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依闻,1919年生,湖北汉阳人。擅油画。历任
武汉音乐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教授、硕导及湖北美术院副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美协顾问及油画学会顾问,
湖北省文联委员。中国共产党党员。油画《老妇》、《画家与其妻》入选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人物经历
1946年在武汉举办个人油画展,《景颇族少女》入选1964年全国美展。
《丝绸之路》、《母女俩》入选1989年
巴黎国际美术联展,同年在巴黎国际艺术城举办个人作品展览。
2003年《青桃》入选湖北省第二届油画展及第三届全国油画展。出版有《刘依闻油画集》、《刘依闻素描像》;主编
专集《中国高等美术学院素描集》,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获奖科研论文有《培美高等美术人才的探索》;《我的美术教育之路》选登在文化部主编的《
艺术教育》刊物上。1989年受全国文联、美协派赴巴黎艺术城-吕霞光画室作画考察。随后到德意等六国访问考察。198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这是2008年的岁末,
湖北美术学院展览馆,《中国当代油画家刘依闻画展》正在这里举行,湖北美术界几代学人相聚一堂,祝贺恩师刘依闻先生的90华诞暨从教从艺70周年。在展出的80余件作品中,既有画家在
改革开放之前的画作,烙刻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也有画家之年的新作,折射出社会变迁的轨迹。
自
徐悲鸿以后的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中,湖北著名油画家、
美术教育家刘依闻先生已是硕果仅存。在90岁高龄之际,刘依闻举办他的个人画展,是他艺术人生长寿的胜利,也是对他半个多世纪美术教育生涯的总结。
著名画家
周韶华曾在刘依闻90华诞展览中由衷感言:“刘依闻先生是湖北乃至中南地区美术教育的一棵历史的大树。”而时至今天,这棵“艺术之树”正在刻下他的第94个年轮。
半个多世纪来,刘依闻不懈追求着艺术和生活的真谛。他为人正直、画风质朴、艺德高尚的人格特质,全都体现在了他的教育事业和绘画作品之中。70多年的教育生涯,刘依闻不但培养出了无数美术人才,还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油画作品,为湖北美术事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1919年11月,刘依闻出生于湖北汉阳。1935年考入武昌艺专附中,师从著名画家
唐一禾。1938考入国立艺专西画系,师从
关良、
常书鸿等名家,他与
朱德群、
赵无极、
吴冠中并称为当时国立艺专最杰出的学生。
在这期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刘依闻积极参加保卫大武汉的抗日宣传活动,创作了许多抗日油画和壁画,用画笔抒发了自己的抗日激情。刘依闻青年时代的这些作品,不仅激发了学校师生的爱国热情,也鼓舞了人民大众抗日救亡的决心。
1941年。刘依闻在国立艺专毕业留校任教。这一年,他为一代文豪郭沫若画写生肖像,郭沫若对他的油画表示赞赏,欣然提笔书写怀乡诗条屏相赠。在举国抗战的形势下,这幅诗不仅让年轻的刘依闻领略到了郭沫若的文采,更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
1946年,刘依闻回到武汉,在武昌艺专任教。就在这一年,中华全国美术家协会为他举办了个人油画展,当时的《武汉日报》用整版发表了他的部分作品和漫谈
美术教育的文章,以及
常书鸿、
阮璞等著名文艺家的评论。
刘依闻青年时代的艺术才能和正直厚道,给同仁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许多美术界的老前辈至今还时时称道刘依闻年轻时的“美公”形象和倜傥身姿。这些黑白照片,加上一些传说,让大家多了一些谈论先生的有趣话题。
新中国成立后,欣欣向荣的社会风貌,深深激励着刘依闻的工作热情,他与武昌艺专的
杨立光、程白舟接过了湖北高等美术教育的薪火。半个世纪以来,刘依闻在这块园地辛勤耕耘、硕果累累,为湖北
美术教育事业的奠基和发展殚精竭虑、鞠躬尽,先后出任了湖北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学院和
武汉音乐学院教授,湖北美术院副院长,
湖北美术学院教授、硕导。
受教于中国第一代油画家的
欧洲写实风格,以及
苏联民族
现实主义油画的影响,刘依闻在他的美术教育生涯中,一贯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要求学生注重扎实的基础训练,反对浮华矫饰和虚假拘泥。刘依闻还常常寄语他的后辈,美术创作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一个仅仅讲求技艺而不注重文化素质的人,成为艺术大家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日月不居、斗转星移。今天,刘依闻先生早已是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
冯今松、
唐小禾、
陈立言、魏杨、尚杨、
徐勇民、
石冲、
曾梵志等,都先后成为我国
美术教育事业和美术创作领域的中坚力量。
1960年,刘依闻被评为
湖北省劳动模范,后成为湖北省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由他主编的《中国高等美术学院素描集》获得全国优秀畅销书奖,他的教育论文《培养高层次美术人才探索》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出版有《刘依闻油画集》、《刘依闻素描集》、《刘依闻作品集》。
美术教育事业上的成功,也为刘依闻的绘画艺术注入了无穷的活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他创作的高峰。在那个的特定年代,他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精神风貌,创作了一系列反映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歌颂党和人民的作品。
1950年他创作的大幅油画《毛主席在天安门》,在中南地区
抗美援朝战争展览会上展出,并在《
长江日报》上头版刊登。上个世纪60年代,他为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了油画《黄麻起义》。
改革开放后,他又为
北京历史博物馆创作了《邓小平》素描肖像。
1964年。应
湖北人民出版社邀请,刘依闻创作了以毛泽东在武汉为题材的油画《高瞻远瞩》,在深入了解毛泽东与武汉的不解之缘后,一代伟人文韬武略、高瞻远瞩的形象在他的画布上逐渐形成。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刘依闻始终将生活看作是创作的源泉,坚持深入工厂、部队、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获取创作素材。他的油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多以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为对象,着重表现他们的生活风采和精神面貌。
1957年,刘依闻来到
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深入生活,他创作的《景颇少女》和《傣族织女》是两幅肖像画佳作。画家用质朴、形象又细腻的创作手法,既生动又传神的表现出少数民族少女的聪慧质朴和聪明伶俐。
1958年,刘依闻深入到江岸机务段和江岸车辆厂,创作了大幅油画《在二七工人俱乐部里》,画作中20余位二七老工人形象各异、动态不一,却个个神情丰满、栩栩如生。在这其后,刘依闻的代表作品有《钢铁工人》、《炼钢炉前》、《海军战士》、《老人》等,这些作品都以写生为基础,融入画家的审美理想,塑造出了平凡而又高尚的人物形象。
上世纪80年代末,刘依闻不顾年高体弱,数次带领研究生赴新疆、
青海省等地体验生活,创作出了一批表现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和风土人情的油画《维吾尔少女》、《丝绸路上》、《藏区牧女》、《牧区少年》、《赶集》等。
历经多年的探索和追求,刘依闻的艺术语言日臻完善,他的油画肖像作品因其严谨生动、形神兼备的特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并形成了他重在形象刻画、贴近现实生活的艺术风格。在刘依闻的作品中,色彩深沉而少张扬,笔触凝重而少漂浮,蕴藉、凝重、质朴永远是他画作的主色调。
1989年,年逾七旬的刘依闻,受
中国文艺网委派,赴法国巴黎“吕霞光画室”及
欧洲访问考察,这在校园内引起不小的震动,人们担忧的是他的高龄和健康。然而,刘依闻还是义无反顾的踏上了欧洲之旅,人们不禁感叹,只有内心存在着对艺术真挚的追求和完美梦想的智者,才可以有如此令人惊羡之举。
在
法国,刘依闻见到了他40多年前国立艺专的老师
吕霞光和同学
赵无极、
朱德群,开始了为时半年的欧洲艺术之旅。他的油画《丝绸路上》、《藏族妇女》参加了
巴黎艺术国际城主办的美术联展,随后,他又在巴黎成功地举办了个人油画展。同时,刘依闻还赴
意大利、
德国、
比利时、
瑞士、
荷兰等国进行了学者访问和文化交流。
艺术体现人格,或者说“画如其人”。刘依闻半个多世纪的教育生涯和美术创作,交织着中国儒道哲学和
欧洲人文主义的影响,著名画家
唐小禾在《不会重复的意义》一文中这样评价道:“刘依闻先生作品的价值,在于它在中国油画发展中承上启下的意义,他这一代的画家,是中国油画历史上由五六代人所连成的长链上少不了的一环,他们的奋斗过程是油画‘中国化’的过程,并且表现的是一个并不能重复的年代。不可能再重复的时代和不能再重复的作品就显得极为珍贵,在画坛充满急功近利和浮躁气氛的今天,只知默默耕耘、充满着献身精神的‘第二代油画家’的成就,需要重新认识和给予足够的重视。”
自上世纪80年代退休后,刘依闻至今都从没有停止过手中的画笔,在他的住所中始终弥漫着亚麻仁油的香味,真正做到了“活到老、画到老”。刘依闻入选湖北美协50年作品展的《静物》,就是他86岁时的作品,暖色调的桌布上,
苹果、梨等各色水果有着动人的色彩,静静站在画前,似乎可以闻到扑面而来的诱人香气。
生活中的刘依闻谦逊朴实又不失威仪,风度儒雅又不失风趣。在
湖北美术学院,教师或学生举办的展览,刘依闻几乎逢展必看,并以他的学识形成鲜明且宽容的评价,一针见血,喜怒哀乐,皆成关爱。在校园里,不知从哪年开始,人们更愿以“刘爹爹”来称呼这位令人尊敬的长辈,这种称呼浓郁成了延续不绝的和睦,融合成了尊道贵德的校园文化。
不求名垂千史,但愿润物无声。刘依闻先生用他的画笔,展现了艺术生涯中孜孜不倦的追求,他用用温暖的调子、温和的线条传达他对这个社会的感恩与包容,对人性的敏感与理解,没有偏激,没有尖锐,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宁静和平和,所谓海纳百川,正可谓如此。
今天,在
湖北美术学院躬耕半辈子的刘依闻先生,仍以他耄耋之年的鹤骨松姿在校园漫步,用他以生命之情迈出的步履,来见证湖北美术事业发展的印迹,这步履还度量出了先生
美术教育和绘画艺术的悠长历程。我们祝愿这棵“艺术之树”根繁叶茂、永远长青。
代表作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