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福州市下辖区,位于福州市城区中部,闽江下游北岸,东北与晋安区一河之隔,南与仓山区隔闽江相望,北及西北与鼓楼区毗邻。地理坐标为北纬26°02′—26°05′,东经119°16′—119°22′之间。台江区总面积约18平方千米,区政府驻
后洲街道台江路88号区委大厦,下辖10个街道。截至2021年末,台江区常住人口为41.3万人。
唐时,台江地区隶属闽县、
侯官县管辖,宋、元、明、
清代期间基本延续。民国2年(1913年),闽县与侯官县合并,称闽侯县,台江地区仍属闽侯县管辖。民国6年,实行由闽侯县与福建省会警察厅共治福州城。福建省会警察厅第四署与闽侯县共辖原台江区域。民国33年4月,福州市政筹备处训令全市成立5个行政区。民国34年5月,台江区公所、小桥区公所正式成立。此后,台江地区分属台江区、小桥区公所管辖,归属福州市。
新中国成立后,仍袭此制。1956年4月,台江区、小桥区合并为台江区,仍属福州市管辖至今。台江区的地形以中部和偏南部的丘陵地带为高点,周围地势相对较低,尤以流沙冲积成陆的南部、东南部、西南部、西部平原地势更低。台江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季长无酷暑,冬无严寒,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
2023年,台江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710.2亿元,增长4.1%;
固定资产投资153亿元,增长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9亿元,增长7.9%;一般
公共预算总收入26.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258万美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万元,增长4.5%。
名称由来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闽越王
无诸从江上登岸,在
大庙山筑台设坛祭天,“登南城翘望,有台临江”,台江、南台由此而得名。
历史沿革
唐至清时期
唐时,台江地区隶属
闽县、
侯官县管辖,宋、元、明、
清代期间基本延续,大致以今台江区西部之
白马桥、
彬德桥、三捷透以及洋中亭一带为界,以东属闽县,以西属侯官县。
民国时期
民国2年(1913年),闽县与
侯官村合并,称
闽侯县,台江地区仍属闽侯县管辖。民国6年,实行由闽侯县与
福建省省会警察厅共治福州城。以福建省会警察厅第三署与闽侯县共辖原小桥区域;福建省会警察厅第四署与闽侯县共辖原台江区域。民国33年4月,福州市政筹备处训令全市成立5个行政区。民国34年5月,台江区公所、小桥区公所正式成立。此后,台江地区分属台江区、小桥区公所管辖,归属
福州市。1946年1月福州建市时即置台江区,与小桥区并列
市辖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为市辖区之一。1956年5月,撤销小桥区,并入台江区。1968年9月,台江区更名为赤卫区。1978年4月,赤卫区复名台江区。
1955年11月,设苍霞、中平、后洲、瀛洲、新港5个街道办事处。1956年5月,撤销小桥区,并入台江区,所辖茶亭、洋中、双杭、义洲、帮洲5个街道办事处归台江区管辖。1957年10月,撤销中平街道办事处,并入苍霞街道办事处。1970年2月,鼓山公社并入赤卫公社,划归赤卫区。1973年11月,赤卫公社分为赤卫公社和东风公社。1975年3月,撤销东风公社,设立鼓山公社和鼓岭公社。5月,鼓山、鼓岭公社划归郊区。7月,赤卫公社划归蔬菜区。1986年,增设
上海新村街道办事处。
1995年10月27日,国务院(国函〔1995〕102号)批复同意调整
福州市市辖区的行政区域,其中:(1)台江区辖瀛洲、新港、后洲、茶亭、洋中、双杭、苍霞、帮洲、义洲、
上海新村10个街道办事处,从原郊区划入的台江镇及所辖的南公、曙光、红旗、双丰、红星5个居委会和
洪山镇的祥坂、长汀、高桥3个居委会。区人民政府驻地不变。(2)将茶亭街道的斗中、西营里、福中、九福庵4个居委会划归鼓楼区管辖。将
新港街道的连潘、连辉、象园3个居委会划归
晋安区管辖。
1996年1月,福州市区
行政区划调整后,台江区从
鼓楼区划入龙庭、状元2个居委会;从原郊区台江镇划入南公、红星、曙光、红旗、双丰5个村委会;从洪山镇划入祥坂、
长汀县、高桥3个村委会;划出茶亭街道办事处的斗中、西营里、福中、九福庵4个居委会归鼓楼区;划出连潘、连辉、邦辉、象园4个居委会归晋安区;增设
宁化县、鳌峰2个街道办事处。
1997年,上海新村街道办事处更名为上海街道办事处。
2000年,台江区辖12街道:
茶亭街道、
洋中街道、
苍霞街道、双杭街道、
帮洲街道、
义洲街道、上海街道、瀛洲街道、
新港街道、
后洲街道、鳌峰街道、宁化街道。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68400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人):瀛洲街道50110,后洲街道14249,义洲街道35460,新港街道39229,上海街道67170,双杭街道20844,苍霞街道11433,帮洲街道16759,茶亭街道32560,洋中街道28557,鳌峰街道24871,宁化街道27158。
2001年,台江区辖洋中、
上海市、茶亭、新港、
宁化县、义洲、帮洲、双杭、苍霞、后洲、瀛洲、鳌峰12个街道办事处,设90个居委会、8个村委会。面积18.02平方千米,人口约29.7万人。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台江区位于
闽江下游北港北岸,介于北纬26°02′—26°05′,东经119°16′—119°22′之间。东起江滨中大道东头九孔闸,沿
光明港至
晋安河中心线为界与
晋安区一河之隔;西、南以闽江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与
仓山区相望;北以
琼东河、
东西河、斗池路、上浦路中心线至金山大桥西侧桥下
小岛北端至闽江航道中心线,与
鼓楼区毗邻,设立和维护31个界桩。
福州市台江区县级行政区域界线3条(台江鼓楼线6.482千米,台江晋安线7.37千米,台江仓山线10.98千米),总长24.832千米。
气候
台江区属
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夏季长无酷暑,冬无严寒。2005年平均气温19. 6℃,全年无霜期326天,年降水量1342.5毫米,年平均湿度为77%,常年风向多为东南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地形地貌
台江区中部丘陵地稍高,四周低倾,尤以流沙冲积成陆的南部、东南部、西南部、西部平原地势更低,江岸线全长7800多米。东北与
晋安区一河之隔,南与
仓山区隔
闽江相望,北及西北与
鼓楼区毗邻。台江区境内中部和偏南部一带有火山石、
花岗石组成的海拔高(罗零
标高)12米至33米的
大庙山(33.3米)、彩气山(23.1米)、南禅山(20.3米)、吉祥山(20.68米)、保福山(又名文山15.75米)、金斗山(12.15米)、紫云山(11.92米)和太平山(9.55米)、崎顶等小高地。2004年始,福州横街一带(从洋头口南侧至小桥头北侧)进行旧城改造,削平达道路北侧的紫云山(原小桥小学驻地)、文化宫门口北侧的金斗山(原洋中街道办事处驻地)和福州第八中学周围的保福山(民宅)及吉祥山周围(民宅)的小高地等。
水文
台江区境内有
白马河、白马支河、大庆河、新港河、打铁港、
瀛洲河、
达道河、三捷河、
茶亭河、
光明港、光明港一支河、光明港二支河等;以及南公园、
福州茶亭公园、鳄鱼公园、亚峰公园等园内的湖、塘、河浦。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台江区土地面积约18平方公里,
土地利用主要是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和市政用地。其中,商业服务业用地180.49公顷,工矿用地5.55公顷,住宅用地606.92公顷,
行政管理与
公共服务用地259.14公顷,特殊用地6.65公顷,
交通运输用地300.56公顷,水域及
水利设施用地245.11公顷,其他土地104.34公顷。无耕地、园地、林地、草地资源。
生物多样性
台江区有古
榕树152株,其中胸径1米以上有70株。最大的一株古榕在打铁垱1号旁边,树围达4米,但被困在房屋底下。帮边村还有4株古榕,枝繁叶茂,因有些人供奉“
照天君”菩萨,树木常年受烟火熏燎逐渐死亡,后被砍掉。台江区境内
重阳木计4株,其中最大的一株,位于福州34中校内,树围为4.4米,高10米,枝繁叶茂,树龄达200年以上。
行政区划
台江区辖宁化、
上海市、义洲、苍霞、茶亭、洋中、新港、后洲、瀛洲、鳌峰10个街道,52个社区居委会。
以上资料来源于:
政治
人口数量
人口
截至2021年5月,台江区全区常住人口411819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46891人相比,十年共减少35072人,下降7.85%。全区共有家庭户144594户,集体户13055户;家庭户人口371427人,集体户人口4039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57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74人减少0.17人。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204299人,占49.61%;女性人口207520人,占50.39%。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98.4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2.3。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61728人,占14.99%;15-59岁人口267714人,占65.01%;60岁及以上人口82377人,占20.0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57248人,占13.9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13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8.20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0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6个百分点。
截至2021年末,台江区常住人口为41.3万人。
民族
截至2012年7月,台江区
汉族占总人口99.637%,还有畲、蒙、回等26个少数民族。
语言
宗教
2016年,台江区正式登记宗教活动场所共15处,教职人员55人。其中佛教寺庙4处,教职人员19人(海潮寺15人、
荷泽寺2人、观音庵2人、东金寺0人);道教宫观7处,教职人员26人(张真君殿2人、
浦西福寿宫4人、九案泰山府11人、九案泰山浦东堂2人、九案泰山涵头堂4人、广慧庵1人、鸭姆洲白马王庙2人);天主教堂1处,教职人员2人(苍霞天主教堂);
基督教堂3处,教职人员8人(铺前基督教堂4人、苍霞基督教堂3人、福州英惠基督教聚会点1人)。另有民间信仰场所223处,其中2处列为省级民间信仰联系点。
社会事业
教育
2023年,台江区全区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实现全覆盖,红星小学(乌山小学分校)新建、十四中扩建等工作持续推进。启动名师“翱翔计划”,新引进研究生学历优秀教育人才20名。
福州第十五中学成为全国首个
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美术学科基地校,台二实小挂牌
福州实验小学台江分校,鳌峰幼儿园获评省级示范园。全区中考“一三附”等“老九所”录取率取得新提升,高考一本上线人数实现翻番。
医疗
2023年,台江区义洲社区医院顺利投用,区疾控局、区总医院挂牌运作,新增市级精品中医馆2家。“千名医师下基层”活动有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诊间结算”全覆盖,人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80元。
福州台江医院
福州台江医院,始建于1958年,其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是一所集医疗、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福州台江医院开展项目包含:内科、外科、妇产科、
骨科、泌尿灵外科、
计划生育专业、生殖健康与
不孕症专业、医疗美容科、妇女保健科、
小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
皮肤科、性传播疾病专业、急诊医学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检验科、病理科、医医学影像科、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精神科(门诊)、传染科(门诊)、预防保健科等。
体育
2022年,台江区改造体育场地25片,更新更换健身路径20条,“十分钟健身圈”加速构建。
科技
2022年,台江区新增省
科技型中小企业254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5家。主动融入“海上
福州市”建设,成立海洋经济科创高地建设指挥部,雪链物联网冻库系统等重点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人才强区战略深入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171名。
文化事业
2023年,台江区成功举办第二届“
闽江之心”电竞文旅
狂欢节活动、第十一届海青节台江区特色主题系列活动。
人居环境
2023年,台江区实施闽江北岸全线贯通工程等城市品质提升项目179个,累计投资51亿元。城区建设有序推进。“闽江之心”二期项目加快建设,
达道河、
中亭街、台江码头慢行系统优化改善,
八一七路(台江段)、
台江路街区品质提升工作进展顺利,半岛国际立面整治基本竣工,完成夜景亮化项目77处。福州三宝城地标建筑开工动建,雕刻总厂改造提升项目实现完工。宜居水平持续提升。苍霞新城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全面竣工,获评2023年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纳入省级完整社区建设试点。新改扩建双浦巷、龙成丽景等市政道路6条,新建改造雨污水管网48.4公里,新增祥坂街等街头小公园3处、公共停车泊位500个。深入挖掘辖区温泉资源,四块田、
荷塘路大众温泉汤屋对外营业。社区和物业垃圾分类主体责任有效落实,成功入选省级垃圾分类示范区创建试点。拆除“两违”面积2.9万平方米。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力配合开展
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全域治水、“护河爱水、清洁家园”行动常态化开展,
闽江流域主要断面水质100%达标,15条内河水质稳定在Ⅳ类以上,
瀛洲河等4条内河游航线投入运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前列。洋头口社区成为全市首个通过验收的低碳社区。
社会保障
2023年,台江区举办“
春风行动”“就业夜市”等
招聘会40场次,提供岗位1.8万余个,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6344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687人。完成华信花园等51个老旧小区改造,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530套,“新上海西”全面动建。
经济
2023年,台江区全年
地区生产总值710.2亿元,增长4.1%;
固定资产投资153亿元,增长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9亿元,增长7.9%;一般
公共预算总收入26.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258万美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万元,增长4.5%。
第一产业
2023年,台江区盛合盈实业、新榕等77家企业入驻海荣供应链平台经济产业园,年销售额预计达200亿元。琛榕冷链物流中心等11个项目纳入“海上
福州市”重点项目库,总投资近26亿元。福农优品体验中心建成运营,全省30个县区3000多种产品入驻,初步实现“买
福建省、卖八闽”。数字赋能纵深推进。
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实现辖区重点商圈和街区全覆盖,成功打造
元宇宙商业消费街区,第二届“
闽江之心”电竞文旅嘉年华活动顺利举办。落地数字经济项目95个、总投资61.4亿元,新增省级数字经济核心领域“未来独角兽”“瞪羚”企业6家。现代商贸提档升级。“闽江之心”成为近悦远来的城市会客厅,日最高人流量达6万人次,“一街一园四馆”招商基本完成。新入驻餐饮、文创等各类品牌275个,引进久赞、山葵家等首店16家,成功打造祥坂、福见等特色夜市5个。“全闽
特易购惠聚台江”品牌效应不断放大,累计开展促消费活动725场,拉动消费29.3亿元。
第二产业
2023年,台江区福州三宝中心、望熙雅筑等59个项目开工动建,新玺中心、泉州银行福州大楼等27个项目提速增效,
国家能源集团福建生产指挥中心、南公河口街区二期等31个项目竣工投产,累计完成投资212.3亿元。增强发展后劲。谋划生成
福建医科大学医疗健康科技园、华侨中学艺体综合楼等前期储备项目98个。完成汽车南站周边等5幅地块约189亩征收工作,祖庙后等7幅地块约126亩顺利出让,
雁塔区二地块在全市同期启动的26个“百日攻坚”项目中率先实现100%签约搬迁。聚力招大引强。用好用活“一把手”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机制,引进中电金投、金润中心等项目433个、总投资348.6亿元。强化项目保障。落实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提前完成蓝谷体育中心、
福州二十五中扩建工程等17个项目建审手续。获批中央预算内投资及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7591万元。
交通
北宋元祐年间之后,福莆(
福州市至
莆田市)古道从南门经横山过闽江上浮桥,往南而行,路面以石板或卵石铺砌。
元
至治二年(1322年),南面浮桥又改建为石梁桥,使台江地区成为福州往南陆路交通的要道,道路建设逐步发展。但至民国前,地区内仍只有一条可通行轿马的从南门兜至
福州解放大桥(今
解放大桥)石板间以沙土的道路;其他有中选南路等75条路、坞尾等40条街、后洲巷等36条巷、鸟弄等166条弄和安庆里等73条里以及城乡结合部的小路,均为石板路或沙土路。
民国3年(1914年),台江地区开始建筑
福州市第一条宽9米自水部门直达坞尾街新码头的道路,民国5年1月竣工。后因线路曲迂,又建筑从南门沿茶亭、洋头口转经
国货路至南公园的马路,与水部门至新码头路线相接。民国17年,又辟通吉祥山,拓宽南门兜直线至
福州解放大桥的线路。民国22年后,政府对台江地区内道路进行改建、新建。民国34年,全地区有主要道路14条,共长13938米,除形成从北至南起自南门兜,经茶亭街、横街、
中亭街至万寿桥头的直线马路外,在东西两侧相对走向的有国货路和洋中路、
达道路和下杭路、
中平路和
台江路等。路面多是洋灰、石板、三夹土、粉磹土等,路宽11至14米之间,可通汽车。
新中国成立后,台江地区从1950年开辟支前路,使之由中平路与闽江水运码头相连接开始,至1990年,先后修建或开辟新
工业路、五一路、八一七南路、八一七中路北段、
六一路、群众路、
连江路、
国货路、苍霞路(今青年路)、学军路、达道路、达江路、
广达路、白马路、台江路东段、江滨路等道路以及瀛洲立交桥、洋头口立交桥和
福州解放大桥、
闽江大桥,全区共有主次干道81条,面积73.8115万平方米,长度30.248公里和2座大桥、2座立交桥。
1994年全区有主干道81条,总长30.25公里。小街巷945条,长97.2公里。境内建有解放大桥、
闽江大桥、瀛洲、洋头口立交桥。公共交通汽车有4个始发站、22条线路、77个乘车站点。通往省内外线路102条。16条
内河中可通5至30吨船只航道9条,长19公里。客运码头3座,与中国60多个港口通航;货运码头泊位42个,1994年港区吞吐量125.7万吨。
台江区有
工业路、五一路、八一七南路、八一七中路北段、
六一路、群众路、
连江路、
国货路、苍霞路(今青年路)、学军路、
达道路、达江路、
广达路、白马路、
台江路东段、江滨路等道路。
北京地铁1号线穿境而过,设有达道站、茶亭站。
闽江航道(台江段)至2005年可通航5000吨级船舶。
人文
文物古迹
截至2023年9月,台江区有历史文化街区1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2处,已公布历史建筑51处(其中2处升级为文物),已公布传统风貌建筑6处,预保护建筑34处;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点153处(其中省级文保单位10处、市级文保单位13处、区级文保单位23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107处)。
侯德榜故居
侯德榜故居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始建于
清代,
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总占地面积667平方米,为侯德榜先生出生及青少年时期居住地。2009年,侯德榜故居被
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故居内设陈列展览、阅读休闲、研学会议、藏品储存等多个功能区,是一座集古厝文化、科研展陈、社会教育于一体的名人展示馆。
东金寺
东金寺位于
福州市台江区苍霞街道白龙路,始建于明天启年间,重建于清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1988年被确立为台江区首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5月,因福州连降大雨,东金寺大殿在大雨中坍塌。
三山会馆(春晖堂)
三山
会馆(春晖堂)为1821年至1850年由江浙两省在福州丝绸布业公帮捐资建造,原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春晖堂是三山会馆主建筑,也是现存唯一的建筑,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1992年公布为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柔远驿
柔远驿在明代时官方全称为“进贡厂柔远驿”,民间又称琉球馆,是中国
琅岐岛的一座馆驿建筑,位于福州市台江区琯后街21号,始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重建于清
康熙六年(1667年),明代至清末用于接待
琉球王国赴华
朝贡的
太子宾客和商人等,琉球贡使在福州登陆后一般先住在柔远驿,再到京城觐见中国皇帝。
金鱼里7号
金鱼里7号始建于清,位于福州台江区苍霞片区。这栋古厝坐东南朝西北,北偏西约19.7度。大门前挂着印象苍霞-台江码头文化展示馆和台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两块牌子。古厝只有一进,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为穿斗式构架,屋面为硬山顶,其主座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古厝天井中摆放着平板推车、麻袋、木箱、木桶等反映码头文化的老物件。
曾氏祠堂
台江曾氏祠堂是宋代著名文学家
曾巩后裔家祠,建于民国14年(1925年),占地面积570平方米,正厅两侧石柱题刻楹联多处,有末代帝师
陈宝琛所题“士农工商一业能精便是祖宗肖子,仁义礼智四端无阙方为宇宙完人”等。馆内重点展示习近平同志领导福州棚屋改造的生动实践资料。
路通桥
路通桥位于
福州市台江区新港街道,据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桥边所立建桥石碑载,盖闻建于唐贞观年间,重建于宋,历代曾多次重修。1992年路通桥被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桥为2墩3门石构
拱桥,南北走向,二墩三孔不等跨,桥全长30.7米,两侧桥头宽7米,向中间逐渐缩小,到桥顶仅3.6米。桥头两端各铺设有11级石台阶,桥顶长4.56米。桥北有清道光
乙丑(1829)修桥碑记一方高2.76米,宽0.83米,厚0.17米,碑额横书:“路通古迹。”碑文有:“路通桥道,建自
李世民贞观年间,经程国公建造。”程国公即
程咬金他因开国有功,被封为国公。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9月,台江区非遗代表性项目9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9项、市级19项、区级69项),
传承人136名(其中省级6名、市级17名、区级113名),传承示范基地20个(其中市级14个、区级6个)。
十番音乐
茶亭十番音乐发源于
福州市台江区的茶亭街。据清
乾隆郑洛英《耻虚斋诗抄》中的《榕城之夕竹枝词》记述:“
闽山庙里夜入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由此可见,当时十番音乐在福州民间受欢迎的状况。很早以前,福州民间盛行舞龙灯。后来为龙舞伴奏的打击乐逐渐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它使用的乐器有狼杖、大小锣、大小钹等五种。人们为了避免五件乐器组合的单调性,在其中加进
管弦乐器笛子、逗管、
椰胡等,同时还加进了清鼓和
云锣。为求得音量上的平衡,每种管弦乐器皆配以双数,形成双笛、双管、双胡,共约十种,乐队即由此基本成型。
茶亭十番音乐的代表曲目有《秦楼月》《水底天》《莲花册》《雁来云》《石榴花》等。
文学
民谣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越人南下入闽,开始传入民间歌谣,如《越女织葛歌》,流行于闽中一带。唐建中年间(780~804年),
福建省观察使常兖,用歌谣为手段,教民众学文化,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也唱歌作谣。自唐、
五代十国、宋、元、明以来在
台江县地区流行的歌谣有《月光光》《钓龙台谣忏》《福州古谣忏》等10多首。明末、
清代,聚居于台江地区沿江地带的疍族人民,以舟为居,结合劳动生息,盘诗作歌,互为唱和,创作不少水上
渔歌,现流传于台江区民间的有《贺年词》《十送郎》《十劝酒》《十把竹篙》、《十个花碟》《十绣手帕》《十双罗鞋》《十二月花》《十二月果子》《十副手镯》等。“五口通商”之后,台江地区随着商业繁荣,手工业兴起,
民俗音乐更加丰富多采,如《台江名牌货歌谣》《街市》、《小桥左边摆青果》《中亭街伲囝真作怪》《老板嫂答债》《中亭街“海洋大盗”》《
福州市商场哨语》、《十二月长年》等。清末民国初,台江地区洗马桥、六柱桥一带,出现专业的歌谣场所、职业唱诗人。歌谣场所有固定演唱时间,以每月旧历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最热闹;职业唱诗人以“果子五”(别号)、王孝堂、“橄榄全”(别号)最为出名。“果子五”创有《四义》《四师》《四女》《四德》《五行》等歌谣;“橄榄全”创有《十字歌》等歌谣。如有人临场以“十”字为命题,“橄榄全”立即自一至十,每字绕一象形之物,间以历史故事,不混杂、不重复。
新中国成立后,水上
渔歌等
民俗音乐尚在流行。1988年8月23日,
台江区文化馆在帮洲街道彬德桥下篷船上举行“
闽江渔歌欣赏会”,由水上老渔民放喉高唱各种渔歌。
故事/谚语
明清以来,故事、谚语盛行于台江地区的市民生活之中,作者姓名往往不知其详,几经流传,整理而成。至1990年,民间故事已发现、整理有1274篇,其中《尚书庙躲债》《神拳抓活口》《洋行烟馆成烂摊》等,反映台江地区历史发展状况以及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精神和追求美好生活愿望。民间谚语已发现2223条,简明通俗,从生产、生活、社交、修养、事理、时政等诸方面,阐发足以训诫和教导人们的常理。
音乐
十番
清代,台江地区茶亭街民间流传十番音乐,是一种民间传统乐曲。由民间老艺人许大顺献出的祖传
手抄本,其中珍贵《工尺谱》达51首,内含《万年欢》《千秋岁》《朝天子》《北云璈》《西湖曲》《蟠桃会》《将军令》《石榴花》《东瓯会》《南清宫》10大套。
茶亭十番乐队,始于清
乾隆的有“大罗天”;
咸丰、
同治年间有“鹤鸣轩”“盛安之音”“听月楼”“二听月楼”“三听月楼”;光绪、
宣统年间又有“乐乐乐”等十番社团。乐队队员多是茶亭
手工艺作坊工人和茶亭安淡村农民,洋头口曾金利锣店曾寿官为主联合。茶亭街一带乐器业作坊组织“大罗天”社团时,十番乐器合奏只有金、革器件,嗣后发展有“前堂”、“后堂”之分。“前堂”即“硬爿”,乐器有
大锣、
云锣、
杖鼓、清鼓;“后堂”也称“软爿管弦乐”,乐器有笛子、投管、柳胡、
双清。另外尚有一种“清伬”队形演出,不设前堂用后堂。
演奏的形式有坐奏、行奏、舞奏、边舞边奏而产生其浓厚的地方气息。茶亭十番发展,由于老艺人四处传艺到
福州市市内水部、市郊、邻县和中国台湾。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茶亭十番乐队参加在南较场(今五一广场)演奏比赛中大显盛誉。民国时期,
海军上将萨镇冰老母寿诞之日,聘请茶亭十番乐队在
宴会上演奏《蟠桃会》等,博得贵宾满堂喝彩,萨老赠送锦旗以示嘉奖。民国11年(1922年)、民国22年,两次赴中国香港为庆祝
英国女王加冕庆典活动演奏。
1958年,
台江区文化馆为发扬民间传统音乐,配合茶亭街道办事处组织原十番乐队队员,成立台江区十番乐队。1985年,
台江县区文化馆与茶亭街道办事处联合举办十番音乐青年培训班,培训一批十番音乐新秀,使茶亭十番后继有人。茶亭十番乐队演奏的乐曲,经
福建省、
福州市广播电视台收集整理,在电台日常播出;并于每年重大节日参加演奏和为外宾演奏。1986年夏天,法国音乐工作者皮卡尔先生特地专程来闽,在省文化厅同志陪同下,来到茶亭街道召开十番乐队老艺人座谈会,并拍照、录音回国研究十番音乐。1987年11月25日,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族器乐曲集成》主编
李凌、中国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研究员毛继增,在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章绍同及音乐界人士一行陪同下,专程来
福州市群众艺术馆音乐厅,欣赏茶亭十番《水底天》《一枝花》等乐曲,听取老艺人陈依木介绍茶亭十番的历史沿革,观看有关资料及乐器。
安南伬
民国时期,安南伬流行于台区地区保福山一带,常用乐器有大、小锁呐、
大胡、
中胡、
二胡、柳胡、
大鼓、
铜铃、
木鱼等。演奏时由鼓点指挥,以高低音锁呐为主奏,用
三弦琴、柳胡、六八(高音胡)、逗管等乐器吹奏烘托,曲调节奏明快流畅,旋律优美活跃。节奏多由
散板开始,随鼓点加快推向高潮,最后转快四板结束,常用曲牌有《一枝花》《九连环》《
柳青娘》《卖田豆》等。
新中国成立后,此种乐曲尚流行。
京鼓吹
台江地区古时民间盛行的一种热烈气氛的
民俗音乐组合形式,乐器以大小锁呐、
小军鼓、
小钹为主,演奏者须戴缨帽、着青褂、披红带,用以民间婚娶喜庆之日,沿街鼓吹。封建时代高级衙署开衙时,也“三打”“三吹”,以示威仪。此种民乐目前尚在。
习俗
岁时习俗
生活习俗
服饰
民国前,台江地区群众多穿布做的大襟衣,有领有袖。以领下整块的大前襟,由左掩右,右侧有套底襟,在套底襟中加缝口袋,在领口、右腋下处,以
盘扣之。纽用布条缝制,并结成纽扣状,少数用金属或
玉石为之。冬季则穿夹袄,为双层布料缝成,也有穿棉袄,即在双层布料之间,铺以层棉。更富有的则穿皮袄,用羔羊皮或狐皮为里子。民国时,大襟多为老年人所穿,其他多改为“对面结”(短衫,有领,左前襟上方缝一小口袋,左右前襟下方,各缝一大口袋,无袋盖)和
中山装(对面结基础上加翻领,前襟上下四个口袋,两小两大,并加袋盖,扣用骨或角制成)。
裤为宽夸深裆,裤头用宽约四至五寸的白布为之,穿时,将裤头(腰部)提其多余部份,作向左或向右两次折叠,然后系以带子,使其扎住腰部。裤也有单裤、夹裤之分,布料多用青兰灰等深色棉布。
女式的衣裤,都镶有
lace,位置在襟、袖、裤脚。也有穿
旗袍。遇有寿庆节日,要套穿红裙,以示尊重。富贵之家衣裤用料多为丝绸呢羽,款式多长衫旗袍。穷苦人家则多选用经久耐穿的棉布,为了劳动方便多是短打扮。
新中国成立初,灰、蓝的列宁装(翻领、双排扣、一小两大3个口袋、无袋盖)、学生装(平领单排扣、一小两大3个口袋、无袋盖)风靡一时。60年代,花色虽有增加,式样的变化却不大。7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人民生活改善,衣着渐趋讲究,一扫过去的式样平板、色彩单调状况,不论男女老少,里外衣裤,多从商场选购。衣料有棉布、
尼龙、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晴纶、毛织、哔支、呢羽应有尽有。式样则有
中山装、工人装、夹克衫、牛仔裤、连衣裙、西装、蝙蝠衫等,花色有单色、双色、复色、大花、小花、图案及用不同颜色布料拼装而成的。
饮食
民国及以前,
台江县地区群众主食为大米,多是早晚两餐
稀饭,中午吃干饭,或三餐稀饭,日常早午饭多是连顿煮(先把米煮七成熟后,滤出午餐饭量置甄中,食时隔水蒸成干饭,余下的米留锅中继续煮成粥,作为早餐食用)。旧时穷苦人很少常年食用
白米,有2/3时间,要配食杂粮,最常见的杂粮是价贱的
番薯或薯丝,煮成番薯
米粥(饭)过日。
副食品的鱼、肉、禽、蛋,贫民只能在逢年过节吃到,海蜇、虾米、
咸带鱼、咸肉、土苗、蚬仔、
诸葛亮菜,所谓咸鱼菜饭,已是当时小民的佐餐佳品。台江地区有许多经济方便的独特风味小吃,有海防前胜义的
葱肉饼、龙岭顶依五的
炒粉、苍霞洲七省经略庙的
鼎边糊、下道(达道)坊兜的
鱼丸等都各具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工作安定,生活有保障,基本没有人再掺食杂粮。70年代中期,粮食定量供应中有搭配一定比例数量的鲜
番薯、地瓜米、
玉米粉、面粉等。停止搭配供应以后,常年都食用大米。80年代后饮食不但要求食饱,更要食得营养,餐桌上鱼、肉、禽、蛋常见。
居住
长期以来,台江地区居民利用
闽江两岸生长的木材,在台江区盖起有特色的“木屋毗连区”。这些木屋有三柱的、也有五柱的,从前到后一直透(俗称火广厝),由于木屋成片,火患频频,一烧就是一大片。土木结构的四面
封火墙四扇三间排、六扇五间排、前后数进的深宅大院,多集中在上、下杭一带,其它地方则较少见。上杭路59号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住房,内有亭台楼阁、假山、鱼池,前后花园、主仆住房、会客厅、
舞厅、书房等,是台江区独一无二的建筑物。在下道街(达道路)、中选路、皮厂里、老药洲、鸭姆洲等地,则有相当数量的低、矮、简陋、破烂的棚屋。住的多是码头搬运工人和人力车夫等体力劳动者,住房条件极差。水上船民,除浮舟
连家船,一部分也在
闽江沿岸搭屋居住,多是利用旧船植上支架,瀛洲的陆舟一、二、三弄等即是。义洲、帮洲一带因靠近闽江,易受洪水淹袭,多建高脚房,四壁的木板可以拆下来。洪水来时拆下
实木板壁只余木桩,以减少压力,洪水过后再装上。茶亭街的木屋,除四壁可以拆下,还在前后柱边植上大石垱,上面钻一大孔洞,十几家就有一根,洪水时把板壁拆起,再用大绳将柱绑在石垱上,以防从十八洋路(今工业路)直泻而下的洪水,冲走房屋。
新中国成立后,分期分批逐步改造棚屋区。首先拆迁安置从义洲到瀛洲沿江岸,最易遭受洪水侵袭的水上居民船寮、棚屋。上岸定居的船民,多集中迁在义洲的彬社、新北兴,帮洲的同德、长寿,苍霞的正义、蓬埕,新港的路通、庵里等地建房居住。船民很讲究卫生,每家每户都在门口放一个小缸,装满清水,走进屋子之前,先要把两足用水冲洗净。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陆续建设许多居民新村群,住房条件大为改善。这些新村群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元套房分二间、三间等,水、电设备均有,卫生间、客厅、厨房、饭厅配套,冰箱、洗衣机、电视机成为多数家庭必备之物。
行旅
台江地区群众、商贾出门远行,旧俗要看历书,择日而行。行前,亲友要设宴饯行;在家中要吃“太平面”,以祝一路顺风;回来后则设宴接风,以慰路上辛苦。由于台江地区紧靠
闽江,出远门水路坐船,陆路则步行。官绅、富豪人家往郊县或市内多坐轿。轿为长方形,长约1.5米,外罩青色漆布,中为竹靠背坐椅,在半腰处两边装上轿槓。万寿桥头(今解放大桥头),每日停放很多轿子,待进城或下乡过客雇用,叫“野轿”(指不用到轿馆雇)。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行旅日渐方便。
新中国成立后,出门看“历书”、选好日子以及办饯行、接风,已无人为之。但吃太平面预祝顺风顺水的习俗,尚在流行。交通工具“
黄包车”“马车”“轿子”,均已渐淘汰。自行车成为家家必备之交通工具,公共汽车到处均有。
济南轻骑、摩托车也非少见。
轮船、火车可直通全国各地,飞机则连接五洲四海,行旅方便。
风景名胜
中亭街
福州市传统商业文明发祥地,宋代开始沿街设市,自古即是福州商业经贸中心枢纽,因其千载繁华、万商云集而享有“聚宝盆”“黄金地”之名。
中亭街分8大主题商业区,各区1至3层均有3条纵向室内街,各街区间以天桥衔接,形成“街中有街、处处有店、层层相接、楼楼相通”商贸格局,是融购物、休闲、旅游、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化商贸中心。
榕城古街
又称“榕城美食街”,展示福州榕城美食文化和地方民俗特色,位于区
瀛洲路,北临
福州市五一南路,南接
台江路,全长300米。东侧风味美食一条街,仿古建筑,集中
福州市乃至
福建省、全中国、东南亚各国风味美食和
闽菜特色1500多种,展示区历史悠久美食文化和地方民俗特色。西侧旅游产品一条街,主要经营地方特色和旅游土特纪念产品。
宝龙城市广场
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汇集商家有:法国
家乐福、
肯德基、
麦当劳、
国美零售、广州
金逸国际电影城、福州演艺夜总会创世纪国际大都会、酒店式公寓等。是购物、美食、休闲、文化、娱乐、商务、居住等功能结合超大型现代购物休闲中心。
万象城购物中心
福州市“十一五”规划建设重点商贸项目之一,全市首座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商务等5大功能为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中心位于
北京二环路与工业路交会口,占地面积约4.67万平方米,总投资5亿元,总
建筑面积12万平方区情概貌49米,单层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户外广场面积2.2万平方米,停车位800个。中心与宝龙城市广场隔路相望,形成福州市具有影响力新商业中心。台江万达广场位于长乐南路东侧,前横路西侧,
闽江北岸、鳌峰路南侧,用地范围面积63.51万平方米,集商业、办公、商务酒店、休闲娱乐、文化及市民活动为一体、形成多元化CRD(城市休闲娱乐中心)。
闽江公园
福州市城区最大开放式休闲公园,位于闽江北港两岸,全长12千米,总面积0.8平方千米。由7个景区组成,自西向东依次为西河园、锦江园、金沙园、望龙园、缤纷园、闽风园和闽水园。具有闽江流域文化特色和榕城风情,集
亲水性、生态性、艺术性为一体,园内有亭、科普画廊、花坛、雕塑等,还有
亚热带南洋杉、
假槟榔、
台湾相思、
榕树、桂花树等,为开放性公园,被誉为福州“
外滩”。
茶亭公园
建于1982年,重建开始于2008年3月,扩建后面积5.87公顷,改建费用2500万元,风格定位传统古典式园林,体现“一池三山”布局。园内建有水域相连多个荷花池,增设戏台、回廊等古建筑,有“荷香戏台”“渔舟唱晚”“观莲游廊”等24个景点。新茶亭公园以水景为主,最大程度保护园内原有植物,其建筑风格、色彩与周边历史风貌保护区于山、
乌山等相呼应。
南星商城
由原南星澡堂、周边地块和相邻台江百货地块组成,位于
福州市解放大桥头北端、八一七南路与
台江路交会处以东、江滨中大道以南,靠近
闽江,占地面积6113.33平方米。南星商城总建筑高度20.85米,用地面积3453平方米,再现20世纪30年代老福州台江大桥头近现代优秀建筑历史风貌,集温泉洗浴、时尚购物、老字号商铺、旅游、文化休闲、餐饮服务等于一体。
台江上下杭地区
福州传统商贸区。自明代中叶至
清代康雍乾嘉四朝,是商贸发轫时期,到民国则臻于鼎盛。上下杭两街,长约870米,路宽12—14米,最窄处只有4米;隆平路长320米,路宽9—17米。路不长,街道窄,万商云集,商业氛围浓,汇集众多名人故居和文物建筑。
古田会馆
位于台江区同德路,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会馆建于民国4年(1915年),由古田商帮集资建造,占地面积约630平方米。馆舍
坐北朝南,门内依次为戏台、天井、中厅、正厅,两侧为二层楼厢房,整体布局小巧玲珑。馆内建筑木构件、2个
藻井等雕饰件完整,石柱石栏结构完好。会馆是
福州市会馆建筑中较有特色的珍贵建筑。
陈文龙纪念馆
位于台江区下杭路,占地1200平方米,恢复“海神”
福州陈文龙尚书庙原有亲水性特点,保持明清建筑形制和风格;有
康熙、
爱新觉罗·颙琰、
爱新觉罗·旻宁御碑3方和
总督、
巡抚等褒扬
陈文龙牌匾9块;有
乾隆到民国时期石碑刻14方;有41斤重
乾隆铸制镇庙狮钮铁印等,形成集民俗、宗教、
旅游活动为一体新景观。
大庙山
位于台江西部,今
福建省福州第四中学所在地。山上有一块“全闽第一江山”大石碑。据说此山原名惠泽山,汉高帝五年,在此山册封
无诸为闽越王。无诸死后又在山上立庙祀之,故名大庙山,大庙路就在山之西麓。
对外交流
截至2011年,台江区先后与53个省内外城市(区)缔结友好城区关系,其中除
厦门市鼓浪屿区现更名为
鼓浪屿管委会外,共有3个城区因区划调整或其他原因现已无法查到(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新城区、
湖南省开福区、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永红区)。所有友好城区名单如下:
著名人物
所获荣誉
相关事件
2024年7月24日,福建
福州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福州市防御第3号台风动员令。根据气象部门预测,台风“格美”强度强、范围广,7月25日下午到傍晚极有可能以台风级或
强台风级正面登陆
福州市,给福州市带来显著风雨影响,防台防汛形势严峻。市防指于7月24日16时提升防台风应急响应为Ⅰ级并启动防暴雨Ⅱ级应急响应,经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研究决定:从7月25日0时起到防台风Ⅰ级应急响应结束之前,在
鼓楼区、台江区、
仓山区、
晋安区、
马尾区等五城区,除防台风应急单位、民生保障(供水、供电、燃气、通信、医疗等)、生活服务类(提供生活必需用品的商超)行业以及需连续性生产企业保基本运转外,实行“三停一休”,即停工(业)、停产、停课、休市等,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