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墓,是
中原地区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先生之墓,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荣获1991年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先生墓地位于
陕西省延安市延安大学文汇山——这是一处静谧的灵魂安息之所,路遥在这里沉睡。
墓是用石块砌成的,朴实而坚固。在墓的正前方有“
中国作家协会、
中华文学基金会、中国作协陕西分会、延安大学2006年4月立”的路遥 半身
汉白玉雕塑,雕塑中的路遥,平静而坚毅,目光远远地望着前方,望着他的母校,望着
陕北地区这片黄土地。在
雕像前有一个基座,黑色的
大理石上刻着“路遥之墓”这四个遒劲洒脱的大字。四周有四组石桌石凳,其中有《
路遥文集》的责编陈泽顺先生捐赠的,石桌上镌刻“陕北的光荣,时代的骄傲”;还有《平凡的世界》的责编李金玉女士捐赠的,石桌上镌刻“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在
路遥墓后有一面高大的石壁,上面镶嵌着一尊
孺子牛雕塑的
浮雕和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名言。墓地四周有枣树、
松树,其中有两棵路遥喜欢的
白皮松。从这里可以俯瞰
延安市和路遥母校
延安大学,山下浑黄的延河水缓缓东流,河对岸的山峦,伸向远方,延伸到大陕北的苍茫里。延安就是路遥《平凡的世界》中黄原城,也是
孙少平最初打工的地方,还是少平和
田晓霞重逢的城市,是路遥走出
陕北地区的起点,又是他灵魂归结的终点。路遥在文章里一次次谈起这座城,谈起这片苍茫的黄土地。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在
路遥逝世三周年纪念日,来自北京、
西安市、延安、
榆林市等地各界人士,在路遥陵园举行了路遥骨灰安葬仪式。在平凡的世界里走完42年人生路程与灵魂的短暂飘泊后,路遥与他日夜思念的黄土地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与他爱的深沉的故乡的土地融为一体。
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副书记王巨才的《在路遥墓地前》写道“路遥一直活着,活在一版再版的“文集”里,活在千百万读者的无尽言说中。他留在世间的数百万言作品,曾以独特的生活情景、广阔的社会内容、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人文情怀,感动过、抚慰过无数在生活底层苦苦寻觅打熬的人,给他们以启示和激励、信心和力量。
路遥是自重自强的、博大笃实的。”“在我们这样一个亿万人民卓励奋发、共创美好未来的年代里,应该有更多像路遥那样,怀着神圣和虔敬的心情,勤勉而又诚实地从事崇高精神劳动的文化从业者。惟其如此,才能促成文学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才能胜任地担当起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凝聚人心,引领风尚,为建设
华族共有精神家园竭诚尽力的光荣使命。”的确如此。路遥是一部大书,一面镜子,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标杆。
路遥(1949年~1992年),中国当代作家,生于
陕北地区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因
肝病早逝,年仅42岁。由于
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
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
陕北地区大地作为一个沉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
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路遥1973年进入
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
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
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
人生》描写一个农村
知青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
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
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
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
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册。作者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
路遥因此荣获
茅盾文学奖。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
西安市逝世,年仅4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