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抟(?—900年),字昭逸,陕西咸阳人,祖籍
临沂市,
东晋名臣
王导的后代、
武则天时宰相
王方庆的第八世孙、肃宗时宰相王玙的曾孙。
李晔时宰相,为人“明达有度”,时称良相。后被同为宰相的
崔胤陷害,含冤而死。
干宁初年(公元894年),进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
董昌被诛后,王抟出任威胜节度使。未行,加检校尚书右仆射、
浙东地区浙西宣抚使。此时,浙东、浙西为割据势力钱鏐势力范围,王抟再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
度支。
李晔建后,拜其为右仆射,迁
司空,封
鲁国公。其时,
朱温据中原及汴、、郓、滑、魏诸镇,
李克用据
山西省,刘仁慕据
幽州,
杨行密据淮南,
王建据
四川省,
李茂贞据
凤翔府,
马殷据楚,
王审知据闽,钱鏐据两浙。而宦官权盛,昭宗欲裁抑之。王抟认为宦官专权,势力很大,未可猝除,当慢慢以计去之,而事急,“且有变”。
崔胤与王抟同时为相,崔平常忌王抟明达有谋,便弹劾王抟为宦官外应。恰巧此时崔胤被罢相,崔胤怀疑是王抟挤斥自己所致,便勾结朱全忠推荐自己辅政,诬陷王抟与
枢密使宋道弼、景务修交私,将危及社稷。
光化三年(公元900年),王抟被罢为
工部侍郎,贬溪州刺史。继之,又贬为崖州司户参军,赐死于蓝田驿。
门下(省):朕闻
黄帝得力牧而为
五方上帝先,
大禹任
皋陶而为三王祖。虽不言而化,自契於元功。而
端拱仰成,实资於哲辅。况有尝持大柄,久竭︳谟,振寅亮於岩廊,立惠迪之轨躅。俾乃旧贯,再委平衡。断自朕怀,用符属。扶危匡国致理功臣新授
武胜军节度
浙江东道管内观察处置兼宣抚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使持节越州诸军事越州
刺史上柱国(阙三字)开国公食邑二千户王抟,道洁秋霜,文含春彩。动不逾矩,立必正方。行中孚绝类之贞,
保大有匪彭之节。讷於言而敏於行,深耻名浮。竭其力而致其身,唯将道胜。顷岁朕察其才智,可委钧衡。拔自贰卿,升之四辅。果能推诚忧国,罄虑匡时。启沃心之嘉,进苦口之良药。?岐叛涣,京国戒严。罔惧触鳞,屡陈逆耳。且搏以明君待我,故每敢极言。我以忠臣任搏,亦常加奖纳。深知尽,永用置怀。
自銮辂省方,艰危扈。澄心无挠,临事应机。为时而生,信非虚言。昨以初清镜水,新荡稽山。慎择周才,以康疲俗。是用辍於台鼎,俾践师坛。念卿前後奏陈,有犯无隐。吾虽不敏,深谅至忠。静复卿言,皆合朕志。谠正之事,久而弥芳。虽浙右之疮,诚思惠养。顾岐阳之ビ逆,尤藉机筹。且归班瑞之符,却秉代天之笔。尔其内凝庶绩,外殄元凶。勉精医国之谋,报我知臣之德。天官重位,光禄崇阶。兼以命之,用旌龙数。服兹休命,可不慎?可
光禄大夫守吏部尚书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功臣勋封并如故。
这位宰相是一位明达有谋之人。任宰相时遇
李晔立太子,当时天下大乱,久未有赦。昭宗为他的话语所感动,遂赦天下。
唐朝自中期以来,宦官权重,朝廷百官形同虚设,至唐昭宗,割除此弊,并任用王抟及
崔胤等人为相,政事皆听宰相。宦官失权后,不甘受制于人,便与藩镇联合,想要内外夹击,要挟昭宗。
王抟看到国难即将临头,劝昭宗暂缓其事,认为朝廷多难之时,宦官不可卒除,不如从长计议。如果逼宦官太急,必然引起变乱,昭宗听后颇有采纳。当时崔胤与他同居相位,忌惮他才能超过自己,不得专权,遂捏造事实,诬告他与宦官勾结。
李晔不为所动,罢崔胤相。不久,崔胤恢复相位,贬王抟为
崖州区司户
参军。王抟忍辱赴任,行至蓝田驿(今
蓝田县东南),被追诏赐死。此时,是唐昭宗
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六月已巳日。
王玙,少习礼学,博求祠祭仪注以干时。
开元末,
李隆基方尊道术,靡神不宗。玙抗疏引古今祀典,请置春坛,祀青帝于国东郊,玄宗甚然之,因迁
太常博士、
侍御史,充祠祭使。玙专以祀事希幸,每行祠祷,或焚纸钱,祷祈福,近于巫,由是过承恩遇。肃宗即位,累迁太常卿,以祠祷每多赐。
乾元三年七月,兼
蒲州刺史,充蒲、同、等州节度使。中书令
崔圆罢相,乃以玙为中书侍郎、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人物时望,素不为众所称,及当枢务,声问顿减。玙又奏置
太一神坛于南郊之东,请上躬行祀事。肃宗尝不豫,太卜云:“崇在山川。”玙乃遣女巫分行天下,祈祭名山大川。巫皆盛服乘传而行,上令中使监之,因缘为奸,所至干托长吏,以邀赂遗。一巫盛年而美,以恶少年数十自随,尤为弊,与其徒宿于
黄州府传舍。刺史左震晨至,驿门扃鐍,不可启,震破锁而入,曳女巫阶下斩之,所从恶少年皆毙。阅其赃赂数十万,震籍以上闻,仍请赃钱代贫民租税,其中使发遣归京,肃宗不能诘。肃宗亲九宫神,殷勤于祠祷,皆玙所启也。岁余,罢知政事,为
刑部尚书。上元二年,兼
扬州市长史、
御史大夫。兖淮南节度使。肃宗南郊礼毕,以玙使持节
都督越州诸军事、越州
刺史,充
浙江东道节度观察处置使,本官兼御史大夫,祠祭使如故。入为太子少保,转少师。
大历三年六月卒。
王方庆(?—702),又名王綝,
唐朝雍州咸阳(今陕西咸阳)人。起家越王府
参军。
武则天时(684―704)封
石泉县子,历迁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
平章事。后尝就求义之书,方庆上十一世祖导等二十八人书共十篇。后御武成殿遍示群臣。诏
中书舍人崔融序其代阀,号《宝章集》,复以赐方庆,士人其宠。卒赠
兖州都督,谥曰贞。素尚豪翰,每还私第,必请
钟绍京盛论法书。方庆常疾,须绍京言书辄差。右相
杨再思以为钟君可愈王侍郎疾也。著有《王氏八体书范》《王氏工书状》《南宫故事》十二卷(已佚)。——《唐诗本传·唐书艺文志·书史会要》。
《新唐书·王方庆传》:王綝,字方庆,以字显。其先自丹杨徙雍
咸阳市。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王好游,上书切谏,王稍止,然益疏斥。终荆王友。方庆起家越王府
参军,受
司马迁、
班固二史于记室
任希古,希古它迁,就卒其业。
武则天时,累迁
广州市都督。
南海岁有昆仑舶市外区琛,前都督路元睿冒取其货,舶酋不胜忿,杀之。方庆至,秋毫无所索。始,部中首领沓墨,民诣府诉,府曹素相饷谢,未尝治。方庆约官属不得与交通,犯者痛论以法,境内清畏。议者谓治广未有如方庆者,号第一,下诏赐瑞锦、杂彩,以著善政。转
洛阳市长史,封
石泉县子。迁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
平章事,进凤阁侍郎。神功初,清边道大总管
武攸宜破契丹凯还,且献俘,内史
王及善以
萧岿忌月,请鼓吹备而不作,方庆曰:“
晋穆帝纳后,当
司马岳忌月,时以为疑。荀询谓《礼》有忌日无忌月,自月而推,则忌时忌年,俞无理据。世用其言。臣谓军方大凯,作乐无嫌。”诏可。
武则天幸玉泉祠,以山道险,欲御腰舆。方庆奏:“昔
张猛谏
刘奭‘乘船危,就桥安’。帝乃从桥。今山阿危峭,道曲狭,比於
楼船,又复甚危,
皇帝奈何轻践畏涂哉?”后为罢行。方庆尝以“令,期及大功丧,未葬,不听朝贺;未除,弗豫享宴。比群臣不遵用,颓紊教谊,不可长”。有诏申责,内外畏之。后尝就求义之书,方庆奏:“十世从祖义之书四十余番,
李世民求之,先臣番上送,今所存惟一轴。并上十一世祖导、十世祖洽、九世祖珣、八世祖昙首、七世祖
王僧绰、六世祖仲宝、五世祖骞、高祖规、
曾祖父褒并九世从祖献之等凡二十八人书共十篇。”后御武成殿遍示群臣,诏
中书舍人崔融序其代阀,号《宝章集》,复以赐方庆,士人歆其宠。以老乞身,改麟台监,脩国史。
李显复为皇太子,拜方庆检校左庶子。后欲季冬讲武,有司不时办,遂用明年孟春。方庆曰:“按《月令》‘孟冬,天子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此乃三时务农,一时讲武,安不忘危之道。孟春不可以称兵。兵,金也,金胜木。方春木王,而举金以害盛德,逆生气。孟春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今孟春讲武,以阴政犯阳气,害发生之德,臣恐水潦败物,霜雪损稼,夏麦不登。愿
皇帝不违时令,前及孟冬,以顺天道。”手制褒允。 "是岁,真拜左庶子,进封公,奉入同职事三品,兼侍太子,更‘弘’为‘崇’;沛王为太子,读书,方庆奏人臣于天子,未有斥子名者。晋山涛启事,称皇太子不名,孝敬为太子,更‘贤’为‘文’。今
东宫门殿名多嫌触,请一改之,以协旧典。”制可。
长安二年卒,赠兖州
都督,谥曰贞。
李显复位,以东宫旧臣,赠吏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