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蒙针度》成书于康熙年间,下至民国,翻刻甚广。是书按顺序章节记録了蒙学“三百千”“四书五经”《左传》等里面所有难字的字音、字义、异体字以及史书《
国语》《
战国策》《
汉书》《
史记》《
晋书》《
三国志》《
旧唐书》《
宋书》《元书》《
明史》等里面特殊字的校注。体现了从蒙学到经学、
历史学完整的教育体系的思路。此书对读经典能够起到非常方便实用的工具书作用,一册在手,所有难字音义即可明晓。既是个人学习经典的参考工具书,也是私塾、经典学习班必备的教材。
据
唐朝文人冯子的《桂苑丛谈·史遗》载,
李亨年间,润州
刺史郑代的侄女郑采娘
七夕祭
织女,织女送她一枚金针,嘱她缀于纸上置于裙带之中,三天不开口讲话,便会具有奇巧。后人于是便用“金针度人”来比喻把秘法、诀窍传授给别人,想必此应是《养蒙针度》一书得名的由来。此书所收録八千馀字,字字可用,无一废字,此是《
说之解字》所不及处。若能与《说文》互参互照,必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所谓大道至简。天下事,就两件:一是做什麽,二是怎麽做。教育事,也就两件:教什麽,怎麽教。如此而已。就教什麽的问题,中国教育最突出之点,就是把人文思想、人文情怀、人文精神的培养,即如何做人、塑造人格放在首位。就怎麽教的问题,特别重视的是扎根教育、奠基教育,即童少时代的早期教育,也就是常说的启蒙教育。童幼时代的“三、百、千、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千家诗》),少年时代的“四书五经”,就成了大家公认的经典教育的基本内容。可以说,自唐宋以降,千百年来,硕学大儒,高官显宦,无不出于此门!而由此打下的童子功,熔铸的金色少年,将使一个人终生受用无穷!启蒙教育大体分这麽几步,诵读、识字、书写。阅读背诵,越早越好,从儿童开口说话即可开始。甚至更早,即可给婴儿读书讲故事,吟诗唱歌……薰陶渐染之功,是出乎想像的!有人讲,说自己是最没出息的。但在这里,我很想说说我自己的经历。我外祖母出生于
进士之家,她的祖父、父亲和
叔父都是清末的进士,外祖母算得上是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了。我出生以后,外祖母是视如掌珠,爱如怀宝。听母亲说,那时,我一哭,外婆就讲故事,一讲故事就不哭,我就是在故事里泡大的。《
说岳全传》、《
杨家将》、《
三侠五义》、《
封神演义》、《八百老虎闹北京》等等,既繁且博,亦俗亦雅。现在回头想想,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其中的两部书,一个是《聊斋志异》,它使我懂得了什麽是人情、人性;一个是《
东周列国志》,它使我知道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源头何在。这种文化的薰染刺激,竟然产生了一种“奇迹”。大家都知道男孩发语迟,女孩发语早,但是妹妹是周岁开口说话,我却是十个月就开口说话了。那是一个暑假,在外上学的舅舅
姨母们都回来了,唱一支民国期间的“飘荡飘荡”的歌,最后一句歌词,大家都忘了。这时候从未开口说话的我,突然破口而出,说出了那句唱词。一家人惊喜万分:“小子会说话了!”当时大家都说,这首歌在孩子心里不知道已经憋屈多久了,只是没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