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空山
位于陕西省华县里峪口村的山
蕴空山,位于华州区大明镇高塘镇交界处的大明镇里峪口村。从高塘镇街道往东南方向行进约5公里,就可以到达山底。然后开始登山,一路上有遇仙桥、“之”字形的十八盘、歇虎石、文章庙等景点可供欣赏。这座山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没有经过修的“原生态”小路,走在路上,你可以体会到什么叫做“曲径通幽”。站在高处看上山的游客,他们被这大片的绿色包围着,若隐若现,仿佛若干个在绿色海洋畅游的精灵。
地理环境
蕴空山南接秦岭,北瞰渭河,海拔1154.9米,位于西安市东120公里,离西岳华山有55公里,离华州区40多公里。这里有著名的渭华起义纪念馆。蕴空山上有“蕴空禅院”。始建东汉,这里是我国早期的一国两制所在地,传说明崇祯四太子,自明亡后,全家遭难,唯有他一人幸存。逃难至此,潜身佛门,修身待机,是为普乾禅师。因他素有“生不做清臣,死不沾清土”的誓愿。在他亡故后,他的弟子们便选择风水墓地,将他的棺木用铁锁悬挂在半空中。所以有“蕴空禅院看悬棺”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现在这里的乡村叫大明乡,据说很多村里人还保留着南方的生活习俗和口音。
蕴空禅院位于今华县大明镇镇政府西南约六公里的蕴空山北麓,相传是东汉时期建造,当时名曰:“云寂寺”。“蕴空山”、“蕴空禅院”的“蕴空”之由来,当从清代康熙的普乾和尚说起。普乾和尚,明朝亡国之君崇祯朱由检的三皇子——朱慈琅,普乾是他出家后的法号。
蕴空禅院,明清时期规模较大,东西纵深千余米,占地三十余亩,佛堂香火兴盛,热闹非凡,时至晚晴衰败,现禅院仅存大殿,娘娘洞及其它房舍,北宋蕴空禅师塔和清代普乾法师塔。大殿内释迦主尊和文殊菩萨、普贤三菩萨,蕴空禅师塔为宋治平三年(1066)建造,塔方形四层,高九米余,生铁尖顶,三层飞檐,四个桃角如龙腾空,下挂铁钟,山风吹动,钟声嘹亮。塔底空心,内塑蕴空禅师塑像,合掌盘足坐于莲花宝座上,虎徒蹲卧侧旁。此塔距今近千年之久,虽经风吹雨打檐毁体损,但古塔风韵犹存,依然雄姿勃勃。
蕴空禅院久负盛名,其重要的看点有缘于“悬棺”,它既使禅院的宗教活动踪迹追溯久远,又使禅院具备了独特而浓厚的个体特色,更有十八盘的美丽传说使人流连往返。
蕴空禅院另一处景点就是传说中普乾法师的虎徒歇脚的地方——“歇虎石”,普乾法师墓碑上亦有记载。如此相传,众人为奇。近处乡里,远方游客,心愿登山,听奇观景。蕴空禅院从此名传四方,每年三月十七为蕴空禅院的庙会,各地信徒齐聚于此,方圆十里群众到此集会,山上山下,沟内沟外行人不断,如集若市,热闹非凡,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
传说
蕴空山神奇的蕴空禅院
蕴空禅院是个神奇的地方
神奇之何在?
当我们把“潜龙寺”、“蕴空禅院”、“闯王刀寄存关帝庙”三件古代发生的事件,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荒诞”的琢磨后,愈加发现华州区这片土地的确神奇。
有史料显示,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在推翻明王朝的征战途中,将自己指挥千军万马的宝刀,寄放到了华县露泽院堡的关帝庙内,后来经过艰苦卓绝的征战,终于在1644年3月19日打进北京城,使35岁的崇祯万念俱灰,慌忙命人将皇子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连夜送出宫门,然后手持宝剑逼皇后自尽,刺杀了自己的大儿子,砍断了大女儿阿九的左臂,再杀了小女儿昭仁公主后,最终于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的绝望中,逃出故宫后门,最后在一棵歪脖槐树上自缢身亡。李自成君临天下。
但谁都没有料想到,崇祯皇帝的三个皇子却成了“大顺国”的漏网之鱼。其中16岁的四皇子辗转来到了李自成寄放宝刀的华州区,从此开始了恢复大明江山的努力。四皇子也没想到,“大顺国”竟是一个短命儿,40多天后就被清朝取而代之。此刻,四皇子的家仇国恨又多了一道使命——反清复明
可惜天不遂人愿,大清王朝越来越兴盛,反清复明成了泡影。形势越来越让他清楚,如果再和清廷对抗,无疑是以卵击石。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决定,不能让跟随他多年的明室官兵和百姓,在改朝换代的腥风血雨中,再去做无谓的牺牲。父皇临死时在衣襟遗诏上对李自成“朕死……勿伤百姓一人”的乞求,竟也成了他此刻对部下官兵和百姓的长远设想,只有自己把家仇、国仇、民族仇集于一身,出家为僧,超度众生,才是对明朝的热爱和自己百姓的唯一出路。
历史走到这里,已经46岁的四皇子心里最清楚,他到华州区30年反清复明的努力,和父皇在位17年一样,虽然殚精竭虑,但无力回天。
四皇子削发为僧了,应该不再去想红尘之事。但是郁闷、超脱、悲愤、无奈的情愫,可能时时交织在一起,不断叩击着他的心灵,使他在每天的木鱼声和夜晚的青灯中无法平静。所以,他73岁圆寂前夕,毅然叮嘱弟子:“我是明朝的皇子,生不做清朝官,死不沾清朝土,尸柩悬空葬之。”
从此,黄河流域空前绝后地出现了一具“悬棺”。
今天,请允许我们抖开想像的翅膀,让思维逆向振翅飞到明末清初年代的时空,可以大胆地撕开苍天厚重的雾霭对其叩问:推翻大明江山的李自成,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随身宝刀寄存华县?四皇子为什么又在华州区悬棺葬之?这两个本不牵连的事件,难道冥冥的天意中真是一个偶然?又真的没有偶然背后的必然吗?华县这片土地,到底有什么人类自己无法解开的谜?为什么汉刘秀当年要在华县潜龙寺那座山头躲藏追杀?大宋皇帝赵匡胤为什么要在今天的赤水哄庙处下棋撒谎哄骗陈抟?等等,这些都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但是有一点无须质疑:所有这些谜,都和江山社稷有关。
至此,我们是否会发出一声感叹:华县的确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四皇子来华县的四种传说
汉族人讲究入土为安。从陵墓的形状来看,汉族人除唐朝是以山为陵之外,其他均是堆土成大小不等的馒头状为陵。唯有崇祯的四皇子与众不同,把自己的尸柩用铁链悬空。从传统意义上说,此种葬法,根本不合乎汉族入土为安的传统。可是,为什么呢?
悬棺,于2600多年前,就出现在我国长江三峡等地的山崖和洞穴中,高出水面多在十丈至一百丈许,曾是考古学家们一个研究课题。四皇子把自己的尸柩有别于这种悬棺形式,而用铁链悬离地面,体现了一个非常时期的RNG电子竞技俱乐部汉人,在非常环境下的骨气、信念和智慧。
那么,四皇子在华州区57年中,是因哪件事才决定放弃和清廷对抗,遁入空门?又在什么情况下想出这样一个“生不做清代官,死不沾清朝土”的计划来处理自己的尸柩?甚至说,这个四皇子是崇祯的真皇子吗?
有史料记载,四皇子叫朱慈,1644年从故宫逃出后,辗转来到陕西华县。而民间称四皇子为朱恒。还有人说叫朱振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名字,不过是人的代号而已。至于四皇子真正的名字,实际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并不重要了。因为在改朝换代的风雨中,灾难使得四皇子隐姓埋名是合理的。不管他叫什么,重要的是四皇子真正来到了华县。
大明江山云烟已去,李自成亦君临天下,努尔哈赤又在关外摩拳擦掌,在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岁月里,泱泱的九州大地,山河纵横,哪里藏不下几千人马呢?四皇子在这种情况下逃亡,为什么要选择距京城遥远的华州区,而不到其它地方安身?
说法一:因为李自成进了京城,陕西省兵力空虚,从战略意义上考虑,有利于隐蔽下来。
说法二:据说四皇子的先姑——朱元璋的姐姐早年在华州削发为尼,四皇子在万般迷茫中,抱着一线希望,奔着他的先姑的名望来落脚的。
说法三:陕西地理位置重要,秦国雄踞陕西,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汉刘邦占渭河平原得天下;李自成陕西起兵,推翻了明朝
说法四:清兵入关,阻止了四皇子北逃的去路。
以上四种说法,都是民间代代流传下来的。试想,一位逃亡的皇子,能如此的众说纷纭,可见四皇子在当时老百姓心目中的影响和威望。这些说法,于纷纭中却肯定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四皇子经过千辛万苦后,终于来到华州区了。
对此,明史也有记载,公元1674年,清廷屡战屡败,不得不与崇祯太子朱慈烺议和。朱慈烺于当年农历三月十七日上“云寂寺”削发为僧,法号普乾法师。1701年农历二月十七日普乾法师圆寂后,弟子终遵师嘱,用铁索悬挂置于空中圆寝……
“大明寺”与“崇宁镇”的来历
相传,四皇子朱慈烺,是崇祯皇帝立的太子。在皇子排行中为二。他在闯王李自成率农民军兵临刚刚进城之际,他和三皇子朱慈炯、四皇子朱慈炤在父皇安排下已经逃出宫外。之后,他又在四个大臣等人服侍下辗转潜至华州区。又不知什么原因,华县百性一直称他四皇子。
四皇子刚到华县以后住在今日圣山,因为距华州城(华县)和官府要道太近,经过大臣建议后,又迁至山口附近的今日大明寺隐姓埋名住了下来。至于他的先姑是否早年就在大明寺削发为尼,现在无法考究。
大明寺在四皇子入住以前,由于天下太平,人们叫太平寺,四皇子又从此离开后,人们为了表示对明朝和太子的忠心,才改名叫大明寺。
据说,四皇子在大明寺稳定下来之后,就开始谋划恢复大明江山的规划,为了便于唤起百性对大明江山的拥戴,首先在方圆建造寺庙来保护自己的身份,短时间内相继建起兴国寺、护国寺、兰若寺等庙宇。随着事业的进一步壮大,又将住地与周围的村庄随即命名为大明、崇宁、崇安。再从此派生出了朱张、南王、忠王等村名。
当地80余高龄的郝振清、郝青荷、程梦熊、李景文老人说,原来圣山、兴国县、护国、若兰等庙宇墙壁上的壁画,都是暗示反清复明的画图。这些说法,以及太平寺周围村庄的命名,既表明了四皇子的随从大臣、部下对他的忠诚,也暗喻了对崇祯亡灵的安抚,并抒发了他们反清复明的壮志。
庙宇文化对周围百性的教化在逐步加强,百性对四皇子的拥戴也在急剧升温。随着时间的延续,四皇子必须按计划实施反清复明的第二个实质性步骤。兴建寺庙不论怎么说,都是唤起百姓的初期行为,要恢复大明社稷,只有招兵买马才能在军队的呐喊搏杀中取得成功。中国几千年改朝换代的历史昭然纸上,江山是尸体的堆积,是血流成河的汇聚。四皇子更熟知明朝的兴衰史,一定要将雄心为严格的军事操练。一个真理:没有兵权,一切都将是空谈。
随后,四皇子在清明节山下,建了一个截至今天人们还在叫的十里马场,开始训练军队。
当地袁红志老人说,这个马场地域辽阔,属于高原上的洼地,是一个天然的练兵场。
当四皇子竖起反清复明的招兵大旗之后,周围百姓由于对当时清廷统治汉族的传统偏见,对四皇子的招兵买马一呼百应,军队几乎到了全民皆兵的阵势。不久,四皇子反清复明的奏折传到了康熙帝的御案上,即派大将率兵前往征剿,万没料到却被四皇子全民皆兵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一连几次,清兵均是落荒而归。从此,当地便有了形容四皇子军队打败清兵的顺口溜:
陕西冷娃,
刃上安锨把。
铁叉耙子用处大,
打开了摸住啥就是啥,
看你清兵怕不怕……
四皇子理智放弃反清复明信念
清兵几次大规模的征剿虽然失败了,但是对一个正在强大的朝廷来说,真的就束手无策了吗?是继续征剿?还是用别的方式解决?康熙皇帝开始了深层次的思考。
清朝临入关前夕,皇权统治者如何统治汉族,脑筋就受过明室长年追剿李自成农民军的大将洪承畴洗礼过。所以,他们将李自成赶出北京以后,本身对明朝皇室人员和百姓就很优待。今天,康熙帝派兵征剿四皇子连连失败后,经过理智地思考,为了不再扩大双方的伤亡,以及扩大汉人与朝廷的矛盾,决定用议和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遂派官员前往协商,只要四皇子不称帝,就把大明这块地方赐给他。
随着大清王朝的逐渐兴盛,反清复明的梦想,在四皇子心里越来越成为泡影。但是,他又非常的不甘心。30年前他被父皇送出皇宫,就是为了恢复大明社稷,今日如果放弃复明行动,就等于放弃了大明江山。怎么面对父皇当年的一片苦心和列祖列宗的颜面?如果不放弃行动,官兵和百性肯定要做无谓的牺牲,又怎么对得住他们?
最后,四皇子痛苦而理智地做出了不得之而为之的决定:“接受议和。但我是明朝的太子,生不做清官,死不沾清土。
明史记载,1674年农历三月十七日,朱慈烺上大明寺西南约3公里处凤凰山云寂寺削发为僧。法号为普乾法师。凤凰山又被他改为蕴空山,云寂寺被改为蕴空禅院
从此,朱慈烺住过的大明寺盛况空前。并在大明、高塘、金惠、崇宁上,流传这样一首歌谣:
天也奇,地也奇,清代地盘竖起大明旗。
说也怪,唱也怪,得了大明宫,尸棺悬空中。
……
我们不难想象,歌谣是民间的韵语,因为朗朗上口而广为流传。这个歌谣就是康熙帝和四皇子最明智的选择,表明康熙皇帝恩准大明宫存在的事实。可是,“大清地盘竖起大明旗”的景象,在一个征战统治的封建皇权时代,谁能允许一个想推翻自己的团体存在?更何况对手是明室的太子?以此我们可以一斑窥豹康熙皇帝的胸怀与四皇子特殊情况下的理智。
这难道不是我国早期的一国两制吗?
“蕴空”二字出处何处?
蕴空禅院位于大明镇西南的蕴空山上,它是一座完整的四合院。
蕴空山开始叫凤凰山。
相传有一个叫云禅大师,驾云仙游,选择宝地于凤凰山,遂建造了云寂寺,开始在此设堂授经。1674年四皇子和清廷议和后,到此出家。
1701年,康熙帝四十年正月十五日过后,四皇子自觉力不从心,唤来众弟子,盘膝围坐曰:“吾乃天数已满,力不从心。寝宫建成,棺材悬空。誓生大业未能如愿。从今后‘蕴空’二字取代‘凤凰’二字,以了心愿。蕴空含蓄,显而不露,秘而不宣啊……”
四皇子的“蕴空”二字来于何处?华州区县志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北宋时名云寂寺,以后因此处有蕴空和尚墓葬,改名蕴空寺……
云寂寺,从云禅大师建寺开始就是一个佛教道场,相传始建东汉年间。从现在禅院内现存的宝塔碑文显示,该院创建最晚也是1008年以前。寺院捡起来以后,随之便有了庙会。所以说该寺院庙会至今也有1900多年的历史。自从四皇子(普乾法师)到该寺出家修行,又将“凤凰山”改为“蕴空山”、“云寂寺”改成“蕴空禅院”。普乾法师圆寂“悬棺”以后,蕴空禅院农历三月十七日这天的庙会更具特色和神秘。
蕴空禅院庙会,是明朝镇里峪的盛大节日,山下的庄稼人不失时机搭起帐篷吆喝叫卖,五颜六色的服装与物品,所形成的集市般的繁荣,给平静的里峪注入了活力。方圆百里总有数以千计的信徒、游客远道而来,祭拜求吉。院内击诵经,香烟弥漫,锣鼓喧天,鞭炮震耳,热闹非凡。其盛会,可长达五至七日之久。
谁能解开“了空遗迹”之谜?
蕴空禅院现在的境况怎么样?
2008年春节前的一个下午,记者在华县文化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一行踏着残雪,从里峪口往里边的蕴空禅院走。没到来之前,心想通往禅院的峪道一定像华山骊山通往寺院的小道一样幽静而神秘。可是,我们进了峪口以后才发现,这里完全是一个没有任何人为雕琢痕迹的小路。这条小路,其实是顺着一条幽谷的水流弯弯曲曲,高高低低,逆流而上的羊肠小道。要是在夏秋季节,小道绝对被荒草和藤条侵占了。
再抬眼望去,幽谷两旁的山体树木还算茂盛,又给前方的禅院增加了一种好像与世隔绝的神秘。途中,文化局人员不停地给我们讲述山上“老母潭”、“遇仙桥”、“歇虎石”的传说,每一个故事结尾,总让我们美美地回味好一阵子。
当我们逆流而上半个多小时候,前面被一座山挡住了,幽谷也从此分“丫”字型环绕而去。我站在这里往上一看,突然间似乎理解了昔日凤凰山的来历,以及为什么云禅大师当年要在这里建造云寂寺设堂授经。
如果从我国所谓风水理论上讲,这座山很明显是一块富有仙气和灵气的风水宝地。请看,挡住幽谷这座山势,很像凤凰的头和体,“丫”字型环绕的两座山,不就是凤凰的两只翅膀吗?峪口的村庄和进山的这条幽谷,对凤头来说,透气、得食、得水。真是:
此山似凤凰,
天成仙气旺。
其上建禅院,
佛事千秋长。
我们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盘山行走后,迈进了蕴空禅院的大门。院内现仅存大殿3间,内供释迦主尊及文殊菩萨、普贤二菩萨。大殿右前侧有廊房6间供僧侣食宿之用。禅院南端有一仿木楼阁式宋塔,再南又有普乾法师宝塔相伴。院内大铁钟两个,直径均约1.5米左右。东侧清泉潺潺,南峰石涧。禅院四周苍松翠柏,鸟语花香,神奇幽静,实乃世外桃源。
再南行4公里为四皇子修行僻静的石屋。
普乾法师的宝塔,是一座高约10米的方形砖塔。塔下就是“悬棺”。寝宫是法师圆寂前12年修建的。寝宫雕梁画栋,卷飞檐。外观极其普通的庙门上方,砖刻的图案是一只大象,两边是两朵盛开的牡丹花。庙门内有普乾法师的彩色座像,表情严肃庄重,神采奕奕。三面墙壁上,一面是南山驯马图,一面是收复河山图,展示了四皇子当年气壮山河的气魄;在座像前面,是他与大臣的商讨国事的对坐图与训虎图。这些壁画,栩栩如生的刻画了家破国亡的四皇子,把复明的宏愿化作轰轰烈烈的行动。公然举起大明的旗帜,在十里马场招兵买马。座像的前面,是一个长约3米,深约2米的墓道。再往里看,石门开处,是棺木的小头。阴森粗壮的铁链,将棺木吊在离地面20厘米处,左右各有空隙。划着火柴,依稀可见铁链吊在墓穴顶端拳头粗的铁棍上。
工作人员讲,禅院在明清时期规模宏大,东西进深千余米,占地20平方公里,佛堂香熏烟浓,热闹非凡,时至晚清衰败。1701年农历二月十七日,四皇子圆寂“悬棺”后,惟留墓门收顶密封。心诚的弟子们为了师父之灵早归西天成佛,便每日按时人墓诵经。如此,天长日久,墓门则成为后世虔诚信徒或四方游客祭扫、观光“悬棺”之要口。无怪乎华州区群众久有“蕴空禅院看悬棺”之话语留传于世。
大家在慢慢观看时,墓道上方很惹眼的“了空遗迹”四个篆字不由得引起了议论。太子法号是普乾法师,怎么又叫“了空”?如果不叫“了空”?为什么又要把四个字镶在墓上的寝宫?该作何解释?
在场的一个老人这样说道,“了空”大概也是太子的法号吧。其实不应该念“了空遗迹”,这边偏旁像金字,应该念“铁锁空了”。这四个字说明就是铁锁锁住,也是无可奈何的。铁索表示四皇子恢复明朝江山的壮志如铁,不可动摇。可是,清朝的盛世使他复明无望,苦心难成。“空了”二字,是他痛苦的感叹,是感叹自己的雄心壮志付诸东流了。
老人的理解似乎很有道理。按常规,人死后不会立即修塔,佛家吃斋超度需要一段时间。四皇子圆寂前的留言,多少有反清的味道。如果让官府知道了,岂不是会引起一些麻烦。佛家讲究“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如何找一个既能表达师傅的意愿,又不让官府动怒办法,让他们苦苦思考。最后终于有办法了,另起个法号绝对两全其美。“了空”也罢,“空了”也罢,都是对师傅奋斗一生复明无望、又不愿部下作无谓牺牲的广阔胸怀的赞叹。“了空”二字,寓意复杂,不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到底是“了空遗迹”?还是“铁锁空了”?孰错孰对,扑朔迷离。无疑又给悬棺染上了一层神秘而耐人寻味的色彩。不过,大家对四皇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骨气都敬佩不已。
有一位喜欢对联的先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佛惜一地,魂秉千秋。
华州区的张汝衡诗人,在世时曾经吟道:
深谷莽原伏雷霆,几多卧虎仰藏龙。?
单等一麾号令下,奋起图建不世功!
父皇煤山遗址谢天下,劫难兴亡铁肩承。
身寄空门心如烹,藏君崖旁细权衡。
悲苦独吞惜苍生,了然自罚万事空
拒染明尘心如冰,不沾清土气若虹。
傲骨铮铮鸣铁链,悬棺悠悠千古雄!
我们走出禅院大门时,我心里还一直在琢磨一个没有想透的问题,四皇子以悬棺葬之,到底是想说明什么。自己死后让清廷知道他的骨气?还是待到西天见到列祖列宗后,有一个能证明他始终忠于明朝的人间物证?
正在疑惑间,转身看见西天一抹斜阳刚好洒过来,山上不论是逆光和顺光中的松柏轮廓,都显得格外妖娆。禅院的墙壁和屋顶在斜阳辉映下,也瞬间披上了一层绚烂柔和的金色,让整个禅院骤然变得更加神秘莫测起来。心底不由得涌出另一番感慨:
蕴空山,是一座神秘的山。凤凰栖息,仙气四溢;蕴空禅院,是一座集神话、悲壮于一起的禅院。悠悠往事,滔滔东流;悬棺,是一个传奇、悲愤、大义、无奈的形式。难言愁苦,苍天有眼……
庙会
蕴空山庙会的基本特征
“蕴空禅院”庙会的特征是,在于它高度集中的反映了文化、文物、文明、考古的价值。与集市类庙会相区别,是典型的民间信仰活动庙会是高塘塬区的信仰文化空间。儒、释、道和民间吉祥神共处一庙,香客各取所需。从而,形成了一种和谐相处的文化氛围。
“蕴空禅院”庙会是高塘及周边地区民间香会联合组织的活动空间,是档次较高的民间香会的联合组织。表达了以平民为主体的社会各阶层群众祈福消灾,祈求平安吉祥的心愿。各种香会组织在庙会上展示技艺,宣传善行福祉的思想。从而,使“蕴空禅院”香会旺感,游客不断。
“蕴空禅院”庙会活动的宗旨是:合会共议,民主自由,一秉虔心,公议助善,自办庙会,体现了民间群众极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蕴空禅院”庙会是关中东部著名的庙会活动之一,承载着大量的民俗事项,受到早期民俗学者的高度重视,围绕其进行的学术考察,绵绵不断,一直延续至今。
蕴空山庙会的历史渊源
蕴空禅院位于大明镇里峪口村南的蕴空山上,“蕴空禅院”庙会,是民间古老传统的庙祭活动。
据说,庙会可追溯到汉朝(汉塔为证),那时的山叫“凤凰山”。相传云禅法师,驾云仙游,选择宝地于此,建寺修院,设堂授经,改名为“云寂寺”。1644年,明崇祯的四皇子朱慈琅由北京潜逃于此,厉兵马,养精蓄锐,立志复明。几经与清军交战后,不愿生灵涂炭,祸及禅院,遂与之求和。
四皇子朱慈琅在大明寺稳定下来后,就开始谋划反清复明的大计。为了唤起百姓对自己的拥戴,首先,在附近建造寺庙来保护自己,相继建起了兴国寺、护国寺、兰若寺等庙宇(现金惠乡境内)。随着反清复明事业的发展,又将周围的一些村庄命名为大明、崇宁、崇安。随后,又派生出了朱张、南王、忠王等村名。
从此,朱慈琅住过的大明寺盛况空前。并在大明、高塘、金惠、崇宁塬上,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天也奇,地也奇,清代地盘竖起大明旗。说也怪,唱也怪,得了大明宫,尸棺悬空中”。
公元1674年(即康熙帝14年),朱慈琅带兵三次与清兵交战,第四次战败,与清政府议和。从此,四皇子上“凤凰山”削发为僧。1701年,康熙四十年正月十五日过后,朱慈琅自觉力不从心,唤来众弟子,盘膝围坐,曰:“吾乃气数已尽,力不从心,寝宫建成,棺材悬空,终生大业未能如愿”,从此,“蕴空”二字取代“凤凰”二字,以了夙愿,蕴空含蓄,显而不露,秘而不宣啊……农历三月十七日,普乾法师圆寂,享年73岁。
遵照普乾法师遗嘱,弟子们将师傅的灵棺用铁锁悬挂在空中,意为“生不做清官,死不沾清土”,到底是“了空遗迹”?还是“铁锁空了”?孰错孰对,扑朔迷离,无疑又给悬棺染上了一层神秘而耐人寻味的色彩。不过,大家对四皇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铮铮铁骨都敬佩不已。从此,在黄河流域出现了空前绝后的一具“悬棺”,吸进着国内外的游客到此观光旅游。
蕴空禅院庙会历史悠久,据考证,从东汉就有此习俗,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每逢农历三月十七日,方圆几百里的人们起早朝山奔庙会,祭拜祈福,游人如织,寺院击罄吟经,香烟缭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
农历三月十七日有三层含义,一是,崇祯在煤山上吊后,四皇子到华县大明生活了十七年;二是,四皇子在蕴空禅院削发为僧十七年;三是,普乾法师圆寂十七年后,正好凑成三个十七,因此,就以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定为蕴空禅院庙会活动日。还有一种说法,蕴空禅院庙会这一天,忌演《煤山上吊》这出戏。若唱此戏,必下大雨。
每年三月十七日,观光旅游的人们络绎不绝。从山下到山上,人们攀登“之”形的十八盘,途经一对大石,传说四皇子朱慈琅从山下背粮路过此石时,遇见两只老虎面对面而卧,挡住去路,吓的他急忙将粮食放在路边,只身逃离。后来,再次下山,才将粮食背上山。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才把这两块石头叫作“歇虎石”。
又据传说,四皇子朱慈琅继续向山顶攀登,路过文章阁,经常进庙供奉孔子(一说是韩愈)。于是就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后来文人登山,必效仿之。
还有一种传说,在山顶庙的东侧,有一清泉,当时云寂和尚来到此处,没有水喝,到处找水。后来,在东侧的山沟里用头无意挖出一眼清泉,至今泉水淙淙,长流不息。
蕴空禅院”的古建筑风格为:原山下有一座雕梁画栋、建筑宏伟的大殿和占地数亩的大佛院,因年久失修而被毁。北面三间“大雄宝殿”塑有释迦牟尼佛像。南面三间“十八罗汉”大殿,现已被毁。“悬棺陵”、据说原山上塔群林立,后因地震等原因,无数塔被毁,现仅留汉塔、宋塔、清塔,唯清塔碑文历历在目。
院门三间,门上悬挂“云寂寺”现牌子已毁。院内有直径约一米大的铁钟两个,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钟声传至远方,群众常常听到钟声,现已被毁。以上所有建筑组成了一座完整的别有风格的古建四合院。
蕴空山庙会的基本内容
一、“蕴空禅院”的古建筑:
1、北面三间“大雄宝殿”塑有释迦牟尼佛像。
2、南面三间“十八罗汉”大殿(被毁)卷棚(被毁)“悬棺陵”、“汉塔、宋塔、清塔三个塔均有塔碑(文)。
3、东面有:“药王洞”、“送子娘娘洞”、“关公洞”,这几个洞由北向南依次排列。
4、西面有“厢房”供师徒食宿之处。
5、院门三间,门上悬挂“云寂寺”牌子(被毁)。
6、院内有直径约一米大的铁钟两个(被毁)以上组成一座完整的古建四合院。
二、“蕴空禅院”庙会主要活动:
1、北殿“大雄宝殿”击罄念经、叩头、烧香。
2、东面:
①“药王洞”祭神求药免除病魔。
②“送子娘娘洞”祭神、祈祷、求子。
③“关公洞”崇拜英烈,为国为民效忠。
3、南殿数“罗汉”。
4、瞻仰中外历史奇迹——悬棺。
5、游览观光“三塔”(汉塔、宋塔、清塔)。
6、禅院向南约两华里之处,途经“野鸡岭”到“石破嘴”有一石屋,乃是“普乾法师”避静安神之室。
除此之外,附近的五社村民捧香盘、供品,从四面八方排着队向禅院奔去,这时“三眼枪”鸣枪祭拜。山上山下,峪道、峪口、河边、林荫下卖吃食的摊贩高声吆喝,人流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商贩、杂耍、自乐班、秧歌、锣鼓、社火、皮影、科技图书、字画交易、地摊问诊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各具特色。这些场面组合在一起,显得格外热闹。群众在此游览,既丰富了知识,又陶冶了性情,还活跃了文化生活。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传说
庙会
参考资料