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二仙
民间传说之神
和合二仙是民间传说之神,主婚姻和合,故亦作“和合二圣”。通常画像中的和合二仙,即寒山、拾得,是天台山的两位高僧。和合二仙形象为两个笑容可掬、蓬头垢面的和尚,一人手持荷叶莲花,谐音“和”,一人手捧宝盒,谐音“合”,代表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因而,和合二仙图也常悬挂于婚礼上,以示夫妻和睦、幸福美满。
和合二仙源自唐朝时期的浙江国清寺两个僧人。寒山隐居天台寒石山,自号寒山子。他平时言语怪异,行为疯癫,时人称其为“疯狂子”。拾得为丰干在赤城道旁捡来的弃儿,故称拾得。他进寺后,与寒山结为挚友。二人朝夕相处,吟诗作对,情同手足。唐贞观年间,二人由天台山至苏州寒山寺(后来改名为寒山寺)任住持,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雍正帝下诏封天台山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寺院中的寒拾殿里,供奉着寒山、拾得的木雕金身。
2007年6月,“和合二仙传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5月,天台县举办了“天台山云锦杜鹃节暨和合文化国际学术交流大会”,上百位海内外学者就“和合二仙传说”产生、发展、影响,以及传说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2014年,天台县成立了寒山文化研究会,为“和合二仙传说”的进一步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基础。
人物来源
“和合”二字首见于甲骨文,起初单独使用,时至周代实行礼乐制度,“和”被用来表达音乐的韵律和谐、祥和之意;“合”被用来表达合作、结合之意。春秋时期,“和合”开始连用,其中以儒家“和而不同”、道家“冲气为和”的观点最为深刻。秦朝,统治者为巩固政权,教化百姓,结合儒、道、墨三家思想,形成中华传统“和合”文化观念。从古代到当代、从中央到地方,“和合”文化不断完善与发展,全方位融入百姓生活,规范着百姓的日常行为。“和合二仙”是“和合”文化的视觉载体,对文化传播、百姓审美与思想教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合二仙最早可追溯到唐朝,以高僧寒山拾得为原型。寒山、拾得,本是台州天台山的两位高僧。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 ,雍正帝下诏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寒山、拾得和合二仙的身份由官方确认。清翟灏通俗编》卷十九在谈到以寒山、拾得取代万回哥哥的理由时云:“今和合以二神并祀,而万回仅一人,不可以当之矣。”如此,则寒山、拾得所以被奉为和合二仙的原因就可明了:他们能忍自安,以忍耐求得平安和谐的思想被广泛接受,尊为治家的金科玉律;他们二人虽为异姓,但情好无间,又成为和睦团圆的榜样。家庭都是由来自异姓的男女结合而成,这可能是和合二仙在婚姻仪式上特别受重视的原因,代表着二姓好合,家庭团圆和睦。但寒山、拾得和尚的身份又与世俗家庭相冲突,于是便改僧为仙,官方称之“圣” ,民间把他们塑造成蓬头垢面的形象,还可以看出前任和合之神张万回的影响。
人物形象
和合二仙经典形象为“状如贫子,形貌枯悴”及“寒山展卷、拾得持帚”的形态。 中国寒山题材的形象最早可追溯到唐末五代,从现有资料来看,在寒山传说开始流传的唐朝就已经有了寒山的画像了,当时的形象为吕丘《寒山子诗集序》中描绘的“状如贫子,形貌枯悴……桦皮为冠,布裘破弊,木屐履地”等等,流露出一种狂放不 羁的气质。流传至今最早的寒拾像是晚唐著名诗僧贯休所作,虽其还有待考证,但从画面来看,二人均蓬发长袍,面目古怪,坐于松下, 一人持卷朗读,一人身边置一扫帚,为“寒山展卷、拾得持帚”的经典形象。唐末的寒山禅意诗僧形象基本奠定了宋元甚至明代的寒山绘画的基本雏形,也为今后的象征形象和合二仙奠定了基础。虽然早期的寒山绘画中的诗僧形象和禅意绘画中的意境描绘和明清时期的“和合二仙”形象相差甚远,但其形象的广泛传 播却对后来“和合二仙”作为象征形象的认知度带来了非常良好的铺垫。 这是其作为形象传播的基础。
后来寒山绘画开始走向民俗化,和合二仙的形象一改“状如贫子,形貌 枯悴”的写实形象,变得充满了喜庆吉祥的气氛,王行的《题寒山拾得 图》有“笑指天边明月光,方寸要当如此耳”的描绘,就是实证。 如扬州八怪之一的大画家罗聘所绘的《寒山拾得图》,为两个笑容可掬、蓬头垢面的和尚,一手持荷叶莲花,谐音“和” ,一手捧宝盒,谐音“合”。罗聘采用写意的笔调描绘了两个人物, 张着嘴相对而笑,畅胸露怀,坦坦荡荡;衣纹笔触奔放,不精雕细刻,与画中人物的个性很吻合。 原作现藏于美国纳尔逊─艾金斯美术馆,在寒山寺大雄宝殿的后壁嵌有其石刻,此图中的寒山拾得几乎成为寒山寺的标志性形象,也是今天“和合二仙”的典型形象。出现这样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进入明清之后,禅宗的鲜活的生命力已逐渐走向衰竭,其对寒山绘画形象的影响也不再明显,这时,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及寒山传说的流变,寒山造型受到道教仙人形象及民间传说的影响,就出现了袒胸散发,蓬头欢笑的样子,且极为亲切,而不像一般僧人那样不苟言笑。
明清时期为“和合二仙”作为象征形象的决定时期。是象征形象“和合二仙”的成熟期。在中国历史上明清时期是象征图形的鼎盛时期,民间的各种装饰纹样以及中国历代书法图形符号等,都被约定俗成地作为美好意义的象征或符号,以至于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吉祥象征图形几乎成为装饰的唯一内容。而且图案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并施用图案技法加以表现,使吉祥象征图案更趋成熟完美。
民俗信仰
日常用品
民间早有象征婚姻圆满的和合神,宁波市台州市最有名的要数“十里红妆”。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来形容嫁妆的丰厚。其热闹场面虽已成为历史,但随花轿、挑夫发送的大至床铺,小至线板、纺锤,如今已经成为收藏摆设。在民俗日常用品中,茶具、碗都属于生活日常用品,和合二仙的符号也是常常看得见。
年画
桃花坞年画里画的喜神最多。人们希望借助喜神驱邪避魔, 并给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因此,年画里大有“看头”。以“福字图”为例,画面以“福”为主题,象征着福寿健康、四时安宁。福字的口里也有两个蓬头笑面人, 一个手拿荷花, 一人手捧饭盒,他们就是旧时民间掌管婚姻的喜神“和合二仙”。“和合二仙”纹样除木版年画外,常见用于木刻、漆画、砖刻、刺绣、剪纸和玉器。大凡婚礼之日新郎官家都要挂一幅“和合二仙”的画轴,悬于花烛洞房之中,或家家常挂于厅堂,以图吉利。
桃符
苏州市自古就有春节张贴桃符的习俗。苏州“喜神”的“和合二仙”艺术图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版画以小见大,通过粗细不一的线条、与主题相符的配色,表达匠人情感与地域特色。“和合二仙”题材中寒山的形象是手执荷花的“和圣”,拾得是手捧食盒的“合圣”。除此之外,还增加了鸳鸯、蝙蝠等符号,喻示好事成双、五福临门。
文化内涵
和合一词是佛教用语,在印度佛教教义中,“和合”原是梵语Sansha (僧伽) 的意译。音译为僧伽,也有译“僧”或“僧企那”,僧伽的意译为“和合众”或“和合僧”。 据明僧智旭《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二释僧居六和》,僧伽 (和合) 必须具有两个条件:理和、事和。理和指所有僧人皆遵循教义,同以禅定为目的。所谓事和,即“六和合” (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通均、口和无争、意和同悦) 。寒山拾得所表现出的也正是这种僧人间的团结友爱。
但是佛教传入, 在隋唐之后逐渐本土化, 于汉传佛教里中国文化因子多见。按《周礼·地官·媒氏》疏云:“使媒求妇,和合二姓”,“和合”为男女两姓结合成为夫妇。这才是中国人对于“和合”一词的传统理解,也正是和合神信仰功能转变的滥觞。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夫妇关系,认为男女之间存在着最基本的人伦。《中庸》第十二章详述了夫妇关系,并将之提升到非常高的地位:“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造端”表示出根本和动力所在,也就是归根究底,以五伦为基础的君子之道全都是根源于夫妇。夫妇之道的极致,则会贯通于天地万物。要言之,夫妇之间能够和睦和谐,则一家一族就会兴旺,而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会和谐。所以民间百姓更需要的是夫妇也能像二圣那样和和睦睦、相敬如宾, 基于这种美好愿望,也就很自然会赋予和合信仰新的内涵。
后世影响
中国影响
当代国内著名学者张立文先生所明确提出的所谓“和合学”理论,时至今日,已超过20年的时间了。其影响所及,非限三教九家、更在政界,甚至还流播到了异域。他认为,“和合”乃是中华文化的首要价值,更是中华人文精神之精髓,只有“和合”才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同时,他还明确指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亦即五大中心价值,是21世纪人类最大的原理和最高的价值。“和合二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亲和力。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和合”文化。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和合文化研所”,寒山寺也成立了“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并每年举行文化论坛。
国际影响
随着和合文化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如2008年5月10日寒山与“和合文化”国际研讨会上传出信息:以寒山子为代表的“和合文化”正在形成国际文化传播新的“寒山热”。“和合文化”在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目前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寒山热”,正是体现了多种文化融合的积极意义。“和合二仙”象征形象随着“和合文化”的日益交流频繁,必将代表和平、和谐而走向世界。
相关传说
万回
考《酉阳杂姐》《开天传信记》《太平广记》及《高僧传》等唐宋典籍,万回俗姓张姓,藐州人。因其母祈于观音像而娠回,生而愚,八九岁始能语,父母亦以豚犬畜之。回终日狂走,不言寒暑,哭笑不定,口角恒见涎沫。十岁时,因其父母思念远戍在安西的大儿子,乃一日往返万里探视兄长并向父母报平安,故号万回。玄奖去西天取经途中,见有佛兔题柱云“菩萨万回,滴向闯乡地教化。”玄类归国后,曾亲至阅乡访万回。万回也没礼问玄奖西域事,宛如目瞩,人皆异之,且声闻于朝廷。咸享四年年,高宗召入宫,天后常问事于回,神龙二年赐号“法云公”。回预言诸事皆验而不爽,时称之“万菩萨”,死后葬于京西香积寺。由此可知, 万回由一个令人感觉痴呆的弱智孩童转变为不以万里之遥, 一日往返速报家人平安的神童, 以至于出家后的万回成为一代神僧, 上自皇帝官员下至文人百姓都非常信奉他, 认为他有预卜休咎、排解祸难之能。他日行万里报兄平安以解母忧, 所以被后人奉祀为可保家庭和合的喜神
唐宋以后,有元人刘一清《钱塘遗事》卷一“万回哥哥”条记载:“杭州市居民不祀祖先,惟每岁腊月二十四日,各家临期书写祖先及亡者名号,作羹饭供养,罢,即以名号就线上焚化,至来年此日复然。惟万回哥哥者,不问省部吏曹、市肆买卖及娼妓之家,无不奉祀,每一饭必祭。其像蓬头垢面,身着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万里外亦能回家,故名万回。隆兴铁柱观侧、武当福地观内殿右亦祠之, 未知果为淫祠否乎?”
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宋时,杭城以腊月祀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着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万里外亦能回来, 故曰万回。今其祀绝矣。”
寒山、拾得
唐朝闾丘胤在《寒山子诗集序》中描绘寒山“状如贫子,形貌枯悴”“桦皮为冠,布裘破弊,木屐履地”。寒山穿着破旧,形神枯槁,却心怀天下,超然于世。对于拾得,《古今合璧事类备要》有云:“初,丰干经行山中,道侧见一儿,可数岁,丰干携至国清寺,付与典座僧曰:或人来认,可还之,名曰拾得。”拾得乃丰干途中所遇孤儿,认寒山为兄,于寺庙共同成长。他们朝夕相处,吟诗作对,情同手足。唐贞观年间,二人来到寒山寺,终有大成。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雍正帝下诏封天台山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从此扬名。二人的深厚情谊与高尚品德感动世人,遂将其神化,成为百姓规范自身的典范和“和合”文化的具象载体。
相关产品
《和合二仙》动画电视连续剧正在紧锣密鼓地创作中;音舞诗画剧《天下和合》,创造了当地原创作品、演出阵容、舞台效果之最;投资600万元、历时三年拍摄制作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天台山》,全面解读了和合精神特质。
艺术品
绘画
中国寒山题材的绘画最早可追溯到唐末五代十国,而后经来元明清直至近代,一脉相承,产生了大量精美的作品。唐末到五代是发生期,流传至今最早的寒拾像是晚唐著名诗僧贯休所作,虽其还有待考证,但从画面来看,二人均蓬发长袍,面目古怪,坐于松下,一人持卷朗读,一人身边置一扫帚,正是罗时进先生文中“寒山展卷、拾得持帚”的经典形象。宋元时期,禅宗色彩的禅意寒山面非常丰富,当时最负盛名的当推因陀罗的《寒山拾得图》,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纸本,墨画,主体为寒山拾得席地而坐于一古树下,画家利用了变化多样的笔法来表现这一充满静谧禅机的所面。楚石梵琦题赞更是道尽画中禅意:“寒山拾得两头陌,或赋看诗或唱歌。试问丰干何处去,无言无语笑呵呵。”
明代以后,随着社会思潮及寒山传说的流变,寒山绘画一方面呈现道教化的倾向,寒山拾得形象一改宋元时期的形容古怪,转而相貌清秀,休格飘逸,呈现道骨清风形象,如比较具有代表意义的是明人蒋贵的《寒山抬得图》,立轴绢本水墨淡设色,纵173.5厘米,横105.5厘米,现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此图画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与拾得二人。寒山亦称寒山子,居天台始丰县寒岩,好吟词偈,状似疯癫。拾得是孤儿,寺僧拾而养之,故名拾得,在寺执饮涤器,与寒山友善。元明清画家多喜以此为画题,此图前左边建发者为拾得,右边为寒山。一着淡墨,一似白描,以铁线描写衣纹。淡墨渲染背景,衬出古树枯蔓覆雪之景。整体画面意境深远,人物表情刻画极具传神,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佳作。图中右部署有“青山”,为蒋贵号,并有印。这是目前所知将贵唯一署名的作品。
入清青之后,寒山绘画开始走向民俗化,“和合二仙”的形象充满了喜庆言祥的气氛,当然其中不乏精品。如扬州八怪之一的大画家罗聘绘的《寒山拾得图》,原作现藏于美国纳尔逊一艾金斯美术馆,在寒山寺大雄宝殿的后壁嵌有其石刻,此图中的寒山拾得几乎成为寒山寺的标志性形象。罗聘采用写意的笔调描绘了两个人物,张着嘴相对而笑,畅胸露怀,坦坦荡荡;衣纹笔触奔放,不精雕细刻,与画中人物的个性很吻合。当然“和合二仙”艺术形象在近现代也一直受到许多知名画家的青睐,任伯年、吴昌颖等都有名作。还有如近理代的海派代表性画家王一亭,尤其擅画和合二仙、佛像、观世音。行笔迅疾,创作的佛像超尘绝俗,好评。
在台湾新党大陆访问团05年7月访问中国人民大学时。人民大学赠送访问团三件礼物中,有一件就是国画“和合二仙图”。因为“和合二仙”是中国民间传说之神,哨有“和谐合好”,婚姻和合”、“家人和合”等丰富含义,蕴含着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和合”还有“回家”之意,此画借用“和合二仙”象征台湾尽早回归,实现统一。“和合二仙图”国画由人大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徐庆平教授绘画,由哲学院教授、“和合学”创始人张立文教授题字。这幅国画,整体古朴文雅,绘画于法兼工带写,和合二仙形象生动写实。
年画
年画,就是与年俗有关的版画,也是过年期间特有的民间工艺品。“和合二仙”是迎祥年画中常见的一个题材,全国各地木版年画都有此一图像。就在西南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和合一圣”之图。形象大都仿佛,画两个蓬头散发之童子,身着绣衣,或赤足,或芒履,捧彩盒,持荷花“和合二仙”的形象制作成年画大致起源于清代。年画中的和合为取合好之意,更添画荷花与圆盒。
陶瓷
陶瓷绘画
陶瓷类别中,主要是以绘画形式出现的,明清以来,受寒拾绘画的影响,和合二仙被作为一种比较吉样的形象,装饰到瓷器上,而且形式多样,装饰手法也多样。从日常用品到文玩赏析都有。和合二仙在当代仍被大众所喜爱,也经常以吉祥的寓意出现在瓷器装饰上,如在2007年11月26 日的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上,寒山寺文化研究院特地请陶瓷名家楼国英老师制作了绘有寒山拾得形象的瓷瓶作为纪念。瓷瓶高 48 厘米,还原了罗聘所绘的《寒山拾得图》的石刻风貌,风格清雅,形式古朴。
瓷塑
瓷器艺术另一方面是以瓷塑的形式出现的。瓷塑有用模具翻制的,也有用手工直接捏塑的。有青花、粉彩,亦含单色釉。其形象丰富多彩。瓷塑有孩童玩具,也有陈设瓷。它通过某种自然物象的寓意,借谐音或隐喻或用特定的吉祥符号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刺绣
刺绣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也是和合二仙形象的又一个载体,现在见到的和合二仙刺绣品,多半为明清时期的作品,流派多样,形式也多样。有比较民俗色彩的喜庆绣品,也有比较高雅的苏绣双面绣插屏。
剪纸
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出术,所史悠久,风格独特,剪纸画面的设计极具巧思。细腻处,可以传达出极生动的姿态。剪纸中的“和合二仙”,经常是和婚姻有关,构图和寓意都特别有意思。新婚人家亦悬挂“和合”之图。此俗乃从《周礼,地官媒氏疏》:“三十之男,二十之女,和合使成婚姻”《易林》:使媒求妇,和合二姓”之说而来。
雕刻
雕刻门类中,和合二仙的形象也是很常见的。雕刻包括的类别很多,有木雕,砖雕,石雕,玉雕,漆雕,核雕,牙雕,竹雕等,可以说和合二仙的形象几乎都有涉及。
目录
概述
人物来源
人物形象
民俗信仰
日常用品
年画
桃符
文化内涵
后世影响
中国影响
国际影响
相关传说
万回
寒山、拾得
相关产品
艺术品
绘画
年画
陶瓷
陶瓷绘画
瓷塑
刺绣
剪纸
雕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