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属(
学名:Paeonia L.),属于虎耳草目(Saxifragales)芍药科(Paeoniaceae)下的一属,全属共35种植物,中国有11种。该属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
温带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地区,少数种类在
东北地区、
华北地区及长江两岸各省也有分布。芍药属在分布区南端的种类都生长于海拔2500m以上的山地,而在北部则见于低地。芍药属植物的一些种类虽然出现于
亚热带,但其环境是温带型的,是典型的温带属植物。
芍药属植物为灌木、
亚灌木或
多年生草本。根圆柱形或具
纺锤形的块根。叶通常为二回三出
复叶。单花顶生、或数朵生枝顶、或数朵生茎顶和茎上部叶腋,有时仅顶端一朵开放,大型;
苞片披针形,叶状,大小不等,宿存;花瓣5-13枚(栽培者多为重瓣),倒卵形;花盘杯状或盘状,革质或肉质,完全包裹或半包裹心皮或仅包心皮基部。
蓇葖成熟时沿心皮的腹缝线开裂;种子数颗,黑色、深褐色,光滑无毛。一般于春夏季节开花。
芍药属植物被广泛种植为观赏植物,具有观赏性。芍药属油用植物种籽成分丰富,具有营养及保健作用,被广泛应用于
食品加工工业中。据
中原地区药用典籍记载,
芍药属植物是古老的药用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的根和牡丹(Paeonia × suffruticosa)的根皮以及花朵均可作为中药材入药。
芍药属植物为常异交植物,在自然条件下种胚发育率仅约20%,种子产量低导致了
种群扩繁较难。此外,人为破坏也是芍药属植物濒危的重要因素。2011年、2013年以及2019年分别有三个芍药属植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2013,芍药属共有34种被收录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2021年,除被列为一级保护植物植物以及未收录植物外,
白花芍药(Paeonia sterniana)以及芍药属
牡丹组(Sect. Moutan)的植物均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为二级保护植物。
属名来源
芍药属的拉丁名Paeonia来自古典拉丁语词paeonia,本义即是芍药属植物。该词又来自古
希腊语词παιωνία(paiōnía)。而在
希腊神话中,芍药属植物是以Paeon命名的,Paeon是希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学生的名字。
历史
历史记载
在欧洲,约在公元77年出版的《Nature History》就详细描述了芍药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并记录其药用功效和使用方法;公元8世纪,芍药属植物在
英国作为食材调味品使用,直至14世纪才作为园林观赏植物。此外,公元918年出版的
日本医学专著《
本草和名》是日本最早的记载芍药属植物的书籍。而
中原地区的先辈们早在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至1600年)就已出现描写芍药属植物的诗句,此后各朝代的文学作品也多有关于芍药属的记载,如
屈原的《
离骚》、宋代张峋的《洛阳花谱》等。
栽培历史
芍药属植物在中国的栽培历史久远,中国早在3000年前就开始种植芍药属植物了。中国人选择它作为皇宫花园的主要花卉种植。约17世纪,美国开始栽培
芍药属植物,而1903年成立的美国芍药协会 (APS,American Peony Society)为世界芍药属品种的整理和育种作出了巨大贡献,并逐渐成为芍药品种的权威注册机构。19世纪初,芍药属中的草本植物类型已从
中原地区和
日本广泛引入欧洲园林,到19世纪50年代,许多美国苗圃开始向客户提供这类植物的新品种。欧洲、亚洲和北美的园丁都把芍药属牡丹(Paeonia × suffruticosa)视为最美丽、最值得种植的植物之一。
分类
芍药属隶属于
虎耳草目(Saxifragales)
芍药科(Paeoniaceae)下的一属,全属共36种植物,中国有11种。本属
模式种为:药用
生白芍(Paeonia officinalis)。
分类变动
1735年,
瑞典植物学家
卡尔?冯?林奈(Garlvon Linne)建立了芍药属(Paeonia),该属大约包括40多个种。起初,世界上应用较广泛的几个分类系统都将芍药属归于
毛茛科(Ranunculaceae)中,并一直沿用了200多年。直到1908年,
英国学者worsdell以芍药属植物的
雄蕊群
离心发育与毛科不同为由,首次将芍药属从毛茛科中分离出来,并独立称为
芍药科(Paeoniaceae),但此时芍药科仍然隶属于毛茛目(Ranunculales)中。
直到1923年,植物学者Hutchinson把它作为毛茛科中的一个亚科处理 ,且Corner(1940)还强调芍药属在
染色体数目和大小上与毛茛科其它成员差异悬殊,将之从亚科提升为科,并把它转移到第伦桃目Dilleniales中,这一观点也在1988年得到学者C.ronquist的支持。
下属分类
1948年,Stern正式发表三个组的分类系统。但在1961年,学者Kemularia—Natadze又发表了一个五组的分类系统。但由于他不适当地强调花的颜色和心皮毛被,所以他的系统未被学界所接受。Stern的三组系统是较自然的,按照这一系统芍药属三个组中,
牡丹组(Sect. Moutan)为木本植物,芍药组(Sect. Paeonia)与北美芍药组(Sect. Oneapia)均为草本植物。后来2020年,学者Zhou认为芍药属木本类型和
草本类型的分化较为明显,因此将原分类系统中的
芍药组和北美芍药组合并为一大类,并使用亚属的分类等级,即芍药亚属(subgen. Peaonia),下设5个组。而牡丹组植物则独立为牡丹亚属(subgen. Moutan),并下设2个组。
牡丹亚属
牡丹亚属(subgen. Moutan)2001年版最新的《Flora of China》记载,
牡丹组(现牡丹亚属)一共有8个物种,其中黄牡丹(Paeonia lutea)和紫牡丹(Paeonia delavayi)尚未被合并于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二者往往被分别作为一个独立种对待,而在2007年发表了一个芍药属新物种中原牡丹(Paeonia cathayana)后,牡丹组(现牡丹
亚属)一共9个物种。
芍药亚属
芍药亚属(subgen.Peaonia)植物种类众多,由于存在多倍化和网状进化,在地中海地区形成众多不同的类群。原芍药组内约29个种,其中在中国分布7个种,在亚欧大陆其它地区则分布有22个物种。原北美芍药组内则含有2个种,分别为北美芍药(Paeonia brownii)与加利福尼亚芍药(Paeonia californica)。
形态特征
根、茎和叶
根圆柱形或具
纺锤形的块根。当年生分枝基部或茎基部具数枚鳞片。叶通常为二回三出
复叶,小叶片不裂而全缘或分裂、裂片常全缘。
花
单花顶生、或数朵生枝顶、或数朵生茎顶和茎上部叶腋,有时仅顶端一朵开放,大型,直径4厘米以上;
苞片2-6枚,
披针形,叶状,大小不等,宿存;萼片3-5枚,宽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13枚(栽培者多为重瓣),倒卵形;
雄蕊多数,
离心发育,花丝狭线形,
花药黄色,纵裂;花盘杯状或盘状,革质或肉质,完全包裹或半包裹心皮或仅包心皮基部;心皮多为2-3枚,稀4-6枚或更多,离生,有毛或无毛,向上逐渐收缩成极短的
花柱,
柱头扁平,向外反卷,
胚珠多数,沿心皮腹缝线排成2列。
果实及种子
蓇葖成熟时沿心皮的腹缝线开裂;种子数颗,黑色、深褐色,光滑无毛。
分布
分布范围
芍药属主要产于分布于欧、亚大陆
温带地区,个别种的分布可延伸至
寒温带,在欧亚大陆和非洲西北部和北美之间形成间断分布。
中原地区是芍药属植物的分布中心,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西南、
西北,少数种类在
东北地区、
华北地区及
长江两岸各省也有分布。
芍药属下划分的
芍药组(Sect.Paeonia)植物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西北部;
牡丹组(Sect.Moutan)局限于中国西南部至中部地区;而北美芍药组(Sect.Oneapia)植物仅限于北美地区。
生境状况
芍药属在分布区南端的种类都生长于海拔2500m以上的山地,而在北部则见于低地。在中国,野生的
弄岗报春苣苔属植物分布地海拔差异较大,其中芍药(Paeonia lactiflora)的分布海拔相对较低,多在1000m以下。在中国
东北地区分布的草芍药(Paeonia obovata)海拔均低于500m,而分布在
四川省、湖北、
河南省的
毛叶草芍药(Paeonia obovata subsp. willmottiae)居群海拔均在1000m以上。
习性
芍药属植物的一些种类虽然出现于
亚热带,但其环境是
温带型的,是典型的温带属植物。芍药属植物多为
肉质根,对土壤含水量较为敏感。芍药属植物大多喜冷凉气候,高温下植物生长缓慢,甚至出现早枯现象。
弄岗报春苣苔属植物牡丹(Paeonia × suffruticosa)和芍药(Paeonia lactiflora)还属于光合能力稍低的植物,存在明显的光合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一般于春夏季节开花。
另外,芍药属植物存在明显的上
胚轴休眠和下胚轴休眠现象,在气温约15℃时开始萌生新根,而在根系长度达到3cm以上时,才能感受低温打破上胚轴休眠,若外界条件不能满足以上温度需求,其种子很难萌发。
繁殖
芍药属均为自交授粉和杂交授粉均能结实的植物,即具有自交亲和而异花
传粉的繁育系统特征。芍药属植物和蚂蚁之间是一种互利共生关系。芍药属植物的
花蜜存在于花蕾外,蚂蚁采食芍药属的花蜜,同时也会保护芍药属植物,避免其他昆虫的侵害。但也有一些芍药属植物无蜜腺,如芍药属
牡丹组,昆虫主要通过采集或采食花粉而进行传粉。
栽培
人工栽培
芍药属植物很少进行种子繁殖。一般通过
根状茎繁殖。一般
草本类型的芍药属可以采用长5-6厘米且其上至少有一个芽的根或茎进行繁殖。而灌木类型的芍药属植物一般可通过
扦插或灌木分裂繁殖。此外,芍药属植物还可以采用
组织培养方式进行繁殖。
栽培养护
芍药属植物一般在室外栽培,不能在室内种植,且栽培的土壤应富含有机物质,若含量低,可以腐烂的牛粪进行有机质补充。芍药属植物的适宜栽培温度一般为15-20°C 范围内,但也有一些品种可以耐受零下的低温。芍药属为喜阴喜湿植物,因此在花期最好将它们放在湿度适中、阴凉且土壤排水性良好的地方。在芍药属植物花期结束时,应移除其花朵;在而一些
草本类型的,一般在初冬将叶子去除,减少养分的消耗。
病虫害防治
灰腐病是芍药属植物的主要病害,会在叶子和茎的下部产生斑点,受影响的植物部位变成棕色并变干。一般可经过特定的
杀菌剂进行防治。此外,
普通雨燕、草莓叶面
线虫等是芍药属植物的主要虫害。芍药属植物的根部易被普通雨燕破坏导致植物死亡。草莓叶面线虫和Aphelencoides rizema-bosi 会损害植物的根和叶,致其叶子上出现黄斑并导致根腐病。一般可以使用特殊药物进行防治。
保护
类群现状
芍药属植物白花芍药(Paeonia sterniana)分布范围狭窄,仅见于中国西藏
波密县周边,
种群数量极少。通过多次走访仅发现3个居群,其中一个居群的成年植株仅三株,且未发现幼龄植株。药用
弄岗报春苣苔(Paeonia officinalis)的种群数量很大,但由于其生长范围内的
土地利用变化,种群数量整体下降。
希腊芍药(Paeonia parnassica)是希腊
特有种,成年个体总数不到2,500株,每个亚群不到200株。多花芍药(Paeonia emodi)因其药用特性而被采集,致其分布在
巴基斯坦和
印度的
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致危因素
芍药属植物为常异交植物,在自然条件下种胚发育率仅约20%,种子产量低导致了种群扩繁较难。此外,人为的破坏是导致芍药属植物濒危的重要因素。例如,部分药农采挖野生的芍药属植物出售;人为过度的开垦或放牧也导致了部分野生芍药属植物居群的消失。
保护等级
国际保护级别
2011年,希腊芍药(Paeonia parnassica)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为濒危(EN)级别。2014年,药用
弄岗报春苣苔(Paeonia officinalis)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为无危(LC)级别。2019年,
多花芍药(Paeonia emodi)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为无危(LC)级别。
中国保护级别
2013,芍药属共有34种被收录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其中
巢湖银屏山白牡丹(Paeonia × suffruticosa Andr. subsp. yinpingmudan)被列为极危(CR)植物。2021年,除被列为一级保护植物的
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卵叶牡丹(Paeonia qiui)以及未收录的牡丹(Paeonia × suffruticosa)外,
白花芍药(Paeonia sterniana)以及芍药属
牡丹组(Sect. Moutan)的植物均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为二级保护植物。
保护措施
为保护芍药属的濒危品种,人们成立了很多的保护芍药属的法律法规,同时设立了保护地和
栖息地。例如,2009年,希腊芍药(Paeonia parnassica)被列入栖息地指令的附件 II 和欧洲野生动物和自然栖息地保护公约(
伯尔尼公约)的附录 I中保护,1982年
法国将其列入法国受保护物种法令的附录2中保护。在世界上至少有34个植物园是
多花芍药(Paeonia emodi)的异地保护地点,药用芍药(Paeonia officinalis)在全球87个植物园中异地种植。
用途
园林观赏
芍药属植物被广泛种植为观赏植物,因为它们的花朵硕大艳丽,花香馥郁,具有很高的观赏性。芍药属植物具有各种颜色的单花或双花,球形或扁平花。部分植物的花朵颜色从白色到黄色、红色和奶油色,部分带有条纹和斑点。
食用营养
芍药属油用植物种籽成分丰富,其提取物中包含多种组分,籽油中以
亚麻酸、
油酸以及
亚油酸等有益健康的
多不饱和脂肪酸是其优势成分,具有营养及保健作用。此外,籽油中还含有独特的
皂苷、酚、
多糖等重要的活性成分,已被广泛应用于
食品加工工业中。
医学药用
芍药属植物是古老的药用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的根和牡丹(Paeonia × suffruticosa)的根皮以及花朵均可作为中药材入药。据《
中华本草》(蒙药卷)以及《中华本草》记载,芍药的根味酸、苦,性微寒,具有清血热、祛淤血等作用,可用于治疗淤血性疼痛、闭经等病症。牡丹的根皮味苦、辛,性微寒,具有活血散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发斑、肿疮毒等病症;其花味苦、淡,性平,具有活血调经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妇女
月经失调、经行腹痛等病症。
代表物种
芍药
芍药(
学名:Paeonia lactiflora),又名
芍药、含巴高、殿春、赤药等,为一种
多年生草本。根粗壮,茎高40-70厘米,无毛。小叶狭卵形,椭圆形或
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偏斜,边缘具白色骨质细齿,两面无毛,背面沿
叶脉疏生短柔毛。花数朵,生茎顶和叶腋,有时仅顶端一朵开放;白色的花瓣倒卵形,有时基部具深紫色斑块。
蓇葖顶端具喙。花期5-6月;果期8月。芍药分布于中国、
朝鲜、
日本、蒙古等国。在中国分布于
东北地区、
华北地区等地区。分布于海拔1000-2300米的山坡草地上。
草芍药
草芍药(
学名:Paeonia obovata),又名山芍药、野芍药等,为一种
多年生草本。根粗壮,长圆柱形。茎高30-70厘米,无毛。顶生小叶倒卵形或宽椭圆形,全缘,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无毛或沿
叶脉疏生柔毛。单花顶生,花瓣白色、红色、紫红色,倒卵形;花丝淡红色,
花药长圆形。
蓇葖卵圆形,成熟时果皮反卷呈红色。花期5-6月中旬;果期9月。草芍药分布于中国、
朝鲜、
日本等国,在中国分布于
四川省东部、
湖南省南部等地区,生于海拔800-2600米的山坡草地及林缘。
相关研究
中国学者宋焕芝等人于2011年归纳分析了芍药属植物种子休眠的原因及其萌发特性,就种皮机械阻碍、内源抑制物质影响、胚未完全成熟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常见的破眠技术有机械破皮、变温处理等物理方法以及
化学试剂处理等化学方法,为找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撑。
文化
芍药属植物的花卉深受中国人的喜爱,被称为“花中之王”或“花中首相”。而
芍药属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和牡丹(Paeonia × suffruticosa)的花朵形象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美学和文化符号出现在绘画、瓷器、版画、纺织品以及诗歌中。芍药属植物芍药与牡丹传入
日本之后,很快作为华丽、典雅的象征被人们广泛接受。此外,芍药属植物于1957年被指定为美国
印第安纳州的州花。
参考资料
Common Peony.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2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