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进化论》(法语:L'Évolution créatrice,英语:Creative Evolution)是
法国现代哲学家、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创作的哲学著作,于1907年在法国首次出版。该书主要探讨了生命的本质和进化过程,并提出了“生命冲动”理论和直觉主义方法论。
《创造进化论》全书共有四章,主要以 “ 生命冲动 ” 为中心 , 提出并回答了三个问题: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进化、生命活动的一般原理 。第一章主要讨论了生命的进化过程,批判了机械论和目的论;第二章探讨了生命进化的不同方向;第三章讨论了物质世界、生命的起源和目的,以及在生命过程和进化运动中的必然性和
偶然性;第四章回顾了各种哲学体系,分析了实际变化和伪进化论的问题。
《创造进化论》标志着
亨利·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成熟,使人们开始关注自我的价值、生命的价值的伦理意义。
亨利·柏格森在该书中对19世纪科学和生命哲学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打破了机械论
世界观,推动了20世纪哲学的发展。1927年,柏格森因《创造进化论》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自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以来首次授予哲学著作。该书用充满诗意的表达方式显示了柏格森卓越的写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其哲学思想和文学创作手法影响了
萧伯纳、
威廉·福克纳等一系列作家。
成书背景
时代背景
亨利·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中的理论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
法国的生命哲学,当时西方科学及文化发展在这期间出现了一系列重大改变。首先,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的发展促使人们对生命现象有了新的认识,当时,达尔文主义正面临主要难题,即无法令人满意地解释
自然选择可以选择的新遗传信息的来源。其次,
浪漫主义文艺运动把人的人格从社会习俗和道德束缚中解放出来,社会更加强调生命与激情,把人的认识推向非理性的直觉。这二者促使人们从哲学上重新审视和研究生命现象,并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
个人背景
在创作《创造进化论》之前,
亨利·柏格森已发表《论意志的直接材料》《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
形而上学导论》,这三部著作完成 了对旧科学的批判,奠定了以“对绵延的直观” 为核心的
本体论。在前三部的基础上,《创造进化论》开始关注生命问题,柏格森批判地吸收了
查尔斯·达尔文、
拉马克、斯宾塞等人的进化论思想,并用运动变化和整体联系的观点来说明生命现象,构建了以创造进化论为核心的生命哲学理论。
作者介绍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0月18日——1941年1月4日)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法国最著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859年10月18日,
亨利·柏格森出生于法国巴黎。1987年,伯格森在法国高等师范学院录取后,显示出了在文学与数学上的
独创性和卓越的才能。
文学博士毕业后,被委任为
法兰西学院哲学教授。1941年1月4日,柏格森因病逝世。柏格森主要著作有《
时间与自由意志》《形而上学导言》《物质与记忆》《
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思想与运动》等。1928年,亨利·柏格森凭借《
创造进化论》一书获得了
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概要
《创造进化论》共分为四章,分别介绍了生命的进化、生命进化的不同方向、生命的意义以及回顾哲学体系。
第一章 生命的进化:机械论与目的论
第一章内容主要探讨了生命的进化,介绍了两大理论:机械论和目的论。机械论认为生命现象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过程得到解释,否认了任何非物质力量的作用。但是这一理论忽视了生物体内部复杂性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目的论认为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都是为了达到某种预定的目标或效果而存在的。作者指出,这种观点同样忽略了生命进化中
偶然性和随机性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对比这两种理论,强调了生命进化是一个复杂的、不可预测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第二章 生命进化的不同方向——呆滞、智力、本能
第二章主要讨论了生命进化的不同方向,包括麻木、智力和本能这三个主要的进化趋势。
亨利·柏格森指出,生命的进化不是单一方向的运动,而更像是一系列分散开来的碎片,每个碎片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这些碎片代表了不同的进化路径和趋向。
柏格森强调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各种个性逐渐变得互不相容,并导致选择性分化。这种分化不仅发生在生物体内部,也体现在不同物种的发展上。例如,人类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如蜜蜂和蚂蚁的社会)之间的比较,揭示了不同进化路径的互补性。此外,柏格森认为适应环境虽然是进化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其直接原因或决定因素。适应环境造成了进化的种种曲折,但不决定其总体方向或本质。因此,作者提出,进化不应被简单视为对偶然环境的适应,也不应被视为实现某种预定计划的过程。对于进化的动态性,
亨利·柏格森认为它既不是线性的也不是静态的,而是充满了创造力和不确定性。
第三章 论生命的意义:自然秩序与智力形式
第三章主要聚焦在对进化过程的深入分析,特别是在智力和本能这两个方向上。柏格森通过重新审视进化的不同路径,探讨了从原始生命形式到复杂有机体的转变过程。柏格森认为,生命进化不是简单的环境适应过程,也不是完全由预先设定的目的或计划所驱动。相反,它更像是一个动态的、创造性的过程,其中包含了一系列分支和互补的趋势。此外,
亨利·柏格森提出了“原始冲动”的概念,认为它是推动生命向更复杂形式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冲动不仅导致了生物体内部的分化,也促使了不同进化路线的出现。对于智力本质,柏格森认为指出智力的形成和发展是生命进化中的一个关键方面,理解智力的演化对于把握整个生命进化的过程至关重要。
第四章 思维的摄影机原理与机械论错觉:各种哲学体系浏览——真正的变化与虚假的进化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理解力本身的局限性和对超越这种理解力的哲学准备。
亨利·柏格森指出,人们的理解力常常基于两种重大错觉:一是认为能够将思维的通常形式运用于一些对象,尽管这超出了它们的能力;二是错误地以为局部的集合能够代表整体,而忘记了真实时间的存在。因此,为了发展一种超越当前理解力的哲学,人们需要通过某种训练来拓展我们的理解范围。
此外,柏格森认为,浏览各种哲学体系历史是必要的,对导致人类理解力产生错觉的两种
幻觉进行分析也是必要的。这些准备工作将为发展一种能够观察总体现实的哲学打下基础。
重要概念
生命冲动
生命冲动(
法语:élan vital,英语:vital impetus)是指生命的原始冲动(法语:élan originel,英语:),通过连接代际间隔的成熟有机体的中介,从上一代
小麦胚芽传给下一代。生命冲动是进化的主要和唯一的驱动力。
亨利·柏格森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超越物质力量的生命冲动,它是一种原始的动力源泉,推动着生物界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不断进化和发展。这种冲动不是机械因果律所能解释的,而是一种主动的、创新的、内在的生长力量。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机械论和
决定论,主张生命自身的创造性潜力不受严格的物理定律约束,而是内在于生命的本质之中,并且体现在所有生命体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最简单的生命形式还是人类这样的高级生物。
宇宙的绵延
宇宙的绵延(
法语:la
时间 de l’univers,英语:The duration of the universe)是
亨利·柏格森在前著《物质与记忆》中提到的“绵延”概念延伸而来的,指的是宇宙中的时间与空间都是无限绵延、无法割裂的,正是因为时空具备了绵延特性,才可能使得存续于其中的时间与空间具有活力。
柏格森认为,人类社会的进化像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也是一种绵延。从绵延角度看,任何个人都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个人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流,与他人共在,与世界共融。
宇宙作为一个联系的统一整体,是一个绵延着的运动,柏格森按照意识绵延、物质绵延、宇宙绵延的思维路线图构造了一个绵延的宇宙。
作品思想
宇宙是一个创造进化的过程
亨利·柏格森认为,宇宙是一个由生命冲动驱动的创造进化过程,包括上升运动(创造生命)和下降运动(物质体系形成)。生命和物质互相对立且抑制。生命进化是多元且不断分裂的过程,推动不同进化系统发展。人类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中,每一刻都是独创的,人是自己行动和生活的创造者,这种创造是无尽且全新的。
人的生命就是创造
柏格森强调,成为何种人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是意识的主要功能。意识与大脑相互作用,但独立于大脑;大脑的结构复杂性揭示了选择的范围,而意识则根据其觉醒程度做出选择。人类的大脑因其发达神经系统,提供了无限的运动机构和选择手段。意识的觉醒程度越高,选择的范围和活动形式也越多。人类从动物的无意识状态进化到有意识状态,关键因素在于高度发达的大脑、语言和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这一进化使人类不仅适应环境,还能进行选择和创造,实现自我价值和提升地位。每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利是其自由的表现,通过不断的选择和放弃,个体能够不断提升至更高层次。
人类意志里包含着自由
亨利·柏格森主张生命和知性是生命力通过物质产生的形态。他比喻人的精神从生活中吸取力量,并感到自我存在。当我们将存在回归到意志,绵延的冲动中,人们可以理解和感受到实体就是持续的成长和创造。他认为,只有人类的意识能真正摆脱束缚,获得自由,因为人类可以把握自己,体验创造。但柏格森也警告,自由需要不断的更新,否则会被习惯势力所窒息,成为无意识。
版本信息
原始版本
1908年,法国巴黎出版社首次出版《创造进化论》,语言为
法语。
英译版
第一版英文版《创造进化论》在1911年由现代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由阿瑟·米契尔翻译。
1984年,美国大学出版社再版。1998年,多佛出版社进行再版。
中译版
作品影响
亨利·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对生命、时间和意识的独特见解上。第一,“生命时间”的概念不仅挑战了传统的时间观和生命观,也为后来的
现象学和其他哲学流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第二,柏格森的思想也深刻影响了现象学的发展,柏格森的生命现象学进一步扩展了现象学的视野,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生命的本质和自我显现上。第三,《创造进化论》中的理论促使哲学家们重新考虑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他认为,真正的科学应当能够揭示生命、思想和时间的复杂交织关系,而不仅仅是数学和物理学的简单应用。这种观点推动了科学哲学的发展,促使哲学家们探索科学知识的更深层次意义。
在文学领域,
亨利·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其书中提出的生命哲学对
英国戏剧家
萧伯纳和
法国小说家
马塞尔·普鲁斯特等人的文学创造产生了影响,其哲学观点在《
茶花女》《人与超人》《
千岁人》等作品中均有呈现。《创造进化论》的时间观则为
威廉·福克纳提供了犀利的思想武器,让他发现了
美国南方社会生存困境的症结所在,创作出了《
八月之光》等一系列作品。《创造进化论》中提到的研究方法论为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流派中的蒂尼亚诺夫文学理论提供了方法支撑。
此外,以
亨利·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为代表的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在
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生命哲学所强调的生命的运动、变化、生生不息, 自由、创造等思想对中国的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梁启超认为,柏格森的哲学从根本上批判了
欧洲的机械论
唯物主义,重新给生命、精神、人生赢得了位置。在梁启超的感召下,
张东荪于1918年在《
时事新报》副刊上连载柏格森的著作《创化论》,因而“生命哲学”成了当时思想界人士的热门话题。此后,陈独秀、李大钊也深受
亨利·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影响,创作出了《
敬告青年》《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作品。
作品评价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沈伯雄:“柏格森站在生命进化的角度演绎生命的发展历程,创造出了惊人宏伟的诗篇、具有广博视界和持续力度的
宇宙进化论,而且并未忽视一种严密的科学术语。希望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透过文字,感受到书籍深处永不停息的生命、行动和自由,也愿我们都能如柏格森所言‘像行动者那样思考,像思考者那样行动。’”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蔡熙:“
亨利·柏格森的著作,尤其是《创造进化论》有着浓厚的道家思想色彩。”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拉·科拉柯夫斯基:“几乎没有一个当代哲学家敢夸耀他们完全没有受到柏格森的影响(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尽管很少有人提到和引证柏格森,但柏格森的存在却是不能从我们的文明中消失。”
经典章句
参考资料
亨利·柏格森.1901-2015年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及其代表作.202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