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姑娘,别名螺女、白水素女、田螺精,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其完整故事情节最早出现在托名晋人
陶渊明的《搜神后记·白水素女》中。在《
搜神后记》中,田螺姑娘自称是天上的白水素女,奉天帝之命下凡帮助孤儿谢端。田螺姑娘具有螺形和人形两种形态,当她为螺形时,体积较大,如一只三生壶,也有的版本称其螺大如斗,当她化作人形时,为一位少女,容貌端丽,衣服轻艳。田螺姑娘能使谢端在十年之内富裕起来。她留下来的螺壳能使壳内所盛之物永不穷竭。
田螺姑娘的渊源,最早可追溯至晋人
束皙所著《发蒙记》中,此书中已初步提及
谢端和螺女的形象。随后在托名晋人
陶渊明的《
搜神后记》中对于相关故事情节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叙述,田螺姑娘的相关叙事情节也由此趋于定型。此时的故事情节大致为:田螺姑娘原本为天界的白水素女,奉天帝之命下凡帮助谢端烹煮守舍、安家娶妻,并在谢端发现其原形后功成离去。此后,
南梁任昉在《
述异记》中对这一故事的叙述与《搜神后记》中的记载大同小异。至
唐朝,
皇甫姓在已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如将男主人公的名字改为吴堪,篇名也变为《吴堪》,故事情节也有了拓展。改编后的《吴堪》收录于皇甫氏的《
原化记》中。至明代,周清源在拟话本小说《
西湖二集》中以小说的笔法对这一故事进行诠释。
清代的笔记小说《田螺妖》《螺精》均保留了《
搜神后记》中田螺姑娘的故事原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至近现代,田螺姑娘的故事与其他婚恋故事相结合,演变成了一个书写世俗婚姻、家庭生活的故事群。田螺姑娘的故事在流传演变的过程中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是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相互融合,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渗透的结果。
田螺姑娘形象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中国民俗学家
钟敬文在撰写《中国民间故事型式》时,将“螺女型”列入了四十五个常见类型之中。田螺姑娘的故事成为了东亚地区此类故事的源头,田螺姑娘的故事传到
韩国后,对韩国《田螺姑娘》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田螺姑娘相关传说尤为盛行,在
福建省沿海一代,当地的居民将田螺姑娘视为守护神。
道教也将田螺姑娘视为俗神之一。
福州市螺洲镇至今还保留着螺女庙,吴厝村还有有明代遗存的“螺仙胜迹”石碑。“田螺姑娘的传说”已被列入福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形象设定
体貌特征
托名陶潜所著的《
搜神后记》中记载:“后于邑下得一大螺,如三升壶。以为异物”,“见一少女美丽,从瓮中出”。由此可知,田螺姑娘具有螺形和人形两种形态,当她为螺形时,形如大螺,状若三生壶。皇甫氏《
原化记》中称此螺颜色为白色。
张岱《夜航船》中说“大螺如斗”,据此可知,当田螺姑娘化形为螺时,体型较大,或像三生壶,或如斗状。而当她化为人形时,则为一位少女。《原化记》中描述她的外貌为“容貌端丽,衣服轻艳”。清代程麟在《
此中人语》
中将其相貌描述为“明眸皓齿,风韵绝佳,钗影徘徊,莲钩声碎”。由此可见,当田螺姑娘化为人形之时,是一位面容姣好,举止大方的女子。
身份设定
据托名晋人陶潜的《搜神后记》中记载,田螺姑娘自称天界的白水素女,奉天帝之命,下凡帮助谢端。
能力
田螺姑娘能为谢端洒扫屋舍,并在十年之内使谢端富裕起来,聘妻生子。此外,田螺姑娘的螺壳可做容器,用螺壳盛米谷,可保证壳中谷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主要经历
奉命下凡
司马德宗的时候,侯官人谢端,自小失去双亲,没有亲属,靠邻居来抚养。等他长到十八岁时,可以独自居住了,但还没有娶妻。邻居们都同情他,筹划着为他娶妻,未能成功。天帝知道了这一情况,可怜谢端自小孤弱,为人谨慎温和,安分守己,便派遣天界的白水素女,即田螺姑娘,下凡为谢端看家做饭,并在十年之中,使他富裕起来,娶上妻子。
为谢端所得
田螺姑娘下凡后化为螺形。某一日,谢端在城墙脚边拾到一只大
中国圆田螺,其形状如一只可以装三升水的壶。谢端认为此物十分稀奇,就把它带回家,放在瓮里,养了十几天。这只田螺便是田螺姑娘的化身。
帮助谢端
田螺姑娘每日等谢端外出干活时,便从瓮中出来化为人形,为谢端洒扫屋舍、烧火做饭。因此,谢端每天早上到田里干活,等他回家的时候,便见到家里有饭菜茶水。谢端以为是邻居帮的忙。一连几天都是这样,他便去感谢邻居。邻居说自己并没有为他做饭,谢端再三询问,邻居笑称谢端已经娶了媳妇,为他在家中做饭,为何说是自己为他做饭呢?谢端因此而感到困惑。
原形显露
谢端对此事感到疑惑,因此假意出门随后又返回家中,躲在篱外面偷看家中动静。不久,他便看见田螺姑娘从瓮中出来,到灶头边去烧火。谢端便进门,径直走到瓮旁去看那田螺,此时的田螺只剩下一个空壳了。谢端就到灶头边去询问田螺姑娘,田螺姑娘十分慌乱,想回到瓮里去,但却回不去了。见状,田螺姑娘便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和盘托出,并说由于谢端已经见到了自己的原形,因此自己无法再留下,马上便要离去了。
功成离去
在离去之前,田螺姑娘告诉谢端,虽然自己即将离开,但是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谢端以后的生活会有所好转。田螺姑娘希望谢端勤于耕作,捕鱼砍柴,好好谋生计,并将自己的螺壳留给谢端。用这一螺壳盛放米谷,可使壳中米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谢端请求田螺姑娘留下来,她并没有答应。这时,天上忽然风雨大作,田螺姑娘很快便离去了。在她走后,谢端为白水素女立一神座,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都前去祭拜她。此后谢端的生活好转,虽不至大富大贵,但也可保证温饱富足,当地人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后来,谢端官至县令。
关系设定
谢端
田螺姑娘下凡所助之人,在一些版本中也是田螺姑娘的丈夫。是晋代侯官县人,少失双亲,孤苦无依,依靠邻居抚养长大。
天帝
田螺姑娘听命于天帝。天帝统领三界,在他得知谢端之事后,便派遣白水素女(田螺姑娘)下凡帮助谢端。
形象分析
勤劳任力
据托名晋人
陶渊明的《
搜神后记》中载,当田螺姑娘下凡帮助谢端时,她任劳任怨,上至洒扫庭除,下至烹调炊煮无一不精。每天谢端干完活回到家中时,家中都有可口的饭菜佳肴。田螺姑娘每天如此,未有烦扰抱怨之声,勤勤恳恳,勤劳任力。
果敢无畏
在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中,田螺姑娘被谢端发现原形后,即使谢端再三挽留,但田螺姑娘仍保有自己的原则,果断的拒绝了谢端的要求然后离去。在晚唐皇甫氏的《原化记》中,田螺姑娘在被吴堪发现原形之后并未离去,而是与吴堪组成了家庭。此后县官想要强占田螺姑娘,因此接二连三的给吴堪出难题,但都被田螺姑娘化解。她不畏强权,机智聪颖。当县官提出要“祸斗”时,田螺姑娘从天界找来能食人吐火的神兽,神兽吐火将县官一家化为灰烬。田螺姑娘最终依靠自己的神通战胜了豪强县官。
神通广大
在托名陶潜所著的《
搜神后记》中,田螺姑娘在离去前留下了自己的螺壳。她的螺壳也有着神奇之处,即用螺壳盛放米谷,壳中米谷便可没有穷竭,这便是田螺姑娘神通之所在。在晚唐皇甫氏的《
原化记》中,田螺姑娘面对县官的无理要求,都施展自己的神通进行化解,如当县官要求吴堪找来虾蟆毛、鬼臂时,田螺姑娘从天界找来,将此难题解决。
兼具神性与人性
田螺姑娘这一形象是神性与人性的结合。她本是天界的白水素女,白水乃指银河,白水素女即银河女神。她能从天下凡,变化出入于田螺之中,又能乘风雨而去,这是其神性的一面。但小说更多更成功的描写还在她的人性的一面。她能屈己下凡,为孤贫的农民谢端守舍炊烹,俨然一个吃苦耐劳的农妇形象。她心地善良,具有同情心。当形迹暴露不得不返归天庭时,她叮嘱谢端要“勤于田作,渔采治生”,并留下螺壳以贮米谷,常可不乏。关心体贴颇有人情味和同情心,且不图回报。这是劳动妇女所具有的典型品质。
形象起源与演变
起源
田螺姑娘的形象最早可追溯至晋代束皙的《发蒙记》中,《发蒙记》对于田螺姑娘的故事叙述较为简略,对其经历的描述为:“侯官谢端,曾于海中得一大螺,中有美女,云我天汉中白水素女,天矜卿贫,令我为卿妻。”即谢端得螺,田螺姑娘受上天旨意与之结为夫妇。随后在托名晋人陶潜的《搜神后记·白水素女》中对其经历进行了补充,使其细节更为丰富。在《搜神后记》中,谢端的身份变为孤儿,同时故事的结局也由田螺姑娘和谢端结为夫妇,变为了田螺姑娘功成身退,返回天界。田螺姑娘的故事,受农耕文化男耕女织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是魏晋时期神仙
道教信仰的产物。魏晋时期,人们信仰神仙,因此出现了许多神仙下凡帮助凡人的故事,而“素女”本为道教信仰中的女神,后世道教神谱将《白水素女》列入,使田螺姑娘成为广大民众信奉的俗神之一。
发展演变
南朝时期
至南朝,田螺姑娘的形象在晋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没有太大的变化。如
南梁任昉的《述异记》中便记载了田螺姑娘的故事,在这一版本中,梁任称大螺“大如一石米斛”。与晋代不同的是,田螺姑娘称天帝命自己下凡与谢端结为夫妇,但谢端却以之为妖,呵斥田螺姑娘离去。而南朝的刘敬叔在《异苑》一书中,写下五色石化为女子的故事。这一化形情节与田螺姑娘中的情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而此书中男主人公名为“吴”,与其后
唐朝田螺姑娘中男主人公之名“吴堪”音同而字异,因此可将《异苑》中的这一故事视为唐代田螺姑娘故事转型的铺垫。
唐朝时期
至唐代,田螺姑娘的故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故事主人公的名字发生了变化,同时还增加了恶人夺妻这一情节。在
晚唐皇甫姓的《
原化记》中,男主人公的名字由谢端变为了吴堪,篇目名也由《白水素女》变为了《吴堪》。同时田螺姑娘的经历在故事的后半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田螺姑娘与谢端结为夫妇后,县官觊觎田螺姑娘的美貌,意图强占她,于是接二连三的向
吴堪出难题,令吴堪速速解决,否则就要责罚他,这些难题随后都被田螺姑娘机智的解决了。至此,田螺姑娘的形象已由最初较为扁平的仙女形象,变得更为丰满,充满了人性美。她勇于抗争,有胆有识,用自己的本领制伏了豪强县官。而故事情节的变化,也反映出了
唐朝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以及民众愤怒反抗阶级压迫的新现实。
宋明时期
宋、元、明时期,田螺姑娘的经历大多以《搜神后记·白水素女》或《原化记·吴堪》为底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大都未超出这两个版本的范畴。《太平广记》《
艺文类聚》《类书》《情史》《
西湖二集》《夜航船》中均对田螺姑娘的事迹进行收录,其中《情史》版与《
原化记》中的故事如出一辙,其余版本均是在《
搜神后记》版的基础上,对情节进行删减。如明代
张岱《夜航船》中载:“得一大螺如斗,蓄之家。每归,盘餐必具。因密伺,乃一妹丽甚,问之,月:'我天
汉中市素女。天帝遣我为君具食。今去,留壳与君。'端用以储粟粟常满。”这一版删除了大量细节而保留了故事的主干情节,减少了故事的趣味性。
清朝时期
清代,田螺姑娘的形象发生了又一次异变。此时田螺姑娘的经历与婚恋家庭生活相融合,产生了田螺姑娘产子、与丈夫发生口角等情节。此外,田螺姑娘与男主人公结为夫妇的理由也由最初的天帝之命变为了“藏壳”,即男主人公将螺壳藏起来,使得田螺姑娘不得不与之成亲。此时,故事的结局大多为田螺姑娘离去,其离去的原因多为夫妻感情破灭。上述情节在程趾祥 《此中人语·田螺妖》与陆长春《香饮楼宾谈·螺精》中均有体现。
近现代
二十世纪以来,田螺姑娘的形象更为丰富。相关故事的叙述仍围绕着田螺姑娘的离去或去而复归以及男女主人公同邪恶势力抗争这两大主干情节展开,其创新之处在于和其他婚恋故事串连混合,从而演变成一个广泛触及世俗婚姻家庭生活的故事群。在这些故事中,田螺姑娘的身份已由最初的天界白水素女变为了龙王的女儿,其经历或为与丈夫一起击败皇帝、县官等恶势力,或为丈夫变心,田螺姑娘伤心离去。至此,田螺姑娘的形象,已在中国各地传播,如贵州苗族的《孤儿与龙女》的故事,便是将田螺姑娘的故事与“张郎休妻”结合,表达“多情女子负心汉”这一主题。广西毛南族的《螺蛳姑娘》便是将田螺姑娘的故事与“百鸟衣”结合,表达同恶势力抗争这一主题。
影响
田螺姑娘形象对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田螺姑娘”已成为了一种故事类型。中国民俗学家
钟敬文撰写《中国民间故事型式》时,提出了四十五个常见类型,其中就有“螺女型”。民间文艺学家
丁乃通编撰《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时,将“田螺姑娘”列为其中的一种故事类型,并收录古今异文三十余例。学者
刘守华在编写《
中国民间故事史》时,也将田螺姑娘的故事列为重点的叙述对象。
田螺姑娘的故事在
中原地区,尤其是中国
南方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福建省沿海一带的居民认为田螺姑娘是他们的守护神,能保佑他们出海时平安无事,所以他们相信田螺姑娘的传说,并且供奉她。田螺姑娘也是福州疍民的重要信仰之一。
道教神谱将《白水素女》收入其中,这表明,田螺姑娘已成为了道教俗神之一。至今
福州市的
仓山区还有镇名为“
螺洲镇”,
闽侯县境内有还有江河名为“螺江”。在明清两朝所修的《螺洲志》等文献中留下了历代名人文士题咏螺女、螺仙、螺洲的大量诗文。螺洲镇也流传着和田螺姑娘有关的鲜活民间故事,人们至今沿袭着祭祀田螺姑娘的习俗。田螺姑娘的故事后来从
福建省传到了
贵州省、
山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区,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的民俗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故事,如贵州苗族的《孤儿与龙女》、贵州布依族的《螺蛳姑娘》、广西毛南族的《螺蛳姑娘》等,各个地区的田螺姑娘故事都富有当地特色。除中国外,田螺姑娘的形象还传播到了
日本、
韩国等地,影响了当地同类故事的形成,如日本的《鱼妻》和韩国的《田螺姑娘》都受到了中国田螺姑娘故事的影响。
相关传说
《原化记·吴堪》
常州义兴县,有一夫
吴堪,年少的时候便是孤儿,没有兄弟。长大后,吴堪成了县衙的一个小吏,某一天在湖水之畔拾得一白螺,于是带回家悉心供养。此后,吴堪每每回家之时,家中都有备好的饭食,吴堪再三确认后得知并非邻居所为。于是某一日吴堪假意外出,实则返回家中查看,发现是一位少女每日待吴堪去往县衙后,从房里出来,为吴堪准备饭食。问清缘由后,吴堪才知道是天帝念及自己爱护环境、保护溪水免受污染的功劳,故而派田螺姑娘下凡侍奉自己。于是二人结为夫妇,相敬如宾。
好景不长,县官得知此事后,觊觎田螺姑娘的美貌想要强占她。县官便出难题刁难
吴堪,威胁吴堪若无法解决的话,便将面临惩罚。县官首先要吴堪找来虾蟆毛及鬼臂这两样东西。正当吴堪发愁之时,田螺姑娘劝勉自己的夫君不必担心,顷刻间便找来二物。随后县官又要吴堪找来一只“祸斗”。田螺姑娘知晓后告诉吴堪不必忧心,旋即从天界取来能食人吐火的神兽交予县官。正当县官打算用此神兽谋害吴堪时,神兽吐火,将县官及县官一家烧为灰烬。
《此中人语·田螺妖》
卫福是破落的大户人家的子弟,生逢兵乱,全家只有卫福一人存活下来。某日卫福回家之时,发现饭菜已经做好了,一连十几天皆是如此。因此某一天卫福出门时便将门虚掩着,实则自己于门缝中暗中观察,果然看见庭院中的水缸摇动后,一位女子从缸中出来。此时卫福突然想到缸中有一只
中国圆田螺,因此他断定这一女子一定是田螺妖。他查看水缸,果见水缸中只剩下一田螺壳,他便将螺壳藏了起来。田螺姑娘找不到螺壳便无法离开,因此她便与卫福结为夫妇并产下二子。某一日田螺姑娘与卫福发生口角,田螺姑娘伤心欲绝,只听见一声巨响,田螺姑娘及螺壳都消失不见。卫福后悔不已,与孩子一起向着天空赔罪,但毫无回应。此后卫福终生未娶。两个孩子都考中了进士,便为田螺姑娘请求封号,卫福为田螺姑娘置办了一处
衣冠冢,题为“田夫人之墓”。
《近五十年见闻录·螺妻》
中华民国的《近五十年见闻录》中也记载了一则田螺姑娘的故事。沙县人以捕鱼为业,某一日男子在江边拾得一螺,其大如斗,便将螺带回家放入池中供养。某一日,男子回家后突然看见一位美丽的女子,欣喜不已。女子称自己是邻村的寡妇,孤苦无依,希望能侍奉男子。男子欣然同意,二人便结为夫妇。二人成婚后,女子经常不在家,男子对此深感怀疑,于是某一日男子加以外出,随后从后门潜回家,便看见女子跳入池中,十分惊异,这才知道她是螺妖。随后,趁女子去河中浣洗衣物之时,男子拿走了女子的螺壳藏了起来。女子对于螺壳的丢失感到无措却无可奈何。后来,女子产下一子,某日嬉戏之时,男子随手拿出螺壳给孩子把玩。女子大惊失色,顿时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拿起螺壳便投入河中。男子顿足悔恨,但悔之晚矣。
《田螺仙子》
成书于二十世纪末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记载了四川地区一则有关田螺姑娘的传说。有一打猎的男子,打水时拾到一螺,第二天回家时发现了做好的饭菜。起初他并不在意,连续几天后,便心生疑问,决心要弄清原委。随后他发现了一个姑娘,原本打算上前向其表达感激之情,女子却跳入水缸。因此他开始怀疑女子是螺蛳所化。故而第二次的时候,他在螺壳上栓上一根麻线,待姑娘走后,便把螺壳藏起来。之后姑娘便向他索要螺壳,猎人将螺壳还给了她。当田螺姑娘准备走的时候,猎人请求她留下,于是姑娘把螺壳丢在地上,用脚踩破,和猎人结为夫妇。
相关作品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