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弩是一种大型的特殊弩,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主要用于攻城或海战。
中原地区床子弩使用绞车拉动弓弦,操作士兵达7名,最高射程约合现在的1.5公里。多弓床弩可用多人绞轴,用几张弓的合力发箭,其弹射力远远超过单人使用的擘张、蹶张或腰引弩。据史料记载,辽军将领
萧挞凛便是被400多米外宋军阵地的两米巨箭射杀,最终双方签订著名的“
澶渊之盟”。
宋朝军队中共有六种床弩,是中国古代一种威力较大的弩。
床弩最早出现于
春秋战国时代,由绞盘上线,射程较远,但是精准度不佳,一般采用大规模齐射的战术。
《后汉书·陈球传》记载,在一次战争中,陈球曾“弦大木为弓,羽矛为矢,引机发之,远射千余步,多所杀伤”。这种大弩仅用手擘、足踏之力难以张开,故应是床弩。1960年,在
江苏省南京市
秦淮河出土一件南朝时(420~589)的大型铜弩机,长39厘米,宽9.2厘米,通高30厘米(图1)。复原后,其弩臂长当在 2米以上,无疑也属于床弩一类。当时
北朝也使用床弩,《北史·源贺传》记载,
拓跋濬时,源贺
都督三道诸军屯守
内蒙古地区,“城置万人,给强弩十二床”。
天宝杜佑撰《
通典》
中将这种弩称作“车弩”,宋朝以后则通称“床弩”。床弩在
宋朝得到较大的发展。
宋官方
编修的 《
武经总要》 所载床弩,自 2弓至4弓,种类很多。多弓床弩张弦时绞轴的人数,小型的用5~7人;大型的如“八牛弩”,需用100人以上。瞄准和以锤击牙发射都有专人司其事。所用箭以木为杆,铁片为,号称“一枪三剑箭”。这种箭实际上是一支带翎的枪(矛),破坏力很强。床弩又可射出“踏箭”,使之成排地钉在夯土城墙上,攻城者可借以攀缘登城。床弩还可以在弦上装兜,每兜盛箭数十支,同时射出,称“
寒鸦箭”。床弩的射程可达三百大步(约合570米),是
中原地区古代弩类武器中射得最远的。据
宋朝张表臣撰《
珊瑚钩诗话》记载,床弩在
景德元年(1004)的
澶州之战中曾发挥过很大作用。但床弩构造笨重,机动性较差。随着
火器的发展,床弩逐渐被废置不用。
北宋时期,步兵的远射兵器除了一般的弓弩以外,还进一步发展了一种重型远射兵器,即利用复合弓的床弩。
床弩,又称床子弩,它是在
唐朝绞车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将两张或三张弓结合在一起,大大加强了弩的
张力和强度。张弩时用粗壮的绳索把弩弦扣连在绞车上,战士们摇转绞车,张开弩弦,安好巨箭,放射时,要由士兵用大锤猛击扳机,机发弦弹,把
箭射向远方。《
武经总要》里记录的这种使用复合弓的床弩有八种,可以依弩的强弱和射程分为两类。一类是双弓床子弩,上面装有两张弓,分别置于粗大的
弩臂前端和后部,两张弓相对安置,发射时,先用一条两端带钩的粗大绳索,一端钩住弩弦,另一端勾住绞车的轴,然后用五、七个或十余个战士合力绞动绞车,把弩弦张开,扣在机牙上,专管装箭的
弩兵安好弩箭,并瞄准目标。放射时,用人手的力量是扳不动扳机的,要由专管发射的弩手高举起一柄大锤,以全身力气锤击板机,于是巨大的弩箭便呼啸着飞向敌方。这些箭很粗大,
箭镞是扁凿形的,所以叫“凿子箭”,射程约为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五步。
另一类是
三弓床弩,较前一类更强大,射程也远一倍。
弩臂上的三张弩弓,前端安两张,后面装一张,也是前后相对安装。由于这类床子弩力量更强,所以又叫“八牛弩”,表示用八头老牛的力量才能拉开它。用人力开弩,一般需二十至一百人,一般射程在二百至三百步,即三百七十至五百六十米左右。三弓床子弩使用的弩箭更为巨大,有粗壮的箭杆和铁制的箭羽,前端装有巨大的三棱刃铁镞,因为它的大小和一般士兵使用的
长枪差不多,所以又叫“一枪三剑箭”。另还有一种次
三弓床弩,所用箭名称叫“踏橛箭”,其功能在于攻打敌方城堡时,将粗大的箭射向敌方城墙,使弩箭的前端深深插入墙内,只留半截粗大的箭杆和尾羽露在墙外,攻城的士兵在己方的掩护下可攀着这些射插在墙上的巨大箭杆登上城墙,攻陷城池。于是,这种巨大的弩箭又成了攻城者攀登的踏橛,因此这些箭又有了“踏橛箭”的名称。
在西方也有出现过构造类似的
弩炮,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时代。
古罗马军队使用的古罗马床弩有分大型与小型,小型的古罗马床弩又称作 蝎弩(Scorp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