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克氏食蚊鱼
辐鳍鱼纲鳉形目的动物
布克氏食蚊鱼是辐鳍鱼纲花鳉科的鱼类。雄鱼稍细长;雌鱼腹缘圆凸。头宽短,前部平扁。吻短,眼大,眼间隔宽平。口小,上位,口裂横直,齿细小。头和身体均被圆鳞。无侧线,纵列鳞29-30片。雄鱼臀鳍第3-5鳍条延长,变形为输精器。尾鳍圆形。因为体型小,又叫“柳条鱼”,加上喜欢吃蚊子的美国白灯蛾,也叫“食蚊鱼”。
大肚鱼原产美国东南部、墨西哥古巴,现已引进世界各国。大肚鱼是初级家鱼,表层鱼类,喜好在暖水域活动和低海拔的溪流、沟渠、池塘、田间等缓流区活动。每年1月左右即性成熟;繁殖期为3-11月,1年繁殖3-7次,属于卵胎生
大肚鱼与各地原生鱼类进行竞争,影响生物多样性,影响水体水质,破坏生态平衡,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世界百大入侵种。
形态特征
体侧扁而略延长,口上位,眼大,鳞片大。鱼体透明黄灰色,背鳍小,雌鱼腹部后端有一黑色斑,尾鳍圆形。体延长,前部略呈楔状,后部侧扁雌鱼的腹部膨大圆突。头部中大,吻部短小。眼大,侧位;眼间区及吻背略宽而平直。口上位,向后斜下;口裂未达眼前缘的下方。体被有大型的圆鳞。背鳍小,起点较近于尾鳍基部。腹鳍腹位。雄鱼的臀鳍第3、4、5鳍条特化而成一延长的交接器,尾鳍呈圆形。雌鱼则为扇形。体色为淡金黄色或灰色,略透明。背侧暗褐色,腹面浅白。雌鱼的腹部后端有一黑色斑。各鳍的外缘呈深褐色。
生态习性
初级家鱼食蚊鱼喜好在暖水域活动,大多成群地在水体的表层活动。偏好在低海拔溪河的缓流区,以及湖泊、田间、渠道等栖所。对于环境污染的耐受力强,可以在污染的水域或低溶氧的环境生存。偏肉食性,嗜食孑孓等水栖昆虫。
分布
本鱼原产美国东南部、墨西哥古巴,现已引进世界各国。
危害
食蚊鱼与各地原生鱼类进行竞争,破坏生态平衡,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世界百大入侵种。
①对生态位相似的鱼类形成压力。由于食蚊鱼可生活于咸淡水,还可沿海岸线扩散到沿海江河中,会对生态位相似的本地鱼类造成相当压力,使土著种类生态位变动。食蚊鱼还会袭击体形比自己大1倍的鱼类。
②影响生物多样性。食蚊鱼还对本地的蛙类、蝾螈 (蝾螈属 短头怪蝠蚤东方亚种 David)等两栖动物的生存构成威胁,还可捕食桡足类枝角类、水生昆虫及其美国白灯蛾轮虫等,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③影响水体水质。食蚊鱼通过捕食作用极大地降低了水体生态系统中轮虫、甲壳亚门和水生昆虫种群的规模,使得浮游植物得到额外的增长,改变了水体物理化学性质和营养物质含量,降低水体透明度,诱发不良藻类生长,影响水质。
早期香港特别行政区为控制蚊患而引入食蚊鱼,但它们却同时与本地原生物种竞争食物和生境。食蚊鱼与曲背青鳉青鳉属 curvinotus))及林氏细鲫(Aphyocypris lini)竞争食物和生境,甚至捕食其他鱼类的卵和卢文氏树蛙(Philautus romeri)的蝌蚪,危及原生物种的生存。香港只有少数淡水生境未有发现食蚊鱼。
台湾约于1913年引入食蚊鱼,现已普遍繁衍于全岛的淡水生境,而食蚊鱼的大量繁衍已造成卵生青鳉鱼逐渐减少。中国内地亦于1924年从台湾引入食蚊鱼日本在1916年之前也通过台湾引入食蚊鱼。
大洋洲,食蚊鱼对当地的鱼和青蛙造成了的巨大竞争,例如被认为造成布里斯班附近的亚热带河流中彩虹鱼的绝种。
食蚊鱼也导致约旦以色列的约旦墨头鱼(Garra ghorensis)数量大幅下降。
科学相关
鱼类的智力在动物界相对较低是众所周知的,但是科学家却发现鱼类能做一些简单的算数运算。此前人们都认为鱼类只能区分鱼群的大小。
英国媒体报道,这项研究是由帕多瓦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的,研究表明世界上最为常见的家鱼中的食蚊鱼能够从事4以内的数学运算。研究人员通过试验发现这种鱼能够有选择的加入有2只或者4只鱼的鱼群。
食蚊鱼的这种能力使得它们和6个月到1岁大的猴子以及人类婴儿的智力相同。帕多瓦大学教授克里斯蒂安说:“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能证明鱼类有进行算数的能力。”此前在动物中只有类人猿、猴子和海豚具有算数的能力。
食蚊鱼是一种北美淡水鱼类。此前研究发现,雌食蚊鱼在受到雄食蚊鱼骚扰时,会躲到附近最大的鱼群中。帕多瓦大学研究人员依据这一行为倾向,测试食蚊鱼是否能区别数量相近的鱼群。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把受测雌食蚊鱼置于中间的主水箱中。主水箱两旁还有两个侧水箱,分别装有两群数量不同的食蚊鱼。处于主水箱的食蚊鱼能看到两旁的水箱,当受到骚扰时,雌食蚊鱼会朝数量较多的鱼群游去。虽然由于水箱阻隔,它并不能真正加入鱼群。
研究结果表明,雌食蚊鱼最多能数到4。它们能区分有3条鱼的鱼群和4条鱼的鱼群,但不能区分有4条鱼和5条鱼的鱼群。鱼群内鱼的数量较大时,大鱼群和小鱼群的数量比例要大于2:1才能被食蚊鱼区分。
伦敦动物园水族馆馆长布赖恩·齐默曼认为人们低估了鱼类的智商。他说:“与它们整天在一起,我们已经很熟悉鱼类具有认识人的能力。它们能区分走过来的是饲养员还是普通游客。”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态习性
分布
危害
科学相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