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大地震(Qiongzhou Earthquake),又称琼山大地震、琼山地震、琼北大地震。是指明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亥时(1605年7月13日午夜),
海南省发生的7.5级大地震,震中在今
琼山区塔市与
文昌市辅前(震中位置19.9°N,110.5°E)之间。
受灾最严重的是
琼山区、
澄迈县、
临高县、文昌四县。大地震导致陆地沉陷,幅度一般在3至4米,陆地陷落海底的最大幅度在10米左右,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当地70多个村庄(一说100多个村庄)沉入海底。这次大地震是整个沉陷体块垂直下降的,这种情况在国内外地震史上均属罕见。
琼州大地震时在
铺前港一带海边发生大片陆地沉陷,造成三江水变迁,东寨河成为三江水之一,大震后沿东寨河地区继续发生大幅度缓慢下沉,使东寨河演变成
海南岛伸入内陆最长的港湾——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万历《
琼州府志》除了载有常规条目、内容,还对一些特别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详述。该志书卷十二灾祥志详细介绍了万历琼州大地震发生的经过,对地震事件的描述就占了千年灾祥志篇幅的四成左右。对于这次大地震,《
琼山县志》和《
文昌县志》等均有记载:“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亥时大地震,公署民房崩倒尽,郡城中压死者几千。”“官房、民舍、
聂氏宗祠、城廓、坊表等倒塌殆尽,田地陷没者不可胜记。”
专家们认为有三个方面,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澜港断裂带是琼北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质软的内地层结构作为基础条件,不稳定的区域成为诱发线,1605年的琼北大地震就是因此而形成。
从区域地质构造条件来看,海口琼山地区位于琼北断陷盆地,其基底主要受近东西向展布的澄迈马袅—文昌铺前
活断层构造所控制,均为
新生代以后形成的新构造。东寨港位于
海南岛的东北部,总体呈(西北偏北,东南偏南)走向,曲口半岛由西向东将东寨港分割成外湾和内湾,外湾称
铺前港,内湾为东寨港。铺前港湾北部与
琼州海峡水域相通,口门附近有
北港岛。从地质方面看,铺前港位于断裂层边缘,地形平缓,地质较软,是泥沙堆积出的港湾。
对于地震的发震构造,多数专家认为,北北西走向的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澜港断裂带是琼北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地震地质调查和
地球物理学探测均已证实东寨港的东、西两侧均有
断层分布,使该区形成
地堑构造。另有专家认为,与上述
断裂带斜交的北东东向断裂也对地震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琼北地区的地震活动一般较浅,多为10km-15km。强震大多分布在
琼州海峡南部地区,其中最大的地震就是1605年的地震。根据研究,这次发震的机制是在西北方向的压力作用下,海峡南缘断裂和铺前—曲口断裂易于发生错动,导致
琼山区一带地面发生差异升降运动。而琼北地震则是这次构造演变的结果。除地质活动外,海峡底质的不稳定也是
诱发地震的导火索,琼州海峡中的
断层所构成的沉积块,常常会造成重力位移,或在风暴、海流作用下而发生崩塌。断裂层作为首要背景,质软的内
地层结构作为基础条件,不稳定的区域成为诱发线,1605年的琼北大地震就是因此而形成。每一件事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这三者恰恰构成了起因的
交集。
据
隶书记载,明万历年三十三年间(1605年)年五月二十八日亥时(1605年7月13日午夜),
海南省发生7.5级大地震,震中在今
琼山区塔市与
文昌市辅前之间。受灾最严重的是琼山、
澄迈县、
临高县、文昌四县。
大地震导致陆地沉陷的幅度在3至4米,陆陷成海的最大幅度在10米左右,陆沉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当地70多个村庄(一说100多个村庄)陆陷成海,“
海南海底村庄地震遗址”成为琼山一绝,这次大地震是整个沉陷体块垂直下降的,这种情况在国内外地震史上罕见。
海底村庄在海南
琼山区东北海岸的
东营港、北创港、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
文昌市辅前港等地的波涛之下,隐蔽着72个“海底村庄”。近岸海底及与海底相连的部分海岸陆地发生迅速的构造位移且竖直位移显著,造成大面积陆陷,海水突然涌向低洼的海底和陆地,淹没大量的耕地、房屋。
明正德(1506一1521)《
正德琼台志》和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文昌县志》的记载显示,古代的“三江水”少了一条支流,这条消失的支流大震前源自焚岭,按历史地图位置和文字记载,在今东寨港东北,
珠溪河以北的
铺前镇附近。这条支流在大震后
清代以来的史料再未提及,
地形图上也无明确显示。史料记述,大震后的三江水与
文昌市县城的距离较大震前南移约5公里,其位置正好是现今珠溪河西南的部分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此可见,这条支流要么因大震而没,要么因大震陷入如今的东寨港大海里。
认为
中原地区东南沿海由
历史地震和古地震导致的海岸快速下沉曾发生过多次,它们都可能伴随海啸,其中就包括琼北地震。一是琼北大地震震级大,达到里氏7.5级;二是近岸海底及与海底相连的部分海岸陆地发生迅速的构造位移且竖直位移显著,造成大面积陆陷,海水突然涌向低洼的海底和陆地,淹没大量的耕地、房屋。三是虽然海岸带不具有近海和远洋中那样达百米、千米或数千米的水深,但当时北侧与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连的
琼州海峡同震下沉处部分水深可能达数米至数十米。
1605年琼州大地震时在
铺前港一带海边发生大片陆地沉陷,造成三江水变迁,东寨河成为三江水之一,大震后沿东寨河地区继续发生大幅度缓慢下沉,终于使东寨河演变成
海南岛伸入内陆最长的港湾——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震后,由于东寨港继续下沉,沿岸陆地经历着陆地-半草地-草地-
红树林沼泽区-浅滩的演变过程,港湾中出现一些新的河流,沿岸一些高地逐渐成为港湾内
小岛,由于海水冲刷,使小岛快速缩小,最后终于演变成浅滩沉到海面以下或被冲刷殆尽。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年扩大,由琼州大地震加宽了的东寨河终于演变成今天壮观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