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池村位于
山东省岱岳区,位置适中,是
河南省、安徽、
江西省等地香客登泰山进香的必经之地,成为泰安神州的西大门,被河南、江西等地的客人称为“小泰安。外地客人在村东头修建了“望岱阁”,在阁上东望
泰山,瞻望岱岳。
鱼池村始建年代不详。据鱼池村玄姓族谱记载,鱼池自
唐朝始有文物记载并保存下来。如“故镇国上”的石刻方碑就垒在菩萨庙(群众俗称“唐庙”或“塔庙”)的东墙上。鱼池原称故镇,“先有唐庙后有故镇”,自隋唐时就称故镇,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鱼池村分为鱼东(830来户、近3000人),鱼中(350来户、1000多人),鱼西(340来户、1000多人)三个行政村,共有1500多户、5000多人。原
泰安市至
肥城市的古街,宽约5.5米,长约2000米,古街道东西两侧原建的街楼被
日寇炸毁拆除。沿街道西进有建于清朝末年民国初期的石块垒砌房屋四合院一座,房顶上有约1.5m的石质水流子,屋内房顶用木板、
榆木梁构建,一
阎姓村民在此居住,家具古香古色。原
泰州泰山行宫及节孝牌坊已拆除,砸碎的石碑有的垒砌在墙上,残存石碑有
丹顶鹤的图案,有关于“
天花娘娘”的记载。
据当地史料,鱼池村名一说来自
春秋范蠡之
养鱼池。清
张开东《白诗集》卷个二《鱼池》诗注之:“鱼池:为陶朱公种鱼陂,在泰安县西”。另一说是
五代十国人
王彦章,事于
朱温,官至招讨使。时在村北建一花园,内有养鱼池,途经该村的人们前往观看,长此以往,便以“鱼池”代替“故镇”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鱼池村西一条青石条铺就的古街,已修筑约500余年。古街西头北侧,有半块“创置道路”的石碑,残碑记载:“泰安神州正西大路60里名曰鱼池”“壹亩受价银四钱五分”,“立碣,此照万年不朽”,“大明万历十五年岁次丁未四月初六吉日立”。在古街一侧有百年历史的
李姓聂氏宗祠还岿然挺立。祠堂房顶塌,木雕、砖雕俱在,祠堂前有民国年间的重修碑一通,
同治三年的碑一通。位于古街中间的关王庙内有重修关王庙碑记,是江西人在大明
成化丁末年(1487年)立,已有500多年历史。鱼池村中心的东西街道是古时候
泰安市通往
肥城市的必经之路,长约三里(1500米),整个街形如“非”字,有三座戏楼,差不多等距离摆开,坐落在街心的南侧,坐南朝北;街心北侧与南面戏楼相对建有三座
庙宇:东边是泰山碧霞元君庙(俗称老奶奶庙),中间是关王(帝)庙,西边是三宫庙。在古街东段街心北侧有节孝石牌坊,西段街心北侧是一所1915年成立的
山东省二等学堂(原属崔氏私宅房舍)。由于年代久远,学堂已是断壁残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