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组
毛茛科灌木或亚灌木植物
牡丹组(学名:Sect. Moutan DC.)是双子叶植物纲,毛科灌木或亚灌木植物。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花顶生、大型,苞片披针形,叶状;萼片宽卵形,花瓣倒卵形;花丝狭线形,花药黄色,花盘杯状或盘状,革质或肉质,全包住心皮或包住心皮的基部。胚珠多数,成熟开裂;种子数颗,黑色、深褐色,光滑无毛。花期4月~5月。四川牡丹为中国三级重点保护植物。牡丹在中国各省均有栽培,牡丹有“国色天香"、"牡丹"的美称是常见的观赏植物。牡丹组植物多以根皮入药,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药
形态特征
牡丹组植物灌木或亚灌木,根圆柱形或具纺锤形的块根。当年生分枝基部或茎基部具数枚鳞片。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小叶片不裂而全缘或分裂、裂片常全缘。单花顶生、或数朵生枝顶、或数朵生茎顶和茎上部叶腋,有时仅顶端一朵开放,大型,直径4厘米以上;苞片2-6,披针形,叶状,大小不等,宿存;萼片3-5,宽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13(栽培者多为重瓣),倒卵形;雄蕊多数,离心发育,花丝狭线形,花药黄色,纵裂;花盘杯状或盘状,革质或肉质,全包住心皮或包住心皮的基部。心皮多为2-3,稀4-6或更多,离生,有毛或无毛,向上逐渐收缩成极短的花柱,柱头扁平,向外反卷,胚珠多数,沿心皮腹缝线排成2列。蓇葖成熟时沿心皮的腹缝线开裂;种子数颗,黑色、深褐色,光滑无毛。花期4月~5月。
本组植物
分布范围
国内
分布于河南省甘肃省陕西省山西省、安徽、湖北、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等9个省区。
国外
牡丹早在唐朝即传入日本,约1656年后,欧洲国家陆续引种,20世纪初传入美国。其中,在英国和日本栽培较多,丘园——邱园的牡丹园收集了世界各地大量的芍药属原生种,而日本的奈良县、东京等地也有一些品种丰富的牡丹专类园。
生长环境
野牡丹生海拔2300~3700米的山地阳坡及草丛中。
四川牡丹生海拔2400~3100米的山坡,河边草地或丛林中。
牡丹目前中国栽培甚广,并早已引种国外。在栽培类型中,主要根据花的颜色,可分成上百个品种。
牡丹原产中国西北部地区。喜凉爽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耐寒,较耐旱,怕炎热和多湿。干热天气生长不良,夏秋雨水过多,易发生叶片早落、早开花现象。生长适温13~18℃,冬季能耐-15℃低温。土壤以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质壤土为宜。
主要价值
药用
牡丹组植物多以根皮入药,是中药牡丹皮的主要来源,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的功效。牡丹组植物所含的化学成分主要有丹皮酚、牡丹酚、牡丹酚原甙、牡丹酚新甙、弄岗报春苣苔甙、羟基芍药甙、苯甲酰氧化芍药甙及苯甲芍药甙。同时,牡丹是中国的长安牡丹,其野生种类,是珍贵的花卉资源。
牡丹组植物:
1.矮牡丹稷山县牡丹)产于永济市、稷山,陕西延安、铜川市华山。其根皮称西丹炉焰,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2.卵叶牡丹产于湖北神农架林区。其根皮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3.紫斑牡丹产于甘肃天水、文县,陕西秦岭,伏牛山及湖北神农架。其根皮称西丹皮,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4.林氏牡丹产于甘肃文县,湖北保康。其根皮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5.杨山牡丹产于河南嵩县杨山、湖南龙山,甘肃两当县眉县留坝县。其根皮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6.药用牡丹主产于安徽铜陵县、南陵县,习称“凤丹皮”,为正品牡丹皮药材来源。在全国牡丹皮药材中,其产量最大,品质最佳,畅销全国各地,并每年有大量出口。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7.四川省牡丹产于四川西北部的马尔康市金川县一带。其根皮称川丹炉焰,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8.野牡丹(滇牡丹)产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云南景东以北和四川西南部。其根皮称朱砂皮,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9.狭叶牡丹(保氏牡丹)产于四川西部。其根皮称西昌丹皮,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10.黄牡丹产于云南省、四川西南部及西藏东南部。其根皮称西昌丹皮,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11.牡丹产于中国各地,是常见栽培花卉植物。有人认为,本种是牡丹组数种植物的复合体,主要由矮牡丹(稷山牡丹)和紫斑牡丹杂交复合形成。其中单瓣花者亦为正品牡丹皮药材来源之一,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景观
牡丹在全国栽培甚广,并早已引种国外。在栽培类型中,主要根据花的颜色,可分成上百个品种。
牡丹广泛应用于城市公园、街头绿地、机关、学校、庭院、寺庙、古典园林等,到处可见牡丹的芳踪。以其万紫千红的艳丽色彩,锦绣的装饰效果成为园林中重要的观赏景观。
资源状态
牡丹组植物中的部分种类已处于濒危或渐危状态,种质资源非常珍贵,其中四川牡丹已列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矮牡丹(稷山牡丹)、黄牡丹紫斑牡丹均已列为中国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
栽培技术
历史
栽培牡丹的起源牡丹既是中国名花,也是世界名花,深受人们的喜爱。从有记载的历史看,中国牡丹已有两千多年,传入欧洲也已经五百多年。中国牡丹在几千年的栽培过程中,已由少量的传统品种逐步发展成上千个品种,并在不同的栽培地理区域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的品种群或品种亚群。根据栽培地理划分,主要有四个品种群:中原品种群、西北品种群、江南品种群和西南品种群。栽培牡丹品种(群)起源研究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是栽培牡丹,它与野生牡丹的区别在哪里?从形态学看,花瓣数目、颜色的变化最丰富;细胞学研究发现,野生种类和绝大部分栽培品种染色体数目相同(2n=10),核型分析也显示不同类群、不同品种的差异不大。
栽培牡丹品种(群)起源的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⑴中国传统栽培牡丹的祖先种或野生近亲;⑵最早的栽培时间;⑶最早的栽培地点;⑷起源和演化的的方式。
研究表明,中国传统的牡丹栽培品种形成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野生种的栽培驯化,野生种和栽培品种间的杂交以及栽培品种之间的杂交等不同途径形成的。由于现阶段关于栽培牡丹起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籍考证、形态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仍是一片空白。本研究对8个野生种的12份材料和来自4个主要品种群的95份栽培种样品的叶绿体基因片段trnS-trnG和rsp16-trnQ及其中37份栽培种样品的核基因GPAT进行直接测序。选取栽培牡丹样品包括了具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古树和传统栽培名种,以及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新品种。根据片段序列,使用Network(4.2)计算机程序的MJ(Medium-Jioning)法和PAUP~*(4.0)计算机程序,分别建立了牡丹组种间亲缘关系网络树和系统发育树(MP树),从母本、父本及父母本综合分析多个角度对栽培牡丹的起源进行探讨。
结果表明:四个主要品种群遗传背景具有较大差异,各自起源于不同的野生种。
⑴中原品种群部分品种直接由河南省巢湖银屏山白牡丹驯化而来,其余品种则起源于银屏牡丹、凤丹矮牡丹、卵叶牡丹、紫斑牡丹四川牡丹和滇牡丹中两个和多个野生种的杂交后代;
⑵江南品种群中清代古牡丹由凤丹或安徽银屏牡丹直接驯化而来,而其余品种父本起源于凤丹或安徽银屏牡丹,母本则起源于河南银屏牡丹;
⑶西北品种群全部起源于河南银屏牡丹(母本)和紫斑牡丹(父本)的杂交后代;
⑷西南品种群虽然同中原品种群一样具有复杂的遗传背景,起源于两个和多个野生种的杂交后代,但是西南分布的野生种(即四川牡丹)直接参与该品种群起源的证据不足,这表明西南品种群主要起源于引种驯化其他品种群品种。综合野生种的地理分布和品种出现的时间来看,四川牡丹和滇牡丹的种质直到现代才在中国栽培牡丹中出现,因此中国传统栽培牡丹的主要原种包括巢湖银屏山白牡丹凤丹矮牡丹、卵叶牡丹和紫斑牡丹。各品种群最初通过当地野生种的直接驯化或自然杂交植株的选择获得原始品种。这一结果支持了李嘉提出的中国栽培牡丹“多地、多元”起源的观点。在所有原种中,河南银屏牡丹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四大主要品种群重要的母本种质。这表明河南省可能是中原地区传统栽培牡丹最早的起源地。
栽培
繁殖技巧:
1.分株:在秋季进行,将4~5年生大丛牡丹整株挖出,阴干2~3天,待根稍软时分开栽植,每株以3~5个蘖芽为宜。
2.播种:8月采种,种子有上胚轴休眠现象,采后即播,翌年春季发芽整齐;或采种后湿沙贮藏(4~10℃),翌春播种。
3.嫁接:在夏、秋季进行。以芍药根为砧木,选牡丹根际上萌发的新枝或1年生短枝作接穗,采用劈接或嵌接法,成活率高。
栽培要点:秋季栽植,要选择肥沃、疏松、排水好的微酸性土壤,栽植前剪除断根、弱根,根颈栽植深度与土面齐平。春、秋干旱季节需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生长期施肥3~4次,花前增施1~2次磷钾肥。冬季根据牡丹生长态势进行定干、除芽和修剪,保证植株生长均衡,花大色艳。
病虫防治:常见炭病和褐斑病危害,可用波尔多液喷洒预防。虫害有蚜虫红蜘蛛天牛危害,可用0.5%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喷杀,天牛用90%敌百虫原药1000倍液喷杀。
保护现状
2021年9月7日,牡丹组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保护级别为二级。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本组植物
分布范围
国内
国外
生长环境
主要价值
药用
景观
资源状态
栽培技术
历史
栽培
保护现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