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铭孙村位于
湖南省永州市东部竹子峰山下,距离
新田县县城24.5公里,东至
石羊镇,南邻
宁远县。村域面积为586公顷,共有670余户2500余人,皆为
骆姓。骆铭孙村是
中原地区明代
锦衣卫世家的发源地,也是明清时期湘南地区显赫家族的典型代表。村子建村已有近千年历史,坐落在四面山岭的盆地中央。村前村后环绕着两条河流,形成了“二溪环抱”的
水势格局。
2017年,骆铭孙村获得湖南省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称号。2018年,根据第五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骆铭孙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骆铭孙古建筑群被列为
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骆铭孙村历史悠久,声名显赫,据《骆氏家谱》记载,骆氏先辈明初洪武年间已生息于此。
骆铭孙村现存
明代建筑3座以上,其历史之久远,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保存之完整,在古民居中极为罕见。村中建筑以骆氏
公祠为最。公祠占地1.2亩,前有天井,后有大厅、神坛,两侧为厢房。梁柱皆由粗壮笔直的硬木构成,柱础上
麒麟龙凤珍禽瑞兽图案石刻
浮雕神形兼备,栩栩如牛;柱撑上
木雕花纹形象生动,古朴大方,刀法细腻流畅。公祠前门牌楼结构复杂,制作精美,飞檐斗拱,气势恢弘,牌楼上“
楚南望族”四个
楷书大字大气磅礴,显示出骆氏家族的显赫地位。
骆氏诸代人中,官吏名士甚多,村中有一骆安公排楼,楼上“锦衣总宪”
匾额为万历御赐,其显赫声望闻名遐尔。据
家谱记载,
骆安官至
锦衣卫都指挥使(锦衣总宪)。锦衣卫在明代地位极高,拥有生杀予夺大权,骆安“掌任务奉沼狱一切遵行朝廷宪典”,“以弼成一代英明”。其子孙一直享受
世袭爵禄。据说北京瓦窑头骆家就是这一家族繁衍的子孙。
行政区划
文化
有新田大豆、
陶岭三味辣椒、新田血灌肠、石羊醋水豆腐、新田花生等特产。
社会
民生
领导视察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秀美的竹子峰迎来了一批特别的客人。3月27日,
新田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欧阳韶勇带领党组成员、副院长王鸿波以及驻村工作队员等一行6人,风尘仆仆驱车60多华里到党建扶贫联系挂点村——
金盆镇骆铭孙村调研,体察村情民意,为该村未来发展献计献策。
有3000多人的骆铭孙村位于新田县最南端的竹子峰下,毗邻
宁远县太平镇。该村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就是湘南望族。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乡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后盾单位的大力扶持下,该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发生了积极变化。但因该村地处偏远,人口多,田土少,自然条件较差,社会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
“村里的社会治安好吗?集体经济发展如何?创建‘卫生文明村’有什么困难?……”欧阳韶勇一边走访一边询问村民,用了大半天时间走遍了骆铭孙村的山山岭岭,田间地头,现场察看了该村的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和自然条件,还实际了解水利建设情况,并与乡村干部座谈,分析存在问题困难的原因,商谈解决该村目前困难的办法、出路及今后的发展规划。
“一定要找准发展瓶颈,对症下药,彻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欧阳韶勇指出,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目前骆铭孙村发展任务重,维稳压力大,需要继续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解决该村目前
困难问题的办法既要考虑当前,又要着眼长远,驻村工作队员要积极协助乡村干部,从保持该村持续发展和长久稳定的高度出发,认真调研,并尽最大力量给予扶持帮助。他强调,村两委干部要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村上下齐心协力,破除不稳定因素,摸清困难底子,加快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经济作物油茶的调研规划,为全村发展夯实基础。
县领导到村现场办公
9月16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周立夫带领政府办、发改委、水利、移民、国土、调纠办等部门负责人到金盒圩乡骆铭孙村现场办公,研究解决该村目前困境,为该村未来发展献计献策。
周立夫一行深入到骆铭孙村的山山岭岭,田间地头,现场察看了该村的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和自然条件,还到相邻的老下塘村了解了水源点建设情况,并与镇村干部座谈,分析存在问题困难的原因,商谈解决该村目前困难的办法、出路及今后的发展规划。相关部门在座谈中认为,骆铭孙村地处偏远,人口多,自然条件较差,表示要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力所能及给予帮助支持。
旅游
骆铭孙村附近有骆铭孙村古建筑群、河山岩村古民居群、头龙家大院、新田
新田孝文化主题公园、郑作民故居等旅游景点。
京都上湖南会馆
京都上湖南会馆位于骆铭孙村左侧,始建于明朝万历时期,由
锦衣卫指挥使
骆思恭倡导修建。占地1.2亩。旧时的
会馆是一座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聚会场所,主要用于唱戏或聚会,至今已有500余年,是骆铭孙村辉煌的历史见证,也是目前
湖南省省内唯一保存下来会馆。
会馆前设有天井,后有大厅、神坛,两侧均为厢房。梁柱皆由粗壮笔直的硬木构成,柱础上龙凤
麒麟,珍禽瑞兽图案,以及石刻
浮雕神形兼备,栩栩如生;柱撑上
木雕花纹形象生动,古朴大方,刀法细腻,雕刻精美,是明清时期湖南古建筑的精华。根据在骆铭孙村古地图上熟知,原会馆大门上方悬挂有两块明代御赐牌匾,分别写着“
楚南望族,锦衣世家”,可惜其中一块牌匾今已遗失。仅“楚南望族”牌匾流传了下来。岁月沧桑,由于文革时期遭到巨大的破坏,如今早已不复当年富丽堂皇,但古朴典雅的风格仍在。
仁帧宗祠
俗称公堂,位于村中一区马路旁。建筑布局古朴典雅,前设大厅,后有
牌位,装饰精美。现村里有重大事情仍还在这里举行。
锦衣总宪牌匾
骆安公牌楼,位于骆铭孙村右侧与“衣冠门第”牌楼平行分布。建于明万历时期,万历皇帝念及已故
锦衣卫指挥使
骆安的卓越功勋,御赐而建。屋顶原为
琉璃瓦,现为布瓦。牌楼上挂“锦衣总宪”牌匾,为万历皇帝亲笔题写。是目前全国首个锦衣总宪,具有很高的文史研究及艺术价值。
衣冠门第牌楼
衣冠门第牌楼,坐落在骆铭孙村中央大塘旁。始建于明朝初年。现存为
康熙乙丑年重建,是骆铭孙村的正门,同时也是村中最早修建的牌楼。原为
庑殿顶,两层八柱,三间四楼。牌楼上方原挂有“文武荣流、衣冠门第”,两块牌匾可惜今已遗失。历来村中结婚的新人都要经过这个门进入村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骆铭孙村人。如今几百年的时间过去,这个习俗一直传承至今。
代表人物
历史传说
1402年7月13日,“
靖难之役”中,
朱橞朱和
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接
朱棣,朱棣攻入南京紫禁城内。
朱允炆朱允带着大儿子
朱文奎出逃,同年9月到达广西
柳州市,得到柳州武德将军杨禄安
庇护。随后杨禄安被新皇帝朱棣解职。
杨禄安带着建文帝去
永州市找其
江西省老乡、永州武德将军王友庆。王友庆将建文帝暂时安置在永州城西郊的三丘田,杨、王、建文帝三人一起商量接下来的藏身之处。建文帝说他有奶妈在
宁远县农村,今
新田县金盆镇骆铭孙村。王友庆在永州为官多年,熟悉当地情况,认为那里地处偏远、地广人稀,适合躲藏。于是他们三人去了骆铭孙村。
骆氏家族因为和明朝皇室的关系,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非常富裕。骆铭孙村的邓氏接待了
朱允炆一行。由于邓氏和建文帝的关系,怕招人耳目,于是议定建文帝及其随从先去当和尚隐藏一段时间。
于是建文帝在洞心村建了龙池寺,带着
朱文奎入寺当了和尚,成了龙池寺主持。其随从则在龙池寺附近建了景仙寺、三教寺等15座寺庙,以当和尚或道士为名隐迹当地。建文帝为这些寺庙、
道观的实际管理者或召集人,和随从以师徒相称,有铁峰、西湖、净济、善坚等5个名号。
为了引开外人的注意力,邓氏和小儿子骆婆保迁往邓氏娘家厦源村,并在村后建永安堡,供
朱允炆躲藏和居住。为了营造更隐秘的藏身处,也为建文帝还俗后准备,骆家把大观堡一带的田产地产给了建文帝,杨禄安、王友庆就着以前的“荡寇将军垒”重建大观堡,并在山下安家营造城堡。
专家考证
在全省第三次文物普查中,
新田县文物部门曾向
谢武经等文物专家提供了一份资料,资料中记载了当地的一个传说:“明洪武年间,太祖
朱元璋的太子长孙8岁无疾而终。太祖问方士,方土说,如再得一男,必独乳奶妇哺乳之,方得太平。太祖遣官吏四处寻访,等寻到骆铭孙村时,果有一独乳妇人,名为三姑,又刚生
骆姓一小儿叫骆寄保。官吏便带其与骆寄保一起到京,与新生
皇太孙一并哺之。这个皇太孙就是后为
朱允炆的朱允炆……皇帝感谢三姑的哺育之恩,封三姑为一品夫人(现存一品夫人墓碑)……”
谢武经特地前往
新田县骆铭孙村,与当地老人多次交谈,证实有这个传说。随后,谢武经在村里找到了两套《骆氏族谱》,族谱中记载了骆寄保与他父亲、母亲、弟弟的有关资料:“以诚公(骆寄保之父),生于元
至正九年(1349)
己丑四月二十日戊时,明洪武
戊申(1368)任指挥千户侯,随征
朱元璋战阵而亡;妣邓氏(骆寄保之母),生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
辛卯十二月十四日已时,殁于大明
宣德三年(1428)戊申二月初二曰,卜葬地名看牛岭坤山艮,生二子,长子寄保,次子婆保;寄保公,邑武生,成祖时召募乡勇扫荡元氛,以军功赐爵千户侯,卜居京都顺天府瓦窑头,遗迹具在骆铭孙村谱内;婆保公(骆寄保弟弟),生于大明
洪武六年(1373),殁于大明正统五年(1440),卜葬地名葱头洞。”
看到
家谱,谢武经非常兴奋。他认为,从时间、历史空间和社会条件三个方面来考证,骆寄保的母亲抚育过
朱允炆的说法,确实可信。
在谢武经及研究者看来这只有供帝王使用才能解释得通。这个人就是建文帝。因为在调查中,谢武经等人从离大观堡不远的骆铭孙村老人口中了解到,村里祖辈流传下来“村里一妇人哺育过太子”、“一个落难皇帝流落到
新田县”的故事。为了考证传说的真实性,他们找来《骆氏族谱》,从中发现了骆以诚父子与
朱元璋朱元璋的有关资料:骆以诚,明洪武戊申年(1368)任指挥千户侯,随明太祖征战而亡。根据
家谱上记载的时间推算,
朱允炆出生时,骆以诚妻子邓氏26岁,小儿子骆婆保4岁。谢武经认为,从历史时间、历史空间和社会条件3个方面来看,邓氏抚养过建文帝的传说,并非无稽之谈。
获得荣誉
2019年6月6日,骆铭孙村被列入第五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