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陕甘会馆是一处由
清代富商建立的庭院式建筑,是清代山西、陕西、甘肃三省旅汴客商经商、贸易、联络同乡感情的场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徐府街路北105号,占地面积3870.29平方米,建筑面积1882.51平方米。它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截至2024年已有200多年历史。
清
康熙,山西客商集资在开封老会馆街(
龙亭区东侧)建立了一所山西旅汴同乡会馆,称为“山西会馆”,作为在商人开封的办事处。
乾隆,陕西商人加入
会馆,与山西商人联合成立了
周口关帝庙,并选择了位于徐府街上的明代徐府旧址进行新建会馆,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会馆修建而成。光绪年间,随着
甘肃省商人的加入,山陕会馆改名为山陕甘会馆。
山陕甘会馆为四合院式布局,主体建筑有照壁、戏楼、牌楼、正殿等,沿中轴线布置,附属建筑位于东西两侧。其特有的砖雕、石雕、木雕艺术被称为“会馆三绝”。1963年,山陕甘会馆被
开封市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山陕甘会馆被列为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山陕甘
会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山陕甘会馆的历史追溯到明朝时期,自明至清的几百年中,
山西省商人在
开封市城里始终很活跃。
康熙,山西客商在农产品、布匹及日用货品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了服务同乡,他们集资在老会馆街(
龙亭区东侧)建立了一所山西旅汴同乡会馆,也称为“山西会馆”,作为在开封的办事处。
乾隆,又有
陕西省商人加入进来,与山西商人联合成立了
周口关帝庙。随着陕西人的加入,会馆重新选择了馆址,位于徐府街上的明代徐府旧址,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会馆修建而成。到了光绪年间,西北甘肃旅汴的商贾也加入了进来,山陕会馆之名遂改为山陕甘会馆,成为旅汴同乡聚会的场所。
1927年6月13日,山陕甘
会馆的祭祀场所关帝庙被改为河南省艺术学校的校址。1933年,又改为私立西北中学。1938年,西北中学外迁,会馆成为
日本的华北五省特务机关总部。
日本投降后,西北中学返回
开封市,重新回到会馆上课。再后来,会馆又成为徐府街小学的校园。1963年,
开封市人民政府将山陕甘会馆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山陕甘会馆被列为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对山陕甘会馆的
关帝庙遗址建筑进行全面整修,并筹备小学的搬迁工作,由于水患的淤积,全院地坪下挖60厘米,起土2000立方米,恢复了
清代的原地坪。修复后的山陕甘会馆关帝庙部分,由照壁、戏楼、钟鼓楼、牌坊、正殿和东西配殿等组成。
1988年10月24日,解放
开封市四十周年之际,山陕甘会馆成为
开封市区著名的旅游景点,并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山陕甘
会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布局
山陕甘会馆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轴线设计,坐北面南,在中轴线上建立主要建筑照壁、戏楼、拜殿和牌楼及其对面的次要建筑,再在院子左右两侧建附属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左右翼门、钟鼓二楼、东西配殿和东西跨院等。用檐廊等建筑形式将它们连接起来,向纵深方向发展,构成长方形的庭院,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而戏楼两侧的掖门和东西偏院配置的围墙和垂花门等小建筑,则兼起联系和间隔的作用。
山陕甘会馆从其平面布局上看,以木构架为主的建筑体系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其分布在中轴线两端的主要建筑和规划整齐、层次分明且左右对称的附属建筑,把整个大院组织成四个不同的庭院。
主要建筑
照壁
山陕甘
会馆照壁为一字形,位于会馆中轴线的最南端,临街而设,沿街东西走向,壁体高8.60米,长16.50米,厚0.65米,分为台基、壁体和庑殿顶三部分,由青砖砌成。台基为高1.40米的青石须弥座。须弥座之上为照壁壁体,其两面皆砌有砖雕牡丹和回字纹花框,背面花框内的不同位置砌有18条龙纹砖,四角用石雕“云龙捧寿”形成岔角。壁芯为石雕“二龙戏珠”图案,该石雕内为椭圆形,外为长方形。照壁壁芯的造型正是古人对“天圆地方”说的具体反映。壁体之上是砖饰人物、花卉、山水、鸟兽、博古图等。砖饰以上为庑殿顶,覆以绿色硫璃瓦。正脊为高浮雕花脊,两端置
鸱吻,垂脊饰奔狮。南北两侧檐下均施砖雕人物、花果、山水、鸟兽和斗拱,栏额下施龙头垂柱14根。照壁的背后是书写的“忠、义、仁、勇”四个大字。
戏楼
戏楼又名歌楼,历史上逢节日、祭祀、还愿和祝寿等活动演出使用,山陕甘会馆原有戏楼已毁掉,现存的戏楼是由开封火神庙的戏楼移迁于此。戏楼位于
会馆照壁正北面的中轴线上,窗隔墙,坐南面北,正朝大殿。戏楼屋室分布平面呈“凸”字形,面阔三间,9.72米,进深二间,8.2米。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有一南北向过道,供人通行,有行走演出两不妨碍的功能。戏楼东西两侧有台阶可直达戏台。戏楼上层前后两个部分,中间有一龙纹木雕屏风。前台为“乐床”,专供演员化妆之用。前后为卷棚顶,额枋上雕有“云鹤图”,平板枋上雕有“丹凤朝阳”图案;后台为硬山顶,灰筒瓦覆盖,绿色琉璃瓦剪边。正脊南立面砌有高浮雕的三组“二龙戏珠”图案。台前场地宽阔,石条铺地,中间有通路,连接钟鼓楼之间,延向庭院和拜殿。该戏楼是
开封市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古代戏楼。
牌楼
山陕甘会馆牌楼是为歌颂
关羽的情操和品德而建,位于中轴线北部,拜殿南面。为三间六柱五楼不出头式。牌楼明间面阔4.54米,次间面阔1.655米,明柱高约6.29米,径0.48米,边柱高约3.70米,径0.385米,斗口宽0.06米,单材高0.075米,足材高0.125米。重檐歇山顶,中枢高耸,左右次楼略低。整个楼顶屋面曲线缓和,楼檐层层叠叠,翼角高高翘起。上下各层之檐部均设置象鼻昂嘴之斗拱。牌楼的两根中柱和四根边柱皆为圆形木柱。中柱下部有近两米高的抱鼓石,抱鼓石表面
浮雕龙、风、狮、鹤及人物、植物图案。边柱与中柱轴线成角,边柱之间又成角前后岔开,边柱在中柱两边各成边长为1.90米的两个
等腰三角形。牌楼四周有四通
清代石碑,包括《山陕会馆重修牌坊碑记》和《重修山陕会馆增制宝幔銮仪碑记》,碑下均有龟形石座。
正殿
牌楼向北10多米,即为正殿,是山陕甘
会馆的主要建筑,位于会馆最北部,由三座不同形式的殿相连而成,依南向北为拜殿、卷棚和大殿,总平面布局犹如“凸”字形。拜殿是祭祀的场所,卷棚明间设置有一石雕香案,前铺垂拜石。主要供奉
关羽,他是
山西省解州人,最讲“信”和“义”,因此被山西商人倍加推崇。拜殿两山的“悬鱼”上写着“公平交易”、“义中取财”的字样。拜殿为歇山式建筑,后殿为硬山式建筑,绿色疏璃瓦剪边。拜殿和大殿的正脊用云龙和花卉纹的硫璃件组成,龙纹咬住正脊,俗称“吞脊兽”,垂脊置仙人等。
钟楼鼓楼
钟楼、鼓楼位于戏楼北边,中轴线两侧,东为钟楼,西为鼓楼。钟鼓二楼形式相同,平面皆方形、两层。第一层为砖结构,里面设置楼梯可到达上层。第二层为木结构,是建筑物的主体。西楼置鼓一面,东楼置钟一口,为原
会馆的实物。钟上有钟纽为龙兽,传说是龙生九子中的四子
蒲牢,好鸣,故为之。
东西配殿
东西配殿也叫“庑”,位于钟楼、鼓楼的北面,牌楼的两侧。东西配殿有灰色简瓦屋顶,硬山式建筑。屋面正脊有青砖高浮雕花脊,两端置青砖龙头大吻。垂脊置垂兽、鱼、羊、马、猴和狮等,前坡在明间上方均彻成
菱形的黄色坊心(所谓“黄气冲天”)。每侧各有房屋8间,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面5间,北面3间各为一整体。前面均有檐廊,下设木质坐式红栏杆。檐下置单翘斗拱,每间2攒,柱头科也是2攒。前檐柱与额枋相交处装饰有倒挂楣子,其上额枋、平板枋上面皆为木雕图案,装饰华丽。
东西翼门
东西翼门因位于照壁两侧好似整体两要而得名。它与照壁高低错落,“山”字形的整体。翼门高达7.8米,重量多达16吨。金钉朱门、粉墙绿瓦。翼门为两根柱子所擎擦,上部为歇山顶,四面排水,由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战脊组成,又叫作九脊顶。歇山顶上覆绿色疏璃瓦,檐下密置十一踩斗拱,层层叠叠,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顶的大面积荷载经斗供传递到柱上,斗拱具有建筑屋顶到屋身立面上的过渡作用。翼门同照壁互相衬托。
装饰艺术
木雕艺术
山陕甘会馆的大殿和厢房檐下的桁、枋、雀替、挡板、垂柱等,几乎遍布木雕装饰,采取的雕刻手法有圆雕、半圆雕、高浮雕、浅浮雕、悬雕、
透雕等多种技法常用的材料有木、杨木、
梨木等。一般构图都以圆木周边宽度为限,大多木雕以人物、花卉、山水、楼台、亭阁、水禽、瑞兽等为题材的作品。
会馆的木雕题材多种多样,有三国故事“古城会”“长板坡前救阿斗”“
刘备访
庞统”等,构图精练,刀法简约。表现亲情和孝悌的故事有“
孟仁哭竹”、“九狮戏绳”等。“九狮戏绳”的画面,狮舞绳飞,上下盘旋,绳索自然流畅,可见其刀法功底。表现神话故事的有“放牧八骏”、“
刘海洒钱”、“
和合二仙”、“樵子遇仙”、“帝俊八子”、“八仙庆寿”等。在“放牧八骏”图中,每匹马或静或动,或奔或嘶,宛若活物,有强烈的立体感。
表现动植物的内容是
会馆雕刻技艺的另一大主题。祥禽瑞兽有龙、凤、狮、马、鹿、羊、猴、
麒麟、松鼠、
丹顶鹤、
喜鹊、鸳鸯、
青蛙、鹭鸶、蝙蝠等;植物有石榴、葵果、蓬莲、
葡萄、
柑橘、荔枝、
仙桃市、松、竹等;花卉有菊花、牡丹、梅花、兰花、荷花等。都能各自独立或相互配合形成一组组的吉祥图案。大多是以祝愿人们多福多寿、人丁兴旺、祈瑞纳吉、合家安康、百事如意、天下太平、钱财广进、荣华富贵等为内容。
山陕甘会馆的木雕讲究刀法和风格,以及利用材料本身自然的特点去寻找材料内在的表现力,在表面的色泽、纹理、结构等微妙变化中相形度势、因材施艺,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韵味。而在雕刻技法上,在人的视点与雕刻面的关系上,创造了焦点透视、散点透视、破时空透视等艺术形式,广泛利用有限的空间,通过起位升降、线条流畅、光影处理等造成的视点错觉,达到了巧妙的艺术效果。
石雕艺术
山陕甘
会馆的石雕装饰大多用于柱础、栏杆、抱鼓、壁芯、香案和墙基等处。照壁里侧壁芯中央雕刻有一外为长方形、内为椭圆形的高浮雕“二龙戏珠”,构图严谨丰满、造型上下翻飞,技法细腻精湛,为
清代石雕佳作。
照壁四周雕刻镶嵌有四条龙捧寿,须弥座束腰部分雕刻有行龙。中轴线上“大义参天”牌坊的中间两柱各有三块抱鼓石,从三个方向把柱子固定。分别采用
浮雕技法雕刻着“苍龙行云”“丹凤朝阳”、“辈辈封侯”等花卉和人物。东侧一幅戏曲故事《
井边会》,咬脐郎骑在高头大马上,身着甲胄,一手挽缰,一手执弓,背后一面大旗迎风招展,两个士兵护卫,显得英姿焕发;李三娘头梳高髻,穿圆领
旗袍,立于井台边,一手提桶,一手执杆,身躯略向前倾,神情恬淡,一个含辛茹苦的妇女形象跃然其上。整个画面细致具体,母怜子状,溢于画面。西侧一幅《狄仁杰登山望母》石雕,四个人物表情不一,狄仁杰身着官服,面向天空,望着几朵白云,右手抬起掩面哭泣。画面简洁流畅,富有感染力。
砖雕艺术
山陕甘
会馆的砖雕主要集中在照壁上,零星散见于其他墙体上。照壁的檐桁以下全部为砖雕。随桁枋为回字边饰,由斗拱承托的四个“寿”字纹梁头,把上部分成5个空间,每间两攒斗拱,上托雕刻龙头,斗拱之间的雕刻全部是按照会馆主人的理想趣味而设计雕刻的吉祥图案,几乎每个间隔的雕饰都与“瓶”有关,除瓶之外,各种吉祥花卉、熏炉、书函、画卷、乐器置放其间,尤其注意的是算盘也雕刻在图案中。这些雕刻以反映追求幸福、趋吉避凶的理想愿望居多,生动逼真,技法以
透雕、
浮雕为主,做工精湛,画面层次分明,构图严谨得体。
斗拱下边的平板枋雕以祥龙图案,把上下分成两大区。祥云下为32个垂花砖柱,柱头为龙头,垂花分别雕成石榴、
金瓜、荷花、
莲蓬等造型,垂花柱与垂花柱之间由夔龙卷草图案相连将空间铺满。垂花柱以下里外墙体上分布有10个长条形画框,每个画框饰以拐子龙纹,框内分别雕刻有“狮子
绣球科”“
喜鹊闹梅”“
山雀科玉兰”“
鹭鸟荷花”“松鼠葡萄”“
麒麟呈祥”“
八仙过海”“刀马图”等。
其中“松鼠
葡萄”以八大串晶莹欲滴的葡萄悬挂在藤枝上,数只松鼠跳跃其间,姿态生动,工细酷似牙雕。“刀马图”是雕刻中最常见的题材,一人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后边兵马穷追不舍,情节动人,扣人心弦。“八仙过海”图,各仙人分乘狮子、麒麟、海马、
貔貅等异兽。
文化活动
会馆院内有一座
关林,关帝即关羽,是三国时代
蜀汉名将,被尊为关圣帝君,是
中原地区民间广为人知的神圣人物。明清以来,各地修建关帝庙成为一种风气,而关羽是山西解州人,因此在修筑会馆时,特意在院内修建了一座关帝庙。在祭祀关羽的日子,会馆会连日演戏,吸引大量人群,非常热闹。关羽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的化身,同时也是
山西省商贾的老乡,商人重视义,因此修建关帝庙,隆重祭祀关帝,以求其保护降福。
价值影响
山陕甘
会馆彰显着古代建筑艺术和商业文化,会馆布局严谨,建造考究,装饰华丽,尤其是馆内的雕刻和丹青。馆内遍布各种各样的木雕、石雕、砖雕等,雕工精美,造型栩栩如生,是中国雕刻艺术中的珍品,而各色的丹青彩绘极具民族特色,艺术价值极高。山陕甘会馆的三雕艺术,布局精巧,其题材、技艺不乏典范之作,包含的
历史学、美学、文学、
民俗学价值更是弥足珍贵。
山陕甘会馆是
清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商业化、儒贾相通等特点。其
建筑设计处处凸显出商人的诚信为本、取财有道、天下为公的经商理念,通过联乡谊、结商帮取得各阶层人士的信任,尽快融入当地社会。对研究清代商业发展和社会民俗有重要意义。
山陕甘
会馆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建筑类型,是
中原地区乃至全国众多会馆中商业会馆的代表,不仅在当时承载了民间商会组织的作用和功能,本身更是一座集中华民族传统哲学思想、民族伦理、民俗文化为一体的文化博物馆。山陕甘会馆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用途,使山陕甘会馆在
开封市近代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和重要的历史价值。
修复后的山陕甘会馆关帝庙部分,由照壁、戏楼、钟鼓楼、牌坊、正殿和东西配殿等组成。整个建筑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布满了砖雕、石雕、木雕,堪称
会馆三绝,又将佛教故事、传奇人物雕制得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传承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