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足鳞毛蕨(学名:Dryopteris fuscipes)是
鳞毛蕨科、
鳞毛蕨属的陆生中型蕨类常绿植物,植株高可达80厘米。分布于中国江苏、
安徽省、
浙江省、
福建省、台湾、
湖南省、湖北、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等地,
日本、
朝鲜和
中南半岛也有分布。全草药用,有清热解毒,生肌敛疮之功效。
陆生中型蕨类常绿植物。植株高50-80厘米。
根状茎横卧或斜升,连同残存的叶柄基部,直径约3厘米。叶簇生;叶柄长约20-40厘米,除最基部为黑色外,其余部分为深禾秆色,基部密被
披针形、
褐色、有光泽的鳞片,鳞片长约1.5-2厘米,宽约1-1.5毫米,顶端渐尖或毛状,边缘全缘,叶柄上部至叶轴的鳞片较短小和稀疏。
叶片卵状披针形或三角状卵形,二回羽状,长约30-40厘米,宽约15-25厘米;羽片约10-15对,披针形,中部的羽片长约10-15厘米,宽约3-4厘米,基部的羽片略更宽,上部的羽片则更短和更狭。
小羽片约10-12对,三角状卵形,基部最宽,有柄或无柄,顶端钝圆,边缘有浅齿,通常长约1.5-2厘米,宽约8-10毫米,基部羽片的基部小羽片通常缩小,基部羽片的中部下侧小羽片则通常较长,顶端较尖。叶轴、羽轴和小羽片中脉上的上面具浅沟;侧脉羽状,上面不显,下面略可见。
叶纸质,干后褐绿色。叶轴具有较密的
披针形、线状披针形和少量泡状鳞片,羽轴具有较密的泡状鳞片和稀疏的小鳞片。孢子囊群大,在小羽片中脉两侧各一行,略靠近中脉着生;囊群盖圆肾形,边缘全缘。
黑足鳞毛蕨自然分布生长在生林下。在中国云南(
绥江县、
大关县、
威信县)等地黑足鳞毛蕨生长在海拔1000-1300米的潮湿森林中。
黑足鳞毛蕨孢子的灭菌消毒与接种:选择生长健壮、没有病虫害和过多灰尘赃物的植株,剪下
孢子囊群盖已经成熟但孢子还没有脱落的蕨叶,装入干净的
塑料袋。
将采集的成熟带孢子囊的新鲜叶片,去掉叶片上的灰尘及杂质,先用洗洁精浸泡10-15分钟,然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再放于流水下冲洗2-3小时,在无菌操作台上将叶片取出,吸干水分,用剪刀将带有孢子囊的叶片剪成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条。
先用70%的
乙醇浸泡25-30秒,无菌水冲洗3-4次,再用0.1%
氯化汞加少许湿润剂温消毒10分钟,无菌水冲洗4-5次,用灭过菌的解剖刀片将叶片上的
孢子囊小心刮下,再用解剖针将孢子囊接入培养基,每瓶培养基接10个左右。待原叶体长成后较密集时,在无菌条件下,将成团的原叶体分割成0.5厘米2的小块接种于培养基上。
原叶体增殖的培养基为含BA1.0毫克/升、NAA0.5毫克/升的MS培养基。此时原叶体较早分化出芽,产生的芽数最多,芽生长较快,芽粗,形成的孢子体颜色鲜绿,孢子接种后一周开始出现绿色小点,经20天左右的培养即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大量原叶体,此时将原叶体转入添加激素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当原叶体生长到一定体积时,原叶体较密集即进行原叶体的分割,继代培养。
黑足鳞毛蕨的全草药用,有清热解毒,生肌敛疮之功效。用于目赤肿痛,
疮疡溃烂,久不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