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冀东平原河之滨的
昌黎县韩营村,是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村庄,韩氏后裔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存繁衍。近年来,因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祖籍考证新说,这里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另有
河南省新甸铺镇韩营村与河南省
上庄乡韩营村。
文化
走进韩营村
几年过去了,恢复平静的韩营村和韩营人又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呢?11月22日记者来到了韩营村……走进韩营村,第一印象就是和别的村庄并无太大区别:平顶的红砖房、泥泞的黄土路、成垛的玉米秸,一切显得有些冷清和荒凉。如果没有散落在小街头、门院前的石碑、狮形石雕的残片碎块,真难以想象这里就是尊
韩愈为始祖的韩营村!据与记者同行的韩作海(韩愈37代孙)和
昌黎县韩愈研究会副会长张玉万讲,上世纪60年代初,这里还是青砖碧瓦、古色古香,村东门楼比肩、雕梁画栋,村中庭除高峻、雄狮威严,村西豪门宅院、宁静幽深。“十年浩劫”及1976年的
唐山地震,使得古老韩营遭受严重破坏,韩营的历史和文化随着古风古韵的建筑与人们渐行渐远!如今人们只能从一些历史遗存中去探寻她曾经的辉煌。
韩文公祠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昌黎县境内有5处
昌黎县韩文公祠,最著名的当属五峰山韩文公祠(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由山石道
范志完提议,为秦祀以昌黎为郡望的
韩愈而在古圆通寺西侧修建)。据村中老人传述,韩营村中的文公祠曾存有"文公世家"匾额,由韩振先的曾孙媳(人称宝二奶奶)保存到20世纪50年代,后因生活窘迫将匾卖掉,至今无从追寻。张溪秋先生在美国《世界日报》发表的《河北昌黎因韩愈闻名》一文中说,距昌黎城南50里,
滦河之北岸有韩家营,乃韩氏族人家居之所。村中有“
韩文公祠”,祠中悬有“文公世家”匾额。祠中文公
塑像端庄肃穆,旧时终年香火不绝。
白衣庵五道庙
位于韩营村西面的白衣庵,是先辈为乡众祈求风调雨顺、子民安康而建,初次建庵年代无从考证,由清同治十二年(1886年)韩祖德等人所立,原任
贵州省巡抚韩超撰文,韩方炳书丹的《重修本村百衣庵碑记》上记载了白衣庵的位置,数次重修的年代、规模等,可见白衣庵构建年代之久远。另外白衣庵还有一对联碑:心存恭敬神如在,意秉虔诚圣有灵。碑中还记载了
爱新觉罗·旻宁十三年(1833年)重修,对联碑被砌于村委会东墙与南墙内至今。韩营村中还曾建有五道庙,有石刻神像数件,弃置于村十字路口。
韩氏家谱
2000年5月,韩英利(
韩愈39代孙)向世人公开了韩愈第34代孙韩连仲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重修的《韩氏家谱》。此家谱共分7部分,第一部分为
秦文公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第二部分为
黄埔区?撰写的《文公墓志》;第三部分为先代遗迹,记载了坐落在今日昌黎的
韩哀侯祖墓、
昌黎县韩文公祠、韩昌黎书院、莲花池、五峰山韩文公祠、文公高祖墓等。第四部分为家谱序,共6篇;第五部分为宗子世表,从第2代昶(唐长庆四年)起至第36代宝瑞止;第六部分为韩氏孙超历官传,
韩超曾任
贵州省巡抚,是韩氏后代职位最高的;第七部分为韩氏明门氏谱。同年9月,
韩愈第39代孙韩继昌又从家中老板柜中找出一本《韩氏家谱》,此谱为韩愈第31代孙韩启心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修本,较前一次发现的早84年。两本家谱均记载了韩愈为昌黎
韩姓的始祖,从而引起考古界及媒体的极大关注。
千年守望家乡情
对于世代守望在韩营的
韩桓惠王后裔来说,韩营留给了他们太多的回忆,然而,面对今天相对贫穷落后的状况,韩营人开始了反思与行动。
韩氏祖茔韩超墓
韩氏祖位于韩营村西南,已被毁,成大坑状,有断裂为二的石雕??,虽经历年风雨剥蚀,风韵犹存。祖茔中有五眼透龙碑,为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五年(1845年)中举不久的
韩愈33代孙韩振先与全族人敬立列祖之墓碑,雕制华丽气派,其额4字:“国恩祖德”,正文为:“唐昌黎伯韩文公嫡裔袭承锦衣
千户俸烈祖之墓”,此碑被筑于村东小桥中至今。还有韩振先墓碑,此碑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韩思锋等为
广宁县训导韩振先敬立的墓碑,此碑现在韩宝瑞家院南,这块碑的发现解决了困扰史学界五峰山韩文公祠修建者之争。韩超墓位于韩营村东南500米处,墓穴中发现了马尸的痕迹和三颗朝珠,还有长1米左右的砍刀、马鞍和马蹬等文物。
代表人物
文公后裔韩营人
明朝时期,韩营的韩氏家族因“宗繁祖大”,分成了四支。明季,法祖一支徙城中奉祀
公祠,其余三支仍留在韩营,多以农耕为业。清道光年间,留在韩营的韩氏一族开始名声大振,先是
韩超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武试考中副贡,凭文韬武略逐步升至
贵州省巡抚。后是韩振先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文试考中
举人,官为
广宁县(今
辽宁省北镇市)训导。又有巡检韩锡三、千总韩德祖等人入仕,也有多人取得功名,还有许多享有荫封或封官爵之人,使地处大荒之地的韩营
韩哀侯一族,在昌黎重为名贵一时的望族,宦官之家的名声显赫了近百年之久。
贵州巡抚韩超
韩超(1799--1878),韩营村人,
爱新觉罗·旻宁十四年(1834年),以乡试副贡入仕,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官至贵州巡抚(二品),获清廷赐予的“武勇巴图鲁”(
蒙古语,勇士)勇号。《二十五史?清史稿》有其传记,其生平载入了民国年间出版的《
中国人名大辞典》、《
昌黎县志》、《
永平府志》等史料中。除祀于胡林翼祠外,在其任
巡抚的
贵州省首府贵阳设有专祠。光绪四年(1878年),
韩超于79岁寿终于韩营,清朝皇帝赐“果靖”,其生前以
韩愈的嫡裔33代孙名于清廷。清朝著名
洋务运动派领袖
张之洞在韩超病逝后,题赠挽联:“文章增日月光是昌黎嫡派;功名震苗蛮地与定远齐名”,简明扼要地赞誉了韩愈的后裔韩超的文才嫡承愈祖,武略可比
东汉“定远侯”
班超。在韩超任贵州巡抚的两年多时间里,正是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开始走向衰败的时期,外有西方列强入侵,内有
太平军。“贵州教案”事发时,韩超身处两难境地,上有清政府及洋人威逼恫吓,下有部署及百姓的爱国之举,作为清政府的地方官员,无力左右当时政局,故乞病回家,不惜以辞官相抗,其志可嘉。
广宁训导韩振先
韩振先,字晓山。其名在《
永平府志》、《
昌黎县志》中均有记载,具体生卒不祥。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四年(1844年),时年25岁左右的韩振先文试入了
举人,第二年他率领韩氏族人在韩营村西南建造了文公墓冢,敬立了华贵气派的五眼透龙碑,向世人昭示韩营韩氏乃文公嫡传后裔。韩振先中举后,被授广宁县训导,在八、九品之间,并被封定为“奉祀生”,于清
同治八年(1869年)正月,主持重修本村“白衣庵”工作,历经4年,才竣工。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春,花甲之年的韩振先以“奉祀生”之职,担荷重修了位于五峰山上的“
韩文公祠”,从而,留下了“贤裔”美名。
末代知府韩方朴
二十世纪初,
辛亥革命爆发,
清代被推翻,曾经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韩营
韩桓惠王逐渐失去了昔日光彩,这个时期被授予福建兴化知府的韩方朴可以说是一个生不逢时的悲剧性人物。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重修的《韩氏家谱》中这样记载:方朴,字
潘世恩。清
宣统三年特授福建兴化知府,游历
东方学监狱事,办理湖北枪码场事务所,充当
广东省文巡捕,差候补知县,任光水场大使。据美国《世界日报》刊载的张溪秋先生的一篇文章中说:一位不详其名,被称为“韩知府”的老翁,其人清末任武昌(
兴化市)知府,曾官送留学
日本,博才多学,为上所重,以知府顶戴被破格晋
慈禧。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弃妻、子仓皇出逃,幸免于难,北返故里……回到故乡韩营,因其博学多才,见识广博而受到村民尊敬。村民的婚丧嫁娶,大事小情都请他前去主持。
韩作海
在11月13日昌黎韩愈研究会第二次论文研讨会上,他认为挖掘韩营村深厚的文化内涵,发展旅游事业,是改变韩营落后面貌的出路所在,并提出了重修历史古建筑、建设碑林、修造“文公湖”等建议,以此来展示韩营村厚重历史。他还提出开发村北稻子沟修建水上竞技场,发挥养殖特种珍稀动物的优势,建“狩猎园”射箭场等具有现代特色的旅游项目,来满足不同游客需求。他对记者说,韩营的开发蓝图美好,但是道路漫长。他所能做的是把第8次重修《韩氏家谱》的事做好,准备明年夏天完稿印刷,并且制成电子版,在互联网上发布,让更多的人了解韩营,了解昌黎。
韩树昌
韩树昌教授作为在外地工作生活的韩营人,这次特地从
吉林省赶来参加研讨会,故地重游,感慨颇深。她说,河南孟县靠着韩愈的一块牌子把当地旅游业搞得红红火火,昌黎作为
朱熹的故里,更具得天独厚的条件,旅游一定要做韩愈大文章!
张玉万
(昌黎韩愈研究会副会长)
丰富的历史遗存,是开发韩营的基础,这些文物散落损毁严重,如不及时保护、开发、利用,将会造成更大的遗憾。他在韩营村的旅游开发构想中提出,以展示厚重韩文化为主题,把韩营打造成发思古之幽情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