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陵之战
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战例
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为援助韩国,主动对魏国发动的一次战争。齐军通过诱敌深入、设伏歼敌,最终大败魏军。
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被齐国援军在桂陵之战打败;次年魏国击败齐国,两国讲和。魏国继续围攻赵国,迫使赵国与其漳河结盟。魏国恢复声势后,召集其他诸侯国进行“臼里之盟”,并借助同盟攻打秦国秦孝公加强防御的同时劝魏惠王称王。魏惠王自称夏王,并在逢泽召集会盟,魏国霸业走向巅峰,但也因此成为众矢之的。魏惠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2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承诺必将出兵救援,促使韩国竭力抵抗,消耗魏国。韩国五战五败后,齐宣王田忌田盼为将,孙膑军师,率领齐军进攻魏国。齐军再次施展“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策略,直奔魏国都城大梁,魏惠王大怒,命令太子申亲自担任统帅,庞涓担任将军,发兵全力迎战。孙膑提出“因势利导”的策略,利用魏军乃至天下人对于齐军士兵作战怯懦的认识,采取“减灶之计”,造成齐军不断逃散的假象。魏军主将庞涓上当,率领轻锐先头部队追击齐军,孙膑揣度魏军的行军路线和速度,在马陵设下埋伏,大败魏军。魏军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
马陵之战使魏国国势由盛而衰,失去中原霸权。齐国取而代之,成为东方霸主。不仅如此,马陵之战极大地影响了战国国际局势,成为秦国与中原各国局势的历史转折点。魏国失去阻止秦国东进的能力,秦国开始将六国一个个吞并。马陵之战也是孙膑作为军师对战前庙算、致人而不致于人、示弱诱敌、设伏歼敌等《孙子兵法》中军事思想和战术的运用,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战争背景
魏国称霸
战国时,魏文侯建立魏国,经魏击魏惠王巩固和发展后,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被齐国使用围魏救赵战法打败,史称桂陵之战,但魏国实力并未严重受损。次年,魏国在襄陵之战中打败齐、宋、卫联军,齐国通过楚国使者向魏国讲和。与此同时,魏军继续围困赵国都城邯郸。魏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1年),赵国被迫与魏国漳水结盟后,魏国将邯郸归还赵国。
这一时期,秦国在秦孝公的治理下日益强大。趁齐魏赵交战之际,秦国派兵攻打魏国,成功占领安邑(魏国故都)和固阳。魏国与齐国、赵国讲和后,开始向秦国反攻,围攻秦国定阳(今陕西延安东)。秦孝公被迫在彤(今陕西华县西南)与魏惠王讲和。魏国因此很快挽回桂陵之战的战败局势。
逢泽之会
恢复声势后的魏国,以霸主姿态召集十二个诸侯国(宋、卫、邹、鲁等小国)进行“臼里之盟”,并朝见周天子,欲借助天子的地位来进一步抬高自己,同时图谋借助诸侯国同盟攻打秦国。
秦孝公一边加强防御,一边采纳商鞅“尊魏为王”的策略。公元前344年,商鞅见魏惠王,先是吹捧魏国的强大,然后劝魏王不应满足于慑服小国组成同盟,应该联合燕国讨伐齐国,同时让赵国臣服。或者联合秦国讨伐楚国,让韩国臣服。最后提议魏惠王先称“王”,在当时“王”是相当于周天子的地位。
魏惠王本就有天子之梦,在经过商鞅的吹捧和献计之后,果然摆出天子的场面来。魏惠王自称夏王,乘坐夏王才能乘的车,率领诸侯朝见天子,把自己凌驾于各诸侯国之上。又在逢泽(今河南开封南)召集会盟,除了宋、卫、邹、鲁等小国国君外,秦国也派公子少官参加了会盟,但齐国、楚国、韩国未参加会盟。逢泽之会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魏国霸业的巅峰,但也使魏国成为众矢之的,商鞅的计策成功把魏国与秦国的对立转变成魏国和其他大国的对立。
南梁之难
因韩国拒绝会盟,魏惠王感到身份受辱。魏惠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2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攻打韩国都城南梁,史称“南梁之难”。韩国抵挡不住,向齐国求助。孙膑认为应该先秘密地与韩国结成友好关系,承诺救援,让韩国有信心继续抵抗魏国。等魏国疲惫后齐国再出兵,这样齐国就能利益和名望兼得(一说此计策为田忌提出)。齐威王采纳了这一策略。韩国得到齐国的支持后继续抵抗魏国,但五战五败,于是再次向齐国告急,齐国因此发兵救韩。
双方战略
魏国方面
此时魏惠王已经自封为王,意图消灭韩国之后继续攻伐齐国、楚国这样的大国,建立霸业。所以当齐国趁魏国军队疲惫出兵时,魏惠王便发动全国兵力,派太子申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齐国,试图通过一场大战消灭齐国阻碍魏国称霸的力量,占领齐国莒地。这便是魏国的总战略。
桂陵之战十二年来,魏国在东西两线连续获胜,自恃兵强马壮,天下无敌。太子申虽任统帅,实际军务仍由庞涓主持。庞涓不仅想肃清入境齐军,还意图彻底摧毁齐军实力,因此急于求战,采取进攻型战略。
齐国方面
齐国意图在这场战争中提高国家地位,名利双收。所以齐国计划等待其开始在魏国与韩国的战争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乃至在与这场战争相关的各诸侯国间均占有重要影响,同时魏国被韩国消耗疲惫时再出兵,这样就能取得对魏军的优势,趁机获取一定的战争利益,因此齐国避免与魏军正面直接冲突。孙膑在庙算阶段充分分析敌我、设计谋略,以图对魏军以智取胜。这是齐国的总战略。
战争经过
直走大梁
齐威王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田盼为前方率军作战的主将,出兵救韩。齐军没有向围攻韩国的魏军进发,而是再一次使用围魏救赵战术,直奔魏国都城大梁。在韩国战场的魏军主将庞涓获得消息后,率领魏军迅速从韩国撤回,攻向齐军。
减灶诱敌
魏军来势汹汹,齐国军师孙膑认为善战者应因势利导。当时,以魏军为首的三晋军队一向彪悍勇猛,看轻齐军,齐军以怯懦名扬天下。孙膑利用这一点,提出了减灶之计: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布设够十万人用的灶坑;魏军前来迎战后,齐军便佯装败逃,第二天布设只够五万人用的灶坑,于第三天减至仅够三万人用。使魏军以为齐军果然怯懦,在逐日的追击下已经逃跑过半。
庞涓观察齐军灶坑后,果然上当,以为齐军逃兵众多,已经溃散。于是抛下步军大部队,以轻锐部队日夜兼程追赶齐军。而孙膑已经预料到魏军会在轻敌的状态下分兵、快速行军,从而导致先头部队遭遇危险。
马陵设伏
庞涓率领先头部队由魏都大梁出发,途径宋国的外黄,孤军深入,快速追击齐军。孙膑揣度庞涓的行军速度与线路,断定他傍晚将到达马陵(一说今山东莘县、一说今山东郯城),而马陵道路狭窄,阻碍多,适合埋伏军队。于是孙膑在此布阵,设下埋伏:在第一道阵地上布设蒺藜,起到沟堑和护城河的作用;在后面用战车、大盾构成壁垒和带洞的矮墙,在战车上布置一半弓弩手和一半持戟甲士,既能进攻也能防御;后面再布设持短兵器的部队,截击逃散的敌人。孙膑命人将埋伏圈内路旁的一棵大树剥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下”,挑选善射的弓弩手万名埋伏在路两旁,命令他们见到树旁有火把举起时便万箭齐发。
魏军大败
庞涓率领的魏军先头部队果然如孙膑所预料,在暮色即将降临时到达马陵,庞涓看见路旁剥皮的树上写有字迹,举起火把上前,还没来得及看清楚,便遭到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因此大乱,失去了战斗组织性,无法抵挡齐军进攻,庞涓自知无力回天,于是在大骂孙膑后拔剑自刎。齐军乘胜追击,全歼十万魏军,并成功俘虏太子申
结果与后续
魏国方面
马陵之战是魏国从未有过的惨败,魏惠王从此停止对外用兵,并向齐国请罪。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使魏国精锐魏武卒损失尽,魏军战斗力大大下降,各国趁虚而入。魏惠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1年),魏国遭到齐、秦、赵三国的三面攻击,魏国向秦国反击,但被秦国打败。次年,魏国派魏昂和秦国商鞅交战,公子卬被俘,魏国再次失败。魏惠王三十二年(公元前388年),秦国进攻魏国的岸门(今河津市南),俘虏魏国大将魏错。
马陵之战使魏国国势由盛而衰,失去中原霸主的地位。
齐国方面
齐国从齐威王执政之初,国力便蒸蒸日上,又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两次击败魏国,对魏国的中原霸主地位逐步实现了阻碍、平分和取而代之。其中马陵之战对于两国态势的影响最为关键,孙膑认为谁打赢这一战,谁就是第一强国,天下诸侯都会服从。齐国胜利后,魏王向齐威王请罪,齐国成为东方霸主。
后续局势
徐州相王
魏国在齐、秦等国的夹击中不断遭受惨败,魏惠王对齐国恨之入骨,至死不忘。虽然魏国自身实力已经不允许,魏惠王仍然常常想着起兵攻打齐国。最后他采取相国惠子的策略:脱下王服,卑躬屈节以朝见之礼去见齐王,从而引发楚王愤怒,楚国一定会攻打齐国。魏惠王带领韩国及其他小国国君于公元前336年和335年朝见齐威王,齐威王均不敢公然接受朝见之礼。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领韩昭侯等到齐国的徐州(今山东藤县东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这是楚、赵等国所不能容忍的。公元前333年,赵国进攻魏国。同时,楚威王为了表达对“徐州相王”的愤怒,亲率大军进攻徐州,赵国、燕国鲁国纷纷响应,打败齐军。
徐州相王拉开了诸侯争相称王的序幕。此后,秦国宋国韩国、赵国(后来赵国退出称王行列)、燕国、中山国均称王,各国公然越,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威消失殆尽,周代赖以为基础的“分封制”以及各诸侯国的“尊王”也宣告崩解。
秦国东出
马陵之战后的二十多年,秦国对魏国用兵五次,魏国两次献地,秦国不仅占领了河西重地,还从函谷关沿黄河南岸向东出击,在曲沃建立进攻中原的据点,将秦国人大量移迁过去。春秋时期的晋国和战国初期的魏国,扼住了秦人东出的路,随着魏国的衰落,秦国突破屏障开始向东方六国侵略。此后历史转为另一时代,各诸侯国再没有抵抗秦国的能力,开始日夜提防被秦国侵吞,历经一百二十余年后,最终被秦国全部消灭。
合纵连横
秦国东出后,其余六国均无力抵抗秦国入侵,于是在六国出现两种策略。一是合纵,即多个弱国联合起来对抗一个强国,防止被强国兼并。二是连横,即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各国的合纵与连横的策略选择上经常随局势变化。公孙衍担任魏相时推行合纵策略,曾发动“五国伐秦”,但最终失败。张仪担任秦相挑拨六国关系,促成秦国与他国连横。最终张仪连横的策略获得成功,拆散六国合纵同盟,使他们各自朝西侍奉秦国
兵法价值
战前庙算
春秋无义战,战国更是如此。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没有因为“义”和“名”而出兵相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的重点是救援与否、如何救援对齐国自身有利,而非道义上是否应该救韩国。这便是决定战争的重要原则,即是否符合国家的利益,符合则出兵,不符合则不出兵。齐国先按兵不动,让韩国竭力抵抗魏国之后再出兵,这样齐军就避免了和强盛的魏军直接交锋,这体现了《孙子兵法》中“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和“军有所不击”的重要思想。
该不该与魏国交战,该怎样战,均是《孙子兵法》中战前庙算的范畴。
兵者诡道
孙膑再次施展围魏救赵,率领齐军进攻大梁,一方面迫使在韩国的庞涓回救,解除韩国险境,另一方面使回撤途中的魏军陷入被动,而齐军掌握主动,这是《孙子兵法·虚实篇》所蕴含的“攻其必救”和“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核心思想。马陵之战被后世广为称道的“减灶之计”,利用了当时天下人都认为的齐军怯懦,制造士兵逃散的假象,示弱诱敌,使庞涓上钩,以轻锐部队深入孙膑的埋伏圈。这是“能而示之不能”的体现。
以上均是《孙子兵法》中“兵者,诡道也”的范畴。
相关争议
马陵之战历来争议较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细节混淆
史记》三次提到马陵之战,但具体内容却有不同。《孙子吴起列传》中说,魏国与赵国一起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助后,齐国派田忌前往救援,田忌直奔大梁。《魏世家》中说,魏国讨伐赵国,赵国向齐国求助,齐宣王孙膑的计谋,围魏救赵。《田敬仲完世家》中说,魏国攻打赵国,赵国与韩国关系亲密,于是一同反击魏国。赵国再次失利后,韩国求助齐国支援。所以关于马陵之战的发展细节,学界一直持有争议。学者王焕春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战国时期有多次马陵之战,而史书并未注明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所以造成混淆。《史记》中三次提到的马陵之战,并非同一次战争。学者王汝涛也持有这种观点。
战争起因
《史记》中指出“魏国与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派田忌率领军队助韩抗魏”,这既是直接的史料记载,也有较多学者如杨伯峻金景芳等的研究认同,认为这是马陵之战爆发的原因。也有学者如刘韵叶、王汝涛认为,魏惠王乘夏车、称夏王的同时,齐国也正值勃兴之时,所谓“一山难容二虎”,齐国是为了争霸而主动攻打魏国,有《竹书纪年》和《战国策》史料相互参证,较为可信。
参战将领
关于齐军的参战将领,田忌、田盼、田婴均见于史书记载。杨宽结合《孙膑兵法·陈忌问垒》(陈忌即田忌),认为齐军的统帅是田忌,而前方将领是田盼,军师是孙膑。
关于魏军的参战将领,争议最大的地方在于庞涓是否参战。桂陵之战中明确记载 “禽庞涓”,有学者因此质疑庞涓是否参与之后的马陵之战并作为主将。如历史学者仝晰纲先生认为马陵之战可能与庞涓没有关系。
历史学者杨宽指出,《史记·魏世家》《田敬仲完世家》《孟尝君列传》《六国年表》都说马陵之战“取庞涓而擒太子申”,可证明庞涓是马陵之战主将。至于为什么庞涓在桂陵之战被擒,又在马陵之战被杀,可能被擒之后又被放回魏国,重新为将,就如春秋时期秦将孟明视晋国俘虏,又被放回秦国,重新为秦将一样。
战争地址
马陵之战的地址历来争议较大,有河南新郑马陵岗、大名县、山东莘县(包括范县、淮县,实为一地)和山东郯城说。其中认为战址在莘县历史学著作或研究相对较多,如郭沫若《中国史稿》、杨宽战国史》、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孙子兵法新注》、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等。
在1993年举办的“海峡两岸《孙膑兵法》暨马陵之战学术研讨会”上,多位学者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王焕春《魏、齐马陵之战在郯城马陵山》、王汝涛《齐魏马陵之战发生在马陵山补证》、黄新忠《魏、齐马陵之战在郯城马陵山新证》等研究从战争目标、进军过程和路线详细论证的角度,并结合《孙膑兵法》的出土研究以及考古发现后分析,认为“郯城说”更为可信。
战争评价
魏惠王认为自己败给齐国,太子因此死了,这场战争是他的耻辱。孟子认为魏惠王为了扩张土地,不惜让自己的人民粉身碎骨上战场,打了败仗,又准备再战,因此驱使自己所喜爱的子弟去献身,是不可接受的举动。
从战果角度看,历史学者杨宽认为魏国自从马陵之战惨败之后就一蹶不振了。钱穆认为齐国击败魏国之后,魏国失去霸主地位,战国时代进入第二期,是齐之全盛时期,也可以说是齐、秦争强时期。《中国历代战争史》中评价,马陵之战将魏国数十年的霸业摧毁净尽,无力再作为秦国东出的关隘,历史转入另一时代,即中原各国日夜提防秦国入侵的时代。
从兵法角度看,孙膑以此名显天下,其兵法开始世代流传。1992年的“海峡两岸《 孙膑兵法 》暨马陵之战学术讨论会”认为:退兵减灶、诱敌深入和伏击歼敌是该战的主要战术,马陵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大规模伏击战
后世纪念
莘县相关
山东莘县在大张家镇马陵村规划了占地 40万平方米的马陵道古战场遗址文化景区,以马陵之战纪念馆为依托,在纪念馆前建设迷魂阵,体现孙膑智斗庞涓的传说。在迷魂阵出口和纪念馆四周及入口建设地下兵道,展现“马陵古道”风貌。在兵法文化广场建设“兵文化研究基地”,打造集古代兵法典故、现代军事装备、古代兵器体验等于一身的科技馆等。其中的马陵之战纪念馆是景区标志性仿古建筑,馆内重点展示马陵之战的作战过程,以及孙膑的生平事迹,纪念馆内收藏了许多与孙膑有关的历史资料,是中国研究孙膑的重要基地。
郯城相关
郯城马陵山有大量地名与马陵之战有关,如马场,传说为齐军养马的场所。古寨,传说为齐军士兵驻扎的地方。庞涓沟,传说为庞涓中计自刎之处。此外还有庞涓石、庞涓墓、尸岭、恨骨崖等。2001年,郯城马陵古战场被中国军事科学院定为中国古代军事科学教研基地,开始规划建设古战场遗址公园。公园内展示有古代兵器、锅灶坑、墓葬等出土文物。
相关研究
马陵之战作为经典战例,其军事价值和历史意义都很大。后世史学家和学者从多方面展开研究,就战争的真实性、起因、战术部署、兵法运用和指挥艺术、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战址和路线、孙膑和庞涓等形成大量论文。莘县政协将这些研究编著为《千古战例垂青史——莘县马陵之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此外,1992年临沂市召开了“海峡两岸《孙膑兵法》暨马陵之战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峡两岸的104位专家各抒己见,对《孙膑兵法》和马陵之战进行深入研讨,内容主要聚焦于:历史上有没有马陵之战、马陵之战的原因是什么、作战路线、战略战术、以及战址究竟在何处。
影视作品
关于马陵之战的纪录片:《中华战争通史——马陵之战》《决定中国历史的战争——马陵之战》
此外有关于孙膑庞涓的电视剧《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目录
概述
战争背景
魏国称霸
逢泽之会
南梁之难
双方战略
魏国方面
齐国方面
战争经过
直走大梁
减灶诱敌
马陵设伏
魏军大败
结果与后续
魏国方面
齐国方面
后续局势
徐州相王
秦国东出
合纵连横
兵法价值
战前庙算
兵者诡道
相关争议
细节混淆
战争起因
参战将领
战争地址
战争评价
后世纪念
莘县相关
郯城相关
相关研究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