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花芍药(
芍药属 emodi Wall. ex Royle)
毛茛科芍药属
多年生草本,茎高50-70厘米,小叶或裂片狭长圆形至长圆状
披针形,花3-4朵,生茎顶和叶腋,花瓣白色,倒卵形,种子球形,黑色,无毛。多花芍药性耐寒,喜肥怕涝,但也耐旱,故应栽植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中。多花芍药产于我国产
西藏自治区南部,
尼泊尔、印度北部也有分布,常生于海拔2350米的山坡。
芍药大艳丽,品种丰富,在园林中常成片种植,花开时十分壮观,是近代公园中或花坛上的主要花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高50-70厘米,无毛。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上部叶3深裂或全裂;顶生小叶近3全裂或2裂,侧生小叶不裂或不等2裂,小叶或裂片狭长圆形至长圆状
披针形,长9-13厘米,宽2-3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下延,全缘,两面无毛,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花3-4朵,生茎顶和叶腋,全发育开放或仅顶端一朵开放,直径8-12厘米;苞片3,叶状,披针形,长2-3.5厘米,宽5-10毫米;萼片3,近圆形,直径约1.5厘米,顶端骤尖;花瓣白色,倒卵形,长约4.5厘米,宽2.4厘米;
雄蕊长1.5-2厘米;心皮2,密生淡黄色糙伏毛。2,卵圆形,长2-2.6厘米,直径1-1.5厘米,密生淡黄色糙伏毛;种子球形,黑色,无毛。
生长环境
芍药性耐寒,喜肥怕涝,喜土壤湿润,但也耐旱,喜阳光,夏季喜凉爽气候。盆栽
弄岗报春苣苔盛夏烈日下易焦叶,应注意遮阴。芍药为
肉质根,根系较长,故应栽植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中,栽于黏土和低洼积水的地方易烂根。
分布范围
在我国产
西藏自治区南部(
吉隆县)。生海拔2350米的山坡。在
尼泊尔、印度北部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芍药大艳丽,品种丰富,在园林中常成片种植,花开时十分壮观,是近代公园中或花坛上的主要花卉。
栽培技术
繁殖技术
芍药传统的繁殖方法是用:分株、播种、插、压条等方法繁殖,其中以分株法最为易行,被广泛采用。播种法仅用于培育断品种、生产嫁接牡丹的砧木和药材生产。
栽培方法
选地整地:栽种芍药的土地,必须经过3~4年白芍收获之后才能翻土,因此,栽种前整地务必精耕细作。前作收获后,选晴天不粘脚时,深翻30~40厘米,将土块耕细整平,并施入有机肥与三元复合肥40~60公斤。
种植:栽种前须将芍芽根按大小分为两类,分别栽种,以便日后管理。种栽大,管理得好,可提早一年起土收获,栽种时间一般在
寒露前后,越早越好,最迟不能超过
霜降,如过迟,一方面因贮藏的芍芽已发新根,栽种时易弄断;另一方面,栽后气温渐低,发根不好,影响次年发芽生长。栽种时开穴,行距40-45厘米,株距30厘米左右,穴深16-20厘米,每亩可以种3500-4000株,开穴后,每穴放芽1-2个,留主根2-3条,根部宜分叉斜种,芽向上,覆土与平,以芽在地下5厘米左右为宜,覆土操作应细致,土要细碎,不能用土块覆盖;土块覆盖的芽头不能与土壤紧密结合,通风强,芽头易受干旱及冻害,会延迟发芽甚至不发芽。
中耕除草:
芍药最怕草荒,尤其在栽后的第二年,由于株行距宽,每株发出的苗不多,杂草容易滋生,若不及时除草,便会妨碍芍药生长。因此,栽种后幼苗萌发出土时,即应中耕除草,以后约隔一个月进行一次,务必达到土松、无草的要求。每次中耕,只能浅松表土3-5厘米,以免伤根,并注意勿将苗芽弄断,如果弄断,当年就不再萌发,影响生长。若规模化种植,建议使用除草剂。
追肥:
弄岗报春苣苔当年栽种后,不必追肥。第二年与第三年追肥4次。第一次在3月份中耕除草后,第二、第三次在5月-7月,每4次次在11-12月。第四年春季根据
芍药生长情况可以追肥1-2次,每次追肥均应在株旁开穴或开环状浅沟施入,施后覆土,以免肥料流失。建议追肥量为三元复合肥15—20公斤与生物有机肥。
灌溉排水:芍药较耐旱,但若久晴过干,对生长不利,故旱时仍须灌溉,芍药又怕积水,常因积水而引起病害,故应更注意排水。
摘蕾:在4月中旬现蕾时,选晴天将其花蕾全部摘去,以利集中养分,促进根的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摘蕾不宜过迟。
间作:栽后1~2年内,植株生长缓慢,发棵小,为充分利用土地,可间作蔬菜、
豆类、芝麻作物。
病虫害防治
芍药病害主要有芍药
灰葡萄孢、芍药褐斑病、芍药红斑病。
介壳虫,又名,危害芍药的介壳虫有数种,如
吹棉蚧、日本蜡蚧,长白盾蚧、
桑白蚧、芍药圆蚧、
矢尖盾蚧等。介壳虫吸食芍药的
体液,使植株生长衰弱,枝叶变黄。防治方法:①加强检疫,严防引入带虫苗木;②保护和利用天敌;③抓住卵的盛孵期喷药,刚孵出的虫体表面尚未披蜡,易被杀死,可喷50%
马拉硫磷乳剂800~1000倍液,或50%
辛硫磷乳剂1000~2000倍液。喷药要均匀,全株都要喷到,在蜡壳形成后喷药无效;④用喃丹液浇灌根际,植株吸收药剂,虫体吸食植株体液后毒杀;⑤发现个别枝被
介壳虫危害时,可用软刷刷除,或剪去虫害枝烧毁。
蚜虫,当春天
芍药萌发后,即有蚜虫飞来危害,吸食叶片的汁液,使被害叶卷曲变黄,幼苗长大后,蚜虫常聚生于嫩梢、
花梗、叶背等处,使
花苗茎叶卷曲婆缩,以至全株枯萎死亡。发生规律:蚜虫在高温干燥条件下,繁殖快,危害严重。蚜虫1年可繁殖数代以至二三十代。蚜虫分泌蜜汁,可使被害株茎叶生理活动受阻;同时其蜜汁又是病菌的良好培养基,常引发煤污病等;蚜虫还能传播病毒病。防治方法:①清除越冬杂草;②保护和利用天敌,天敌主要有
异色瓢虫、
七星瓢虫、
赤星瓢虫、
龟纹瓢虫、
食蚜蝇科和
草蛉科等;③喷洒50%灭蚜松乳剂1000~1500倍液。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