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威观
江苏如皋的旅游景点
灵威观位于如皋市城内古运盐河北岸,为如皋唯一幸存的道观,与句容茅山道院、苏州玄妙观并列为江苏省三大道观。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民国,代有修,几度兴衰。相传,武当山玉公、信公、静公三位道长,于隋朝前来如创立。初名祖师观。
唐初,尉迟敬德东征在此扎辕,凯旋后重修,李世民御题“仁威”,以昭示仁德。宋代,因“金蛇绕出殿间,事闻于朝”,宋徽宗即赐“灵威”匾额仁威观易名为灵威观。
自宋代以来,灵威观屡经修缮,逐步发展。至清代后期,始臻完善。
灵威观不仅是如皋市市内仅存的一座道观,也是南通市地区保存不多的几座道观之—。
历史沿革
灵威观(如皋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内古运盐河北岸。
始建于汉,初名祖师观。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御驾东征高丽,此处成为尉迟敬德行辕。得胜回朝后,尉迟恭奏请李世民,赐额“仁威”,并重修观舍,更名仁威观。宋政和元年(1111年),由宋徽宗帝赐额“灵威”,故更名“灵威观”。
建筑设施
自宋代以来,灵威观屡经修缮,逐步发展。至清代后期,始臻完善。全观有仁威殿、虚皇殿、玉皇殿等大殿十座,宫、坛、祠、堂若于,较大的金身神像1 2 4尊。房、库房、医室、药房、棺栈、赈粥厂等房舍二百余间。
在中轴线上,有观门三间,门前有石狮雄踞左右。观门两重,内为石鼓入门,外围木栅,中有太极图记。门内一明两暗,正中梁上悬宋徽宗御笔“敕建灵威观”金匾一块。东西两厢供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二进元天门五间,三明市二暗,均为拱券式门、正中上悬直额敕书金匾“元天门”。中间偏前是灵官王灵官手执金鞭全身塑像,后列灵符玉。正中两厢为风、云、雷、电四神彩塑像。东西两边是通往大殿的朝圣过道。元天门前置石宝鼎—尊,终日香烟缭绕。
三进即仁威殿,殿前有月台,台分两层,绕以石栏,中有龙珠丹。月台置老君八卦炼丹炉一尊,铜铁混合浇铸。重达千斤,两侧银杏、古桧相映。仁威殿是灵威观的主殿,古朴宏伟,高1 5米,阔1 5米,深达18.3米,建筑面积2 74.5千方米。殿中拱券沿下安装半高木栅,东西固定,中可开合。券后是落地木格扇装修。仁威殿东西两山墙上部朝外高嵌“福星高照”四字砖刻。
仁威殿正中高人的神内,塑真武大帝金身坐像,头戴通天十二冕冠。前列真武大帝出生武像,亦为金身,披发足仗剑,足踏龟蛇,左右侍立金童玉女,左前方供奉黄帝塑像神龛,马赵温岳四大元帅、刘庞勾毕邓辛张陶八人元帅及天罡、太乙二神君,计十四尊彩塑站像分列东西两厢。殿后朝外有券门,门两侧塑真武大帝八十二修炼化身及所伏妖形,其间布以山川海岛仙境。殿中上悬三排五块匾额,中为“仁威殿”三字金匾,朱棣御笔;殿后右有雷祖殿,殿前有宽阔天井一方。三间大殿,中塑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像,后侧墙面有众多行云布雨神像,两侧计列三十六天尊,布局与苏州玄妙观相似。殿东有痘神祠两间,供奉二男—女三尊痘神塑像
中轴线的最后—个院落,有圆门朝西,门上嵌石额一块,曰“一重天”。正厅前供奉天尊神像。后供奉老君塑像及庄子、尹子塑像。两厅是功德祠,在厅里是道家修炼作法之处,厅前花坛植花木置怪石,十分幽雅。
中轴线西,与仁威殿并排向后,有三殿。从前向后依次是斗姆元君殿、虚皇殿、玉皇殿,每殿均为三大开间。此外,“—重天”和玉皇殿后有赈粥厂、房舍数十间,房内—字排开二十四间落地灶,灶上安1.5米高木蒸桶,房前有水井两口,井深水清,凛冽甘甜。
特色文化
如皋灵威观有“五言绝句”:
一是官观名至尊。隋朝前灵威观原名“祖师观”,唐朝尉迟敬德东征时于观内扎辕,凯旋后重修庙宇李世民赠名“仁威”,宋代仁威大殿有金蛇现身之说,宋徽宗闻奏后赠名“灵威”,于是灵威观千里之内唯一由皇帝两次更名,并御题观额的庙宇。
二是地位之显。古代如皋市管理县域之中诸多道观的机构“道会司”便设于灵威观内,灵威观是现在硕果仅存的古代名观;宋朝宋徽宗以后灵威观称“十方丛林”,有四个附属庙;授戒时的戒子,一次多达510人,这些至少都是苏北仅有。
三是经书之妙。灵威观刊印的道教经书有《法仪集》、《虚皇天尊消劫忏》、于雍正年间被收入《道藏》,故而灵威观又是江北地区能出版经书,并且被收入国家级经典总汇唯一的庙宇
四是人物之荣,灵威观奉正一,口碑留名、青史留方的亦道亦仙之人不胜枚举。汉乐子长为中原地区古代著名长寿道人,李隆基有赞;宋徐守信赵煦宋徽宗两度赠号,后以徐神翁之名位列元代八仙;清吴兰坡为故宫大光明殿法官,以飞符祈雨救灾名动天下。当代道瑞沈高澄发起恢复省、市道教协会,九十八岁为茅山老神君像开光,一百零二岁羽化登真。
五是规模之盛。“九步三庙、五庙同观、形似北斗、状若琼岛、殿堂相间、宫祠互绕、坛台错落、楼阁映照”,房屋200余间,殿堂、宫轩、祠坛等处所35个,主神像124尊,小神像不计其数,淮南江左绝无仅有。
不过,“五绝”之外更为称绝的还是灵威观传承千年的赈济之举。慈善为怀,道家之本。灵威观一“赈济”体现道家传统理念。灵威观赈济活动名目繁多,有施粥、施医药、施衣、施棺、施冢、保产等。清代以后,观内建有专门赈济机构育德堂,设置粥厂、棺栈、医室、药房,解江淮难民、灾民、贫民无数急难。又倡办义学,开设“孤幼手工传艺所”,授人以渔。灵威观没有恒产,赈济资金来自捐赠,来自灵威观对慈善事业的引导和对众生善心的劝导,来自灵威观道长春市赈粥、夏秋赈药、赈济项目众多、赈济年代久远、赈济覆盖广袤的江淮平原道观,可谓史所罕见。更堪称颂者,在民族危亡之际,灵威观于新四军共办“军民合作站”,并于观内开办两期军政干校,为抗日救亡竭其所能,功在不朽。灵威观传统道教的和合仁慈,成为苏中苏北地区人民气节情操的缩影。盛世兴教,枯木逢春。灵威观祥云重现,紫霞再生,旅游城市复兴一处胜迹,文化古邑平添一页华章,长寿福地叠加一道瑞象。
参考资料
灵威观.百度地图.2023-11-0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设施
特色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