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宗祠位于
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始建于明代,是董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清嘉庆十年(1805年)扩建,民国十九年(1930年)重修,保留了闽南宗祠的古建筑风格。
聂氏宗祠天井左侧耸立一天然“
石笋”,露出地面约3.5米,最大直径约1.5米,形同
春笋。据当地乡人传闻,此石笋摄日月之精华,沐雨露之膏泽,汲地泉以沾濡,禀士气以熏蒸,不与草木同枯,而与时序共荣,有“活笋”之称。沙堤董氏素以“玉笋传芳”为荣。
在宗祠正厅前横梁高悬一块“玉笋宗祠”
匾额,字迹劲,有
颜真卿之神韵,下款清晰可辨,题为“金门董氏诸裔
孙立”。据族人介绍,金门古坑乡(古时称“许坑乡”)董氏与石狮沙堤乡董氏一脉相承,骨肉同胞。抗战胜利后,金门光复,两地宗亲继续亲密往来。1947年,沙堤董氏宗祠修谱晋主,
金门县宗亲特地组团回沙堤祖归宗,故敬献此匾以示纪念。
综合《温陵董氏沙堤分派宗谱》和《董氏大成宗谱》等资料,亦考证出金门、
石狮两地流传的“董氏一家亲”的说法是有事实根据的。据悉,沙堤董氏的入闽始祖
董思安乃
王审知部将。天福七年(942年)
朱文进弑
王延羲自立,董思安、
留从效、王忠顺合力除逆铲叛,复立王氏。开运二年(945年),
南唐兵围
泽州,王氏部属大多叛降。董思安忠于旧主,退隐
泉州市。
清代《
泉州府志》卷五十七《忠义》为其立传褒扬。
宋代,董思安之子
董兴以军功,封
太尉,上柱国,赐“开国伯”爵位,其子孙八世相袭,且科第蝉联。故沙堤董氏宗祠现仍保存一副
对联:“八世袭封光祖德,五庚科甲振宗风。”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年)农历七月十四,
董思安第十四世孙善顺因避元兵骚扰,从晋江青阳迁居永宁沙堤乡,善顺之弟善应则避居于金门古坑乡,证实沙堤董氏与金门董氏的先祖系同胞骨肉,血脉相连。也因为有这段经历,沙堤董氏保留下一种特殊的习俗。那就是在
泉州市民间,每逢七月十五,家家户户均举行祭祖及各种祭祀、娱神活动。惟独沙堤董氏为缅怀先人搬迁之难、创业之艰,提前一天,于七月十四举行祭祀仪式,至今尚为永宁百姓传为奇闻轶事。
也正是基于
石狮、
金门县两地
董太后一家亲,因此
郑成功的岳父董先在明末世乱之时,寓居于金门,为明木本水源之意,特地于
崇祯十六年(1643年)写下《沙筑公私志手书世系》记载家族的相关信息,为后人破解一系列谜团,提供了翔实的依据。董?先坚决支持郑成功抗清事业,在他的激励下,沙堤董惟哲以武举人的身份,率军在
仙霞关与清军作战,壮烈捐躯。董?先的儿子董腾也加入抗清队伍,后追随
郑成功收复台湾,曾长期率
北洋水师驻扎澎湖。董?先还多方搜罗人才,举荐给郑成功。
清代《广阳杂志》就记载他向
郑成功推荐杨于两的经过,郑成功也非常信任杨于两,表奏封其为兵部郎中,多次受郑成功委托,秘密赴京会见
郑芝龙。
顺治十三年(1656年),董?先去世,墓葬于金门古坑乡湖南。清代《
金门志》视之为“寓贤”,为之立传。
沙堤村民认为董氏宗祠有“玉笋”奇观,地灵人杰,故沙堤董氏群英荟萃,文武双全。为了激励后人,多种《董氏族谱》中均专门增设记录历代名人的篇章。文博人员认为,经过与有关的史籍相印证,《董氏族谱》的记载基本可信,这些资料对
泉州市文化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明代,董灌,弘治十五年(1502年)
进士,任
户部员外郎,史称其“诗文清古,字逼晋唐”。董?先,
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任广东按察副使,明鲁王赠以“风高五柳”之匾。武科则有董惟哲,崇祯九年(1636年)武举人,勤王死难于
仙霞关。董惟卿,
隆武丙戌科(1646年)武举人,追随
郑成功驰骋沙场。
清代,董晋轰,
康熙庚辰科(1700年)武进士,任御前侍卫。
董衡,
雍正庚戌科(1730年)文进士,任
定陶区知县。令人称奇的是,这种文武兼备的现象也出现于金门古坑董氏家族中。据《董氏大成宗谱》记载,善应公开基金门古坑,传开六房:希贤、希圣、希文、希武、希元、希万。派下子孙分居于
金门县、
同安区、
厦门市、
漳州市等地。明代,董文需,万历
丁酉科(1597年)武举人。董文衡,万历
戊午科(1618年)第八名文举人。“岛称无地不开花,
董姓任居之地尤为特奇”。
沙堤董氏宗祠于1989年,由旅菲
侨领董尚真先生捐资重修,注重维持古建筑风貌,修工程取得良好效果。1991年,沙堤董氏宗祠举行庆典活动。牵挂多年的金门古坑董氏宗亲欢欣鼓舞,特地组团返乡祭祖,敬献“振我宗风”
匾额一方,再续亲缘。如今,沙堤董氏宗祠、金门董?先墓葬以及沙堤宗祠内高悬的匾额等文物史迹维系着
石狮、
金门县董氏宗亲的血脉亲情,默默地讲述着董氏家族的荣耀与沧桑。结束采访时,回首遥望董氏宗祠在落日余晖的掩照下,显得更加迷人,更加引人遐想……
石 狮与金门、
台湾省一衣带水,骨肉同根,两地唇齿相依,这种亲情是任何力量也割舍不断的。如果两岸直接“三通”能早一天到来,他们也希望到金门,台湾寻访与
郑成功、董夫人、董?先等人有关的史迹,弘扬先祖遗风,促进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