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府(闽东语罗马拼音:hok ciu hoo)为明清时期
福建省省布政司下辖的府级行政区同时也是福建的省城,其辖区大致为今天的
福州市的六区一
县级市六县再加上
宁德市的
古田县、
屏南县二县,即闽县,
侯官县,
长乐区,屏南县,福清县,古田县,
罗源县,
连江县,
永泰县,
闽清县,这十个县同属于福州民系和福州十邑文化圈。民国元年(1913年)废除福州府。
地点介绍
从明代起,福州一直是福建的首府。同时期福州造船业发达、
航海技术先进。1396年,福州三十六姓开始迁居
琉球王国,而郑和舰队选择长乐县太平港作为停泊基地、物资采办地及开赴西洋的起点,很多学者认为郑和舰队的
宝船即是福州制造的
福船(古代木质
海船代表),而大批干练的福州籍水手则活跃在郑和舰队中。此后
福州市海外贸易逐渐复苏,1474年成为福建市舶司的所在地。福州还是中国和琉球交往的枢纽,福州柔远驿专门用于接待琉球使者、商人。嘉靖年间福州府倭患甚重,
戚继光曾两度入闽平定倭寇。自明朝晚期起,
欧洲的
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
意大利等国同福州的接触渐趋频繁,1624年底,
艾儒略将
天主教传入福州。1645年,明
朱聿鐭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元
隆武,福州府改为天兴府。1646年,清军击溃隆武政权后攻占福州,天兴府复称福州府。
清代,清军与
郑成功一度在
福州市地界进行拉锯战,1674年至1676年,
耿精忠又据福州反清。动荡的局势导致清政府施行海禁、迁界政策,强迫福州沿海居民内迁,重创福州沿海的社会经济,直到1684年迁界政策取消。明清两代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使福州城大规模发展。清代中前期,福州中国重要的海洋贸易中心,其主要贸易对象是
琉球王国和
日本,多有福州府人移民琉球和日本。经济的繁荣也使人口猛增,到了19世纪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有欧洲人估计福州城市人口可能已经达到50万。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1844年
福州市作为五口之一正式开埠。自1845年
仓山区的英国领事馆建立起,先后有17个国家在福州设领事馆。
台江区地区沿江和上、下杭一带成为进出口贸易中心,而福州的茶叶出口更占到中国茶叶出口总量的35%。外资、民营与官营的银行、企业、商号等相继在福州开办。1847年,基督教新教开始在福州传播,并在此后创立了许多教会学校和福州最早的报纸和期刊。
洋务运动兴起后,1866年(
同治五年),清政府在
马尾镇设立了
福州船政局(后改为福州船政局)以建造现代舰船,并开设
马尾船政学堂培养相关人才。随后
福建水师成立。1884年
中法战争期间,在
马尾港发生的
马江之役导致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晚清的
福州市是中国较为现代化的城市。清朝立宪运动后,
福建省咨议局于1909年在福州开幕。1911年11月9日,福建同盟会击败清军,占领福州,成立了福建军政府。
历史沿革
五代十国时期梁长兴四年(933年,闽龙启元年),
王审知王延钧称帝,升
福州为长乐府。
后晋
开运二年(945年),
王延政以长乐府为东都。不久即为
南唐、
吴越所灭。
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福州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宁及福清由州降为县,福州府管辖
闽县、侯官、怀安、
长乐区、连江、
古田县、永福、
闽清县、
罗源县、
福安市、
宁德市、福宁及福清13县。
明成化九年(1473年),设
福宁州。福州府减辖福宁、宁德、福安3县,所辖地改为闽县、侯官、怀安、长乐、连江、古田、永福、闽清、罗源、福清10县。万历八年,
怀安县并入
侯官县。
清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明
朱聿鐭朱聿键在
福州市称帝,建元
隆武,福州府改为天兴府。
顺治三年(1646年)九月,清兵攻克福州,天兴府复称福州府。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割
古田县北境双溪地置
屏南县。
清嘉庆三年(1798年),割福清县地置平潭厅。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四年(1844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福州作为五口之一正式开埠。
清同治五年(1866年),
福州船政局成立(后改为福州船政局)以建造现代舰船,并开设
马尾船政学堂培养相关人才。
民国元年(1913年)废。
历任知府
科举
福州府文
进士明代六百馀人,
清代七百馀人,合计一千三百馀人。
其中
明代文进士
文化
福州话
福州话(Hók-ciŭ-uâ)是
闽江下游的旧福州府下辖十邑的共通语,是闽东语的代表方言,也是福州民系所使用的母语。属于汉语族的闽语分支。此外,福州民也以福州话为母语。在汉语八大语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市人把这门语言称作平话(Bàng-uâ),意思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
通行于
福建省东部的福州十邑、
宁德市、
南平市部分地区、
三明市尤溪县,台湾地区的
马祖(仍属福州十邑的
连江县管辖)。
随着福州人移民海外,在东南亚的
印度尼西亚、
泰国、
文莱、
马来西亚的
沙巴砂拉越(沙捞越州诗巫省有
诗巫之称,通行
福州话)及西马的
实兆远(有小福州之称)。此外
新加坡也有大量来自福州十邑的移民讲福州方言;在美国和
加拿大等北美地区的以福州十邑籍华人为主的社区,所指的福建话通常为福州话。此外,在
阿根廷、
日本、
欧洲和
澳大利亚的许多华人社区也是以使用福州话 为主。
闽剧
闽剧 又称福州戏,流行于福州十邑地区以及
宁德市、
南平市、台湾、
香港特别行政区、东南亚以及北美等福建籍华侨社区。闽剧是由明末儒林戏与
清代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光绪至
宣统年间)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俗称“前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同时闽剧也是现存唯一用
福州市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
“榕腔”一词,最早见于清光绪年间福州
举人卓倓《惜春斋词话》记载:“闽人演唱曲本,土音曰榕腔,正音曰啰啰。”榕腔之称,从清末一直延续到
辛亥革命时期。民国元年,福建教育司第三科曾致函警务厅,请实行禁演淫戏称:“本司第三科审查,应禁榕腔戏曲数十种,当经先后照请贵厅严行禁演在案。查近月以来,各戏班如‘宝发’、‘仕梅’及南台‘群芳’、‘赛月’女班,尚多演唱上列请禁各淫戏,且撰意肖物,变本加厉,致今舆论啧啧……”
“闽腔”一词,始见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福州市进士林苍《天遗诗集·乙未集》的观剧诗:“衣冠从宦亦逢场,肯为伤春一断肠。冷落枉随杨学士,是非任唱蔡中郎。天花四散因人期,水月相看与世忘。千偈澜翻吾岂敢,乞君玉尺细裁量。”诗题为《戏仿闽腔十劝曲》。
2006年5月20日,由
福州闽剧院申报的“福州闽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州十邑
福州是
福建省省会,江南名城,历史上下辖十邑:
闽县、侯官(闽县侯官二县辖今福州市区和
闽侯县)、连江、
长乐区、福清、
古田县、
永泰县、
闽清县、
罗源县、
屏南县及
平潭县(民国元年设立)、是乡音相连、风俗相通的地区,故称福州十邑。
福州市十邑通行闽东语
福州话,同属于福州文化圈,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认为自己是福州人,这种认同感在海外十邑籍的华侨华人中尤为显著,即使在福州市辖境变迁以后(古田和屏南划归
宁德市管辖),古田和屏南籍的闽人仍认同自己为福州十邑人。
福州十邑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物产丰富。人文荟萃,商贾辐。经济发达,在历史上素负盛名,如今更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
福州的乡亲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海外,胼手足,艰苦创业,人才辈出,成就辉煌。许多同乡崛起而为工商、金融、科技、文化等的翘楚,蜚声海内外,为国争光。尤其难得的是,广大同乡热爱桑梓,关心乡事,出钱出力,为家乡的繁荣进步作出有益的贡献。因香港居于优良的地理位置,乡会在接待海外、台湾以及故乡的乡亲,作为沟通海内外的桥梁,克尽绵力。
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位于
马来西亚诗巫,简称:世福总会。世福总会在
福州市五一中路榕城商贸中心十层设立了办事处。福州十邑旅港同乡会是福建社团联会创会会员,也是闽籍数大社团之一,福州十邑旅港乡亲有数十万,不少人居住在西环和
荃湾。福州十邑旅港同乡会将在联络乡亲、建设家乡等方面,继续努力,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