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
陕甘地区红军部队
中国工农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是西北最早的由党中央授予正式番号的一支正规红军队伍。
1932年12月,中共陕西省委将陕甘游击队改编为红二十六军。当时,军、师部均未成立,只组建了第四十二师第二团团部。军政治委员杜衡兼四十二师二团政治委员。团下辖步兵连、骑兵连、少年先锋连,共200余人,150支枪。
1933年6月13日,又将渭北、富平游击队改编为红二十六军第四团,下辖3个连和1个骑兵班,共100余人,80余支枪。1933年11月,正式组成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及其师部。师辖第三团、骑兵团。师长王泰吉,政治委员高岗,参谋长刘志丹,全师共人枪500余。
1934年秋,红二十六军又先后组建了第一、二团。这样,红二十六军共辖4个团,计2000余人。
1935年9月,陕甘红二十六军改编为红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
建制沿革
中国工农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是西北最早的由党中央授予正式番号的一支正规红军队伍。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党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同年10月,在陕西党的领导下,发动了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中国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8年5月爆发的渭华起义,在方圆2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建立红色政权,实行武装割据。起义军民与“围剿”之敌进行了三月之久的英勇斗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之后全国最有影响的起义之一。
到1931年,西北先后爆发过清涧县、渭华、旬邑县等数十次武装起义、兵暴。虽然都失败了,但却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培养锻炼了一大批武装斗争的骨干,积累了斗争的经验,为后来创建中国工农红军和陕甘、陕北地区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刘志丹等人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经过长期艰苦斗争,于1931年9月在陕甘边界的南梁地区建立了南梁游击队。10月下旬,晋西游击队渡黄河转战至南梁地区,两支游击队胜利会师。
1932年初,部队改称“西北反帝同盟军”。2月12日,在正宁县三嘉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12月24日,部队开到陕西省旬邑县马栏镇转角村,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2团。
1933年5月,在敌人向红2团和照金根据地进行“围剿”之际,左派机会主义者领导人杜衡强令红2团南下渭华地区,遭敌重兵围追堵截,部队在秦岭被打散。历经磨难,刘志丹、王世泰等幸存下来的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和骨干,终于在4个月后返回照金。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第一支陕甘红军部队,就这样被“左”倾机会主义者断送了。
红二十六军红二团南下渭华后,陕甘边的革命斗争又有新的发展。1933年7月,得知红2团南下失利的消息后,陕甘边特委将渭北游击队改编为红二十六军第4团。1933年11月3日,陕甘边特委和红军总指挥部召开包家寨会议,决定恢复红二十六军。8日正式宣布成立红二十六军第42师。下辖红3团和红4团(骑兵团),共500余人。随即进军南梁,扫除陕甘交界的反动地主武装。到1934年,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
1934年2月至5月,陕甘宁三省军阀纠集1万余人的兵力对于南梁革命根据地策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六军主力,在游击区赤军和游击队的配合下,转至外线,连战连捷,歼敌3000余人,粉碎敌人精心筹划的“围剿”。红二十六军也不断壮大,新组建了红1团、红2团和西北抗日义勇军,主力达到5个团3000余人。11月,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召开,宣告陕甘边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正式成立,各县区都接踵成立了红色政权。在陇东高原上诞生并成长起来的红二十六军和各路游击军汇集成了一支不成阻遏的红色铁流,严重动摇了反动派在西北的统治。
1935年春,中国国民党集合4万兵力,对陕甘边和陕北地区两块苏区策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面对十余倍于己之敌,红二十六军、红27军(1935年1月在陕北成立,辖第84师)在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刘志丹的统一指挥下,先后在吴家寨子、马家坪歼敌高桂滋部两个营又一个连。至6月底,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和游击队连战连捷,俘敌2000余人,解放了延长、延川县、安定、靖边县安塞区、保安等6座县城,在陕甘20余县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游击区扩大到30余县,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联成一片。敌人的第二次“围剿”被彻底粉。红军主力发展到5000余人,游击队4000人,革命力量空前壮大。
1935年7月,蒋介石调兵10万之众,亲任“西北剿匪”总司令,向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大围剿。8月初,刘志丹率红二十六军、红27军北上吴堡县,于幕家园围点打援,首战告捷,歼敌600余人。随即隐蔽南下,到达绥德新店一带,再度围点打援,以游击队、赤卫军围困定仙焉守敌晋绥军一个营,红二十六军主力及红27军84师埋伏于敌必经之路。8月21日,一举全歼西渡黄河来援的晋军第3旅第6团1200余人,取得定仙焉大捷,首次第一次世界大战歼灭敌人1个整团,狠煞了敌人的气焰,充分体现了刘志丹的指挥艺术和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1935年9月,鄂豫皖红25长征到达陕北地区,与红二十六军和红27军胜利会师。9月18日,在延川县永坪镇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红15军团。红二十六军42师主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78师。抗战暴发后,相继改编为八路军八路军第115师344旅第689团,八路军第2纵队344旅、第4纵队4旅,新四军第四师10旅、新四军第三师10旅,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5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集团军116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116师。期间,部队适时得到调整、充实和扩编,健全建制,其主体建制一直比较完整地延续至今天。
历史地位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从诞生到编入红15军团,独立奋斗两年零九个月,大小战斗500余次,毙伤俘敌10000余人,缴长短枪6000余支,轻重机枪150余挺,迫击炮18门,击落敌机1架,以小的代价换取了大的胜利。经过艰苦战斗,开辟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继而会同红27军,粉碎敌人的“围剿”,将陕甘边和陕北地区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全国各苏区几乎全部丧失,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危难之际,保存了全国仅剩的一块红色根据地,使之成为党中央和各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落脚点和抗日出发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业绩。
战争年代,这支陕甘劲旅纵横驰骋,南征北战,足迹遍及18个省、市、自治区和朝鲜岛,征程10万余里,作战3600余次,歼敌16.4余万。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将由红二十六军沿革、改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6师评为“东北部队中最有朝气的一个师。突击力最强,进步快,战斗经验丰富,攻、防兼备,能猛打、猛冲、猛追,三猛称著;善于运动野战,攻坚力亦很顽强,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创建特点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的创建有自己的特点。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建制沿革
历史地位
创建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