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羌塘高原南部内陆湖泊,
盐湖区。位于北纬31°42'~31°45',东经89°29'~89°5'。由3个小湖组成,分布在
冈底斯山脉北麓色林错—伦坡拉
新生代断陷盆地内,湖面海拔4522米,面积共54平方公里。据其同相距仅10公里的色林错东岸高出湖面约130米的岗状地的中
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湖相
沉积物(略为胶结的砂砾层与粘土层)推断,班戈错乃晚更新世以后随气候变干,湖水枯缩而从古色林错大湖中分离出来的。湖水的pH值8.5~8.7,矿化度68.5~169.3克/升,
化学类型属
碳酸根型,主要的盐类沉积物为
芒硝和
硼砂。因硼砂矿藏量丰富,20世纪60年代曾被大规模开采过。湖的东岸与北岸为坦荡的平沙地与灰绿色粘土沉积组成的干湖滩(雨季可积水成浅湖),生长有低矮、稀疏的
紫花针茅为主的高寒草原植被;其下发育的高山草原土壤呈显碱性,有较明显的钙积层,表层有机质含量1.5%左右,反映了湖区寒冷半干旱的气候特点。据湖东南的
班戈县气象站(北纬31°22',东经90°01',海拔4700米)资料,这一地区年均温-1.2℃,最暖月均温8.6℃(极端最高温达19.7℃),1月均温-12.1℃,极端最低温曾创-35.8℃的纪录,年降水量301.2毫米,90%集中在6~9月。湖区仅有牧业生产活动,适宜放养耐干寒、粗放的
藏绵羊。
班戈错位于珍湖——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构造带内,是一个构造成因的
盐湖,由三个湖组成,其一为卤水湖;其二是个
干盐湖,局部已被风沙覆盖,成为沙下湖;其三为半干涸盐湖,已形成大面积
芒硝沉积。
班戈县错是久亨盛名举世闻名的
硼砂盐湖,远在6世纪人们就开始利用硼砂,直到1563年才从
西藏自治区传到
欧洲,因此班戈地区成为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硼砂的区域。
上世纪50年代曾建西藏第一化工厂,大规模地开采
硼矿,生产精制硼砂,销往国内外。据当时参于采矿的同志讲,班戈湖干湖区遍地是硼砂,工人们炸药放炮开采,一个炸药包可以产生4-5吨硼砂,工厂按低价收购,有一位浙江籍工人,在三年时间,共生产价值超过6万元的硼砂,被推荐成全国劳动模范,去北京见到毛泽东主席。
在
那曲市班戈县境内,位于县驻地
西北,海拔4522米,面积54平方公里。自驾前往需了解当时的路况,也可在班戈县包车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