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泽之会,
姬扁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魏惠王以国势强盛,自称为王,同时在逢泽(今
开封市东南)邀集宋、卫、邹、鲁等诸侯及秦公子会盟,并带领他们一同朝见周天子,成为
战国时七国君主称王的开始。
魏惠王时期,魏国虽然在
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被
齐国重创,但是后来魏国逐步扭转战局,依然攻破了
赵都邯郸市,并于前352年打败齐、宋、卫三国联军。
商鞅认为
秦国势力暂时不是魏国对手,所以建议用尊魏为王的办法来麻痹魏惠王。
前344年,
秦孝公采纳
商鞅“尊魏为王”的策略,以麻痹
魏王,改变其进攻秦国的意图。
魏惠王听从商鞅的建议,开始称王,并召集泗上十二诸侯在逢泽会盟,会后前往朝见周天子。
然而,魏惠王僭越礼制的行为引起了齐、楚等国的愤怒,诸侯纷纷倒向
齐国。两年后,
马陵之战爆发,魏国霸业开始衰落。
逢泽之会是魏国在政治上达到高峰的一个里程碑。在这次会盟中,各诸侯国,无论是出于自愿还是迫于压力,均正式承认了魏国的主导地位,这充分彰显了魏国的国力以及
魏文侯、
魏击两代君主推行改革所取得的显著成效。然而,魏国此时取得的地位无法与春秋时代的霸主相提并论。
春秋时期,周天子尚存一定的政治权威,尊王攘夷的策略能够有效号令诸侯,维持秩序;到了战国时代,周天子的影响力大幅衰减,各诸侯国野心勃勃,彼此间利益纷争不断,因此,魏国在逢泽之会上所获盟主之位,虽具象征意义,但实质性的控制力与号召力却远不及春秋霸主。
逢泽之会加快了各国竞争的步伐,之后列国之间的战争、会盟、媾合变得频繁。
魏惠王称王之举既强烈刺激了
齐国,又引起了同盟
韩国的恐惧,于是韩国和齐国在共同反对逢泽之会的条件下亲近起来,魏国成为众矢之的。公元前342年,齐魏马陵之战爆发,魏军主力被全歼,
魏申被俘,
庞涓自杀;公元前341年,齐、秦、赵从三面夹攻魏国;公元前340年,秦
商鞅大破魏军。在这样接连的沉重打击下,魏国最终丧失了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