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遂昌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闽、赣三省毗邻地带的遂昌县西南部,武夷山仙霞岭山脉的一个分支,是森林和野生生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浙江浙江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3年9月,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525公顷。其地处绍兴市—江山深断裂带以东区域,主峰1724米,为浙江省第四高峰,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8.0℃~14.5 ℃。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伯乐树、南方红豆杉、莼菜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以及珍稀濒危植物24种。该保护区是中国特有物种黑麂的最重要分布中心和最大野生种群集中分布区,也是黄腹角雉的最重要栖息地和最集中分布地。
浙江浙江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地文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生物景观资源、水文景观资源、天象景观资源。2004年,该保护区确定为浙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浙江省动物学会、植物学会、生态学会四大研究基地。因其地处钱塘江水系最南端源头的九龙山,其植被还担负起了钱塘江流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多种生态功能。
历史沿革
1978年,遂昌县林科所科研人员到九龙山腹地考察,发现罕见的原始古老阔叶林。1979年,丽水地区科委组织科学考察队开展九龙山综合考察。经多次科学考察证实,九龙山区植被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生物资源丰富,区系复杂,植被保存完整,具保护和研究价值。
1980年,遂昌县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筹备委员会建立 。1982年,遂昌县人民政府向浙江省人民政府呈报《关于要求建立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的报告》。
198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浙江省浙江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1987年2月,遂昌县开始编制《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1995年,遂昌县开展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1997年10月,遂昌县人民政府向浙江省林业厅呈报晋升九龙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报告。
2001年,遂昌县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升级领导小组成立,并再次编制《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2年3月,遂昌县人民政府请示浙江省人民政府,要求升格九龙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扩大自然保护区范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呈报《关于将浙江遂昌九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请示》。9月,经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专家组到九龙山自然保护区考察并认可支持升格为国家级保护区。
2003年6月,国务院批准浙江省浙江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月,遂昌县委托浙江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5-2015年)》。规划围绕保护和发展两大主题,按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基础设施、生态旅游、多种经营、环境保护等进行全国规划。
2006年,《浙江九龙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5-2015年)》获得国家林业局批准。2007年,《关于要求审批经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方案》获得浙江省林业厅批准实施。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浙江浙江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浙江遂昌九龙山兽类鸟类及昆虫重要栖息地入选。
位置与区域
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遂昌县西南部,地处浙、闽、赣三省边境,与福建浦城县、浙江龙泉市接壤,属武夷山仙霞岭山脉的一个分支,呈西南—东北走向,主峰海拔1724米。东面为王村口镇、蔡源乡、龙洋乡,南面为龙泉市住龙镇,西面为柘岱口乡、北面为黄沙腰镇,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8º49’38″—118º55’03″,北纬28º19’10″—28º24’43″之间,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525公顷,其中核心区1521公顷(27.7%),缓冲区1630公顷(29.5%),实验区2364公顷(42.8%),另在保护区周围建有5316公顷的外围保护带。核心区经九龙山主峰为中心,四周均以山岗为界,东起1645.2米山峰两侧山岗,西至外北坪西侧山岗,南以七节岭凹,枫树洋尖、大岩前一线大岗为界,北至里横坑底两侧山岗。
地理环境
地质地貌
浙江浙江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绍兴市—江山深断裂带以东区域,区内地史古老,孕育于中生代侏罗纪,约有2亿年的历史。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地陡峭,高峰群集,山顶部有古夷平面残留,重力坡地貌广泛分布,闭塞的小地形环境等构成九龙山呈西南—东北走向的中山山地地貌特征。主峰1724米,为浙江省第四高峰,周围簇拥着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28座,1000米以上的山峰35座。
气候
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受夏季风影响较大,一年中气候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境内沟壑纵横 ,山峦起伏,地形十分复杂,从而构成丰富多样的小气候生境。根据该县气象哨多年定时观测资料分析,海拔为 600~1724 m,年平均气温为8.0℃~14.5 ℃,最冷月均温为0.0℃~3.8℃,最热月均温为18.0℃~25.0℃,极端最低气温为-12.0℃~-21℃≥ 10 ℃活动积温为 2500 ℃~4700 ℃,年总降水量为1600~2000 mm。
土壤
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母岩以中生代酸性火成岩为主,包括花岗斑岩、流纹岩、熔结凝灰岩和蚀变酸性火山岩,也有部份正长斑岩。土壤发育特点是富铝化作用显著,有机质转化迅速。本区的土壤属富铝土纲,红壤土类,其亚类可分为红壤、黄红壤。主要类型有 :
1、红壤 ,分布于 300~600 m的低海拔地区,植被类型主要为常绿阔叶林 ;
2、黄红壤,分布于海拔 600~1000 m的中部地区,表层松厚,呈棕色,主要分布着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3、红黄壤 ,大致分布在海拔1000 m以上,表层深厚,暗棕色,中壤质,又可分为四种类型:常绿阔叶林下为乌色红黄壤;常绿针叶林下为淋溶红黄壤;古红土母质发育的红黄壤;高海拔的脊背或峰顶一带的草灌混生矮林植被下的生草红黄壤。
水文
浙江浙江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钱塘江水系乌溪江支流的集水区,山涧溪流受构造线NE—SW向及NE向的控制,整个水系呈羽翅状,形成“九脊六沟”,从东西两个方向流入毛阳溪、周公源和碧龙源,汇合于乌溪江,注入湖南镇水库,再流入钱塘江。九龙山水资源丰富,水体质量良好,溶解氧含量高,据环保部门监测,符合国家Ⅰ类标准。
植被
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带性植被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九龙山保护区是华东地区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600公顷原生状态自然植被在中国东部高密度人口及经济发达地区属罕见。由于海拔高差大,垂直气候变异明显,九龙山保护区植被显示常绿阔叶林典型特征的同时,还存在着较为完整的垂直带谱系列。保护区植被可划分为针叶林(34.9%)、针阔混交林(20.2%)、阔叶林(38.7%)、竹林(0.4%)和灌丛(5.0%)5个植被型组、11个植被型、32个群系组、39个群系和44个群丛组。据2009年调查,保护区乔木树种活立木蓄积量47.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8.8%。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伯乐树、南方红豆杉、莼菜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福建柏白豆杉、榧树、九龙山榧、长叶榧、连香树多杆香樟闽楠花榈木鹅掌楸厚朴、凹叶厚朴、毛红椿、香果树、蛛网萼长序榆大果榉金荞麦18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九龙山区域又是九龙山榧、遂昌冬青、九龙山景于、九龙山凤仙花、九龙山鳞毛蕨、大西坑水玉簪等40种植物模式标本的原产地。
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中亚热带的地理位置,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地形环境,使得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南北植物的汇流之区,也是许多古老孑遗植物的避难场所,植物的种类十分丰富,植物区系呈现南北过渡、东西相承的特点。截止到2010年,据考察调查,保护区已知有非维管植物344属794种,其中苔藓植物65科185属427种,地衣159种58属,大型真菌13目38科101属209种。已知有维管束植物(蕨类、种子植物)179科684属1568种,其中蕨类植物门35科73属227种,种子植物144科611属1341种,分别占浙江省种子植物科的80.4%、属的52.9%、种的41.4%。
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珍稀濒危植物24种,属18科22属。其中,中国1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中国2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3种,浙江省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9种,占省级保护珍稀濒危植物55种的16.4%。
动物
浙江浙江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良的森林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截止到2010年,据考察调查,保护区有已知的无脊椎动物122科491属681种,其中昆虫16目101科443属587种,蜘蛛21科48属94种。有脊椎动物30目83科217属315种,其中鱼类3目8科20属25种,两栖动物2目8科20属34种,爬行纲3目9科34属49种,鸟类14目36科96属147种,兽类8目22科47属60种。两栖纲、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种数分别占浙江省总数的77.3%、59.8%、30.2%和60.6%。
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豹、云豹黑麂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5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猕猴短尾猴鳞甲目、豺、熊瞎子黄喉貂獐属、斑头休鹠、鸰休鹠、大灵猫小灵猫金猫鬣羚斑羚、鸳鸯、凤头鹃隼、鸢、燕隼红隼、草鸮、领角鸮苍鹰赤腹鹰雀鹰松雀鹰、普通鵟、灰脸鵟鹰鹰雕乌雕、白腹山雕、蛇雕勺鸡长耳鸮雕鸮白鹇蓝翅八色鸫大鲵属虎纹蛙等4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另有一大批省级重点保护动物。九龙山还是尤氏原蟌、遂昌普莱蜓、尤氏蝎蛉、九龙新蝎蛉、九龙棘蛙等5种动物模式标本的原产地。还生活着许多珍稀蛙类和蝶类、如崇安髭蟾宽尾凤蝶等。尤为突出的是,浙江浙江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特有的世界性受胁物种黑麂最重要的分布中心和最大野生种群的集中分布区,也是另一世界性受胁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最重要的栖息地和最集中的分布地之一。九龙山保护区是两濒危物种的分布交叉点,是黑麂分布中心的南缘和黄腹角雉分布北界的中心。
区域管理
管理机构
2004年6月,浙江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浙江省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撤销,建立浙江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处级),属社会公益类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确定,管理局行政规格相当于副处级,核定事业编制33名,人员工资和公用经费由当地财政和省财政按3:7比例负担 ,管理局行政上隶属遂昌县人民政府,业务上接受省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保护区实行管理局+保护站二级管理,保护区下设保护站4个,分别位于黄沙腰镇方向的上廖坑保护站、岩坪保护站、龙洋乡方向的西坑里保护站、柘岱口乡方向的陈坑保护站。4个保护站下设保护点9个和瞭望台4个。2010年9月,浙江浙江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内设机构4个,分别为办公室、保护管理科、科研教育科、规划发展科,保护管理科下设保护站4个,有在职干部职工36名,包括在编人员26人,临时人员10名,其中高级工程师1名,工程师4名,助理工程师2名。
机构职能
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的职能包括:
1、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林业和自然保护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
2、负责制定适应自然保护区需要的各项管理制度,采取科学方法对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进行有效管理。
3、负责保护九龙山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协助执法部门依法查处破坏区内生物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违法行为;承担护林防火具体事务。
4、按照总体规划要求,负责自然保护区项目建设。
5、负责开展自然资源调查,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和生态监测制度;负责开展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环境监测、科普宣传教育;扩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6、在不影响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负责在 指定范围内组织开展参观、生态旅游和其它具有保护特色的活动,增强保护区自我发展能力。
7、组织和承接濒危物种的项目建设,开展濒危物种的保护、科研、繁育及开发工作。
8、承办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任务。
价值意义
景观价值
浙江浙江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史古老,孕育于中生代侏罗纪,距今约有一亿多年的历史。地层主要是侏罗系上统偏中部的鹅湖岭组的凝灰岩、流纹岩、火山碎屑岩等火山岩。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断裂、扭曲、切割、侵蚀形成今天的“九脊六沟”,即以九龙山的主峰为中心,周围簇拥着九座山脉,这九座山脉尤如九条巨龙盘卧,九龙之名由此而来。
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5主类,8个亚类,10个次亚类单体26个,其中地文景观资源8个,人文景观资源6个,生物景观资源6个,水文景观资源3个,天象景观资源3个。
科研价值
以上参考资料
生态价值
浙江浙江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麂和黄腹角雉两种濒危物种的分布交叉点。既是中国特有物种黑麂的最重要分布中心和最大野生种群集中分布区,也是黄腹角雉的最重要栖息地和最集中分布地,是黑麂分布中心的南缘和黄腹角雉分布中心的北界。在拯救和保护这两个珍稀物种方面,具有其他保护区无可替代的地位。
浙江浙江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钱塘江水系最南端源头的九龙山,其植被还担负起了钱塘江流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多种生态功能。
相关事件
2024年12月起,浙江丽水遂昌王村口镇的关川村,山上冲下来一大波猴子,成群结队闯到庄稼地,偷吃萝卜和青菜。经过动保专家甄别,全部是猕猴,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中被列为易危种。对于关川村的村民来说,如今都见惯了猴子偷菜,没人驱赶猴子。关川村四周环山,距离浙江浙江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很近。从2020年开始,由丽水市实行“全市统一”的购买野生动物肇事责任保险。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件险生效后,受害的第三方在保险有效时期内,因野生动物伤害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等状况,可申请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险理赔金。有了“猴险”后,人和自然从此和谐相处。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位置与区域
地理环境
地质地貌
气候
土壤
水文
植被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动物
区域管理
管理机构
机构职能
价值意义
景观价值
科研价值
生态价值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