
钼矿、
铅锌矿和萤石矿等矿藏资源。然而,采矿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
火庙村的历史上有许多有趣的人物和事件。在民国时期,村里有人参与了盗匪活动,甚至有人成为了
中国国民党将领。
新中国成立后,有一位名叫水旺的官员曾担任中央政府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位名为“长勇”的红卫兵曾前往北京会见毛泽东主席。同一时期,也有一些不幸的事件发生,如有人因盗窃辣椒而被殴打致死。王延、王菊花夫妇克服重重困难,培养出了三位大学生。还有一些令人唏嘘的故事,如一位患病的老妇人在冬天投河自杀,以及一位智障男子在文革期间失去了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