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史学家
黄仁宇先生在《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一书中断言:“蒋介石不是大独裁者,他缺乏作独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为民主斗士,他纵有此宏愿,也无此机会”。
只要他活着,“光复大陆”的计划就会存在下去,用他的话讲:“不可动摇之国家决心。”同时对那些要求台独的人说:“谁说独立,就让谁掉脑袋。”在这一点上,他与
北京市的观点空前一致,他于1975年因心脏病在
台北市病逝,终年88岁。直到他死的那一刻他还抱着他那神圣的理想:中国终将实现统一。
《
时代周刊》发表的讣文略带讥讽:“
蒋介石在这个时候死去是再适合不过了,对他而言,印度支那反共力量的失败让他觉得,在不可避免的长期的反共运动中,反共力量在逐渐失去
亚洲,而他则是这个运动的第一个牺牲品。”
这就是真正的蒋介石吗?一个留在后世里永久的失败者的形象,还是一个留在中国历史中争议不断的顶级人物?或者什么都不是,他只是一个叫做蒋介石的先生,祖籍
浙江省,死于台湾。
这是惟一一本以图为文的蒋氏相册组成的新传记。独家收录蒋氏御用摄影师曝光蒋家私房照片,与蒋败退台湾后的中国历史上的标志人物结局,蒋氏遗世手迹,蒋的几度情感解密图片。
蒋中正字介石,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1887年1O月31日)午时生,
浙江省奉化区溪口镇人,祖籍
宁波市。蒋家在溪口是大姓。
蒋介石的祖父
蒋斯千,字玉表,以酿酒贩盐为业;父亲蒋明火,又名肇聪,字肃庵,是蒋斯千的次子,生于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二年,继承父业,在溪口经营需要专卖权的“玉泰”盐铺,由于经商得法、精明干练而使家境富裕。蒋介石的母亲
王采玉为蒋肃庵的第二任继室,生有二子二女,蒋介石是长子,也是在盐铺楼上诞生。由于家境小康,蒋介石自6岁起就在私塾中接受四书五经的教育,取学名“志清”,并于1901年以14岁年纪,娶了由母亲王采玉为他择定、同为
奉化区人的
毛福梅为妻。毛福梅是商人毛鼎秋之女,结婚时已18岁,大
蒋介石4 岁,婚前两人从未谋面,而婚后感情始终不见和睦,例如蒋于日记中曾称毛“又与我对打,实属不成体统”。但
陈洁如也指出,毛福梅个人的看法与外人的揣测不同。据《
陈洁如回忆录》记录,在陈洁如婚后和毛福梅第一次见面的谈话时,毛福梅对陈洁如表示,在新婚的头两个月,她和蒋有一段蜜月期,那时蒋没有工作,也无心念书,每天会带她出去走动,醉心于山间野趣,可是没多久
王采玉就制止了这一切。王太夫人怪她带坏儿子,造成儿子好吃懒做,还骂她:“我没有好米来喂懒嘴。你这样成天跟一个男人到山间庙内,到处嬉游玩乐,真是一个不知廉耻的贱女人。从今天起,我禁止你再浪费我儿子的时间,除非你能担保他的前程。” 1902年,
蒋介石到
奉化区参加童子试,但未考取,因此在1903年开始进入奉化凤麓学堂,接受洋式教育,并经过数度转学,于19岁时到奉化龙津学堂就学;尤其在八国联军之乱后,
清朝于1905年停止科举,蒋先前所受的私塾教育顿时无用武之地,遂于1906年4月改赴日本
清华大学求学,希望藉此转学至西式学堂,接受军事教育而出人头地。被迫放弃科举之途的蒋介石,原本希望赴日后能进入士官学校就读,然由于清王朝与日方达成协议,中国学生赴日学习陆军须由政府推荐,不得自费前往,因此蒋介石只得在当年底返国,转往保定学校前身的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就读,希望能藉此赴日进修军事。1908年,
蒋介石以蒋志清为名,顺利就读类似于军事预校的
东京振武学校,同时改名为蒋中正,字介石。不过19 09年毕业时,蒋介石并未进入正式的士官学校,而是直接被发为
二等兵,接受军事入伍教育。蒋介石在日本期间,虽无法进入士官学校,但私下活动颇为活跃,曾与
黄郛等人一同加入以推翻
清朝为目的的秘密军事团体,同时隶属于同盟会中的一个支系,并藉此认识、结纳同盟会中挺孙派大将、与青帮关系匪浅的
陈其美,开始与革命党人交往的生涯。1911年夏天,四川保路风潮风起云涌,
蒋介石虽尚在军中服役,却一度应陈其美电召,潜回
上海市商议排满举义行动,但因为满清与日方军方签订协约,限制在日留学生返国,蒋介石在
日本军方准假假满后,只能重返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