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清(
俄语:Борис Львович Рифтин),1932年9月7日出生于
圣彼得堡(今圣彼得堡),2012年10月3日逝世,是
苏联/
俄罗斯著名汉学家、语言学家。他在
中原地区民间文学、古典文学、民间艺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因其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推广,获得了中国教育部授予的“
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奖”,是俄罗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学者。研究方向为中国民间文学、古典小说,讲有《汉学研究五十年》等课程。
人物经历
1950年李福清进入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开始学习中文。
1953和1954年,李福清又去了
中亚,继续学习甘肃话、陕西话,并且专心搜集民间文学的口头资料。
195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中国语文科,分配到
莫斯科苏联科学院(今俄罗斯联邦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工作,专事中国民间文学和中国俗文学的研究。
1958年李福清在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简报》发表的《韩信传说——东干人中流行的中国历史传说之一》把李福清在米粮川记录的传说与书面材料作了比较研究。
1961、1970年先后获副博士、博士学位,并先后升任该所高级研究员和首席研究员。
1972年,李福清与朋友、蒙古民间文学专家涅克留多夫研究员一起去
乌兰巴托。
1977年,李福清与两位东干学者合作,选编了《
东干民间故事传说集》由
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6年,李福清写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传统成分》一文,参加了中国当代文学国际讨论会。
1987年12月23日当选为科学院通讯院士。是
俄罗斯汉学界文学领域学衔最高的人士。
1992年,李福清应
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邀请去台湾,邀请函提出要李福清开两门课:《
三国演义》研究和中国
民间文学研究,同时还要主持一个研究项目——搜集并比较研究台湾的少数民族(大陆总称
高山族,实际上是9个不同的民族)民间文学。
1992年,李福清应邀去台湾参加
欧洲汉学史研讨会。
2000年,李福清写作了长篇论文《〈聊斋志异〉在俄国——阿列克谢耶夫与〈聊斋志异〉的翻译和研究》带着它出席了2001年在
淄博市举行的国际第二届聊斋学讨论会,引起与会者很大兴趣,会议出版的论文集以超长篇幅刊载了该文。
李福清在其中文版《古典小说与传说:李福清汉学论集》的自序中对自己的学术研究生涯作了详尽的回顾:(以下引自《古典小说与传说:李福清汉学论集》《李福清的中国文学研究五十年(代自序)》李明滨编译,中华书局,2003年6月)
1950年李福清进入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开始学习中文。那时没有中国老师,没有会话课,主要是读书,天天读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李福清可以利用暑假去学甘肃话,虽然不是北京话,但还是比完全不会说好。李福清来到一个甘肃回族人居住的集体农庄,叫米粮川。在这里,李福清第一次听到各种
中原地区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和
民歌,如
姜子牙卖面、孟姜女哭长城、
韩信传说、男学生与女学生(即
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由此,李福清对中国民间文学发生了兴趣。
李福清把他们告诉李福清的传说、故事和民歌记录下来,因为写汉字有困难,所以李福清用俄文字母记录语音。回到列宁格勒大学,李福清开始在图书馆找材料,但所获不多。
大学的年级论文和毕业论文,李福清用上了搜集的这些材料,比如四年级的论文题目是《东干传统民歌初探》(1956年在《苏联东方学》发表)。五年级写毕业论文,题目是《中国成语、谚语和歇后语》既参考中国出版的书籍,也用了李福清自己搜集的材料。
在此之前,除了
广州市1929年《民俗》周刊66期第6—8页,发表过张冠英《传说与史实——关于萧何、韩信的传说》之外,没有关于韩信传说的记录,李福清的记录可以说是最早的。当然,已有许多关于韩信的传说的记录,如《韩信活埋母》《三折寿》《杀霸王》等等。
李福清为每一篇故事传说写了详细的附言,拿其中的故事与相关的文学作品(小说、戏曲)作比较研究。如李福清用李福清记录的《白袍薛仁贵》与
福州话《
薛仁贵征辽事略》章回小说《
薛仁贵征东》及薛仁贵戏作比较,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一些故事情节由平话演变为小说,从小说演变为说书,又从专业的说书返回到民间流行的故事这样一个有趣的循环发展过程。
李福清一共搜集了150个神话故事,预备与台湾大学郑恒雄教授合作出版。后来李福清又调查了台湾少数民族部落,写了一些文章。
1998年,台中晨星出版社出版了李福清写的一本书:《从神话到鬼话——台湾少数民族神话故事比较研究》。这本书引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的注意。
2001年,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的增订本(简体字版),书名《
神话与鬼话》。在这本书中,李福清把台湾少数民族神话和民间故事与中国大陆各族及
菲律宾、
大洋洲民族神话作比较。有些神话从
黑龙江省两岸少数民族到台湾许多民族都有,如射太阳神话,虽然
后羿射日神话记载很早,但作比较研究可以证明古代中国后羿神话不是原始的,是在人类发展的较发达阶段形成的。
主要作品
中国民间文学和俗文学研究
《东干传统民歌初探》(大学四年级学年论文)
《中国成语、谚语和歇后语》(大学毕业论文)
《中国论诗人的长诗:司空图(887-908)的<诗品>》(1916年,硕士论文)
《韩信传说——东干人中流行的中国历史传说之一》(1958年,首次于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
《万里长城的传说与中国民间文学体裁问题》(1961年,
语文学副博士
学位论文)
《中国的讲史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1970年)
《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1970年,俄文版;1997年,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增订中文版)
《中国讲史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论三国故事的口头和书面异体》(1970年,凭此文获语文学博士学位)
《东干民间故事传说集》(1977年,与两位东干学者合作选编)
《从神话到章回小说·中国文学中人物形貌的演变》(1979年)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传统成分》(1986年,首次参加
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文学学术会议的论文)
《汉文古小说论衡》(1992年)
《关公传说与三国演义》(1997年)
《古典小说与传说·李福清汉学论集》(2003年)
《论中国的“文学”定义和中国文学史家当前的任务》
《罗马诗人贺拉斯和中国诗人陆机论诗艺》
《<聊斋>中儒生的个性与士大夫意识的悲剧》
台湾原住民文化及其同内地各族文化的比较研究
《台湾原住民(高山族)民间文学搜集与比较研究》(1992年,其受邀主持的科研项目)
《从神话到鬼话——台湾原住民神话故事比较研究》(1998年,台湾晨星出版社出版;2001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增订本)
中国民间艺术研究
《中国民间画研究论集》(1966年)
《红楼梦年画在苏联》(1986年,其在<美术研究>发表的专题论文)
《苏联藏中国民间年画珍品集》(与
王树村合著,于1989年、1990年分别在
圣彼得堡和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中国年画目录》(研究课题)
《三国故事年画图录》(于台湾任教期间,在<历史文物>上发表)
《中国古典小说与民间年画》(2005年,其承担的
俄罗斯科学院的研究项目)
《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俄罗斯藏品卷》(2009年)
文献版本学
《梆子戏稀见版本书录》(
香港城市大学<九州学林>,2003年1卷1、2期,2004年2卷1期)
《中国各民族神话研究外文论著目录》(2007年,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外国研究中国各族神话概况》(<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1期)
《海外藏中国小说、戏曲、俗文学书录》(与王长友合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和介绍
翻译作品
小说
《稻草人》《月牙儿》《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意大利小提琴》《三十七度正常》等
译著
《人到中年》《冯骥才短篇小说集》
介绍文章
《中国讽刺作家老舍》《中国现代文学在俄国翻译与研究》《中国讽刺作家老舍》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学术贡献
李福清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文学研究:李福清的研究涉及中国文学的各个领域,从古典文学到现当代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研究,广有建树。他的研究方法独具特色,运用
俄罗斯文学、文化理论,乃至
欧洲的
文学理论来研究中国文学,尤其是将俄国的历史诗学理论、系统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引进中国文学研究之中,寻找到一条适合于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路子。
二、
民间文学和俗文学:中国民间文学和俗文学始终是他研究的一个重点,不断探索和阐明的对象,其成绩尤显突出。他提出许多民间文艺学上的问题,有的
中原地区民间文艺学者或不曾想到,或未曾涉及,可说已成为他独特的一家之言了。
三、台湾原著居民
文化研究: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把它同内地各族文化作比较分析。他本来对台湾少数民族并不了解,在60岁之后还不辞辛苦到当地去做
田野调查,深入布农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中去访问、采录,搜集到大量素材,仔细整理,反复对比和分析研究,取得了超越前人的巨大成就。
四、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他非常熟悉中国民间艺术,研究卓有成效,不仅在论著中大量引用历代民间艺术,包括石刻、画像砖、墓雕、壁画、
帛画、神像、戏剧道具、各种插图等,而且着重搜集并整理中国年画资料,开展专题研究。
人物评价
研究方法独特
李福清研究方法独具特色。他运用
俄罗斯文学、文化理论,乃至
欧洲的
文学理论来研究中国文学,尤其是将俄国的历史诗学理论、系统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引进中国文学研究之中,寻找到一条适合于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路子。这自然使他的研究别开了生面,当然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经验,可资借鉴。
李福清的特色,正是把俄国历史诗学传统运用于中国文学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形成了他鲜明的个性。关于其个性,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专家、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马昌仪研究员曾经做过概括地描述:一、坚持
历史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以
卡尔·马克思恩格斯的原始文化理论为依据。二、重视系统研究。内容与形式关系密切,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结构论、
符号学、
统计学等等。三、遵循历史诗学原则,把在发展中研究(历时的)与在联系中研究(共时的)有机结合起来。四、从诗学的、审美的角度研究文学,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认识功能。五、学风严谨,重视资料工作。
敬业精神
李福清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他早期学习汉语的路子就不同寻常。50年代初入列宁格勒大学学中文时,听说在
中亚中苏交界的
苏联一侧,有个地区的村庄聚居着
回族的后裔,讲汉语。他便利用每年暑假到那里去,与农民同住同劳动,五年下来学得了一口流利的汉语,也获得许多语言、文化和社会知识。他研究中国民间文学,首先遇到的难题是掌握原始资料,尤其第一手资料。他从未畏惧过,而是数十年来一直坚持进行
田野调查,搜集直接的材料,从早年在中亚地区和中国内地搜集、记录中国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前往台湾接触少数民族文化,访谈
高山族民众,陆陆续续解开一个个问题之谜,寻得满意的答案。其中经历多少艰辛和风险,只有他自身能体会了。
不但如此,他还扩大调研的范围,深入寻找中国文学流传、散失到海外的各种版本,或古籍
孤本。旅途奔波,足迹遍及欧、美十余个国家,夜以继日地探寻,绝少停歇,终于大有斩获,发现了许多在中国已经罕见或失传的版本。他志得意满,前年在台湾相遇时就很风趣地对李福清说到那段经历,可以写成《一个俄国汉学家的西游记》。李福清想,这种深入实际,认真调研的作风,也是他取得成就比别人更大的一个原因。
谦逊治学态度
他谦逊治学的态度也使人佩服。不但师承前辈的传统,而且注意学习同辈,甚至晚辈的长处。每回见面,对于
俄罗斯汉学界的新进展,出过什么新著作,有什么样的新人,他都能侃侃而谈;对于别人的新成果,他能如数家珍,不仅介绍其要点,还能指出其新发现、新见解;有时还能顺手送你得之于别人赠阅的新著或新资料。
总之,处处令人感到他对于该国同行们事业成就的关注,而且是诚心诚意地肯定别人的进步,从别人的成就中汲取动力和营养,激励自己的研究和超越。同他的每次交谈,不但感受其精神,而且在俄国汉学史学术研究的线索方面也能得到启发。李福清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陆续写成的《中国文学在俄苏》和《
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两书,就有许多方面曾经得到他的帮助,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