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春天》是1791年
奥地利作曲家
沃尔夫冈·莫扎特作曲、奥弗贝克作词的一首国语童声合唱乐曲名。它有三段歌词,内容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渴望春天》彰显了莫扎特赤子之心的钢琴曲融春天的赞礼于歌唱的欢乐之中,曲式结构简单,没有一个多余的音符,起伏的旋律具有较强的舞蹈性和律动感。曲谱中的附点音符和休止符号具有永恒的魅力,聪颖的莫扎特在此模拟了人的心理,一咏三叹,在对大自然的赞叹中流连忘返。
歌曲采用6/8拍活泼跳跃的节奏,分解式和弦与级进音调交替组合的旋律。全曲结构严谨,手法简练,由带再现的两段体构成。第一乐段由变化重复的两个乐句组成。第三乐句曲调作了发展,给人以清新的感觉,第四乐句变化再现了第一乐句,使全曲完满地结束。全曲仅为十六小节,音域为一个八度,但酣畅地表达了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声。
1791年1月14日作于Vienna,这时的
沃尔夫冈·莫扎特已疾病缠身,贫病交加,可令人惊叹的是这首歌曲中没有丝毫伤感和绝望,整个旋律清新欢快,充满天真和童趣,足以看出作曲家(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是一首深受全世界青少年喜爱的歌曲。其音乐语言朴素、简约,富有表现力。旋律线主要由大调式主和弦分解构成,突出音乐清新、明朗的格调;6/8拍既轻快、活泼,又不过分张扬;曲式结构单纯、紧凑,恰倒好处,没有一个多余的音符;音乐素材的运用节省而富于表现力,第一、二、四乐句采用同一材料加以变化,第三乐句则运用变化音、离调和音程大跳等手段推动乐句的发展,典型的启承转合句式,从而使整首歌曲听起来既有变化又有统一,在结构上给人简练、舒服、完整的满足感。伴奏织体采用分解和弦的形式,轻快、流畅;和弦的选择以主、属和弦为主,色彩明亮,手法简练,有效地起到了为旋律烘云托月的作用。
3.莫扎特虽然渴望春天,但他没有等到他的春天的来临,这首曲子创作于他去世前的那个冬天,他还未等到春天的来临、还未等到他的更加光明的未来,就与世长辞了,但他无私地把作品留给了我们,让人们替他迎接春天,让人们也对春天产生渴望,让人们乐观地迎接未来。
是
沃尔夫冈·莫扎特在1791年作曲的一首
童声合唱。他也许未曾意识到,自己的创作与人生会终止于此。那年,他没能等到春天便辞世了。这首彰显莫扎特赤子之心的钢琴曲融春天的赞礼于歌唱的欢乐之中,曲式结构简单,没有一个多余的音符,起伏的旋律具有较强的舞蹈性和律动感。曲谱中的附点音符和休止符号具有永恒的魅力,聪颖的莫扎特在此模拟了人的心理,一咏三叹,在对大自然的赞叹中流连忘返:看,悠悠云朵在倾诉,哗哗小河在流淌,那山坡开满无人知晓的斑斓野花,醉入山花之中。遥望山峦与苍穹,春天是多么的美好!“来吧,亲爱的五月,给树林换上绿装。让我们在小河旁看
紫罗兰开放。我们是多么愿意,重见那紫罗兰。啊,来吧,亲爱的五月,让我们去游玩。”
沃尔夫冈·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1756年1月27日生于
奥地利的
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他的父亲奥波德是那座城中宫廷大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个作曲家。他的母亲也酷爱音乐,会拉
大提琴和
小提琴。
沃尔夫冈·莫扎特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第7个孩子;1791年12月5日卒于
维也纳,享年35岁。其中最出名的乐剧是:《费加罗的婚礼》和《
唐•璜》和《魔笛》。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
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
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沃尔夫冈·莫扎特一共创作了549部作品,其中包括22部
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
协奏曲、一部
安魂曲以及
奏鸣曲、
室内乐、
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