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绍恩
明朝山东右布政使
汤绍恩,字汝承,号笃斋,明代四川普州(今安岳县)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历任户部郎中、德州市知府绍兴市知府、山东省右布政使等职。后致仕归,年97而卒。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专家。
人物生平
汤绍恩生于四川安岳,嘉靖十四年(1535)由户部郎中出知德安府,同年任绍兴知府。知绍兴后,兴学宫,广设社学缓刑罚,恤贫弱;旌节孝,济灾荒,深得百姓爱戴。
人物
当时,会稽、山阴、萧山区三县之水,均汇三江口入海。由于潮汐日至,拥沙堆积如丘。遇淫雨内潦,则内水被沙堆阻隔不能骤泄于外,致使良田淹没,水涝成灾。汤绍恩到任后,嘉靖十五年七月,察看山川地势,了解河道流向,在彩凤山与龙背山之间倚峡建闸,主持三江闸工程。历时6个月竣工,全闸28孔,以应星官,长310尺,闸身全部用块石垒成,石体巨大,每块重千斤以上。石与石牡相衔,胶以灰秫,灌以生铁,十分牢固。同时,刻水则于方柱石。又于次年三月在闸外加筑大堤,5个月告成。长400丈有奇,宽40余丈。同时为分削水势,又主持在三江塘与三江闸之间相继兴建了平水泾溇、撞塘诸闸,同三江应宿闸相配合,形成外扼潮汐,内主泄蓄的三江水系。从此无干旱水溢之虞,改变了三县水利状态,对发展农业、渔业、养殖业、航运等具极大作用。
嘉靖十七年,主持将古鉴湖东塘、南塘及通塞的堰、闸改建为水浒,东西横亘百余里,连成通,既利于蓄水,又便于交通。
三江闸工程建成后,钱清江从此纳入山会平原的河湖系统之中,成为一条内河。钱清江以北的萧山平原诸内河也纳入该系统之中,形成了河湖密布、土地平整、灌溉方便、旱涝不虞的三江水系。自北宋末年鉴湖被废造成洪涝灾害以来,山阴县会稽郡的水利面貌又一次得到了根本改变,潮汐出没的沼泽平原,改造成为富庶的鱼米之乡。绍兴市人为纪念绍恩的建闸功绩,从明代万历年起就在府城开元寺和三江闸旁建有汤公祠,每年春秋祭祀。1987年新建的连接三江闸左侧的大桥,被绍兴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汤公大桥”,以志纪念。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人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