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 ,是音乐的一种类型。古典音乐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那些从西方
中世纪开始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西方古典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
民俗音乐。狭义指古典主义时期,1750年(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至1827年(
路德维希·贝多芬去世),这一时期为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它包含了“前古典时期”和“维也纳古典时期”两大时间段。最为著名的维也纳乐派也是在“维也纳古典时期”兴起,其代表作曲家有
弗朗茨·海顿、
沃尔夫冈·莫扎特和贝多芬,被后世称为“维也纳三杰”。
概念介绍
狭义:指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初,形成于
维也纳的一种乐派,亦称“维也纳古典乐派”。以海顿(1732-1809)、莫扎特(1756-1791)、贝多芬(1770-1827)为代表。其特点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创作技法上,继承
欧洲传统的复调与主调音乐的成就,并确立了近代鸣奏曲曲式的结构以及交响曲、
协奏曲、各类
室内乐的体裁和形式,对西洋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广义:泛指十七、十八、十九世纪的专业
音乐创作。一、古典以前时期:① 如
巴洛克音乐,代表人物有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格奥尔格·亨德尔;② 洛可可音乐,代表人物有如库泊兰、拉穆等大师们的典范作品。二、古典以后时期:① 浪漫乐派,主要代表人物有
罗伯特·舒曼、
弗朗茨·舒伯特、
弗雷德里克·肖邦;② 民族乐派,主要代表人物如
爱德华·格里格、
米哈伊尔·格林卡、
彼得·柴可夫斯基、
贝德里赫·斯美塔那、
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西贝里乌斯、
贝拉·巴托克等大师们的典范作品。③ 维也纳古典乐派,主要代表人物
弗朗茨·海顿、
沃尔夫冈·莫扎特和
路德维希·贝多芬等大师们的典范作品在内。
音乐风格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内涵
所谓“古典的”,准确地说,原是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典的古代”,那是西方文明两个伟大的时期。多少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回顾往昔,而且企图借鉴那个时代的文化精华。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已经这么做了,巴洛克初期亦然,但一直到十八世纪中叶才真正开始重新发现“古典”。特别是考古的发现,展现了一幅简朴、宏伟、宁静、有力、优雅的画面,这在新发掘出来的
古希腊和南部
意大利的神庙中十分典型。例如,1748年
格涅乌斯·庞培的发现,其中的遗物被画家临摹和雕刻家模制以广泛流传,理论家们研究它们构成的原则。历史学家和美学家们(其中最著名的为德国人
约翰·温克尔曼)将它们称为“古典”并作为他们这一时代的典范,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们紧随这一观念,如十八世纪
英国画家雷诺兹强调绘画的最高成就是在于表现
古希腊建筑罗马的主题以及他们作品中的英雄气概和人的苦难。
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也追随这种理论,表现在他描绘英雄的画面上。
意大利新古典主义雕塑家基本上以古典的
雕像为范本来刻画现代的男男女女。“古典”的历史事件、神话以及哲学思想也日益有其广泛的影响,如
歌剧的剧本多取材于这一时期的史实、神话及英雄人物。由于优秀的古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常将“古典”一词视为有杰出的、卓越的含义。不论是一首诗,还是一辆汽车,如果说是“古典的”,那就意味着它是此类中的佼佼者。人们也往往倾向于把某个
平面设计称之为“古典比率”,意味着这个比率保持了自然的平衡,并无奇特或标新立异,而是遵循规范的原则。正由于信奉这种“适当的比率”和自然平衡的原则,使得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迥异于其他时期。
“古典主义”音乐特点
实际上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在考虑音乐结构时都遵循这一基本概念:一种调性间平衡的概念,给予听众明确的感觉这音乐如何进行;还有段落之间的平衡,听众在聆听一首乐曲时可以准确地知道紧接着出现的内容。作曲家的创造性只是对这个作曲系统和轮廓稍加变化,而不是机敏地或富有进取精神地创作出乐曲来使听众着迷或惊奇。也可以说在
音乐创作上不存在所谓“古典时期”,仅有“古典风格”。按照这种风格,
弗朗茨·海顿、
沃尔夫冈·莫扎特和
路德维希·贝多芬写出了他们的名作。如果说这是杰出的典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种风格并非仅仅出现于他们三人的作品中,这个时期的其他作曲家的创作基本上也是这种风格,也是按照这种传统。
此时期的总体特征是主调风格为主导,音乐语言精炼、朴素、亲切,形式结构明晰、匀称,音乐中的矛盾冲突得以加强并深化。18世纪新风格构成的要素,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旋律追求优美动人的气质,倾向于整齐对称的方整性乐句结构,与市民舞蹈及民间音调及舞蹈节奏的联系更为紧密;调性、
和声学的安排上升为结构作品的重要因素,段落或乐章有更加明确的
终止式,简洁的和声风格;从短小动机孕育出丰富乐思的技巧,乐章中主题间的对比变化,“
通奏低音”逐渐被明确的乐器记谱所替代,表达作曲家对乐器音色更为细致的感受,常用的题材是
奏鸣曲、
协奏曲、交响曲和
四重奏等。
洛可可风格
在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之间,还有一些短暂的过渡阶段。其中之一是洛可可(
洛可可艺术),就像音乐史学者给巴洛克取名一样,是按照其风格而取名的。这一名称原是艺术
历史学者们专门用来指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
法国的装饰性艺术的。这一时期的法国建筑中,巴洛克式的雄伟、严峻的风格分解或者柔化,成为类似贝壳制品(
法语为rocaille)式的线条。由此发展出一种新颖的、绚丽的、优美的、富有想象的风格。像所有的法国文化及趣味一样,这种风格也迅速传遍
欧洲,在
德国南部及
奥地利特别风行。如果说音乐和建筑等其他艺术的演变完全一样,那是不恰当的,但在音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浓墨重彩让位于优美、纤细的精雕细琢,尤其在
键盘乐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很多一流的作曲家写了极尽装饰能事的乐曲,著名的洛可可风格的作曲家当数法国的
弗朗索瓦·库普兰,在德国采用这种风格的是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同时代人
格奥尔格·泰勒曼和
马特松,
意大利作曲家有D·斯卡拉蒂。在
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
弗朗茨·海顿、
沃尔夫冈·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中犹可见到洛可可风格的余韵。
华丽风格
另一个名词也来自
法语galant(华丽风格),顾名思义是“华丽”,其实用于艺术风格,它的含义更要丰富得多。首先是指欢乐,这是一种直率的、任性的欢乐:感官的欢乐,它有别于道德的说教及更深刻的艺术境界,也意味着一种优雅和尘世的趣味。它是指一种自由的
和声学式写法,与讲究严格对位、精心构思的巴洛克相异。按18世纪理论家的各种解释,它的词义包括:明晰的织体、常用带
终止式的
周期性乐句,随着装饰的旋律,简单的和声,不协和的自由处理。
华丽曲
在音乐上它首先是流畅的旋律,摒弃了复杂的对位手法;其旋律听来使人感到极为清晰,因为伴奏部分很清淡,通常用
通奏低音(如
羽管键琴)演奏固定的音型或者很慢地进行,绝不会对旋律喧宾夺主。华丽风格的乐曲最理想的表演媒介是人声,康塔塔或
歌剧选曲(最好是爱情歌曲);作曲家通常把乐句分得简洁而又规律,用一种可以预测的问答式进行,歌者的声音较为朦胧但却极富表情。另一种流行的表演媒介是长笛(替代老式的和音色明亮的
竖笛),人们特别欣赏它那优雅而柔和的色彩。华丽风格也指舞蹈节奏的使用,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等人在他们的
键盘乐
组曲中采用的外加乐章之一,即称为“华丽曲”(galanteries);它意味着常常使用一些固定的、短小的旋律乐句,一如姿态优雅的鞠躬和礼仪。
兴起
“华丽风格”一词在1700年后才使用,此种风格的流行是在十八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十八世纪中叶为其全盛时期,即巴赫、
格奥尔格·亨德尔一辈的作曲家消失而新的一代崛起之际。巴洛克时代大师们的富有驱动性的低音
声部(它能赋予乐曲一种活力)此时让位给较为迟缓的低音进行,只起到衬托上面主要声部的作用而已。巴洛克时期常用的
赋格织体也被取代,此时上面的声部轻而易举地取得了统治地位,其次才是低音,而中间声部已无容身之地。
巴洛克音乐中,长而不规则的乐句被较短的乐句取代,它们往往是两小节或四小节的,听者能感觉到后继的乐句大约将是怎样的。
音乐变革
歌剧兴起
音乐语言变革之所以发生,主要原因是新思潮的出现,即
启蒙运动。十八世纪早期这个重大的变动已出现于哲学以及像
英国的
艾萨克·牛顿、
法国的
勒内·笛卡尔那样的科学发现的觉醒,理性与人道的观点受到重视,神秘与
迷信逐渐褪色。启蒙运动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将文学艺术普及到普通的男女中间去,使中等阶级也可分享过去只有贵族才能享受到的东西,艺术应该充实和丰富人们的生活。因此我们发现在十八世纪初期,歌剧这一形式不仅是专供私人宅邸演出和仅用意大利语言,而且也向公众开放并用各个国家的民族语言。在法国出现了
喜歌剧(
歌剧 comique),歌曲与对白穿插进行,故事情节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喜歌剧已在巴黎集市的场子上演出。比之宫廷歌剧来,它的内容更适合人民大众的口味。在
英国,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贵族们尚在欣赏意大利歌剧,
中产阶级却喜欢带有对白的、曲调质朴动听的轻型歌剧,此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伦敦,而且遍及全国各地。此种类型的歌剧在十八世纪中期经译成
德语后在
德国的
柏林及
汉堡市等地上演,促进了产生德国自己民族形式的此类歌剧,即歌唱剧(Singspiel)。就是在
歌剧的故乡
意大利,十八世纪初已出现用地方语言的
喜歌剧,如在
威尼斯、
那不勒斯等地。此类歌剧所用题材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曲调动听;相形之下,取材古代或神话中的故事和人物就显得不易理解,其音乐也较乏味。
乐器传播
歌剧并不是唯一显示文化艺术发展进程的体裁。与此同时,音乐的印刷出版业建立起来了,人民大众可以购买乐谱在家歌唱或演奏,乐器制造业也由于新技术的发展而蓬勃兴起。年轻姑娘能演奏
羽管键琴或
钢琴是有教养的重要标志。男士们则演奏长笛、
小提琴或其他业余性质的乐器。十八世纪时出了许多为家庭用的乐器演奏教材。作曲家们也为家庭使用的目的而创作乐曲,它们在演奏技术上虽较简单而易于掌握,却仍然优美动听,演奏起来饶有兴味。这就是上述引起风格转变的原因,转向更有规律的和旋律的风格。人们在家里尝试着唱他们在公共娱乐场所听到的歌曲,“流行歌曲”歌集的刊印应运而生,这些歌曲选自上演的
歌剧(在伦敦也有在著名的游乐园中演唱的),它们对音乐爱好者来说是印象新鲜的。
音乐会流行
十八世纪时音乐会的活动已经开始。以前,器乐曲主要在宫廷或上流社会人物的家庭中表演,在当时出现了全新的局面,人们(通常是既有音乐爱好者又有专业音乐工作者)集合在一起举行音乐会,娱乐自己(有的赖以为生)和款待前来的听众。在较大的城市里从事音乐的专业人员很多,伦敦和巴黎首先兴办定期的管弦乐队音乐会,其他城市很快效仿。宫廷乐队也常举行售票的音乐会。特别是在十八世纪后期,音乐会的活动迅速发展。杰出的演奏家从一个城市到一个城市举行巡回演出。当地有名的艺术家也举行年度的“慈善’音乐会(演员仍然能拿到报酬)。管弦乐队这一团体组织日益成形,音乐会向公众开放当时是一件新鲜事。
新一代作曲家
为适应此种需要,作曲手法亦需更新,要求乐曲有更为逻辑和清晰的形式,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和兴趣。适应这一时代形势的要求,新一代的作曲家从此兴起,其中的三巨头是
弗朗茨·海顿,
沃尔夫冈·莫扎特和
路德维希·贝多芬。这就是所谓
维也纳古典乐派。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人都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维也纳活动,他们之间互有影响。他们都是运用
奏鸣曲形式的大师,写出了奏鸣曲、交响曲、
四重奏这类体裁的不朽佳作;他们也都致力于主题的展开以及利用调性的配置来给抽象的形式注入细致微妙的表情。
虽然三人都写过
歌剧,但是真正在歌剧中留下了璀璨名篇的只有莫扎特,而且也确实没有称得上“古典主义”的歌剧风格存在。主要是这些大作曲家的器乐曲给了当时以及整个十九世纪以巨大影响。除了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后期的作品显得较为艰深外,这三人的作品都既深刻而又通俗易懂,这也促进了这一时期开始的音乐从此走向世界。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
格奥尔格·亨德尔的作品仍仅限于在中部
德国及
英国流传,而
弗朗茨·海顿的作品不仅在他受雇的贵族宅邸演奏,而且在
维也纳、
巴黎、伦敦都能听到;
沃尔夫冈·莫扎特以演奏家的身份漫游全欧,演奏他自己的作品;贝多芬的作品从1805年后也是在欧洲到处都能听到。
古典乐派
初期三大乐派
文艺复兴后在
意大利兴起的主调形式的新音乐,以贵族社会为背景,在德意志和
奥地利各地繁荣昌盛起来。其初期有三个主要乐派:以音乐大师巴赫的次子卡·菲·埃·巴赫(C.P.E.Bach)为中心的柏林乐派;以约翰·施塔密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年)为中心的
曼海姆乐派;以瓦根扎尔和蒙恩为中心的早期维也纳乐派。
歌剧虽然是古典派音乐中的重要部分,但从整体来看,古典派音乐的特色在于
器乐方面,特别体现在
奏鸣曲和交响曲形式的音乐上。曼海姆乐派的
室内乐和
交响乐不仅影响了
维也纳乐派,而且对
波恩时代的少年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奏鸣曲是古典派音乐中极富代表性的形式,它的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题的对比,中间出现 发展部,然后是两个主题反复的再现部。曼海姆乐派当时已经具有了相当完整的奏鸣曲形式,他们还在交响乐中加入
小步舞曲乐章。这个乐派的交响乐配器中,
木管乐器也采用了双管编制。
沃尔夫冈·莫扎特在自己的交响乐中加用
单簧管,也是受了
曼海姆乐派的影响。
维也纳乐派
以“
交响乐之父”
弗朗茨·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为代表的
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
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