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碑汉刻的文化视野》用现代哲学、
传播学、文学、美学等的理论模式和思维方法,多时空、多层次、多视角地探讨
碑刻文化的特质、功能、内涵、辐射、作用、影响,尤其是它的精神特质在现代的转化及形式,从而开辟了
中原地区碑刻
文化研究的新路径。
《唐碑汉刻的文化视野》是国家“985工程”二期“
西安交通大学西部社会文化艺术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中国的碑刻文化既是历史的记忆,又是新时代的标记。唐碑汉刻是中国古代的特殊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必然成果,不仅仅只是一些雕花刻字、风吹雨蚀过的石头,而是愈老愈健,风韵胜昔,唐碑汉刻的文化品质就是:古代刻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存在空间和高度的文化权威:石刻的功能在于述德、铭功、纪事、言等等,也只有最值得记载的事功才有可能铭之于
碑刻,碑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和浓缩,所谓“藏之名山,传之后世”,指的就是这些重要价值或重要精神财富的流传和继承。一个社会一旦失去了这些价值,就会失去秩序和规则,失去能够维系的基础。而碑刻就承担这样一种维系的使命。
《唐碑汉刻的文化视野》用现代哲学、
传播学、文学、美学等的理论模式和思维方法,多时空、多层次、多视角地探讨碑刻文化的特质、功能、内涵、辐射、作用、影响,尤其是它的精神特质在现代的转化及形式,从而开辟了
中原地区碑刻
文化研究的新路径。
李慧,女,1960年生,
晋城市人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文艺学、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新闻与传播学、历史、文献等的教学或研究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陕两省、两安交通人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7项,主编或参编著作及教材15部,发表学术沦文50余篇,成果受到学界关注与好评,并多次获奖。
中原地区的文字是被刻铸出来的,从远古的甲骨、
商周的
青铜到后世的石碑,无不留下了深深的文字刻痕。而刻痕本身的意义就是为了留存,为了记住,为了重温,为了不朽。因而有资格被刻出来的文字一定具有难忘的价值,让世界留存它,让人们记住它,让后世重温它,让它虽时过境迁也照样永葆不朽。刻痕把历史事实凝固成让人刻骨铭心的文化记忆,这些刻痕便以刻骨的样式熔入在我们的生命体中。它从不歇息地昭示出往复交缠、日新月异的文明轨辙,又把文明轨辙铭刻成生命基因以在人类前赴后继的生死流转中生生不息。作为生命基因的文字刻痕随时随地都欲唤醒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岁月陈迹,都欲将我们置回年深日久的过去,于是一种情不可抑的沧桑感、一种莫名的复古情怀便油然而生,让我们始终不能释然,不能忘记,甚至不能背叛自己的来历。蓦然间,我们会发觉自己是有来历的,甚至是大有来头的,也正因为有了对自己来历的觉悟,我们才能追寻到属于自我的文化之根。人世代谢,人生无常,但只要寻到了根,则无疑就是寻到了一种超越人生、横贯人世的大生命。每个个体都不过是大生命中的小细胞,如朝菌不知晦朔,如
蟪蛄不知春秋。以小我观我,则人生一世,电光火石,白驹过隙,俯仰即逝;以大我观我,则人类不朽,古往今来,青山不改,绿水常流。文化对于时间向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要么向前瞻望,要么向后回首。而在文化的意义上,向前瞻望容易失却自我,向后回首容易发现自我。佛家云:进一步苦海无边,退一步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