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九年(645年)六月十一日,唐太宗率军从白岩出发,向安市城挺进。二十日抵达城北,立即发兵攻城。次日,
渊盖苏文遣高句丽北部绝奴部褥萨高延寿和南部灌奴部褥萨高惠贞统高句丽、
渤海国之众15万援救安市,由此一场历史上著名的驻跸山大战拉开了序幕。
大战开始之初,
唐军的形势其实是极为不利的。唐军为了保障后勤而人数过少的弊病在此时暴露无遗,在进攻安市之前,唐军已经攻下了高句丽八座城池,这些城均需分兵防守,以防反复。而唐军的总兵力只有六万陆军四万水军,水陆军当时也未汇合,张亮的水军此时依然在进攻建安城的路上,
李世民身边的兵力最多只能有五万,一部分需要维持后勤运输,一部分需要继续包围安市城以防敌内外夹击,这样能迎战的兵力居然仅仅剩下3万人。敌我兵力比达到了5:1的地步,而且又是在境外作战,端的是凶险万分。面对这样的情况从
唐军从太宗到普通士卒却都十分乐观,太宗当时说:“今为延寿策有三:引兵直前,连安市为垒,据高山之险,食城中之粟,纵
渤海国掠吾牛马,攻之不可猝下,欲归则泥潦为阻,坐困吾军,上策也;拔城中之众,与之宵遁,中策也;不度智能,来与吾战,下策也。卿曹观之,彼必出下策,成擒在吾目中矣。”而普通士卒“闻
高句丽至,皆拔刀结(如燕尾的飘带),喜形于色。”可见唐军对自己的野战能力信心十足。
而高句丽方面显然被自己绝对优势的数量所迷惑,开始将
唐军不放在眼里。当然高句丽军中不是没有明白人,当时就有叫高正义的对卢官柬言道:“吾闻中国大乱,英雄并起。秦王神武,所向无敌,遂平天下,南面为帝,北夷请服,西戎献款。今者倾国而至,猛将锐卒,悉萃于此,其锋不可当也。今为计者,莫若顿兵不战,旷日持久,分遣骁雄,断其馈运,不过旬日,军粮必尽,求战不得,欲归无路,此不战而取胜也。”这个计策恰恰就是
李世民皇帝最不希望
高句丽军实行的计划。但是在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的条件下反而避而不战,而且十五万大军拒险防守,物资的消耗更是惊人的,这样想要上下接受这样的计策显然是极其困难的,所以高句丽统帅
高延寿当时就否决了这个计策,决定主动进攻,一举击破
唐军,于是引军直进,开进到离安市城只有四十里的地方。
唐太宗为诱敌深入,诏令左卫大将军
阿史那·社尔将突厥千余人挑战。刚一接触,唐军假作不敌,向后撤退。高句丽兵众以为唐军不堪一击,竞相追击,直进至安市城东8里的
医巫闾山(位于今
海城市东南),依山结阵,绵亘40余里。
李世民与
长孙无忌等率数百骑等上高岗,观察地形,对可以伏兵之所,均了如指掌。这时,
李道宗李道宗认为
高句丽倾全国之兵援救安市,
首都平壤守备必然空虚,因此请拨给精兵5000人,直取平壤。但唐太宗却没有答应。李道宗的这个建议后来被
李靖所肯定,认为假如当时采用这个计策的话,那么这次的伐高句丽之举就可竟全功。当然我们就当时的情况分析,李世民不采取这个计策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当时
唐军兵力严重不足,士兵唯恐不多,在这个时候再要分出5000人奇袭平壤所冒的风险实在太大,虽然
李世民一生征战行险之举可谓比比皆是,可是太宗皇帝已经贵为天子,这时行险的收获和失败的风险太过于不成比例,最终还是没有答应。
当晚,唐太宗作了如下部署:令
李勣将步骑1.5万在西岭布阵,引诱敌军出击;令
长孙无忌率
牛进达等精兵1.1万以为奇兵,伏于山北狭谷之中,待发起攻击时,从敌后冲出。自己亲率步骑4000,挟带鼓角,收卷旗帜,登上北山。并下令诸军,以鼓角之声为号,一齐出击。又命有司在朝堂之侧设置受降帐帏,胸有成竹地说:“明日午时,纳降虏于此矣!”是夜,也许老天也不忍明天
高句丽军所面临的命运,因此降下
流星坠入
高延寿的营地,可是高延寿依然毫无所觉。
六月二十二日,高延寿发现
李勣在对面布阵,遂整顿军士,列阵前来迎战。
李世民登上北山后,看见狭谷中尘土飞扬,知是
长孙无忌率部已进入指定地点,当即命令鼓角齐鸣。于是,
唐军诸路兵马鼓噪而进。高延寿不防自己居然被包围,大为惊慌,连忙分兵抵御,但布置好的军阵岂是那么好调整的?在调动的时候便造成了混乱。就在这时风云变幻,河山变色,阴云密布,无数雷电自空中劈下,一员白袍唐将伴随着雷电跃马而出,手持长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敌,
高句丽军尽披靡却走。此人就是在小说演义里大大有名的
薛仁贵薛仁贵。这次驻跸山大战薛仁贵自恃骁勇,早就预备好了出风头,于是身上换了身白袍,与他人衣甲颜色迥异,临战时一马当先冲杀在前。恰逢天阴雷电交加,他一身白袍在黑暗之中更是显眼。此举果然被山上观战的
李世民皇帝所注意。战后论功行赏,被赐马两匹、绢四十匹,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仍令北门长上,并赐奴婢十人,由此一代名将薛仁贵开始名显于世。趁敌阵混乱之际,
李勣率军以
长矛结阵,正面推进,
长孙无忌在其后进行突袭,太宗身先士卒,率4000骑兵自北山疾驰而下,突击
高句丽军的侧翼,三面合围之下高句丽军大溃,
唐军斩首两万级。
高延寿败退至山上,收集残兵,依山自固。唐太宗率唐军将高句丽军余众团团包围。长孙无忌部又拆除了所有桥梁,断其归路。高延寿和高惠贞等在走投无路之际,只得率其部3.68万人请降,并躬身膝行,进入军门,拜伏请命。
李世民挑选褥萨以下酋长3500人,授之军职,迁居内地,坑杀靺鞨兵三千三百,其余兵士全部释放,使还
平壤。这些获释兵士皆举手顿地,欢呼雀跃。唐军获马5万匹,牛5万头,
明光铠万领,其他军用器械不计其数。经此打败,
高句丽举国震惊,后黄城(今辽宁沈阳南)和银城(今辽宁铁岭南)守军全都自行逃遁,数百里内无复人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