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鹤(1934年4月-2019年4月8日),男,辽宁省沈阳市人,
中国中央电视台导演(春晚第一代导演),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1983年,黄一鹤执导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他作为这一节目类型的开创者,开创了晚会实况直播、热线电话互动等全新形式。1984年至1986年,黄一鹤连续三年担任《春节联欢晚会》的导演。1989年,他赴美国进行电视业务考察。次年,黄一鹤第五次执导了《春节联欢晚会》。1992年,黄一鹤赴
日本进行电视业务考察。1995年,黄一鹤与
王冼平联合执导的《1995年中日歌会》在中国大陆播出。2015年,由黄一鹤参演的纪录片《写过几首歌词的人》在中国大陆开播。2019年4月8日,黄一鹤导演逝世,享年85岁。
在部队服役期间,他随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从北京到
郑州市,从郑州转战江南,进湖北,入
四川省,参加
解放战争。1950年,
朝鲜战争爆发,他又跟随第一批抗美援朝部队到了朝鲜。在朝鲜,打了两年仗,参加了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立功一次。
1960年,他转业到
中国中央电视台,从事编导工作,创作了一千多部不同规模,不同形式和不同体裁的电视片。1979年,他出席了全国第四届
文代会。
1981年,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导演兼撰稿,获电视节目优秀节目奖,被列入《中国艺术之最》一书。
1983年,黄一鹤做出了决定,采用直播的形式吸引观众的目光,采用与观众互动的形式,开辟了电话点播节目的专线。1984年至1986年,他连续三年担任《春节联欢晚会》的导演。
1984年,黄一鹤决定邀请
张明敏与
奚秀兰等
香港电台演员来北京参加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并做为
中国广电代表团成员赴
意大利、
葡萄牙、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进行电视业务考察。1985年赴
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电视业务考察,电视艺术片《张明敏的歌》和《
红梅花儿开》获电视文艺“
星光奖”
二等奖,系列音乐普及节目《音乐爱好者》编播了十二集,导演了艺术片《骄杨颂》、《士兵的旋律》、《我们怀念敬爱的周总理》等。
1989年,他赴美国进行电视业务考察。次年,黄一鹤再次担任《春节联欢晚会》的导演,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执导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1992年,黄一鹤赴
日本进行电视业务考察。1995年,黄一鹤与
王冼平联合执导的《1995年中日歌会》在中国大陆开播。2019年4月8日,黄一鹤因病医治无效,于当日2时40分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同年4月10日上午,黄一鹤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黄一鹤曾回忆,在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依旧思想僵化,这类表达个人情感的歌曲很难登上“大雅之堂”。然而黄一鹤却坚持用热线电话证明“观众的选择”。而当年最红的
李谷一,一晚上被观众“点唱”了9首歌曲,其中甚至包括被封为“靡靡之音”的《
乡恋》。1983年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第一通电话拨进来,点播的就是《乡恋》。但领导始终不同意演唱这首歌曲。随着点播的电话越来越多,直到黄一鹤把第五通观众热线提议给领导,领导终于一跺脚说“黄一鹤,播!”后来这首歌成为了当年最火的流行歌曲。春晚结束后,大量观众来信,赞扬
中国中央电视台是“人民自己的电视台”。
《
吃面条》上春晚之前,黄一鹤请来了一些观众做试演,观众笑得很厉害。但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毕竟在那个年代,作品的意义要远比观众的笑声更为重要。所以,直到
除夕的下午,《吃面条》能不能上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都还没有人表态,别人都去准备节目了,
朱时茂和
陈佩斯还一直在等,差不多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两人才接到通知,赶快到中央电视台来。后来,朱时茂听内部人说,当时大家对这个小品存有分歧,最终,这个小品能够在春晚与观众见面,还是黄一鹤拍了胸脯,“有任何问题我来负责”。
黄一鹤是
中国中央电视台文艺编导的先行者,他开创了文艺娱乐节目的先河,为中国人民、全世界华人送去了欢乐愉悦和精神食粮,且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电视文艺导演的中坚骨干。(
姜昆评)
黄导在央视工作的最后一台节目是我主持的。在2007年时,我曾请教他关于电视文艺的一些问题。黄导用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对我的每一个问题详细回应,并且把他的专著送给我作为参考。黄导对待工作孜孜以求的态度,对待晚生后辈热情的提携令我感动。(
周涛评)
我们一直就是好同事好朋友,他为人豪爽乐观,才情扬溢,为中国电视事业奋斗终生。(
赵忠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